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往矣 @ 上海

鸞鳳
楼主 (文学峸)
@上海

高中畢業,我從成都負笈上海,在復旦看見中西合璧、古色古香的老校區建築,風格與我自幼見慣的華英校園一模一樣,只是沒有銀杏,而是和華西協合一樣,滿校園的法國梧桐。我後來知道,這種建築風格,就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風靡半個世紀的中國建築古典復興主義,是中國傳統建築與西式設計的完美結合。

復旦大學老校區

復旦的創始人馬相伯先生,出身世代天主教家庭,他本人也是天主教耶穌會神父,1900年馬相伯先生捐出松江三千畝良田,給教會辦學,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私立現代大學震旦大學,但是因為反對在校內進行神學教育,主張「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政羅教網無羈絆」與教會分歧,便帶領部分師生退出震旦,於1905年另創復旦公學,1917年成為復旦大學。

主持復旦校務三十年的老校長李登輝先生,是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南洋華僑,虔誠的新教基督徒,他和馬相伯先生一樣,雖然自己是基督徒,卻反對在學校進行神學教育,把思想自由放在第一位,這大概就是復旦學生特別推崇自由的根源。

復旦不僅宗教信仰自由,政治也放任自流。抗戰前上海時期,在其他大學因政治原因被開除的學生,復旦可以接收:抗戰時期內遷至我的出生地重慶,又使復旦所在的北碚夏壩成為任何黨派任何政治主張都可以自由活動宣揚的自由聖地,夏壩也因復旦而成為大後方文化四壩之一。

普遍來說,天主教在中國的糾紛比新教多,大概因為羅馬教廷比較僵化教條而且霸道,清初禁教的主要原因,就是羅馬教廷禁止中國信徒拜天、拜父母祖宗、拜孔子。清末開教禁後,天主教、新教深入中國內地,就連小小的合江縣,也數次發生教案。

早在1856年即有法國天主教神父來合江傳教,也是以診病施藥的方式發展信徒,但是因為禁止拜祖宗,入教的多為投靠求庇的無賴子,常常仗勢欺人,教會名聲不佳,最後教堂遭本地紳商搗毀;1900年開始有德國新教牧師來合江傳教,竟鼓動本地一個和尚改信了基督教,和尚把二百餘石田地的廟產全部捐獻給牧師,清代合江稻穀老石一石是五百斤,二百石就是十萬斤,二百石田,就是每年出產十萬斤稻穀的田地,這些田地都是信仰佛教的鄉紳們捐獻給寺廟的。牧師收下田地,搗毀佛像,將寺廟改建為教堂,被本地鄉紳吿上縣府,知縣上報洋務處,英國領事派員進行中外會查,最後判定外國人來華無侵佔中國土地之理,將德國牧師驅逐回國。

雖然發生這些糾紛,但是基督教會還是繼續派人到合江傳教,天主教主要是法國神父,新教有英國牧師,辦小學校、診病施藥,他們在合江發展了上千信徒,直到1949年後,基督教才在合江絕跡。

基督教在中國的歷史,有發展,有挫折,有和諧,有衝突,他們高舉萬能排他唯一神大旗,在五千年敬天法祖,尊崇萬物有靈自然神的中國,註定舉步維艱,困難重重,但是確實是他們,給中國帶來了現代西方文明。

雖然現代西方文明建基於信奉多神教的古希臘羅馬文明,歐洲蠻族在毀滅古希臘羅馬文明後,被基督一神教綑縛千年,直到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才掙脫愚昧,撿拾古希臘羅馬文明的遺骸,發展出現代文明,但是現代文明卻是隨著基督教傳教士的腳步,進入中國,深入縣城鄉村的。

從重慶到成都,從成都走出四川,從中國西部長江上游到東部長江入海的上海,再北上北京、南下香港,橫越太平洋到美國、加拿大,我居住生活、學習、工作過七個城市,山水迢迢,光陰層疊,回望我的來路,點點滴滴,似乎都有斷續的線索,串起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詩經 楚辭》與《百年陸沈》 昔我往矣 @ 上海 只要你會用Word,就可以自己出版電子書! 《百年陸沈》亞馬遜Kindle本上架 2018聖誕新年 Pubu獨家特價《百年陸沈》全套六本八九折!
W
Who_Who
一体多面,享有治外法权的传教士,庇护不良的中国人“二鬼子”,是义和团运动的导火索。
W
Who_Who
一体多面,享有治外法权的传教士,庇护不良的中国人“二鬼子”,是义和团运动的导火索。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W
Who_Who
传教士,考古者,人类学者等各种身份,进入中国城市和乡村,收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情报,大都属于间谍之类。
聂耳
但是侵入中国的就只有日本一国,后来毛主席还再三感谢他们呢
W
Who_Who
英国烧了美国白宫,丘吉尔说他是半个美国人。
多哥
颠三倒四又来了;就只是为了军队入侵?老聂啊老聂,见识啊,见识。。。
好酒
胡说八道,有间谍是极少数,极少。大多传教士是为传福音的

我具体研究过

好酒
这倒是一个义和团的起因
好酒
好文!
走资派还在走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难道义和团是去外国杀人放火了吗?
多哥
走网友英明!
L
LengXiao
还是太祖厉害,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