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为什么它是中国人看得“最”多的小说?

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楼主 (文学峸)

20世纪中国销量最大的小说是什么?      

它是一部长篇小说,在1949年以前就出了三十几版;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统计,它的各种版本累计印刷90次,总数437万;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版本印了20万套;

      这些版本加起来,按《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36期的说法,它超过《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印数最多的小说。   它就是巴金的《家》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几十年来那么多中国读者都喜欢看《家》?而他们又在里边读到了什么?

巴金(1904-2005),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家》讲述的是大家庭当中三兄弟的四个恋爱故事,这个大家庭跟巴金自己的家庭也很像。

1923年巴金与家人合影,右一为巴金

《家》的核心人物就是觉新、觉民、觉慧,还有梅、瑞珏、琴、鸣凤,四个女子,基本上就贯彻了文艺的永恒主题——爱与死。

我们必须仔细来观察、分析这四个爱情悲剧的成因、细节、出路和结局,才可以分析为什么这是一部最多中国人看的小说。    

觉新与梅

   

首先,觉新为什么不能跟表妹结婚?表面是钱姨妈找人把两人的八字排了,说命相克,这个女的会早死。

可实际原因,根据小说第七回里的叙述——是钱姨妈跟觉新的继母在牌桌上有了意见,打牌不开心,在牌桌上受了委屈,“你还要来讲亲事,我就拒婚。”

梅出嫁不到一年就守了寡,婆家又对她不好,之后她就孤苦伶仃,跟着妈妈到高家暂住。最后忧郁致死。

话剧《家》剧照

   

觉慧与鸣凤

   

如果说觉新跟梅不能在一起,是因为母命难违。那么觉慧鸣凤的关系,就很明显隔了一个阶级的鸿沟,是从一开始就没法跨越的。

觉慧作为接受新思潮影响的新青年,整天读《新青年》,他对鸣凤是有好感, 但从来都是少爷喜欢丫头。

所以他们在花园里嬉戏时,觉慧说过一句,“我要接你做三少奶”,这不是正式的许诺,可是这个话,对一个丫头、一个少女的影响却是难以估计的。

后来当周氏告诉鸣凤,要将她送给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小的时候,鸣凤哭着求情,不肯去。但周氏同情她也没用,这是老太爷答应的。鸣凤走投无路,只能去找觉慧。

觉慧晚上忙着写稿,看着这个他喜欢的丫环来找他,也不问什么事情,亲了一下就让鸣凤走了。鸣凤不怨他,反而更爱他,想到以前大小姐跟她说的话,“死就是薄命女子保持清白的唯一出路。”

话剧《家》剧照

“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又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了。”

现在的青年即使没有少爷身份,也再也没有丫鬟,可是男女交往当中还是会有财富、地位、身份,甚至文化的各种差别存在。

觉慧式的自上往下的恋爱心理,可能今天当代生活中还是会有延续。因此这不仅是现代文学传统,更延续了俄罗斯文学的传统。

   

觉新与瑞珏

   

第三段悲剧中的瑞珏,是觉新父亲用相当于摸彩的方法选来的。小说把瑞珏写得既美丽又贤惠,处处体贴觉新,甚至善待梅表姐。这是非常成功的一笔,打破了“凡父母决定婚姻必定错误”的新八股。

2007年汪俊导演版《家》剧照

但最后为避免刚去世的老太爷所谓的“血光之灾”,温柔贤惠的瑞珏要搬出城外待产,难产而死。

这一章用了觉新的角度,当然特别痛苦。没有描写任何医疗细节,目的就是揭露大家庭的黑暗,但这一次主要的原因是迷信,加上老太爷的至高无上,即使他已经去世。

   

觉民跟琴

   

除了以上三个悲剧,还有一段是觉民跟琴。虽然不能说是典型悲剧,但其实更加可怕。

因为家里的所有人对觉民的婚事都没有利害关系,没有人有任何动机一定要来拆散觉民跟琴的感情。

但重要的不是觉民跟谁结婚,重要的是, 这是老太爷的决定,哪怕是错误的,或者是丝毫不重要的决定,也不能违背。

因为如果违背了,那就要挑战家长制。

1956年电影版《家》

所以觉民和琴的故事,比另外三段爱与死的悲剧更加重要,更加沉重。最后觉民和琴之所以获得“胜利”是因为老太爷临死前发善心,想见见孙子。

简单归纳一下,梅与觉新是因为两个母亲斗气,遵从母命;鸣凤与觉慧,是因为阶级鸿沟;瑞珏难产,是因为迷信跟家长制权威;觉民与琴,他们的失败和胜利,完全都是因为家长制的权力结构。

如果放在今天看,这些爱情的障碍还存在吗?大家不妨自己想想。

“巴金的小说继承并糅合了五四文学两大巨擘的精神:自鲁迅处,巴金习得了揭露黑暗,控诉不义的批判写实法则;自郁达夫处,他延续了追寻自我、放肆激情的浪漫叛逆气息。前者着眼群体生活的重整,后者强调个人生趣的解放。”

——王德威

所以王德威把巴金小说概括为激情通俗小说,认为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大宗,影响了不止一代年轻人。

