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困境与成长---论毛姆的《面纱》

伍雅涛
楼主 (文学峸)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势力,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很早读到这句话,始终忘不掉。很奇怪,简单的几句话深印我脑海,有一种奇怪的魔力。因为这几句话,我决定读《面纱》。

于是我先读了毛姆的小说《面纱》,然后又看了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

一般而言,相对比电影,我都更喜欢原著。这一次也一样。为什么呢?

因为原著更残忍更犀利。主人公在感情的漩涡,人生的困境中成长。

而电影基本上是一个简单温馨的爱情故事。

爱情好难,但是比起人生的难,爱情其实好简单。

所以原著比电影要深刻很多,震撼很多。

这篇评论主要是关于原著。

毛姆是以冷峻的人生旁观者出名的。《面纱》并不是他最著名的小说。但是这部小说是以20年代的中国为背景,所以让我觉得特别有趣。

出身良好的英国上层社会小姐吉蒂因为生得美,挑挑选选,把自己拖成了25岁的大龄剩女。在妹妹快结婚前,被自己虚荣的母亲嫌弃的吉蒂慌忙地嫁给了细菌专家沃尔特。

吉蒂美丽活泼虚荣,沃尔特木纳缺乏魅力。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其实夫妻没有爱情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世间多少没有爱情的夫妻善待对方,生儿育女,白头到老。

问题是,吉蒂想要爱情。美丽的女人常常觉得自己这么美,怎么能没有爱情?漂亮女人对爱情的执念是“红颜薄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吉蒂跟着沃尔特到了香港以后,很快就厌倦了自己无趣的丈夫。她和有家室的花花公子查理有了婚外情。

沃尔特发现了自己深爱的妻子的婚外情。作为惩罚,他强带妻子深入中国的一个落后的乡村湄谭府。那里正霍乱肆虐,瘟疫横行,无数人在死去。

看看,老实男人的一片真心被辜负以后的报复多么决绝。

这个大概的故事情节,我以前是知道的。我原以为,俩人在湄谭府共同面对疾病,死亡,互相扶持,终于互相宽恕和解,这就是人的成长。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毛姆就不是毛姆了。

毛姆直面人生的困境与人性的复杂的那种犀利,在这部小说中展现无疑。他没有一丝一毫的粉饰。

人生的很多事情,当事人就是过不去,就是不能和解。让我们旁观者扼腕叹息。

老实人沃尔特至死不能原谅妻子的背叛。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不能原谅这个其实在生死面前不算什么的小事。妻子的不忠,妻子的不爱自己确实让人心碎,但是当看到多少人在瘟疫中失去生命,那这些情情爱爱又算什么呢?

不爱就不爱吧。不忠就离婚吧。

我们外人都会这样说。但是当事人沃尔特就是不能解开心结。

吉蒂呢?在湄谭府,她看到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的修女们的高尚情操,自己也开始做一些生命中有意义的事,她真正成长了。

但是她就是不能爱上自己正直,智慧,长相端正,品格无可挑剔的丈夫沃尔特。

一直到沃尔特死,沃尔特都没有原谅吉蒂,吉蒂都没有爱上沃尔特。

我真的是感叹毛姆对人性与爱情的残酷剖析。

人心就是这么难测,就是这么纠结,就是要这么自我折磨,永不得安宁。

明知不宽恕妻子的背叛,自己会痛不欲生,痛苦到极点,但还是不宽恕。

明知自己的丈夫是个乐于助人,温柔,友善,受人尊敬的真正的君子,但还是不能对他产生爱情。

小说有几个让人印象很深刻的高潮。一个是沃尔特染上霍乱临死前的场景。吉蒂第一次对自己的丈夫唤到:“亲爱的。”然后她看到两行眼泪顺着他枯槁的面颊流淌下来(P.185)

