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为今天的所谓全球化做好了准备,在一个完全全球化的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国家,而只有“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
按照美国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的说法,“现代社会”应该被划分为精英和大众,精英应该领导大众。精英是由那些“有良心的人”组成的特殊阶级,他们来决定一个国家的利益构成。而大众则是无知的公众,按照精英的支配来工作和生活,公众无需了解精英对国家的运作模式,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理解,他们只需要生活在行使民主权利的幻想中即可,这就是李普曼的“自由民主政治哲学”。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之下,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精英们在一起设计一个全球化美好社会的蓝图,然而正是这群家伙造就了今天贫富差距如此之大的全球化社会,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逐个演变成奴隶工厂,而这个丑恶的全球化过程正是从英国开始的。
休克疗法和撒切尔革命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苏联是休克疗法的受害者,其实只要是实施过休克疗法的国家就深受其害,只不过是因为金融体系的强弱而导致出现症状早晚不同罢了。
按照撒切尔给出的“药方”,要抑制通货膨胀就要减少对经济体的货币供应,而减少货币供应必须通过削减政府的开支和采取高利息限制信贷才可以实现。
撒切尔和杰弗里·豪
灾难与狂欢
1979年6月英国财政大臣杰弗里·豪宣布提高基准利率5个百分点,在12个星期内银行利率从12%上升到了17%,这导致企业的借款成本瞬间提高了42%,这种上涨幅度哪怕是在战争时期实属罕见,让企业的资金链变得十分紧张。
然而这个时候财政部门开始大幅削减货币的供应量,本就资金紧张的企业根本没有办法从银行那里获得贷款,企业只能纷纷宣布倒闭破产。
企业的倒闭潮直接影响就是失业,严重依赖贷款和政府投资的煤炭、钢铁、地铁、铁路、公路、桥梁、水利、电力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停摆,而这些行业恰恰都雇佣了大量的工人。
在撒切尔夫人入主唐宁街后的仅仅18个月里,英国失业人数翻倍从150万人上升至300万人。工人们因为失业怒火中烧,在工会的带领下不断地上街抗议,而他们面对的是撒切尔出动军警的血腥镇压,甚至于军情五处的特工都开始渗透进工会的内部挑拨离间四处破坏,国家机器的力量已经被用于毁灭国家。
国有企业倒闭,工人纷纷下岗,“国退民进”的大戏就此拉开。英国政府活脱脱变成了一个大超市,国有企业包括电信公司、钢铁公司、自来水公司、天然气公司、宇航公司甚至是皇家军械公司都被出售给私人,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业经营权以及公有房屋等均跳楼价大甩卖,被利益集团用极便宜的价格收入囊中,并且转手就抛售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高利率和失业让英国人的生活一下子就陷入了窘境,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住房、教育、医疗都因为政府投资的下降而变得异常昂贵,英国幼稚园和小学学生都不再获得免费牛奶,孩子们的健康因此受到了影响,而撒切尔又多了一个“牛奶掠夺者”的恶名。
而更加可恶的是撒切尔放开了英国的外汇管制,让本就缺乏资金的英国开始资本外流,那些靠着啃食国有企业尸体而致富的恶徒跑到世界各地“投资”,比如香港房地产就是英国富人炒作的对象,后来香港的一切经济与社会问题都与房地产的暴涨脱不了关系。
这波资本外流就是全球化的开始,英国彻底把自己变成了资本主导的奴隶国家,绝大部分国民成为了低端的奴隶,而那些才智优秀的一心只想着赚钱多进入金融行业,而科学、教育、医疗等行业的人才就越来越少水平越来越差,到今天出现“群体免疫”这种的论述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那些一心想奴役他人的精英和富人们,不断地利用资本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利用全球化移民并将国籍和企业的注册地转移到像开罗群岛这样的免税天堂,这样他们便能一边吸着国家的血却不用付给国家一分钱。
