1。 77级录取一般是只录取第一志愿。
因为时间紧迫,各学校去抢生源的时候是把进录取线的第一志愿考生档案拿走。经过筛选录取完后,剩下的再送回省招生办,此时被第二志愿录取的机会非常小,除非成绩特别突出。
2. 77级高考,66,67,68老三届(高中,初中)很多人分数较高没被录取,辽宁省做出决定,对于是民办教师的老三届增加录取名额,只录取到师范院校。
3. 大连工学院院长屈伯川博士(以博士身份去延安参加抗日的)根据还有一些年龄较大的成绩较好的落选老三届的现实,觉得太可惜,就写信给教育部长,建议:
1)对过分数线的老三届增加录取。
2)有走读条件的,这样解决了学校资源不足的问题。
既可以增加人才,又可以解决学校招生能力不足的困难。
扩招走读生基本上是面对家在大城市而且是有大学的大城市的老三届。
教育部同意了屈博士的建议,立即在全国扩招。
这给走后门提供了机会,本校子女,当地官员子女,家不在本市的子女,分数不够的有一些趁机进来了。
他们是在晚2个月,即1978年5月份入学,单独上课。学校放假时,他们继续上课,第二学期时就跟上来了。
省理工科高考成绩第六名的的被录取为走读生,之前她是名落孙山的。
省理工科状元也是名落孙山的,幸运的是被省招生办单独谈话强力推荐到我校。
一般是大学校大专业就多招一个班级,或者二个班级,很少只招几个再把他们插班的。我校六个系招收走读生12个班级。
辽宁省原本招生是8000个,补招走读生2000多个,考生48万,录取率2.2%.
现象是很多学生不是按志愿被录取的。因为有好些好学校有生源问题:那一年填志愿是在报名时填的,加上其它原因,有好些好学校不为考生了解。为了平衡,听说就让它们分享生源,即大家都分到相当数量的档案,分数分布差不多,而不是按志愿投档,以免一些好学校出现生源问题。
这些学校拿到档案后,不管哪个志意,只要服从分配就考虑是否录取。
二个专业各招2名。一个是本校子弟,一个是父亲是本省一家医学院的党委书记,其他二位背景不详。还是书记的孩子,走读半年,就住进校内。四个均毕业,一位英年早逝,一位出内拔萃,曾当过科学院的一所所长。干部的那位后来处级退休,只有校内子弟那位不详。
北大在湖南录取,不管考生的志愿,看到高分就抢。李克强没报北大就被录取了。
有几个没有走读条件,家不在本市,谎称本市有条件住宿,其实只是一般的认识,用他家的地址。他们必须签订合同:自己解决食宿,我有一份别人的合同复印件。到校后,6个人挤在校大门口的门岗里睡觉,睡不好就向系里反应。过了几天系里给他们解决了住宿。有本校子女,分数比最低录取线低了很多进来了。
生源充足过剩,任挑,但是外省的很多好学校有问题。特别是在下面县,除了清华、北大、复旦等,其它好学校很少为人所知。
3,4个人。
他们开始都是住城市里自己的房子。有一个是外地的,好像是住亲戚家里。
后来他们都住进宿舍了。
没有另外开班。自己补课跟上。
我们学校77级有一千多学生吧。只有几十个走读生。好像是40左右。
另外不是第一志愿瞒多。当然他们分数比较高。第一志愿报计算机,挤不进去。
还有,那时很多机密专业的。比如说,无线电。。。政审不是那么好的,可能就分到不是机密的专业。
还是两回事情?
走读生都是高校研究院子弟。
就是今年,可能是乐维网友?