小说中吉蒂哭过很多次,羞愧的泪,伤心的泪,绝望的泪。

但这是沃尔特唯一的一次哭。

他曾经因为允许自己爱上肤浅愚蠢的吉蒂而厌恶唾弃自己。

他曾经心碎到不知道是要杀死自己还是杀死吉蒂才能缓解自己的痛苦和愤怒。

但至死,他还是爱着吉蒂的。爱着这个愚蠢,轻佻,势力,庸俗的女人。

沃尔特咽气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死的却是狗。

这是歌德.史密诗《挽歌》里的最后一句话。

《挽歌》的故事是:一个人领养了一只狗,开始相处还不错,后来狗发了疯,把人咬伤了,但是最后人却活过来了,狗死了。

这个故事隐喻了沃尔特把吉蒂带去湄谭府,就是想让吉蒂死,但是最后却是沃尔特自己死了。

这句话和它所代表的故事阴冷恐怖。

看来沃尔特从来都没有原谅吉蒂。但他也从来没有停止爱她。

读到这里,我怜悯沃尔特。可怜的人啊,他的心没有办法放过吉蒂,他也就没法放过自己。

毛姆是一个有着高超写作技巧的作家。这个“死的却是狗”的细节就是一个好例子。

还有一个情节是在他们关系刚开始缓和的时候,吉蒂发现她自己怀孕了。她不知道这个孩子是丈夫沃尔特还是情人查理的。

沃尔特问她:“我是孩子的父亲吗?”(P.155).

这里有对吉蒂的大段心理描写。精彩至极。

吉蒂害怕,惶恐,羞愧,矛盾,悲伤,忐忑,还有对受到伤害的丈夫的怜悯。

这里有一句很妙的话:“她知道,如果她说“是”,沃尔特会相信她。他当然会相信他的,因为他想这么做。“(P.155)

一个人是会去相信任何他愿意相信的事的。多么真实的人性的描写!

但是吉蒂没有欺骗愿意被欺骗的沃尔特。尽管很难开口,她还是说了真话:“我不知道。”

她见证了极端的苦难,见证了苦难中那些无私高尚的灵魂,那些抛弃了父母家人,法国的平静舒适的生活,来到遥远的中国乡村一心奉献的修女们,还有一天天忙着救助病人的沃尔特。这些都改变了她。所以她做不到撒谎欺骗沃尔特。

第三个我印象很深的场景是,经过这么多苦难,这么多刻骨铭心的痛苦之后,吉蒂已经完全认识到了自己对所谓爱情的追求的肤浅,自己的情人查理是多么愚蠢自私,而自己以前对这个情人的迷恋是多么可笑可鄙。

苦难让吉蒂实现了难能可贵的真正的自我成长。

然后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查理对吉蒂略加诱惑,吉蒂居然和她早已看透,极为鄙视厌恶的老情人又上床了。

读到这里,我好震惊。

然后我对毛姆好佩服。

人心啊,就是这么难测。

人格啊,就是这么软弱。

人啊,就是这么难解。

毛姆,不留一丝一毫情面地把人心剖给人看。

那血淋淋的丑恶和软弱的人心啊。

原来人成长以后,确认是非以后,看清真相以后,还是很可能屈服于自己自私的欲望的。

这部书的书名《面纱》是什么意思呢?英文是The Painted Veil.

我的理解是,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罩着那层不真实的虚幻的面纱。

这面纱,让我们迷茫,迷失,迷路。让我们不知道真实的快乐是什么,让我们痛苦不堪。

而吉蒂最终掀开了这层面纱,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她拂开诱人的爱情的面纱,拂开虚幻的浮华人生的面纱,去寻找人生的真谛,那是粗粝的劳作,是无私的奉献与帮助,是脚踏实地的厚重的生活本身。

我很喜欢这个书名。这是毛姆极为高超的写作技巧的又一个明证。

这本书是写女性的成长。开始的时候,吉蒂的人生目标是:用自己的美貌和魅力去吸引一个英俊潇洒男人来供养她。而且他们还要深深相爱。

吉蒂没有找到这样的男人。她退而求其次,放弃了相爱。

相比爱情,面包当然更重要。

但是吉蒂低估了没有爱情的婚姻的枯燥无味。有了面包的吉蒂又开始追求爱情。并为此深受折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我非常喜欢书的结尾的几句话:“我想要生个女儿,我将好好地养育她,不会让她再犯我所犯过的错误…..我要把我的女儿培养成一个自由而且自主的女孩儿。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不是为了让那个想跟她睡觉的男人找上她,因而愿意为她提供后半生的吃住。“