就这样“休克疗法”像传染病一样迅速蔓延到整个世界,每个国家都像精神病一样争先恐后地搞垮自己的国有企业和资产,然后开始分赃“致富”。然后被资本控制的媒体开始给全世界洗脑,人们以为自己通过全球化受益获得了极大的物质丰富,然而事实上他们被资本改造的比100年前的人们还无知和愚蠢,吃喝玩乐是生活的全部,理想与生活的目标基本没有,当着奴隶却还以为自己是自由的。
庆祝撒切尔之死的英国人
然而这一切骗不了从那段时光里受害的英国人,当撒切尔的死讯传遍英国时,真正的老百姓没有一个哀悼她,人们像过节一样的庆祝,高喊着“老巫婆”终于死了。而这就像是一个前奏一样,当新冠疫情揭露了更多资本丑恶的时候,将会有更多的人将加入反对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冷战时期,东西两大阵营为了展示自己的社会制度优越性,哪怕不那么情愿也要让出一部分剩余价值给中下层民众,冷战结束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旗帜下迫不及地撕下伪装的面具,连逼脸都不要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全世界垄断寡头联合起来剥削全世界劳动者,除了中国越南等少数国家外,多数国家的中产阶级的生活都日趋艰难,估计马克思如果从坟墓中爬出来,会高呼:全世界中产者,联合起来。
作者:onlychao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58339/answer/25668034 来源:知乎
比白人更关心中国的事
28 年前遇到一个BBC记者是Margaret Thatcher 的粉丝,几次谈及她如何改革英国的制度(与邓小平相似),话题是从她的徒弟,John Major,当时的英国首相谈起。
我近20年来从Youtude和录影带店租看拍摄《铁女人》的电影,相当欣赏她干净利落的办事风格。
因为商品不是从市场选择的最优的方式生产的,成本自然会更高了
英国病,人所皆知。
从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为今天的所谓全球化做好了准备,在一个完全全球化的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国家,而只有“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
按照美国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的说法,“现代社会”应该被划分为精英和大众,精英应该领导大众。精英是由那些“有良心的人”组成的特殊阶级,他们来决定一个国家的利益构成。而大众则是无知的公众,按照精英的支配来工作和生活,公众无需了解精英对国家的运作模式,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理解,他们只需要生活在行使民主权利的幻想中即可,这就是李普曼的“自由民主政治哲学”。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之下,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精英们在一起设计一个全球化美好社会的蓝图,然而正是这群家伙造就了今天贫富差距如此之大的全球化社会,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逐个演变成奴隶工厂,而这个丑恶的全球化过程正是从英国开始的。
休克疗法和撒切尔革命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苏联是休克疗法的受害者,其实只要是实施过休克疗法的国家就深受其害,只不过是因为金融体系的强弱而导致出现症状早晚不同罢了。
按照撒切尔给出的“药方”,要抑制通货膨胀就要减少对经济体的货币供应,而减少货币供应必须通过削减政府的开支和采取高利息限制信贷才可以实现。
撒切尔和杰弗里·豪
灾难与狂欢
1979年6月英国财政大臣杰弗里·豪宣布提高基准利率5个百分点,在12个星期内银行利率从12%上升到了17%,这导致企业的借款成本瞬间提高了42%,这种上涨幅度哪怕是在战争时期实属罕见,让企业的资金链变得十分紧张。
然而这个时候财政部门开始大幅削减货币的供应量,本就资金紧张的企业根本没有办法从银行那里获得贷款,企业只能纷纷宣布倒闭破产。
企业的倒闭潮直接影响就是失业,严重依赖贷款和政府投资的煤炭、钢铁、地铁、铁路、公路、桥梁、水利、电力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停摆,而这些行业恰恰都雇佣了大量的工人。