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最多中国人阅读的小说,除了通俗、激情,还有别的原因。

《家》,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香港岭南大学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认为:《家》 切中了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国与家的关系,这个社会怎么样以家的伦理而结构,又以家的结构而运作。

可以说,《家》就好似一面镜子,持续照应着中国社会和家庭生活的现状,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和思考。

回望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史,风雨百年里诞生出无数的文学作品,小说家们用手中落下的笔开出药方,用文字奔走呐喊,记录下百年间中国人的种种悲欢离合、血泪与梦想。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许子东:为什么它是中国人看得“最”多的小说? 文革风云人物今安在? (ZT) 李树友自编自唱《常想我,好好地活着》 老照片 - 解放前东北各城市,太稀有了 ! 这部只有背影的短片获了三十三项大奖
白云蓝天
《家》怎么归都归不入通俗小说一类,《家》也绝不可能是“最多中国人阅读的小说”。
大江川
8斤最终无知战争之存在。。。5-4运动之悲哀。
大江川
无知战争动员,乃中国1840以来精英之殇之混蛋处。8斤亦如此。
聂耳
巴金是唯一在49年后也不拿工资的作家,他靠版权费就有好几万。巴金开会不发言,都是写条子。
聂耳
那年南洋海啸,我在上海募捐站做义工,来了个人给我一张支票,我一看捐款人是李尧棠,抬头一看他早已消失在人群中
就事论事^*^
他文革后当全国政协副主席至死(101岁),一直住杭州西湖刘庄,一班人服侍,工资大概负担不了

不过建文革博物馆就不再说了

聂耳
你说的对,大陆49年后被阅读最多的是《红岩》,但是49年前的大陆和49年后的香港,新家坡的华人等地,《家》应该是读的人最多的

在任何时代,《家》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聂耳
巴金文革前住在武康路113號的一棟小花園洋房裏,文革中被掃地出門,後來“抢房子”那里住了好幾戶人家。。。
铁甲连环马
《三国演义》!
聂耳
知道你喜欢连环画,解放前出版过一中类似连环画,但是线装画在毛草纸上的毛笔连环画你见到过吗,书的大小和普通线装书一样,直写的字
聂耳
我小时候看的第一套三国演义连环画本就是这样的。没有60本,大概只有几十卷那样,图画画的很粗糙。
白云蓝天
鬼才相信《家》是香港、新加坡人读得最多的小说,可能还不抵金庸、古龙小说的一个零头。
白云蓝天
”中国文学史上印数最多的小说“,同一楼主在前段日子的一个帖子却说,《欧阳海之歌》在上世纪60年代的发行就超过3000万册。
白云蓝天
总共印数只有457万竟然是”中国文学史上印数最多的小说“!
聂耳
你以为香港、新加坡人都和你一个年龄?井底之蛙,在金庸还没来到香港之前《家》已是最畅销的小说了。从30年代到60年代
聂耳
要講發行量,誰也比不上〈毛澤東選集〉,要讲真正读过的人大概只有少数几个
铁甲连环马
没见过
老生常谈12
又信口开河了

毛选四卷我至少通读过一遍以上,其中均是著作和哲学著作及老三篇读过几遍。

毛选第五卷也读过一边。

大江川
你可能连中国有多少亿人口都无知。。。
通州河
很荣幸我是少数几个之一,后进学生,入少先队很晚,大学也没有入团,但真读过毛泽东选集
白云蓝天
真的是信口开河,就算金庸之前,会比看过三国、水浒的人多?
p
puyh
他胡说,你胡听,呵呵。
温莎公爵
此许某人不学无术,专事招摇撞骗,学术圈内名声很臭,大家心照不宣而已。
c
czhz
巴拿不拿工资不清楚,但文革后光是常年住院一项就是天文数字。傅雷才是真的不拿工资,也没享受特殊待遇的文人。
c
czhz
你属于那少数。
虎背熊腰大象腿
俺读过1-5卷

还背过很多篇

愚园.
他最后的日子是常住在华东医院
萧岚
巴金差点戴右派帽子。他的小说

巴金差点戴右派帽子。他的小说,家/春/秋,在民国时期的进步青年中影响巨大,直到五十年代初。之后,被认为不够革命。

 

同样有影响的翻译家傅雷,也在上海,被划右派。

w
warara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看过很多小说就是没有看过家春秋
白云蓝天
一个娱乐型“学者”而已,文学见识非常短浅。
w
winstar
bu hao kan
w
winstar
bu hao kan
十具
巴金是鲁迅的抬棺人之一。毛曾说“他巴金要什么样的自由?资产阶级自由”。张春桥:“对巴金不枪毙就是政策”。
十具
1955年巴金也参加了对胡风的围攻。晚年忏悔,“我对自己的表演,感到恶心,也感到耻辱“。绝大多数文人都把自己说成无辜的受害者。
百家争鸣2012
不要搞错,所有入选中国教材的小说,阅读量绝对超过《家》。
j
jw2009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当时的情况,国将不国,每个家庭都已经感觉到社会在崩塌,没有希望。。巴金不是共产党,而共产党里的许多高官都是

在读了他的小说后走上革命道路的。。

j
jw2009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当时的情况,国将不国,每个家庭都已经感觉到社会在崩塌,没有希望。。巴金不是共产党,而共产党里的许多高官都是

在读了他的小说后走上革命道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