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个回顾,也可以看出物价和生活水平变化的轨迹。
最便宜的菜是三毛钱的熬白菜(熬得稀烂),然后是六毛钱的烧白菜,再往上有一块二的宫保鸡丁(鸡丁数量较少,其余皆为青椒和花生米充数),小丸子,大丸子(极油腻),大概在一块二到一块五之间。
主食是米饭。
最初有粮票,用粮票买学校的饭票。现金买菜票。我一次买60块的菜票,似乎可以吃一个月。
每个月一百块生活费(后来家里调至一百二),国家有二十多块副食补贴,后来涨到五十多块。
后来出现了私人在食堂外面的卖的盒饭,五块一份,那就比较好吃了。偶尔吃。
这样结余下的零用钱吃酸奶,喝啤酒,买方便面,太阳牌锅巴下酒,其余的零花,以及五一,十一,出去短途旅游什么的。普通的烤鸭店的烤鸭大概是二十八块钱一只,偶尔大家凑在一起也可吃一吃。
现在国内的大学,要吃饱的话一顿至少要10-12块。
当时研究生的补贴好像是每月60左右的样子,已经不需要家里的任何资助了。
可以在上海读大学。那时一个月30元是够了,还不能乱花,要省着来,寒暑假不能每次都长途花钱来回。
早餐约0.15
中餐大排加鸡毛菜,米饭,不到0.40,其他肉饭差不多。要节约的话,0.20也可以吃一顿。
晚餐与午餐差不多。
有同学省钱不买课本,遇到逻辑强的课程比如高等数学,理论物理,专业基础课等,都可以过关。但遇到需要看书死记硬背的,就可能考试不及格,这时就等到假期,借其他同学课本来看,再补考过关,
我现在还有一本英文的图论,Bondy and Murty写的。
还有香烟票。
钱当然越多越好。
30元钱过一个月。
但从九十年代起,家庭支持已经占了绝对大头。现在要1000-1200 块左右吧。
我拿的是12,每月九块的老爸是啥大军区的(但不是高干)。农村来的,有就靠18块过的,吃饭啥的注意点,也能凑合过去。我一个好友,父母双亡,除了18,班长(北京的)自己又匀出5块(以班里的名义给他),到现在一说起来还感谢班长,当时真的就是救命的钱。
我记得应该是直接发饭票,但私下自己可以倒腾的。记得反正我一般20伙食费,家里一学期寄2次钱的样子。
北方干事还是粗糙,土豆不削皮,也就是放一大盆水里拿把大笤帚刷一刷泥,然后切了下锅。
家里能补贴Y15 如何能申请到甲级助学金值得怀疑.
反正俺只在第二年放宽的情况才申请到了个丙等(50大毛).
哈
主要是做得精细,往北京的路上在中学同学的大学里吃过几次。北方的大概84-85年开始校内都盖了私人的小吃铺,质量比食堂的好点。早上睡懒觉的误了食堂的还能吃到热乎的,比食堂稍贵,一般也就是锅贴,包子,油条豆浆。中午晚上油条豆浆换成面条。锅贴有时油太多,生吃大蒜就是那时学会的。
到楼下小卖部买包方便面,,,
大学就谈恋爱的更得花钱。
简直像天堂的生活。
食堂一大片,分了三个区,窗口是各种炒菜(热),米饭;凉菜(卤肉类和凉拌蔬菜类);面食区,面条,包子等等。
食堂旁边是单炒,炒份肉菜三角,鸡蛋汤,一角。味道很好,很好!比重庆市内馆子还好。
这100已经是涨过两波了。80-86,每月15月就凑合。86-87涨了一下,当时上海十百都被抢购空了。88年又涨一波,所以89就64了。
也说不上争,因为没什么好争的。南方物产丰富, 人民精于烹调,肯定会反映到食堂伙食水平。
每天午餐在外面的小店吃炒面,1元五,鸡蛋肉丝炒面。晚上有小贩出来摆摊,汤面条1元五,味道奇佳。后来小摊被学校取缔,路面封锁。1992-1996。早晨有小贩卖油条夹糍饭团,当地的海带丝鸡蛋煎饼,一元足够。
每月生活费200元算是奢侈的。比较穷的天天在食堂吃夹代沙子肉虫的隔年米饭,难吃的慈菇,难闻的煮菜花。国庆有免费餐券,大家疯抢炸鱼,大排,红烧鸡块。平常吃不到的食堂好菜。
也有给家长住的旅社办的点餐食堂,很少有学生光顾,除了毕业生开party。
至少在当时。后来到90年以后就不好说了
一长排,家家似乎都是“重庆小面”
我记不得是多少了,印象中是最高那级助学金的数额可以让接收者不再依赖其他收入来源而在学校生活学习下去。也就只能保证到这个程度。好在那时看病不要钱,上学不要钱,住宿不要钱,只要吃饱穿暖,好好学习别想其他事就行了。
全国高校食堂先进单位。我同宿舍农村来的老大哥把发给他的十五元饭票卖给同学五块补贴家用。
宫保鸡丁之类的,肉很多。
家里,食堂的饭吃不惯,无辣不欢。
那个大夏天几个男人赤膊围着吃火锅,绝对一绝。
夏天,太潮太热,虽说都是火炉,比南京还是难熬多廖。
南工的稍微差一点。
日子没法过廖。
事实上,到外面讲课,随便几个周末,就比大学讲堂赚的多。
要不,8X8的时候,大家都是一肚子的气呢。
作个回顾,也可以看出物价和生活水平变化的轨迹。
最便宜的菜是三毛钱的熬白菜(熬得稀烂),然后是六毛钱的烧白菜,再往上有一块二的宫保鸡丁(鸡丁数量较少,其余皆为青椒和花生米充数),小丸子,大丸子(极油腻),大概在一块二到一块五之间。
