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播出的《新闻1+1》,白岩松连线户外赛事裁判员符海,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易剑东,共同关注:越野跑,如何变成“夺命跑”?
白天的时间对于运动员极为宝贵
户外赛事裁判员 符海:白天的运动时间对于运动员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这场赛事设计从早上9点钟开跑,白天的时间已经过去近3小时了。黄河石林又是属于高原、高寒,高沙化的“三高”的场地,白天的时间就显得愈发的珍贵。如果赛事设计以运动员为第一位,从早上6点钟开跑,那运动员就能多3个小时的白天时间。而且如果是从早上6点来起跑,可能这场赛事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甚至会提前触动预警机制,很多后续工作也会比较好展开,所以起跑时间应该是越早越好。
安全保障至少有四类人员 赛事流程应按“最差”情况设计
户外赛事裁判员 符海:这起事故,天气肯定是诱发原因,但赛事流程上各方面的设计漏洞也是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举一个例,比如在安全保障上,最起码要有四种人员:
①医疗人员,要对参赛人员进行强制医疗检查,比如监测心率,如果不符合要求甚至可以强制退赛。
②医跑人员,就是一边跑一边对赛道上的人员进行救助的医疗人员。
③救援队,就是专门为这场赛事配置的救援队人员。
④收尾人员:对跑到最后情况较差的参赛选手进行收尾的人员。
一场赛事的组织,赛道上最起码要有这四种救护人员,这还不算站点上的保障人员。其实赛事中,不管设置多少人员,最主要的是要把整个赛事的流程设计好,如果我们永远按照最差的情况来准备,就不会害怕遇到突发情况。
补给站不够!本次赛事cp2-cp4补给站间距超10公里
户外赛事裁判员 符海:如果按照平均5到8公里设计一个的补给站来计算,那这场赛事的补给站设置是不够的。即使全部是下坡路线,补给站的间隔距离也不能超过10公里,而如果有爬坡情况,补给站更是不能超过8公里,这是行规。我研究过这场户外越野赛的路线,从cp2-cp4,无论怎么计算都是超过十几公里的。即使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比如cp3是一个顶峰,也不能直接回避掉cp3,而是应该在cp3附近适合设置补给站的地方设置补给,但绝不能直接越过cp3不设置补给站,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赛事事故,这是我们设置比赛赛点的一个基本常识。
户外越野赛,应配备应急信号保障车或其他通讯保障设备
户外赛事裁判员 符海:正常情况下,不管是移动、联通还是电信,这些运营商的信号不可能覆盖所有地方,但举办赛事时,其实可以进行应急保障的申请。比如说申请应急信号保障车,甚至是申请便携式可背上山坡的应急保障设备,这样能最大程度保障选手的GPS信号尽可能顺畅回传,为赛事建立基本的通信保障。要达到这样的保障其实并不难,一般向当地通信部门进行申请就可以完成,这也是户外越野赛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
大型赛事要建立“熔断机制”,谁来叫停?
户外赛事裁判员 符海:因为户外越野赛已经属于极限运动,按照赛事组织要求,需要有安全监督和技术代表,一般由当地户外越野赛方面的权威人士或经验丰富者担任,他可以直接触发预警机制,对比赛进行叫停。他可以不用直接插手赛事的管理,但他可以根据天气原因,比如这一次的突然降温,直接告知总裁判长,这场赛事需要叫停了。
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博导 易剑东:赛事熔断应该由赛事总监或赛事总负责人或竞赛总裁判长来进行。因为在赛事过程中,各个点位的工作人员、各个补给点、各个打卡点的工作人员,他直接联系的就是赛事总监,赛事总监可以通过通讯系统跟他们单个、逐一全部取得联系,所以能最快、最专业地叫停赛事的应该是赛事的总负责人。
专业人士眼里漏洞百出的越野赛,已经举办第四届
强制装备要求、补给点设置、救援备案……在专业人士眼里这场越野赛在诸多方面都存在漏洞,而实际上这已经是该赛事举办的第四届,而且在2018年首届举办时,还曾获得过相关奖项……
赛事审批下放之后谁来监管负责?