另外一位华裔的来探亲的父亲,几年前的一天和别人走到我的院子里来,谈到了在他们湖南李克强没报北大,被北大录取了。
原始录取1200名学生,2个月后又录取了走读生400余人,下学期开学时全部住校。
但是录取时还是走后门了。
不是你省考生多,考试成绩高就录取多。
录取人数基本取决于你省的高校招生能力。
你省对外省招生的人数和外省对你省招生的人数大体是相当的。
不同的部分只是全国重点院校和部委院校是面向全国招生,但是这些院校也是对学校所在地的省多招生。
另外,对云贵青藏疆少边穷省份照顾。
大工那时候应该有力学,水利,造船,电子,机械,化工,管理,物理,数学,英语10个系。
现在至少20个学院100个系。
我校有6个系,其中的一个系很大,相当于同专业类的学校那么大。入学时,学生5000多人,教职员工5000多人。
现在这个系有差不多一万人,不过已经改名为学校下面的二级学院了。
钱令希,学部委员,他的哥哥钱临照也是学部委员。
钱教授的第一个得意门生是钟万勰,科学院士。
程耿东院士是后来的,院士。
大工水利系全国第二,是1952年院校调整时从清华搬过来的,和大工水利系合并。
大工化工系全国排名前2-3名,天大,大工,浙大。
1952年院系调整,将东北工学院的化工系调整过来和大工的化工系合并。
由于种种原因,考生大多数填报本省大学,外省的很多好学校不为人所知,如果按第一志愿投档,会有生源或分数低问题。为了让它们能录取到较高分的学生,给它们分享生源,它们也就不一样是按考生志愿来录取的。
七八级时,很多招生学校已经制作了宣传资料,另外,七八年初公布了全国重点大学名单,各地中学都大力宣传各所来本省招生的学生,报刊上也宣传,好青年志在四方,鼓励考生到外省去。高考后的录取分数线也公布了最低分数线和重点大学分数线,志愿表也分了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各三所学校,每所三个专业),这些都是七七级没有的。(广东省七七级高考时根本没有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之说,志愿栏是三所学校,每所三个志愿)。而学生知道自己的分数,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填志愿也有较明确的依据。我弟弟(78级,清华大学)和妹妹(80级,中山大学)都是第一志愿学校录取的。
应该说,七八级开始,这个外省学校生源问题至少是大大改善了。除了清华北大复旦,很多外省好大学也都被考生知道和报考。
不要Google吧。
不杠就好。
我班Z是北京人,但是他是在辽宁参加高考的,双博士,现在在美国。
很多特例我们并不明白。
BXL参没参加77级高考都有争议,即使参加考试了,分数绝对不够,可是进了北大。1979年二年级快结束时,没考试就被推荐到社科院研究生。确实有一些非常情况。
说了一大堆。这和李克强有关吗?
还要杠下去?
当时还有拔高钱的趋势, 说中国有4钱, 感觉是大将里的人往元帅里钻
清华北大如果按照第一志愿来录取的话,l录取不到足够的人数, 因为第一志愿清华北大的高分的很少。
所以清华和北大改变策略,招生时不管志愿,只录取高分。
因为户口本上父亲是户主,籍贯是父亲的籍贯。
李是安徽人,上大学前一直在安徽。这些不是常识吗?
说错了,就承认。
为这事继续杠下去,太不得体。
這根高教招生辦送檔關係及大,當時我的親戚是省招辦負責人,後來聽她說因為時間緊,錄取工作正好是春節前,外地院校錄取人員都要忙着回家過年,所以招辦送檔前基本上大致分了一下,一類學校上百,每校先送100份,招不夠再送第二個100份,清華、北大在我省也就各招一、二名,所以錄取人員就在100人中選最好的了事,因為不可能等其它一類學校選後的剩菜。凡是這頭100名中沒被錄取的高分生最危險,很可能上不了學。因為他們會重新進入第二個100份中,錄取名額少的好學校,早就從頭100名中招夠數,回家過年了。一般本省院校招生名額較大,這樣大多數頭100名中淘汰的高分生,大都進入本省院校,也有因為名額已滿而痛失77級的好學生。
3个志愿,每个志愿3个专业,最后是是否服从分配。
老生說得對,不過我們只有6個選項,而沒有老生幸運的9個。
我就學光非電了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5022/200706/20097.html
名曰師資班留校,結果畢業時,分得比誰都好。
师资班,是本校培养教师的,不是走读班,是第一批录取的。
