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孔子也是造反派

梧桐之丘
楼主 (文学峸)

 孔子乃是他的父亲叔梁纥在社日的狂欢集会中,与一个平民少女颜氏征在在尼山之丘“野合”而孕的私生子。但在这次野合之后,叔梁纥似乎就再没有与颜氏征在见过面。

  故孔子少时只知母不知父,从母居住于母亲家族中。是母亲将其抚养成人。春秋时,特别是在存留殷商文化传统的一些邦国中,仍有母系制度的遗俗。从母居并不被认为奇。孔丘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贫穷与卑贱中走过来的。

  孔母颜氏征在出身于贫家,但她却是一个十分坚强颇有傲骨的女性。她没有把关于孔子生父是孔纥这一身世告诉孔子。当孔子三岁时,孔纥即已去世。当孔子17岁时,其母颜氏也去世。起先,颜氏被作为一个穷妇草率地埋葬(“薄殡”)于陬邑附近的“无父(夫)之衢”。

  但是,一个与颜氏为邻的輓车夫的母亲向孔子透露了关于其生父及显赫家世的背景,并告诉他孔父及孔氏家族的墓地在“防”。孔子之曾祖父孔防叔曾任防邑大夫,故名“防叔”。则防,应是孔氏一族迁鲁之后的家族公共墓地。

  知道这个消息后,正在血气方刚之年的十七岁孔子干出了一件极其勇敢的事情。他不仅到防地找到了父亲家族的墓地,而且公然向世俗和孔纥的遗族挑战--他掘开了父亲的坟墓,而将自己那位身世微贱的母亲与贵族父亲的遗骨合葬在一起。

  无论从殷人的礼俗还是周礼看,孔子的这种作法,即将一个完全不具有任何名分的一夜情人(甚至不是“妾”),与一个家世显赫的贵族于死后掘墓合葬,这都应当是一种极其惊世骇俗之事。我们应当能够想象此事在当时鲁国上层社会所引起的冲击和震动。

评:摘自网络史评文章,作者引经据典,演绎推断,似乎合情合理。读到周朝森严的等级制度,联想孔圣人什么出身,我找到这篇文章,可读性强,可信度高。作者追溯孔家最初曾是宋国国君嫡长子,后迁移鲁国,均为卿、大夫。而孔子本人则不被父亲所认,依母亲生存,17岁才得知身份,怒不可遏,掘墓合葬父母,可谓大孝之举。孔子的行为也可谓“造反派”精神。

文章出处:http://www.guoxue.com/wk/000238.htm

冯墟
还有一例,武王伐纣,孔子并未以君臣之义非议,“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他心中有数。
l
lovecat08
私生子还挖父坟,赞孝道!奇!
浮云驰
好样的!宋国是不是商的后裔的封国?
望沙
厉害的考古
梧桐之丘
浮云厉害,是。
梧桐之丘
丢下包袱轻装上阵嘛
梧桐之丘
猫老师的态度明朗,咱得听着。哈哈。
梧桐之丘
历史学者有功夫,说圆就行。
冯墟
夫子的革命思想极含蓄。
n
nearby
梧桐给孔子平反昭雪了 :-)
梧桐之丘
可惜他不能收徒弟了,做一把他的弟子应该是了不起的事情。
衡山老道
十有八九是后人造的谣。
I
ID的D主
现代人望字生意。原文野合是指“不合礼仪的婚姻”。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

司马贞索隐:“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原文:《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