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 易剑东:这些年马拉松赛事和越野跑赛事增量都很大,甚至越野跑赛事增量更多。自从2014年以后,商业性、群众性赛事取消审批,把主要责任分成三块:
①地方政府负主要责任,谁主办谁负责,一般都是由地方政府来负责,涉及到交通、安保、医疗、卫生等各个环节。
②协会负责技术指导,尤其是全国性协会依然带有技术指导方面的要求,比如今年5月,中国田协发布了中国越野跑运动赛事组织标准,非常明确、非常精细。
③赛事运营公司本身必须承担赛事组织全过程的技术服务,比如它甚至需要提交应急预案、风险评估报告,以及突发事件的救援体系等等,实际上任何责任都已经很明晰了,关键看是否能落实到位。
反思及警醒
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博导 易剑东:按照国际标准,世界上规模较大的户外越野赛事其实也就不到20年的历史。我国从增量上看确实不算大。美国现在每年都有几万场路跑和越野赛事,我们的数量其实差得很大。这次事故,我推测公安对赛前预案救援方案等各方面的审核考察方面,乃至于赛事执行总监对赛事的专业性考核方面都存在问题。今后无论是城市政府的监管责任、协会的技术标准服务,乃至于赛事具体的执行,包括跑者自己的科学评估以及敬畏精神,全方位都要进行反思。我不希望这次成为户外越野赛事被全面叫停的转折点,而应该成为赛事更好的举办、服务于城市地方政府、拓展地方品牌;服务于赛事公司、更好提高能力;服务于跑者、更好通过赛事实现自身健康快乐的转折点,而不是从此陷入低谷。
△5月24日《新闻1+1》完整视频
这种极限运动,当然有一定的风险,出事了确实令人痛心。但是也用不着一惊一乍的。
说实话,现在中国敢于冒险敢于干点打破常规的人和事很少,相反花样美男和小鲜肉等乱七八糟的SHEMALES却很多。长此下去,不成体统。
全世界的极限赛每年多了去了,比这个难的多的也很多,但从来没有说出过二十几条人命的。
国内也有朋友是参加这项运动的,跟参赛者们也很熟,他觉得非常痛心,而且甚至于是耻辱。
生产的ATV,但比赛成本也会提高,跑友的报名费都会增加。
2公里,5公里或10公里设一个救援点,放一部ATV越野车,我不知道了,但我觉得对于越野马拉松是不现实的。
以后类似的线路只能是自己去,生死有命了。就如同有些滑雪场,年年死人,年年有人去,Calgary的滑雪场奥运冠军都死在那里。
这些所谓专家。
搞清楚了路跑马拉松和越野赛的区别吗?
还什么开赛前量血压。
不要说越野赛。
哪怕是路跑。
有哪个赛事是开赛前体检的?
医跑人员?
哪个越野赛有这种人员配备的?
每8k就要设补给。
他怎么不说路跑一样每一k就有补给呢?
哪个越野赛有这些行规了?
俺跑过最长的一个国外的越野赛两个有补给的CP间隔最长距离是23k。
超8k的CP多如牛毛。
这些专家的言论真得让人听了害臊。
这都算什么专家呀?
不是说这比赛没毛病。
检讨是肯定要的。
但是请保持耐心和理性。
去寻求真相。
不是要听这些所谓专家蹭热度的胡说八道。
一个比赛死这么多人。
确实是让人悲痛。
但是越野赛本来就自带风险。
无论赛会或者跑者都需要面对。
16年的港百。
也一样发生气候引起的灾难。
涉及的人数比这比赛多多了。
拖的时间也长多了。
只是运气好。
瞬间天候条件没有这么极端这么差。
不然后果不会比这个比赛好。
死者已矣。
还是多一点耐心。
等待正式调查结果出来吧。
但利益不是很大。
我有认识国家体委工作做这一行的,线路要合乎各等级比赛要求,当地政府还要投入资源支持,同时组织者还要有能力让这一行的高手来参加。其实奖金非常微薄。
总之出了这种事,很不幸,你知道中国的做事习惯,一旦上纲上线,无人再愿意承担风险组织类似活动了。
还帮助快不行的选手。
我老公他们少年的时候,村里会组织骑车去圣地朝圣。都是乱七八糟的自行车,不是你看到的现在很牛的那种。但就是普通自行车,组织者都开车随行,并带有各种修车工具和后备车。我觉得,这种不挣钱的土八路带孩子们出去春游,都能想得这么周到,这种马拉松越野赛,困难路段没有补给和救护,的确是组织者的错误。
比利时经常有各种自行车比赛,包括世界有名的和地方性的,都有汽车随行的,还有很多业余爱好者跟随。谁不行了,送车上拉走
14亿人死了21人, "用不着一惊一乍的"(?!) 一个鞠躬就觧决了问题.当然沒有引咎辞职这回事.惨剧过几日后就会不了了之,只是可憐那21位失去生命的参与者及其亲人.
