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文学峸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古代晚上怎么照明
查看文学峸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3月5日 18点49分 PT
共 (27)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都
都是国货
5 年多
楼主 (文学峸)
【古代晚上都是怎么照明的?】
被各种人造光源惯坏了的现代人可能早已忘记黑夜多么不适合人类活动。停电时,我们被迫以古人的方式度过漫漫长夜——点起蜡烛,在摇曳昏黄的烛光下聊天、打牌,甚至读书写字。
蜡烛的亮度比电灯差多少?假如采用光通量(流明,lumen)的概念,发光强度为 1 坎德拉(约一支蜡烛)的发光体,其光通量为 1 流明,而一盏 40 瓦的日光灯的光通量约为 2100 流明。
这样计算,其实还低估了古代照明方式与现代的差距,因为让古典文化爱好者沉醉的「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美好意象,只是少数人能享受到的奢侈。
在古代,蜡烛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流行。民国著名化学家曾昭抡回忆,晚清以前平民在夜间需要照明,「燃起一根松枝,或一条篾片,即可解决。夜间依赖蜡烛照明是很例外的事。」
为什么蜡烛不够流行?因为当时的蜡烛和今天完全不同。今天的蜡烛由石蜡制成,是石油工业的产物,纯度很高,燃烧稳定,且价格低廉。而古代的蜡烛往往是蜂蜡、白蜡与常温不熔的动物油脂混合而成,燃烧不稳定,极易熔化,烟气很重,动物油又往往因变质发出难闻的气味。
何况普通人家未必用得起蜡烛。据《宋史》,北宋名相寇准少年富贵,性情豪奢,「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燃)炬烛。」可见蜡烛在古代是富贵的象征。
宋代的蜡烛价格在 150 文左右,宋代以后开始把乌桕之类熔点高的的植物油加入蜡烛中以降低成本,但效果也不理想,晚清时期的蜡烛价格仍然高达 150-200 文。考虑到每晚可能消耗 2-3 支蜡烛,而每晚消耗的灯油价格不过 4-5 文钱,粗略计算,蜡烛的价钱是油灯的 100 倍。中国古代确实有一些巨型蜡烛可以提供很好的照明,但其价格更不是一般群众所能接受的了。
油灯也是古代比较普遍的照明工具,它的亮度可以调节,如果多放燃油,使用粗大的灯芯,油灯可以和蜡烛一样明亮,但同时也与蜡烛一样奢侈。普通油灯比较昏暗,「一灯如豆」形象说明了它的照明效果。古代经常出现灯花落在书本上烧坏书籍,说明油灯有引起火灾的风险,同时还说明古人看书时,书本和眼睛多么贴近油灯。
即便如此,油灯也不一定谁都用得起。《儒林外史》中的守财奴严监生,临死之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就是嫌油灯里点了两茎灯草,太费油。凿壁偷光和囊萤映雪的典故,也说明油灯远没有今天的电灯这么普及。
室内尚且如此昏暗,街道上又如何呢?古人也想出了一些室外照明的办法,比如从唐宋时期开始,行人较多的街道或者桥头,往往会设置公益性的街灯。一些富裕的寺庙也会在高塔上面点燃长明灯,以示佛光普照。
不过,如果你是夜盲症患者,最好还是不要出去。因为在绝大多数道路上,夜行者只能靠灯笼或火把,借着月光艰难行走。
甚至禁城宫殿的道路上都很少有灯火。唐宋时期,臣子们在夜间被召见时若能获赐以灯火送归,会被看作无上恩宠。整个宋代只有 10 人曾享受这种待遇,最著名的是苏东坡,其夜间被太皇太后和哲宗召见,临走时命人用「御前金莲烛」送归,传为美谈。
明代的紫禁城有了路灯,「以石为座,铜为楼,铜丝为门壁。每日晚,内府库监工添油点灯,以便巡看关防。」后来魏忠贤为了方便他自己夜间出入,把这些路灯全部撤去。
清代紫禁城中除帝后皇子们的居所之外都不设路灯,令官员们十分困扰,他们上朝时通常只能自己小灯笼照明。光绪初年的一个大雨之夜,有个笔帖式竟因天黑失足落入御河而死。直到 1888 年,慈禧太后的寝宫装上了李鸿章进贡来的电灯,紫禁城才告别了漆黑一片的夜晚。
原作者:李思楚
黑
黑猫-警长
5 年多
2 楼
可知道煤油灯?这可是泊来品,它比中国的油灯可亮多了。
刁
刁小山
5 年多
3 楼
知道‘加油’的典故吧?不知道的话,问问这儿的大侠小宁波,多哥,老商等等
t
tomcat801
5 年多
4 楼
多捉萤火虫!也是一种办法
当然,受季节影响。
老
老商
5 年多
5 楼
放在蚊帐里,很浪漫,如童话故事。
黑
黑猫-警长
5 年多
6 楼
囊萤映雪
老
老商
5 年多
7 楼
囊萤映雪
o
obama_北美101
5 年多
8 楼
有多少网友有过用煤油灯的经验?用报纸擦灯罩?
这个问题可以大致推断出年龄,童年环境;-)
老
老生常谈12
5 年多
9 楼
鼻孔全是黑的
老
老生常谈12
5 年多
10 楼
过去一般用豆油灯,用不起蜡。
老
老商
5 年多
11 楼
用过煤油灯的至少有六十五岁。
老
老商
5 年多
12 楼
地主临死伸出二个手指,家人会意,在油灯里拿掉一根灯芯,他闭上了眼睛。
老
老生常谈12
5 年多
13 楼
老商,你错了,不是上海。
有一些山区到了80年代还没有电,或者晚上拉闸。
老
老商
5 年多
14 楼
你说的对,山区的人也习惯了,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o
obama_北美101
5 年多
15 楼
倒也不一定,我在中部省会城市,还记得点煤油灯的事,应该在60年代中(后)期。不过。。。
也许我记忆模糊了,只是因为停电才点一下?