在撒切尔夫人入主唐宁街后的仅仅18个月里,英国失业人数翻倍从150万人上升至300万人。工人们因为失业怒火中烧,在工会的带领下不断地上街抗议,而他们面对的是撒切尔出动军警的血腥镇压,甚至于军情五处的特工都开始渗透进工会的内部挑拨离间四处破坏,国家机器的力量已经被用于毁灭国家。
国有企业倒闭,工人纷纷下岗,“国退民进”的大戏就此拉开。英国政府活脱脱变成了一个大超市,国有企业包括电信公司、钢铁公司、自来水公司、天然气公司、宇航公司甚至是皇家军械公司都被出售给私人,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业经营权以及公有房屋等均跳楼价大甩卖,被利益集团用极便宜的价格收入囊中,并且转手就抛售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高利率和失业让英国人的生活一下子就陷入了窘境,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住房、教育、医疗都因为政府投资的下降而变得异常昂贵,英国幼稚园和小学学生都不再获得免费牛奶,孩子们的健康因此受到了影响,而撒切尔又多了一个“牛奶掠夺者”的恶名。
而更加可恶的是撒切尔放开了英国的外汇管制,让本就缺乏资金的英国开始资本外流,那些靠着啃食国有企业尸体而致富的恶徒跑到世界各地“投资”,比如香港房地产就是英国富人炒作的对象,后来香港的一切经济与社会问题都与房地产的暴涨脱不了关系。
这波资本外流就是全球化的开始,英国彻底把自己变成了资本主导的奴隶国家,绝大部分国民成为了低端的奴隶,而那些才智优秀的一心只想着赚钱多进入金融行业,而科学、教育、医疗等行业的人才就越来越少水平越来越差,到今天出现“群体免疫”这种的论述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那些一心想奴役他人的精英和富人们,不断地利用资本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利用全球化移民并将国籍和企业的注册地转移到像开罗群岛这样的免税天堂,这样他们便能一边吸着国家的血却不用付给国家一分钱。
就这样“休克疗法”像传染病一样迅速蔓延到整个世界,每个国家都像精神病一样争先恐后地搞垮自己的国有企业和资产,然后开始分赃“致富”。然后被资本控制的媒体开始给全世界洗脑,人们以为自己通过全球化受益获得了极大的物质丰富,然而事实上他们被资本改造的比100年前的人们还无知和愚蠢,吃喝玩乐是生活的全部,理想与生活的目标基本没有,当着奴隶却还以为自己是自由的。
庆祝撒切尔之死的英国人
然而这一切骗不了从那段时光里受害的英国人,当撒切尔的死讯传遍英国时,真正的老百姓没有一个哀悼她,人们像过节一样的庆祝,高喊着“老巫婆”终于死了。而这就像是一个前奏一样,当新冠疫情揭露了更多资本丑恶的时候,将会有更多的人将加入反对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冷战时期,东西两大阵营为了展示自己的社会制度优越性,哪怕不那么情愿也要让出一部分剩余价值给中下层民众,冷战结束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旗帜下迫不及地撕下伪装的面具,连逼脸都不要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全世界垄断寡头联合起来剥削全世界劳动者,除了中国越南等少数国家外,多数国家的中产阶级的生活都日趋艰难,估计马克思如果从坟墓中爬出来,会高呼:全世界中产者,联合起来。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1979年5月3日举行大选,保守党政府上台,随后立即采取私有化和“货币主义”政策,英国开始了经济复苏时代,通货膨胀率从20%下降到4.1%,持续了18年的财政赤字转为盈余.经济增长率先后超过美国、西德、法国,并在1988年超过了日本。人民生活水平也在8年内提高了23%。
作者:onlychao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58339/answer/25668034
来源:知乎
比白人更关心中国的事
28 年前遇到一个BBC记者是Margaret Thatcher 的粉丝,几次谈及她如何改革英国的制度(与邓小平相似),话题是从她的徒弟,John Major,当时的英国首相谈起。
我近20年来从Youtude和录影带店租看拍摄《铁女人》的电影,相当欣赏她干净利落的办事风格。
因为商品不是从市场选择的最优的方式生产的,成本自然会更高了
英国病,人所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