如果你真想了解越野赛。
每年八月的utmb。
你去山里看看会不会有你说的那样有人跟随不行拉走。
不知道的事。
不要随便胡说。
天气冷点热点上个坡下个坡就挺不住的,根本就无法进行这类项目,敢去干这个的必定是比较顽强或者比较一根筋的。再说了,这么大强度的比赛,就是没有恶劣天气,都是对人体的巨大考验或者伤害,敢于去干这个的,就不怕出事。
攀珠峰的几乎年年死人,仍然有很多的人去。
那段山路到山顶以后——就是主要出事地点,那里应该有给养站。组织者辩解说那里太高 ,车跟不了,但那里有人住,说明完全可以建临时的给养站。这根本不是我说的,是网上大家说的,根本就是指出了问题所在
你根本不了解这次马拉松的情况,胡咧咧
这种越野跑和那种很可能有去无回的极限运动不一样,不是玩命。
死这么多人不能怪跑者。
连越野和马拉松都分不清。
就道听途说别人说什么。
你知道当时发生什么事吗?
不要说你我。
当时在山顶上当班的那2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救援?
那个天候去暴风眼救人。
跟送死没区别。
算了吧。
跟你说了也是白说。
你就是懂个P。
就像如果这次跑步很成功,市长和分管这方面的副市长也会算作政绩一样,现在出事,就要担责任。
賽事主办单位是中共白银市委、白银市人民政府. 问責起来, 市長不是一个鞠躬就可以脱身的. 不过这事发生於有"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 以事論事, 台湾发生的台铁惨剧, "交通部長"不是要引咎辞职嗎?
牧羊人都救了六人.其他村民都自发去救人. 何来"那个天候去暴风眼救人。跟送死没区别。"?
知道当时的天候状况是什么吗?
几级风温度多少?
不要看到救了几个人就想当然。
还是那句话。
等正式报告出来吧。
牧羊人在什么时间点什么地方救的人
朱克铭:和往常一样,我出门放羊,在朱家窑附近. 5 月 22 日 14 时许,正在窑洞中酣睡的朱克铭被一声叫喊吵醒,他循声走出,看到一名全身湿透的越野赛选手腿部正在抽搐。将其带回窑洞后,朱克铭生火为其取暖。之后,他又陆续将 5 名越野赛选手接进窑洞,直到救援人员将他们带走。
朱克铭 “天气很不好,下雨、下冰雹”
2021年5月22日上午9点,100公里赛在黄河石林南山广场开跑,白银市委副书记张旭晨主持开幕並鸣枪。在9時前后,天气由晴转阴,风力达到4-5级。选手在上午10点30分左右越过第二打卡点(24公里),此时已经开始下雨,风力达到7-8级。
另一名参赛人员李健(化名)告诉记者,上山后很早的时间,海拔在1500到2300米左右,就在CP2到CP3爬升的时候,恶劣天气就很明显了,山上下起了冰雹、刮大风,天气反常得可怕,温度顶多三四摄氏度。
另外请参看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4%E6%B2%B3%E7%9F%B3%E6%9E%97%E7%99%BE%E5%85%AC%E9%87%8C%E8%B6%8A%E9%87%8E%E8%B5%9B%E4%BA%8B%E6%95%85
给养站,这样那天出事故死人的情况就会好很多很多,因为无非就是保暖!更不要说给养站可以给予的更多。
车跟不上去,但最艰苦的路段居然没有给养或救助的点,这当然是一种失误或失职!你什么都有,都做不到,人家凭两条腿,就去做。你怎么能不配合呢?用脚趾头想想也应该有所安排啊!更不要说那又不是无人区,你怎么就不可能做一些准备,却任人听天由命?
