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初建时,军部成员有叶挺的老部下,南方游击队成员,还有延安派来支援的干部,人员阵容豪华。
军长叶挺,广东名将,孙中山的爱将,北伐名将,我军第一任总司令。1928年后,留洋德国,成为素食主义者。1931年,他结束海外流亡生涯,回到澳门,开始参与抗日有关工作。抗战后,他满怀热情,投入工作: 1、利用自己影响,在编制、经费、防区等方面,与国民党有关当局进行了许多交涉和斗争。 2、向爱国人士、海外华侨、国际友人和国民党内的朋友等进行抗战宣传,募集物资、枪支、款项。 3、妻子李秀文从家里拿出了父母的养老金,又筹集到一些钱,从广东、香港一带买了3600支手枪,亲自押送这批货物,供给新四军抗日。 4、动员一批学者、故旧、亲属参加新四军,壮大抗日力量。 从游击队编为正规军,新成立时,装备极其落后。部队在岩寺集合整编的时候,战士们手里拿的,还大多是梭镖和套筒枪,汉阳造的“中正式”都很少,机关枪就更不用说了。叶挺费了很多心血,从国民党一些老部属中要来了好几百支全新的匣子枪,以后,又从日军手中缴获了不少新式的武器。 1938年10月,广东沦陷后,在与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配合下,说服广东军阀余汉谋同意,他在东江一带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在他的号召下,香港及海外的华侨青年积极报名,此外又收容了1000多名国军溃兵,以曾生、王作尧两支我党武装力量为核心,组建了游击部队,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后来,发展为东江纵队。
政委项英是一个老革命。1922年到1926年,在武汉、上海等地从事工人运动,参与领导1923年平汉铁路“二七”大罢工、1925年沪西日商纱厂工人二月罢工。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成为党内重要负责人。 1931年1月起,他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代理书记兼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3年5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主席。他在纠正苏区肃反扩大化、发展根据地、完善根据地制度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确定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之日,为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主持制定《中国工农红军誓词》,建立红军中的奖励制度。动员和组织群众发展生产,筹措给养,保证前线供应。 红军时期,他与毛泽东、朱德并称为“中华苏维埃的三巨头”。三年游击战,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评价:“项英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铁人。 游击战异常艰难,他坚持了三年,保存了革命火种。后来又与陈毅奔赴各地,将分布于8个省14个地区的星星之火汇集起来,编组成一支抗战铁军。
为了打造一支精锐部队,延安派来了很多干部,在军部中充当骨干: 参谋长,张云逸(大将),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 副参谋长,周子昆(牺牲),红军总司令部一局(作战局)局长。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 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根据地财政部部长。 参谋处处长,赖传珠(上将),陕甘宁省委军事部代部长。 政治部顾问,朱克靖(1947年牺牲),南昌起义后失去联系,抗战后重返党组织。 组织部部长,李子芳(牺牲),红1军团组织部部长。 宣传部部长,朱镜我(牺牲),上海中央局宣传部长,抗战时营救出狱。 宣传部秘书长,黄诚(牺牲),组织过学生运动。 供给部部长,宋裕和(食品工业部副部长),陕甘宁边区政府粮食局长。 教导大队大队长,赵希仲(被俘叛变),红25军教导队军事教官。 军需处处长,叶辅平(叶挺之弟,1939年牺牲),1928年入党。
军长战功赫赫,政委身经百战,主要干部也都是我军精英,然而这支部队的发展却有些曲折。1941年终于遭受了重大挫折,军部被消灭,大部分干部牺牲,令人惋惜
1)叶挺与项英不和
2)新四军的势力和地盘,超出了起初的国共合作协议,造成了”皖南事变”的口实