因为我们都没报这个专业,考试前没有这个专业,我们多多少少有点意外和情绪。
被年龄大的同学鼓动,一年后,我们一起找院长要求回到第一志愿去。结果院长说:你们可以再报选任何专业,是学校里空前绝后的允许再报名。
我回到了第一志愿。学校重新成立师资班,从全校选拔。
電工師資班,20個人全部走讀招入,開始只有重慶人才真正走讀,後來全部都有學生宿舍,畢業時,好像沒人還記得我他們是走讀。
我們也有一次重選專業的事兒,大二的時候,計算機軟件成為一個專業,急功近利的學校為了搶占學術制高點,來不及招新生等四年才有軟件專業畢業生,向有關計算機硬件和強、弱電專業學生發出 offer,基礎課學完後,直接拋棄原專業,進入軟件專業,結果我校成為有軟件專業的首批重點院校。可見中國大學除學朮外,還有很多小九九。
发文让所属的26所重点大学创立计算机专业,不分软硬件。
我校微电子专业直接改为计算机专业。今天看来,不一定正确,微电子专业就是半导体专业。
其实我校力学系的计算机软件很厉害,几年后力学系的软件和电子系的计算机合到一起成立计算机系。
我校是教育部屬26之一,七七級招生就有無線電系計算機專業,當時機算計硬件專業,由無線電系轄,後來成立的轉件專業,由無線電系的無技,電機系的電力、電工、傳動,動力系的儀表每班各出四名,組裝首届軟件專業。
1。 77级录取一般是只录取第一志愿。
因为时间紧迫,各学校去抢生源的时候是把进录取线的第一志愿考生档案拿走。经过筛选录取完后,剩下的再送回省招生办,此时被第二志愿录取的机会非常小,除非成绩特别突出。
2. 77级高考,66,67,68老三届(高中,初中)很多人分数较高没被录取,辽宁省做出决定,对于是民办教师的老三届增加录取名额,只录取到师范院校。
3. 大连工学院院长屈伯川博士(以博士身份去延安参加抗日的)根据还有一些年龄较大的成绩较好的落选老三届的现实,觉得太可惜,就写信给教育部长,建议:
1)对过分数线的老三届增加录取。
2)有走读条件的,这样解决了学校资源不足的问题。
既可以增加人才,又可以解决学校招生能力不足的困难。
扩招走读生基本上是面对家在大城市而且是有大学的大城市的老三届。
教育部同意了屈博士的建议,立即在全国扩招。
这给走后门提供了机会,本校子女,当地官员子女,家不在本市的子女,分数不够的有一些趁机进来了。
他们是在晚2个月,即1978年5月份入学,单独上课。学校放假时,他们继续上课,第二学期时就跟上来了。
省理工科高考成绩第六名的的被录取为走读生,之前她是名落孙山的。
省理工科状元也是名落孙山的,幸运的是被省招生办单独谈话强力推荐到我校。
一般是大学校大专业就多招一个班级,或者二个班级,很少只招几个再把他们插班的。我校六个系招收走读生12个班级。
辽宁省原本招生是8000个,补招走读生2000多个,考生48万,录取率2.2%.
现象是很多学生不是按志愿被录取的。因为有好些好学校有生源问题:那一年填志愿是在报名时填的,加上其它原因,有好些好学校不为考生了解。为了平衡,听说就让它们分享生源,即大家都分到相当数量的档案,分数分布差不多,而不是按志愿投档,以免一些好学校出现生源问题。
这些学校拿到档案后,不管哪个志意,只要服从分配就考虑是否录取。
二个专业各招2名。一个是本校子弟,一个是父亲是本省一家医学院的党委书记,其他二位背景不详。还是书记的孩子,走读半年,就住进校内。四个均毕业,一位英年早逝,一位出内拔萃,曾当过科学院的一所所长。干部的那位后来处级退休,只有校内子弟那位不详。
北大在湖南录取,不管考生的志愿,看到高分就抢。李克强没报北大就被录取了。
有几个没有走读条件,家不在本市,谎称本市有条件住宿,其实只是一般的认识,用他家的地址。他们必须签订合同:自己解决食宿,我有一份别人的合同复印件。到校后,6个人挤在校大门口的门岗里睡觉,睡不好就向系里反应。过了几天系里给他们解决了住宿。有本校子女,分数比最低录取线低了很多进来了。
生源充足过剩,任挑,但是外省的很多好学校有问题。特别是在下面县,除了清华、北大、复旦等,其它好学校很少为人所知。
3,4个人。
他们开始都是住城市里自己的房子。有一个是外地的,好像是住亲戚家里。
后来他们都住进宿舍了。
没有另外开班。自己补课跟上。
我们学校77级有一千多学生吧。只有几十个走读生。好像是40左右。
另外不是第一志愿瞒多。当然他们分数比较高。第一志愿报计算机,挤不进去。
还有,那时很多机密专业的。比如说,无线电。。。政审不是那么好的,可能就分到不是机密的专业。
还是两回事情?
走读生都是高校研究院子弟。
就是今年,可能是乐维网友?