政绩是个空的玩意,有政绩挺好,没有也不会要当官的人的命,失职也好撤职也好,顶多是哪个当官的丢掉乌纱帽。但是,参加这种极限运动,其风险和危险是巨大的,任何一个参赛者如果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某个当地领导的身上,那完全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丢官与丧命是一回事吗?组委会或者当地官员不是开幼儿园的,到山区里玩命不是普通官员负责的事,那么多普通的老百姓的千丝万缕的事都管不过来,你指望一个普通省份的普通城市的普通职能部门的几个官员到无人区去设点还要派直升机?
在有空调的健身房里的跑步机上慢跑15分钟,肯定死不了。
如果主办方参考敌对势力举办的, 例如UTA100所須强制性装备的话,一个选手都不会凍死.
https://uta.knack.com/ultra-trail-australia#gear-check-lists/
十级大风里。
人站都站不住。
连续的大冰雨里。
你连呼吸都困难。
uta100举行的日子是初冬。
要求在盛夏的赛事带冬衣。
合理吗?
虽然作为北京老乡我一直支持你,但这件事上你真的没有上海人拎的清:-)
参与者来说,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以防万一。从当地政府来说,应该积极配合组织者。
悲剧发生后,参与者当然令人同情,组织者当然是主要责任人,当地政府是连带责任人。这就像如果活动组织得非常成功,参与者赢得荣誉,组织者赢得称赞和利益,当地政府连带获得称赞,成为一个政绩。
这才是对这件事的态度和逻辑
怕辛苦怕累怕死就不要参加,参加了就不要怕。
我参加本地的足球联赛,都要事先签署免责协议,一旦受伤不能追究对方或者组织者的责任。这个极限比赛我敢99%肯定事先也是签了文件的。 参赛者不能胡思乱想去琢磨当地官员能通过举办比赛得到什么荣耀或者政绩,自己的小命自己负责,官员的政绩与运动员的生命联系不大。运动员死不死与官员是否能保住他的官位没什么直接联系。
5月24日播出的《新闻1+1》,白岩松连线户外赛事裁判员符海,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易剑东,共同关注:越野跑,如何变成“夺命跑”?
白天的时间对于运动员极为宝贵
户外赛事裁判员 符海:白天的运动时间对于运动员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这场赛事设计从早上9点钟开跑,白天的时间已经过去近3小时了。黄河石林又是属于高原、高寒,高沙化的“三高”的场地,白天的时间就显得愈发的珍贵。如果赛事设计以运动员为第一位,从早上6点钟开跑,那运动员就能多3个小时的白天时间。而且如果是从早上6点来起跑,可能这场赛事的情况也会发生变化,甚至会提前触动预警机制,很多后续工作也会比较好展开,所以起跑时间应该是越早越好。
安全保障至少有四类人员 赛事流程应按“最差”情况设计
户外赛事裁判员 符海:这起事故,天气肯定是诱发原因,但赛事流程上各方面的设计漏洞也是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举一个例,比如在安全保障上,最起码要有四种人员:
①医疗人员,要对参赛人员进行强制医疗检查,比如监测心率,如果不符合要求甚至可以强制退赛。
②医跑人员,就是一边跑一边对赛道上的人员进行救助的医疗人员。
③救援队,就是专门为这场赛事配置的救援队人员。
④收尾人员:对跑到最后情况较差的参赛选手进行收尾的人员。
一场赛事的组织,赛道上最起码要有这四种救护人员,这还不算站点上的保障人员。其实赛事中,不管设置多少人员,最主要的是要把整个赛事的流程设计好,如果我们永远按照最差的情况来准备,就不会害怕遇到突发情况。
补给站不够!本次赛事cp2-cp4补给站间距超10公里
户外赛事裁判员 符海:如果按照平均5到8公里设计一个的补给站来计算,那这场赛事的补给站设置是不够的。即使全部是下坡路线,补给站的间隔距离也不能超过10公里,而如果有爬坡情况,补给站更是不能超过8公里,这是行规。我研究过这场户外越野赛的路线,从cp2-cp4,无论怎么计算都是超过十几公里的。即使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比如cp3是一个顶峰,也不能直接回避掉cp3,而是应该在cp3附近适合设置补给站的地方设置补给,但绝不能直接越过cp3不设置补给站,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赛事事故,这是我们设置比赛赛点的一个基本常识。
户外越野赛,应配备应急信号保障车或其他通讯保障设备
户外赛事裁判员 符海:正常情况下,不管是移动、联通还是电信,这些运营商的信号不可能覆盖所有地方,但举办赛事时,其实可以进行应急保障的申请。比如说申请应急信号保障车,甚至是申请便携式可背上山坡的应急保障设备,这样能最大程度保障选手的GPS信号尽可能顺畅回传,为赛事建立基本的通信保障。要达到这样的保障其实并不难,一般向当地通信部门进行申请就可以完成,这也是户外越野赛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
大型赛事要建立“熔断机制”,谁来叫停?