那时在苏北和湖北、河南等地,国民政府尚有些管辖能力;如果不是黄桥率先攻打国民江苏省政府辖区,皖南事变就不可能发生。而且攻打黄桥时,新四军军部有意或者无意并不知晓,起码知道的不是很及时。等到皖南之后,江北支队只有几千人了,所以黄克成部的第五纵队才由八路南下转为新四军第三师。而所谓四师、五师的发展壮大都是因为国军势力在同一地区衰退,汪伪实力不逮而造成的。江南地区则因为汪伪的“精心梳理”抗日队伍除了戴笠的一点点“忠义救国军”就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第一,叶与项不和。似乎无法解决。从组织上讲,叶不在党内,很多会议无法参加。当初中共同意蒋介石任命叶当军长,也看好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有利于争取更多军费。而叶的工作方法和军事指挥来源于十多年前的北伐,而新四军骨干则长期创立和保卫根据地,还有三年的孤军南方游击战,比长征还艰苦。双方都要相互磨合,才能适应。而项的资格很老,领导工运要早于刘少奇,刚到苏区,担任中央军委主席,朱和毛都只是副手和下级。项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委的时候,毛还没有入局。新四军的时候,他们的关系倒过来了,各种矛盾很多,不仅仅是叶与项。
第二,新四军的势力和地盘,不仅与起初的国共合作协议冲突,而且这些地盘在国民政府的老巢江浙一带,也是汪伪首都所在地,日军实力强大。新四军发展十分不易。
黄桥战役中,韩德勤主动攻击新四军,依仗人势众,在黄克诚的八路军部赶到之前,想吃掉新四军。结果韩军全线溃败,新四军也适可而止,没有继续追击韩德勤的兴化县城,时为民国江苏省政府驻地,本人当年下放此县。因此,新四军在政治上也占上风。在韩德勤之前,黄桥一带是共产党员陈玉生游击队的活动地。
10月份的黄桥战役胜利之后,刘少奇要打宝应县的曹甸,紧邻兴化县,想彻底解决驻扎的韩德勤主力部队。黄克诚提出反对意见,但是被否决。陈毅指挥战役,黄克城部和新四军协同作战,从11月底一直打到12月中旬,曹甸久攻不下,最后放弃。这次是新四军主动出击,尽管没有攻兴化,却造成欲置韩德勤于死地的印象。对1月初的皖南事变造成直接影响。
黄桥战役胜利,名气大。草甸战役失利,鲜为人知。事后,刘少奇和陈毅都为此做过自我检讨。
都是自己想的
中央局委员: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罗章龙
谢谢指正。
后来毛出中央局,28年项却入局。
总之,毛与项的关系不融洽。
时间对的,曹甸战役在皖南事变爆发前夕。
事变之后,新四军重建军部。
东南西部都是国军部队,北面是长江。
新四军初建时,军部成员有叶挺的老部下,南方游击队成员,还有延安派来支援的干部,人员阵容豪华。
军长叶挺,广东名将,孙中山的爱将,北伐名将,我军第一任总司令。1928年后,留洋德国,成为素食主义者。1931年,他结束海外流亡生涯,回到澳门,开始参与抗日有关工作。抗战后,他满怀热情,投入工作:
1、利用自己影响,在编制、经费、防区等方面,与国民党有关当局进行了许多交涉和斗争。
2、向爱国人士、海外华侨、国际友人和国民党内的朋友等进行抗战宣传,募集物资、枪支、款项。
3、妻子李秀文从家里拿出了父母的养老金,又筹集到一些钱,从广东、香港一带买了3600支手枪,亲自押送这批货物,供给新四军抗日。
4、动员一批学者、故旧、亲属参加新四军,壮大抗日力量。
从游击队编为正规军,新成立时,装备极其落后。部队在岩寺集合整编的时候,战士们手里拿的,还大多是梭镖和套筒枪,汉阳造的“中正式”都很少,机关枪就更不用说了。叶挺费了很多心血,从国民党一些老部属中要来了好几百支全新的匣子枪,以后,又从日军手中缴获了不少新式的武器。
1938年10月,广东沦陷后,在与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配合下,说服广东军阀余汉谋同意,他在东江一带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在他的号召下,香港及海外的华侨青年积极报名,此外又收容了1000多名国军溃兵,以曾生、王作尧两支我党武装力量为核心,组建了游击部队,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后来,发展为东江纵队。
政委项英是一个老革命。1922年到1926年,在武汉、上海等地从事工人运动,参与领导1923年平汉铁路“二七”大罢工、1925年沪西日商纱厂工人二月罢工。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成为党内重要负责人。
1931年1月起,他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代理书记兼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3年5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主席。他在纠正苏区肃反扩大化、发展根据地、完善根据地制度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确定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之日,为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主持制定《中国工农红军誓词》,建立红军中的奖励制度。动员和组织群众发展生产,筹措给养,保证前线供应。
红军时期,他与毛泽东、朱德并称为“中华苏维埃的三巨头”。三年游击战,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评价:“项英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铁人。