主食是米饭。
最初有粮票,用粮票买学校的饭票。现金买菜票。我一次买60块的菜票,似乎可以吃一个月。
每个月一百块生活费(后来家里调至一百二),国家有二十多块副食补贴,后来涨到五十多块。
后来出现了私人在食堂外面的卖的盒饭,五块一份,那就比较好吃了。偶尔吃。
这样结余下的零用钱吃酸奶,喝啤酒,买方便面,太阳牌锅巴下酒,其余的零花,以及五一,十一,出去短途旅游什么的。普通的烤鸭店的烤鸭大概是二十八块钱一只,偶尔大家凑在一起也可吃一吃。
现在国内的大学,要吃饱的话一顿至少要10-12块。
当时研究生的补贴好像是每月60左右的样子,已经不需要家里的任何资助了。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沈卫威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垚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垚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文学城www.wenxuecity.com--
可以在上海读大学。那时一个月30元是够了,还不能乱花,要省着来,寒暑假不能每次都长途花钱来回。
早餐约0.15
中餐大排加鸡毛菜,米饭,不到0.40,其他肉饭差不多。要节约的话,0.20也可以吃一顿。
晚餐与午餐差不多。
有同学省钱不买课本,遇到逻辑强的课程比如高等数学,理论物理,专业基础课等,都可以过关。但遇到需要看书死记硬背的,就可能考试不及格,这时就等到假期,借其他同学课本来看,再补考过关,
我现在还有一本英文的图论,Bondy and Murty写的。
还有香烟票。
钱当然越多越好。
30元钱过一个月。
但从九十年代起,家庭支持已经占了绝对大头。现在要1000-1200 块左右吧。
我拿的是12,每月九块的老爸是啥大军区的(但不是高干)。农村来的,有就靠18块过的,吃饭啥的注意点,也能凑合过去。我一个好友,父母双亡,除了18,班长(北京的)自己又匀出5块(以班里的名义给他),到现在一说起来还感谢班长,当时真的就是救命的钱。
我记得应该是直接发饭票,但私下自己可以倒腾的。记得反正我一般20伙食费,家里一学期寄2次钱的样子。
北方干事还是粗糙,土豆不削皮,也就是放一大盆水里拿把大笤帚刷一刷泥,然后切了下锅。
家里能补贴Y15 如何能申请到甲级助学金值得怀疑.
反正俺只在第二年放宽的情况才申请到了个丙等(50大毛).
哈
主要是做得精细,往北京的路上在中学同学的大学里吃过几次。北方的大概84-85年开始校内都盖了私人的小吃铺,质量比食堂的好点。早上睡懒觉的误了食堂的还能吃到热乎的,比食堂稍贵,一般也就是锅贴,包子,油条豆浆。中午晚上油条豆浆换成面条。锅贴有时油太多,生吃大蒜就是那时学会的。
到楼下小卖部买包方便面,,,
大学就谈恋爱的更得花钱。
简直像天堂的生活。
食堂一大片,分了三个区,窗口是各种炒菜(热),米饭;凉菜(卤肉类和凉拌蔬菜类);面食区,面条,包子等等。
食堂旁边是单炒,炒份肉菜三角,鸡蛋汤,一角。味道很好,很好!比重庆市内馆子还好。
这100已经是涨过两波了。80-86,每月15月就凑合。86-87涨了一下,当时上海十百都被抢购空了。88年又涨一波,所以89就64了。
也说不上争,因为没什么好争的。南方物产丰富, 人民精于烹调,肯定会反映到食堂伙食水平。
每天午餐在外面的小店吃炒面,1元五,鸡蛋肉丝炒面。晚上有小贩出来摆摊,汤面条1元五,味道奇佳。后来小摊被学校取缔,路面封锁。1992-1996。早晨有小贩卖油条夹糍饭团,当地的海带丝鸡蛋煎饼,一元足够。
每月生活费200元算是奢侈的。比较穷的天天在食堂吃夹代沙子肉虫的隔年米饭,难吃的慈菇,难闻的煮菜花。国庆有免费餐券,大家疯抢炸鱼,大排,红烧鸡块。平常吃不到的食堂好菜。
也有给家长住的旅社办的点餐食堂,很少有学生光顾,除了毕业生开party。
至少在当时。后来到90年以后就不好说了
一长排,家家似乎都是“重庆小面”
我记不得是多少了,印象中是最高那级助学金的数额可以让接收者不再依赖其他收入来源而在学校生活学习下去。也就只能保证到这个程度。好在那时看病不要钱,上学不要钱,住宿不要钱,只要吃饱穿暖,好好学习别想其他事就行了。
全国高校食堂先进单位。我同宿舍农村来的老大哥把发给他的十五元饭票卖给同学五块补贴家用。
宫保鸡丁之类的,肉很多。
家里,食堂的饭吃不惯,无辣不欢。
那个大夏天几个男人赤膊围着吃火锅,绝对一绝。
夏天,太潮太热,虽说都是火炉,比南京还是难熬多廖。
南工的稍微差一点。
日子没法过廖。
事实上,到外面讲课,随便几个周末,就比大学讲堂赚的多。
要不,8X8的时候,大家都是一肚子的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