户外赛事裁判员 符海:因为户外越野赛已经属于极限运动,按照赛事组织要求,需要有安全监督和技术代表,一般由当地户外越野赛方面的权威人士或经验丰富者担任,他可以直接触发预警机制,对比赛进行叫停。他可以不用直接插手赛事的管理,但他可以根据天气原因,比如这一次的突然降温,直接告知总裁判长,这场赛事需要叫停了。
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博导 易剑东:赛事熔断应该由赛事总监或赛事总负责人或竞赛总裁判长来进行。因为在赛事过程中,各个点位的工作人员、各个补给点、各个打卡点的工作人员,他直接联系的就是赛事总监,赛事总监可以通过通讯系统跟他们单个、逐一全部取得联系,所以能最快、最专业地叫停赛事的应该是赛事的总负责人。
专业人士眼里漏洞百出的越野赛,已经举办第四届
强制装备要求、补给点设置、救援备案……在专业人士眼里这场越野赛在诸多方面都存在漏洞,而实际上这已经是该赛事举办的第四届,而且在2018年首届举办时,还曾获得过相关奖项……
02:37赛事审批下放之后谁来监管负责?
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 易剑东:这些年马拉松赛事和越野跑赛事增量都很大,甚至越野跑赛事增量更多。自从2014年以后,商业性、群众性赛事取消审批,把主要责任分成三块:
①地方政府负主要责任,谁主办谁负责,一般都是由地方政府来负责,涉及到交通、安保、医疗、卫生等各个环节。
②协会负责技术指导,尤其是全国性协会依然带有技术指导方面的要求,比如今年5月,中国田协发布了中国越野跑运动赛事组织标准,非常明确、非常精细。
③赛事运营公司本身必须承担赛事组织全过程的技术服务,比如它甚至需要提交应急预案、风险评估报告,以及突发事件的救援体系等等,实际上任何责任都已经很明晰了,关键看是否能落实到位。
反思及警醒
01:49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博导 易剑东:按照国际标准,世界上规模较大的户外越野赛事其实也就不到20年的历史。我国从增量上看确实不算大。美国现在每年都有几万场路跑和越野赛事,我们的数量其实差得很大。这次事故,我推测公安对赛前预案救援方案等各方面的审核考察方面,乃至于赛事执行总监对赛事的专业性考核方面都存在问题。今后无论是城市政府的监管责任、协会的技术标准服务,乃至于赛事具体的执行,包括跑者自己的科学评估以及敬畏精神,全方位都要进行反思。我不希望这次成为户外越野赛事被全面叫停的转折点,而应该成为赛事更好的举办、服务于城市地方政府、拓展地方品牌;服务于赛事公司、更好提高能力;服务于跑者、更好通过赛事实现自身健康快乐的转折点,而不是从此陷入低谷。
21:14△5月24日《新闻1+1》完整视频
这种极限运动,当然有一定的风险,出事了确实令人痛心。但是也用不着一惊一乍的。
说实话,现在中国敢于冒险敢于干点打破常规的人和事很少,相反花样美男和小鲜肉等乱七八糟的SHEMALES却很多。长此下去,不成体统。
全世界的极限赛每年多了去了,比这个难的多的也很多,但从来没有说出过二十几条人命的。
国内也有朋友是参加这项运动的,跟参赛者们也很熟,他觉得非常痛心,而且甚至于是耻辱。
生产的ATV,但比赛成本也会提高,跑友的报名费都会增加。
2公里,5公里或10公里设一个救援点,放一部ATV越野车,我不知道了,但我觉得对于越野马拉松是不现实的。
以后类似的线路只能是自己去,生死有命了。就如同有些滑雪场,年年死人,年年有人去,Calgary的滑雪场奥运冠军都死在那里。
这些所谓专家。
搞清楚了路跑马拉松和越野赛的区别吗?