游击战异常艰难,他坚持了三年,保存了革命火种。后来又与陈毅奔赴各地,将分布于8个省14个地区的星星之火汇集起来,编组成一支抗战铁军。
为了打造一支精锐部队,延安派来了很多干部,在军部中充当骨干:
参谋长,张云逸(大将),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
副参谋长,周子昆(牺牲),红军总司令部一局(作战局)局长。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
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根据地财政部部长。
参谋处处长,赖传珠(上将),陕甘宁省委军事部代部长。
政治部顾问,朱克靖(1947年牺牲),南昌起义后失去联系,抗战后重返党组织。
组织部部长,李子芳(牺牲),红1军团组织部部长。
宣传部部长,朱镜我(牺牲),上海中央局宣传部长,抗战时营救出狱。
宣传部秘书长,黄诚(牺牲),组织过学生运动。
供给部部长,宋裕和(食品工业部副部长),陕甘宁边区政府粮食局长。
教导大队大队长,赵希仲(被俘叛变),红25军教导队军事教官。
军需处处长,叶辅平(叶挺之弟,1939年牺牲),1928年入党。
军长战功赫赫,政委身经百战,主要干部也都是我军精英,然而这支部队的发展却有些曲折。1941年终于遭受了重大挫折,军部被消灭,大部分干部牺牲,令人惋惜
1)叶挺与项英不和
2)新四军的势力和地盘,超出了起初的国共合作协议,造成了”皖南事变”的口实
那时在苏北和湖北、河南等地,国民政府尚有些管辖能力;如果不是黄桥率先攻打国民江苏省政府辖区,皖南事变就不可能发生。而且攻打黄桥时,新四军军部有意或者无意并不知晓,起码知道的不是很及时。等到皖南之后,江北支队只有几千人了,所以黄克成部的第五纵队才由八路南下转为新四军第三师。而所谓四师、五师的发展壮大都是因为国军势力在同一地区衰退,汪伪实力不逮而造成的。江南地区则因为汪伪的“精心梳理”抗日队伍除了戴笠的一点点“忠义救国军”就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第一,叶与项不和。似乎无法解决。从组织上讲,叶不在党内,很多会议无法参加。当初中共同意蒋介石任命叶当军长,也看好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有利于争取更多军费。而叶的工作方法和军事指挥来源于十多年前的北伐,而新四军骨干则长期创立和保卫根据地,还有三年的孤军南方游击战,比长征还艰苦。双方都要相互磨合,才能适应。而项的资格很老,领导工运要早于刘少奇,刚到苏区,担任中央军委主席,朱和毛都只是副手和下级。项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委的时候,毛还没有入局。新四军的时候,他们的关系倒过来了,各种矛盾很多,不仅仅是叶与项。
第二,新四军的势力和地盘,不仅与起初的国共合作协议冲突,而且这些地盘在国民政府的老巢江浙一带,也是汪伪首都所在地,日军实力强大。新四军发展十分不易。
黄桥战役中,韩德勤主动攻击新四军,依仗人势众,在黄克诚的八路军部赶到之前,想吃掉新四军。结果韩军全线溃败,新四军也适可而止,没有继续追击韩德勤的兴化县城,时为民国江苏省政府驻地,本人当年下放此县。因此,新四军在政治上也占上风。在韩德勤之前,黄桥一带是共产党员陈玉生游击队的活动地。
10月份的黄桥战役胜利之后,刘少奇要打宝应县的曹甸,紧邻兴化县,想彻底解决驻扎的韩德勤主力部队。黄克诚提出反对意见,但是被否决。陈毅指挥战役,黄克城部和新四军协同作战,从11月底一直打到12月中旬,曹甸久攻不下,最后放弃。这次是新四军主动出击,尽管没有攻兴化,却造成欲置韩德勤于死地的印象。对1月初的皖南事变造成直接影响。
黄桥战役胜利,名气大。草甸战役失利,鲜为人知。事后,刘少奇和陈毅都为此做过自我检讨。
都是自己想的
所以,蒋一翻脸,所有共运力量立马灰飞烟灭,周项才挟中央名义,鸠占鹊巢,跑到苏区当钦差大人,并开始了周项们领导的极左,教条政策,又招致苏区大溃败。项虽然政治上克服了极左后,即苏区失败,去南方打游击,政治上很坚强,领导能力不错,但其军事谋略似乎泛善可陈,打天下,没有军事谋略,只能作配角。毕竟,打胜仗,谋生存是第一位。政治相当于战争的后勤,只能是第二位。毛的一统中共并问鼎天下决定于,他既有高超军事谋略,又有超凡的政治战略。靠军事谋略(政治策略,走武装割的果实已被留苏派窃取,即被周项们夺权),在中共狂热书生们中脱颖而出,再靠政治战略奠定战胜日寇和老蒋的政治基础,政治战略即三大法宝,大力发展根据地,发动广大的群众,以扩大共党的力量。当然有了政治基础,还必须有决胜的军事策略,如三大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等等的规划与布置。
中央局委员: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罗章龙
谢谢指正。
后来毛出中央局,28年项却入局。
总之,毛与项的关系不融洽。
时间对的,曹甸战役在皖南事变爆发前夕。
事变之后,新四军重建军部。
东南西部都是国军部队,北面是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