这几句话深深地撼动了我。

面纱这部书写于1920年代。一百年后,女性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打开中美的社交媒体,多少情感博主在教女人如何吸引男人,取悦男人,拿捏男人。教女人减肥化妆打扮,如何妩媚,如何若即若离,如何趁自己年轻貌美找一个好男人。

还是同样那一套啊。

多少女人仍在寻求被一个好男人宠爱供养。

多少女人仍在把爱情当作人生幸福的唯一源泉。

一百年后,在有高楼大厦,有互联网,火箭上了天,在这么现代繁华的21世纪的今天,这个主题具有同样的现实意义。

吉蒂在这条路上摔了大跟头,摔得遍体鳞伤。所以她说我的女儿不要走这条路。

关于女性的独立自强,我们谈论了多少年,还要继续谈论多少年。

这个目标还是那么遥不可及。

最后我想提一下《面纱》的东方元素。

面纱的故事发生在香港和中国一个南方小乡村。但是故事的人物是西方人。故事里面的中国是虚幻的,落后的,怪异的。而西方人是文明的,漂亮的,高尚的。

尤其是电影《面纱》,有一点西方人在猎奇的让人不舒服的感觉。

电影里面的中国人甚至都不像“人“。他们非常的怪异丑陋。电影里面有一个中国美女的形象,是一个以细眼出名的中国名模扮演的。完全就变成一个性符号。

有一个画面是她全裸着背,捧着一只白老鼠细语说:我在和小老鼠说话呢。“

这完全是一种西方人臆想出来的东方女人的形象:诡异,充满性吸引力。

我不喜欢,非常不喜欢。

为什么就不能拍我们中国人正常的爱恨情仇?我们作为正常人的优点缺点?搞得这么奇怪干什么?

《面纱》这部书不算长。我花了一天时间一口气读完。这部书让我思考,感触很多。

毛姆这个作家很真诚。他不讨好读者,不讨好所谓的公认的社会价值标准。他直接写出人性的阴暗面。其实特别的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我喜欢毛姆的真诚。

有评论说毛姆个很聪明的作家。可能因为他太聪明,所以他不是托尔斯泰,雨果,巴尔扎克的水平。他没有那么不朽到封神的地位。

在文学的圣殿里,托尔斯泰他们几个是神殿里的神像。毛姆像是个神像旁边站着的书童。

但是作品能进入文学的神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我感谢这些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都让我如此快乐和满足。

谢谢毛姆的《面纱》,谢谢这部好书在这段时间的温柔陪伴。

 

 

n
nearby
热烈欢迎来到书香发文。那个年代,在西方人眼里,东方中国就是那么落后愚昧(也是)
江上一郎
谢谢分享好书评。我看呢--爱情都是不可理喻的,可以理喻就不是爱情了--比如--

张爱玲与胡兰成---他两的爱情谁能理喻?

伍雅涛
谢谢鼓励!以后写的都到这里发一发。:)
伍雅涛
是啊。张和胡的感情也是一样很纠结。
把酒话桑麻21
只看过电影,电影比较套路,理想化,小说更符合真实的两性关系
西
西东人8
欢迎新朋友,跑得慢了点,所以来晚了。长篇连载也欢迎。
望沙
这个故事书香好像谁写过读书笔记
西
西东人8
《面纱》男女主人公的人性到底是什么?毛姆这样写 是否反而 是反人性?因为女性在男女关系上 往往不是这样的反应的:)
把酒话桑麻21
张对胡是义无反顾的爱,胡对张的是不是爱呢? 我对胡有偏见,觉得他是一个肤浅的人
江上一郎
没有纠结,哪来爱情呢?:)过去文人夫妻都是家长决定没啥纠结---郭沫若、鲁迅、李叔同、徐志摩。。。不都自找“纠结”去了?

男人基本都很犯贱---不太喜欢没有纠结的贤妻良母---当然,“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也不是新潮流--书中的女主人不就是么?