还什么开赛前量血压。
不要说越野赛。
哪怕是路跑。
有哪个赛事是开赛前体检的?
医跑人员?
哪个越野赛有这种人员配备的?
每8k就要设补给。
他怎么不说路跑一样每一k就有补给呢?
哪个越野赛有这些行规了?
俺跑过最长的一个国外的越野赛两个有补给的CP间隔最长距离是23k。
超8k的CP多如牛毛。
这些专家的言论真得让人听了害臊。
这都算什么专家呀?
不是说这比赛没毛病。
检讨是肯定要的。
但是请保持耐心和理性。
去寻求真相。
不是要听这些所谓专家蹭热度的胡说八道。
一个比赛死这么多人。
确实是让人悲痛。
但是越野赛本来就自带风险。
无论赛会或者跑者都需要面对。
16年的港百。
也一样发生气候引起的灾难。
涉及的人数比这比赛多多了。
拖的时间也长多了。
只是运气好。
瞬间天候条件没有这么极端这么差。
不然后果不会比这个比赛好。
死者已矣。
还是多一点耐心。
等待正式调查结果出来吧。
但利益不是很大。
我有认识国家体委工作做这一行的,线路要合乎各等级比赛要求,当地政府还要投入资源支持,同时组织者还要有能力让这一行的高手来参加。其实奖金非常微薄。
总之出了这种事,很不幸,你知道中国的做事习惯,一旦上纲上线,无人再愿意承担风险组织类似活动了。
还帮助快不行的选手。
我老公他们少年的时候,村里会组织骑车去圣地朝圣。都是乱七八糟的自行车,不是你看到的现在很牛的那种。但就是普通自行车,组织者都开车随行,并带有各种修车工具和后备车。我觉得,这种不挣钱的土八路带孩子们出去春游,都能想得这么周到,这种马拉松越野赛,困难路段没有补给和救护,的确是组织者的错误。
比利时经常有各种自行车比赛,包括世界有名的和地方性的,都有汽车随行的,还有很多业余爱好者跟随。谁不行了,送车上拉走
14亿人死了21人, "用不着一惊一乍的"(?!) 一个鞠躬就觧决了问题.当然沒有引咎辞职这回事.惨剧过几日后就会不了了之,只是可憐那21位失去生命的参与者及其亲人.
如果你真想了解越野赛。
每年八月的utmb。
你去山里看看会不会有你说的那样有人跟随不行拉走。
不知道的事。
不要随便胡说。
天气冷点热点上个坡下个坡就挺不住的,根本就无法进行这类项目,敢去干这个的必定是比较顽强或者比较一根筋的。再说了,这么大强度的比赛,就是没有恶劣天气,都是对人体的巨大考验或者伤害,敢于去干这个的,就不怕出事。
攀珠峰的几乎年年死人,仍然有很多的人去。
那段山路到山顶以后——就是主要出事地点,那里应该有给养站。组织者辩解说那里太高 ,车跟不了,但那里有人住,说明完全可以建临时的给养站。这根本不是我说的,是网上大家说的,根本就是指出了问题所在
你根本不了解这次马拉松的情况,胡咧咧
这种越野跑和那种很可能有去无回的极限运动不一样,不是玩命。
死这么多人不能怪跑者。
连越野和马拉松都分不清。
就道听途说别人说什么。
你知道当时发生什么事吗?
不要说你我。
当时在山顶上当班的那2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救援?
那个天候去暴风眼救人。
跟送死没区别。
算了吧。
跟你说了也是白说。
你就是懂个P。
就像如果这次跑步很成功,市长和分管这方面的副市长也会算作政绩一样,现在出事,就要担责任。
賽事主办单位是中共白银市委、白银市人民政府. 问責起来, 市長不是一个鞠躬就可以脱身的. 不过这事发生於有"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 以事論事, 台湾发生的台铁惨剧, "交通部長"不是要引咎辞职嗎?