另外一位华裔的来探亲的父亲,几年前的一天和别人走到我的院子里来,谈到了在他们湖南李克强没报北大,被北大录取了。
原始录取1200名学生,2个月后又录取了走读生400余人,下学期开学时全部住校。
但是录取时还是走后门了。
不是你省考生多,考试成绩高就录取多。
录取人数基本取决于你省的高校招生能力。
你省对外省招生的人数和外省对你省招生的人数大体是相当的。
不同的部分只是全国重点院校和部委院校是面向全国招生,但是这些院校也是对学校所在地的省多招生。
另外,对云贵青藏疆少边穷省份照顾。
大工那时候应该有力学,水利,造船,电子,机械,化工,管理,物理,数学,英语10个系。
现在至少20个学院100个系。
我校有6个系,其中的一个系很大,相当于同专业类的学校那么大。入学时,学生5000多人,教职员工5000多人。
现在这个系有差不多一万人,不过已经改名为学校下面的二级学院了。
钱令希,学部委员,他的哥哥钱临照也是学部委员。
钱教授的第一个得意门生是钟万勰,科学院士。
程耿东院士是后来的,院士。
大工水利系全国第二,是1952年院校调整时从清华搬过来的,和大工水利系合并。
大工化工系全国排名前2-3名,天大,大工,浙大。
1952年院系调整,将东北工学院的化工系调整过来和大工的化工系合并。
由于种种原因,考生大多数填报本省大学,外省的很多好学校不为人所知,如果按第一志愿投档,会有生源或分数低问题。为了让它们能录取到较高分的学生,给它们分享生源,它们也就不一样是按考生志愿来录取的。
七八级时,很多招生学校已经制作了宣传资料,另外,七八年初公布了全国重点大学名单,各地中学都大力宣传各所来本省招生的学生,报刊上也宣传,好青年志在四方,鼓励考生到外省去。高考后的录取分数线也公布了最低分数线和重点大学分数线,志愿表也分了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各三所学校,每所三个专业),这些都是七七级没有的。(广东省七七级高考时根本没有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之说,志愿栏是三所学校,每所三个志愿)。而学生知道自己的分数,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填志愿也有较明确的依据。我弟弟(78级,清华大学)和妹妹(80级,中山大学)都是第一志愿学校录取的。
应该说,七八级开始,这个外省学校生源问题至少是大大改善了。除了清华北大复旦,很多外省好大学也都被考生知道和报考。
不要Google吧。
不杠就好。
我班Z是北京人,但是他是在辽宁参加高考的,双博士,现在在美国。
很多特例我们并不明白。
BXL参没参加77级高考都有争议,即使参加考试了,分数绝对不够,可是进了北大。1979年二年级快结束时,没考试就被推荐到社科院研究生。确实有一些非常情况。
说了一大堆。这和李克强有关吗?
还要杠下去?
当时还有拔高钱的趋势, 说中国有4钱, 感觉是大将里的人往元帅里钻
清华北大如果按照第一志愿来录取的话,l录取不到足够的人数, 因为第一志愿清华北大的高分的很少。
所以清华和北大改变策略,招生时不管志愿,只录取高分。
因为户口本上父亲是户主,籍贯是父亲的籍贯。
李是安徽人,上大学前一直在安徽。这些不是常识吗?
说错了,就承认。
为这事继续杠下去,太不得体。
這根高教招生辦送檔關係及大,當時我的親戚是省招辦負責人,後來聽她說因為時間緊,錄取工作正好是春節前,外地院校錄取人員都要忙着回家過年,所以招辦送檔前基本上大致分了一下,一類學校上百,每校先送100份,招不夠再送第二個100份,清華、北大在我省也就各招一、二名,所以錄取人員就在100人中選最好的了事,因為不可能等其它一類學校選後的剩菜。凡是這頭100名中沒被錄取的高分生最危險,很可能上不了學。因為他們會重新進入第二個100份中,錄取名額少的好學校,早就從頭100名中招夠數,回家過年了。一般本省院校招生名額較大,這樣大多數頭100名中淘汰的高分生,大都進入本省院校,也有因為名額已滿而痛失77級的好學生。
3个志愿,每个志愿3个专业,最后是是否服从分配。
老生說得對,不過我們只有6個選項,而沒有老生幸運的9個。
我就學光非電了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5022/200706/20097.html
名曰師資班留校,結果畢業時,分得比誰都好。
师资班,是本校培养教师的,不是走读班,是第一批录取的。
因为我们都没报这个专业,考试前没有这个专业,我们多多少少有点意外和情绪。
被年龄大的同学鼓动,一年后,我们一起找院长要求回到第一志愿去。结果院长说:你们可以再报选任何专业,是学校里空前绝后的允许再报名。
我回到了第一志愿。学校重新成立师资班,从全校选拔。
電工師資班,20個人全部走讀招入,開始只有重慶人才真正走讀,後來全部都有學生宿舍,畢業時,好像沒人還記得我他們是走讀。
我們也有一次重選專業的事兒,大二的時候,計算機軟件成為一個專業,急功近利的學校為了搶占學術制高點,來不及招新生等四年才有軟件專業畢業生,向有關計算機硬件和強、弱電專業學生發出 offer,基礎課學完後,直接拋棄原專業,進入軟件專業,結果我校成為有軟件專業的首批重點院校。可見中國大學除學朮外,還有很多小九九。
发文让所属的26所重点大学创立计算机专业,不分软硬件。
我校微电子专业直接改为计算机专业。今天看来,不一定正确,微电子专业就是半导体专业。
其实我校力学系的计算机软件很厉害,几年后力学系的软件和电子系的计算机合到一起成立计算机系。
我校是教育部屬26之一,七七級招生就有無線電系計算機專業,當時機算計硬件專業,由無線電系轄,後來成立的轉件專業,由無線電系的無技,電機系的電力、電工、傳動,動力系的儀表每班各出四名,組裝首届軟件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