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北京天安门》走红50年,词作者当时才13岁,后来怎么样了?zt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楼主 (文学峸)

 

在中国,有一首歌,几乎没有人不会唱。特别是上世纪的人,几乎都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对领袖的敬爱就是从这首歌开始的。这首歌就是脍炙人口的《我爱北京天安门》。

 

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和曲作者,这跟那个时代人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从来没有出名要趁早这种想法,就是做出了成绩,有人也更愿意当无名英雄。

《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的词作者,叫金果临,创作这首歌词时,还是个13岁的小学生,在上海常德路第二小学读五年级。当时金果临担任学校墙报委员,负责为学校出墙报。

金果临出墙报,除了摘抄一些内容外,他还喜欢自己写,特别是喜欢写一些儿童诗。创作“我爱北京天安门”时,他已经发表过两首诗,这首诗是他写的第13首诗。

直到现在,金果临还记得,当时写这首诗,是受到英语课本里的两句话的启发。当时英语课本里有“I Love Peking. I Love Tianmen(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

金果临这首诗的初稿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太阳升起金光照,金光照的全球红!”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天安门的喜爱和向往。题目叫《金光照的全球红》。

金果临后来对这首诗进行了修改后,投给了《红小兵》,被录用发表,发表时题目改成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初稿写于1969年,发表于1970年。

非常巧合的是,金果临这首诗在《红小兵》上发表后,被他的堂姐也是表姐金月苓看到了。为何既是堂姐也是表姐呢,因为金果临和金月苓的爸爸是亲兄弟,妈妈是亲姐妹。

金月苓当时是一名是上海第六玻璃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当年只有19岁。她爱好作曲,就给这首词谱了曲子,投给了音乐刊物,很快就接到了样刊。

就这样,这姐弟俩之前没有任何交流,竟然完成了一首红了近50年的歌曲。这首歌,是从1971年开始流行的。这年的国庆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这首歌。

那么,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后来怎么样了呢?基本上没有受到这首歌的什么影响,不像现在,一首成名作品,可以改变一生,那时候不是这样的。

金果临中学毕业后,进五四农场工作了5年,然后顶替父亲回工厂做了工人,一干就是20年。后来工厂破产,他又进了私营企业,过着普通人的平淡的生活。

现在,金果临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了,是音著协会员。

曲作者金月苓,1977年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爱好和工作统一起来了,这也是一种幸福,毕业后进入上海唱片公司,当了一名音乐编辑。

有趣的是,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在写词作曲时,都没有去过天安门。金月苓1972年去了天安门,而金果临一直到1982年才来到梦里都想见的天安门。站在天安门广场,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起了他的《我爱北京天安门》,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

调查一下,您是几岁会唱这首红歌的?

聂耳
1977年那時叫中國唱片廠,她應該是在中國唱片發行公司裏工作。上海唱片公司是現在中國唱片集團旗下的一個分公司
聂耳
1977年那時叫中國唱片廠,她應該是在中國唱片發行公司裏工作。上海唱片公司是現在中國唱片集團旗下的一個分公司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聂耳
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唱片厂是央企,当时属中央广播事业局管,和广播电台,电视台同一编制。
刁小山
前几年中央台采访报道过作曲的金月苓,当时没学过作曲,77年特召进中央音乐学院(和谭盾是同学),但再也没有写过一首像样的曲子

现在如文中所说,是个音乐编剧。

不考虑政治立场,客观的说,无论作词作曲,从专业上讲都不如同期台湾的儿歌《共匪都是你不好》

聂耳
想起当年中唱厂武斗,上海仪表局不管,上海轻工业局也不管,北京的广播事业局管不了,结果派性拖到很晚才解决
聂耳
辟开政治,那首曲子也很一般,隻是當時正在文革中沒有少兒歌曲,時勢造英雄。
刁小山
不考虑政治立场,客观的说,无论作词作曲,从专业上讲都不如同期台湾的儿歌《共匪都是你不好》

估计有几个老古董,像多哥,又会因为我夸台湾骂我

实事求是!

聂耳
哈哈,還有這種歌?很不喜歡將兒童歌曲政治化,應該將美麗,誠實,和愛灌輸在兒童的心靈。
欲千北
记得那时台湾有首儿童诗歌:“ 小飞机,扔炸弹,炸死共匪千万万。蒋总统,哈哈笑。”
聂耳
有的人就是因为从小唱少儿政治歌曲,已头脑非正常成人,自己不知还说人家颠三倒四。 病兆啊
吾道悠悠
记得当年中唱厂产的206唱机较难买,

常有人为此来托老爸。

吾道悠悠
那时台湾的奶瓶上恨不得也印上“反共剿匪”。
聂耳
是的,你来托我好了。現在知道这是仿美国Crosley唱机。今天还有卖20-30元左右說是有立體聲。
聂耳
新的最好的有 USB,CD,藍牙等。但样子還是一樣,木頭木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