红
红米2015
5 年多
16 楼
有人看了长安十二时辰感叹古代长安漂亮,我说先换成油灯蜡烛再看
老
老商
5 年多
17 楼
现在旧货市场仍有卖,有人买去做装饰。
老
老商
5 年多
18 楼
古人读书用"床前明月光"。
p
puyh
5 年多
19 楼
烧的是柴油吧。
p
puyh
5 年多
20 楼
老商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上海60年代还有没电灯地方。
老
老商
5 年多
21 楼
啥地方 ?
p
puyh
5 年多
22 楼
长兴岛,横沙岛
p
puyh
5 年多
23 楼
长兴岛是1965年在岛上建了发电厂后才用上了电。
小
小宁波♂
5 年多
24 楼
夜明珠....
老
老商
5 年多
25 楼
六三年去过横沙,巳有电。
京
京工人
5 年多
26 楼
还真是煤油。我小学响应林副主席号召准备跟苏修打核战争挖防空洞,用煤油灯照明,干一小时下来鼻子全是黑的
立
立竿见影-1
5 年多
27 楼
烧含松脂的松树,松树刮皮出油,得松脂,那含油的木料上好的助燃柴和照明产品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被各种人造光源惯坏了的现代人可能早已忘记黑夜多么不适合人类活动。停电时,我们被迫以古人的方式度过漫漫长夜——点起蜡烛,在摇曳昏黄的烛光下聊天、打牌,甚至读书写字。
蜡烛的亮度比电灯差多少?假如采用光通量(流明,lumen)的概念,发光强度为 1 坎德拉(约一支蜡烛)的发光体,其光通量为 1 流明,而一盏 40 瓦的日光灯的光通量约为 2100 流明。
这样计算,其实还低估了古代照明方式与现代的差距,因为让古典文化爱好者沉醉的「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美好意象,只是少数人能享受到的奢侈。
在古代,蜡烛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流行。民国著名化学家曾昭抡回忆,晚清以前平民在夜间需要照明,「燃起一根松枝,或一条篾片,即可解决。夜间依赖蜡烛照明是很例外的事。」
为什么蜡烛不够流行?因为当时的蜡烛和今天完全不同。今天的蜡烛由石蜡制成,是石油工业的产物,纯度很高,燃烧稳定,且价格低廉。而古代的蜡烛往往是蜂蜡、白蜡与常温不熔的动物油脂混合而成,燃烧不稳定,极易熔化,烟气很重,动物油又往往因变质发出难闻的气味。
何况普通人家未必用得起蜡烛。据《宋史》,北宋名相寇准少年富贵,性情豪奢,「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燃)炬烛。」可见蜡烛在古代是富贵的象征。
宋代的蜡烛价格在 150 文左右,宋代以后开始把乌桕之类熔点高的的植物油加入蜡烛中以降低成本,但效果也不理想,晚清时期的蜡烛价格仍然高达 150-200 文。考虑到每晚可能消耗 2-3 支蜡烛,而每晚消耗的灯油价格不过 4-5 文钱,粗略计算,蜡烛的价钱是油灯的 100 倍。中国古代确实有一些巨型蜡烛可以提供很好的照明,但其价格更不是一般群众所能接受的了。
油灯也是古代比较普遍的照明工具,它的亮度可以调节,如果多放燃油,使用粗大的灯芯,油灯可以和蜡烛一样明亮,但同时也与蜡烛一样奢侈。普通油灯比较昏暗,「一灯如豆」形象说明了它的照明效果。古代经常出现灯花落在书本上烧坏书籍,说明油灯有引起火灾的风险,同时还说明古人看书时,书本和眼睛多么贴近油灯。
即便如此,油灯也不一定谁都用得起。《儒林外史》中的守财奴严监生,临死之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就是嫌油灯里点了两茎灯草,太费油。凿壁偷光和囊萤映雪的典故,也说明油灯远没有今天的电灯这么普及。
室内尚且如此昏暗,街道上又如何呢?古人也想出了一些室外照明的办法,比如从唐宋时期开始,行人较多的街道或者桥头,往往会设置公益性的街灯。一些富裕的寺庙也会在高塔上面点燃长明灯,以示佛光普照。
不过,如果你是夜盲症患者,最好还是不要出去。因为在绝大多数道路上,夜行者只能靠灯笼或火把,借着月光艰难行走。
甚至禁城宫殿的道路上都很少有灯火。唐宋时期,臣子们在夜间被召见时若能获赐以灯火送归,会被看作无上恩宠。整个宋代只有 10 人曾享受这种待遇,最著名的是苏东坡,其夜间被太皇太后和哲宗召见,临走时命人用「御前金莲烛」送归,传为美谈。
明代的紫禁城有了路灯,「以石为座,铜为楼,铜丝为门壁。每日晚,内府库监工添油点灯,以便巡看关防。」后来魏忠贤为了方便他自己夜间出入,把这些路灯全部撤去。
清代紫禁城中除帝后皇子们的居所之外都不设路灯,令官员们十分困扰,他们上朝时通常只能自己小灯笼照明。光绪初年的一个大雨之夜,有个笔帖式竟因天黑失足落入御河而死。直到 1888 年,慈禧太后的寝宫装上了李鸿章进贡来的电灯,紫禁城才告别了漆黑一片的夜晚。
原作者:李思楚
这个问题可以大致推断出年龄,童年环境;-)
有一些山区到了80年代还没有电,或者晚上拉闸。
也许我记忆模糊了,只是因为停电才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