江上一郎
张---会爱上一个肤浅的男人么?
把酒话桑麻21
我觉得小说里女性这种反应正好真实
把酒话桑麻21
张平时满满的人间清醒,遇到自己就犯糊涂了,主要是成长环境太缺爱吧。胡可以同时爱上多人,

这种爱不会有多深。当然这是我的主观认识

江上一郎
肤浅的男人谈吐和学识就没法过张的眼,他是狡猾又无耻的世故男人,太会装,而张入世太浅,只善纸上谈兵。你说对了

自己遇上就糊涂了。。。

l
lovecat08
欢迎来书坛发稿。
l
lovecat08
把书中人物分析得透澈,让人想立刻去读!
梧桐之丘
中国人的事情应该由中国人来讲述,西方人对中国人有什么偏见那是他们的事。中国人度过了最难堪的至暗时期,会越来越好。

中国真正融入世界,不再闭关锁国,让世界真正领略东方文明之精华,他们绝不会再丑化东方人或者中国人。这还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还需世界华人的共同努力。

l
ling_yin_shi
赞伍君的评述与感悟。:)同意毛姆聪明,行文机敏。小弟个人的感觉,

觉得毛姆作品的主角比较自我,可能毛姆站在“我”的位置,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细小而见微,能够吸引相似经历的读者。因为没有站在第四人称的视觉,让小弟感觉有怨念,刻薄了一点,勿怪。:)

一位伟人讲过:美国小说不如英国,英国小说不如德俄。小弟觉得恰恰相反——我倒喜欢美国小说,作者的心态很好,生活放得开,即使困境,也较少怨念,或者孤愤。以辛克莱·刘易斯为代表。

 

梧桐之丘
灵兄的说法是我心里话。沃尔特自认为高于女孩,又追了女孩,结婚,发现贝蒂外遇又不肯放手,折磨自己也折磨对方,

过于偏执,过于自我,甚至有加害狂之嫌,这不是什么正常的爱。当然,我们用现代观点分析古老的事情有些苛刻,再说,我们后人依然重演过去的剧本。你的书评很值得读,有观点,本人赞赏。谢谢好文分享。

l
ling_yin_shi
先虐人,再被虐文学有一个流派。:)推荐电影《苦月亮》,看完很有感触,但不是同情,不是难过,不是怒其不争,也不是

酸葡萄心理——说不清楚。

伍雅涛
第一次在书香发文。大家好热情。谢谢大家!
伍雅涛
我有一部17万字的长篇,在我的博客和海外原创论坛已经连载过了。还可以在书香发吗?会让人觉得重复吗?
伍雅涛
谢谢
西
西东人8
当然可以重发了!无忧老版主立过“版规”,只要没在书坛发过的,都是新文章,都可在书坛发表。快点发!等不及了:)
伍雅涛
那好。明天开始发长篇连载。谢谢。 书坦太好了。
西
西东人8
欢迎来书坛发文。版主爱猫姐说了,要把书坛办成宇宙第一热坛:)
浮云驰
爱情是不讲理智的,所以才会美到让人不敢相信。多谢介绍,这有真诚的作品才能让人感动,吉蒂最后独立意识已经觉醒了
东风再起
赞书评写得好。毛姆讲故事的本事属于超一流。但是他的笔太冷漠太冷血。不能多看。。
弯刀月
赞,还有人欣赏这些古董
c
compassionKL
同感,没觉得丈夫的爱是真爱,感觉对妻子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
素月-2006-
刚好读了这部小说, 这篇书评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谢!
喜欢花满楼
不知道是不是东西方差异

生活周围到了生死关头还放不下爱恨情仇的好像没有, 中国人比较现实, 讲究中庸, 没有那么极端强烈的情感, 其实挺好的。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势力,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其实爱的不是那个人, 是自己去爱的感觉。

玛格丽特农庄猫
电影就是一个爱情故事, 爱上了对方, 沃尔特默认了孩子是自己的, 吉蒂带着孩子在街上对老情人视而不见
香草仙子
差点错过一个好帖。很好奇这部小说里是否有多些对查理和沃尔特的情商(感性的,给爱能力方面的)的描写。

要去看一下。感谢推荐。

伍雅涛
没有。主要是从女主角的角度来写的。很好的小说。推荐
黑眼睛的苏珊
读过这本书,也看过改编的电影。喜欢毛姆,文字深刻而优美!
老歌好听
记得毛姆说,在伟大的作家里,自己永远不在第一排,但在第二排里是第一位(大致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