牧羊人都救了六人.其他村民都自发去救人. 何来"那个天候去暴风眼救人。跟送死没区别。"?
知道当时的天候状况是什么吗?
几级风温度多少?
不要看到救了几个人就想当然。
还是那句话。
等正式报告出来吧。
牧羊人在什么时间点什么地方救的人
朱克铭:和往常一样,我出门放羊,在朱家窑附近. 5 月 22 日 14 时许,正在窑洞中酣睡的朱克铭被一声叫喊吵醒,他循声走出,看到一名全身湿透的越野赛选手腿部正在抽搐。将其带回窑洞后,朱克铭生火为其取暖。之后,他又陆续将 5 名越野赛选手接进窑洞,直到救援人员将他们带走。
知道当时的天候状况是什么吗?
朱克铭 “天气很不好,下雨、下冰雹”
几级风温度多少?
2021年5月22日上午9点,100公里赛在黄河石林南山广场开跑,白银市委副书记张旭晨主持开幕並鸣枪。在9時前后,天气由晴转阴,风力达到4-5级。选手在上午10点30分左右越过第二打卡点(24公里),此时已经开始下雨,风力达到7-8级。
另一名参赛人员李健(化名)告诉记者,上山后很早的时间,海拔在1500到2300米左右,就在CP2到CP3爬升的时候,恶劣天气就很明显了,山上下起了冰雹、刮大风,天气反常得可怕,温度顶多三四摄氏度。
另外请参看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4%E6%B2%B3%E7%9F%B3%E6%9E%97%E7%99%BE%E5%85%AC%E9%87%8C%E8%B6%8A%E9%87%8E%E8%B5%9B%E4%BA%8B%E6%95%85
给养站,这样那天出事故死人的情况就会好很多很多,因为无非就是保暖!更不要说给养站可以给予的更多。
车跟不上去,但最艰苦的路段居然没有给养或救助的点,这当然是一种失误或失职!你什么都有,都做不到,人家凭两条腿,就去做。你怎么能不配合呢?用脚趾头想想也应该有所安排啊!更不要说那又不是无人区,你怎么就不可能做一些准备,却任人听天由命?
政绩是个空的玩意,有政绩挺好,没有也不会要当官的人的命,失职也好撤职也好,顶多是哪个当官的丢掉乌纱帽。但是,参加这种极限运动,其风险和危险是巨大的,任何一个参赛者如果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某个当地领导的身上,那完全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丢官与丧命是一回事吗?组委会或者当地官员不是开幼儿园的,到山区里玩命不是普通官员负责的事,那么多普通的老百姓的千丝万缕的事都管不过来,你指望一个普通省份的普通城市的普通职能部门的几个官员到无人区去设点还要派直升机?
在有空调的健身房里的跑步机上慢跑15分钟,肯定死不了。
如果主办方参考敌对势力举办的, 例如UTA100所須强制性装备的话,一个选手都不会凍死.
https://uta.knack.com/ultra-trail-australia#gear-check-lists/
十级大风里。
人站都站不住。
连续的大冰雨里。
你连呼吸都困难。
uta100举行的日子是初冬。
要求在盛夏的赛事带冬衣。
合理吗?
虽然作为北京老乡我一直支持你,但这件事上你真的没有上海人拎的清:-)
参与者来说,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以防万一。从当地政府来说,应该积极配合组织者。
悲剧发生后,参与者当然令人同情,组织者当然是主要责任人,当地政府是连带责任人。这就像如果活动组织得非常成功,参与者赢得荣誉,组织者赢得称赞和利益,当地政府连带获得称赞,成为一个政绩。
这才是对这件事的态度和逻辑
怕辛苦怕累怕死就不要参加,参加了就不要怕。
我参加本地的足球联赛,都要事先签署免责协议,一旦受伤不能追究对方或者组织者的责任。这个极限比赛我敢99%肯定事先也是签了文件的。 参赛者不能胡思乱想去琢磨当地官员能通过举办比赛得到什么荣耀或者政绩,自己的小命自己负责,官员的政绩与运动员的生命联系不大。运动员死不死与官员是否能保住他的官位没什么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