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圈子里常听到“送髋”的说法。我谈谈我对送髋的看法。
第一次听到送髋时,我在网上查了一番,发现关于送髋,大多是下面的这种解释
https://oldwww.snnu.edu.cn/info/1655/33257.htm
这里说送髋是通过髋部转动来增大步幅。
“所谓的送髋就是当人在运动中将身体重心向上提和向前倾的过程,在跑步过程中去感受髋的转动,将发力点放在髋上,视髋为中枢,体验髋带动大腿,自然下摆的一个过程。当身体重心前移,会增大摆动腿向前摆动的幅度,从而增大步幅。”
对于这个说法,我不太认同。
改善跑姿的目的是增加跑步的经济性。而花精力去关注髋部的转动,花体力去主动转髋,都不会达到这一目的。通过转髋也许可以增大步幅,但同时也消耗更多的体力。做到转髋动作和跨步的协调,恐怕要花很大的精力去练,而且也不保证能练到变成肌肉记忆的程度。如果需要跑步时花心力去控制,是不会省力的。
真正提高跑步经济性,靠的是被动用力,靠的是利用肌肉,肌腱的弹性。运动生理学里面有一个说法叫Stretch shortening cycle,(SSC),讲的就是这个弹性。肌肉,肌腱就像皮筋一样。把皮筋拉长,再让它自主收缩,它就会弹出去。助跑摸跳能够比无助跑跳的更高,就是利用SSC。通过助跑积累动能。然后用腿制动。这时腿起到弹簧的作用。制动的过程中,动能被转化成这个“弹簧”的弹性势能。然后再起跳,这个弹性势能的被动用力加上腿的主动用力,让人跳的更高。这里虽然制动过程是压“弹簧”,腿上的肌肉实际是被拉长的。而起跳时会缩短。这个缩短的一部分是利用弹性的,是被动的,没有能耗(或者能耗很小)的。这个就是SSC。
提高跑步的经济性,也是要利用SSC。在身体降落着地时利用重力压“弹簧”。迈步起跳时把这个弹性势能释放出来。想更多利用SSC,就必须要求触底时间短。这样被动用力的比重才更大。触底时间越长,主动用力的比重就越大。
怎样才能让触底时间短呢?其一是要收紧核心。这样才能让上半身和下半身成为统一的整体。下落时,上半身在下降时下压的力量能够无障碍地传到腿上;同样起跳时腿上的力量也可以顺利地传到上身。如果核心没有收紧,那就像用步枪射击时没有用肩把枪托顶紧,火药的力量就不能充分传给弹头。
缩短触底时间的另外一点,就是不要overstride。也就是脚不要过于前探,落地点要尽量离重心近一些,而不是在重心前很远。
我想,送髋,挺髋/顶髋的说法,应该指的就是上面两点。只是并不是很准确,直观的概括,所以造成了很多的困扰和误解。
改善跑姿,一般是在腾空的阶段才能做主动调整。这时改变肢体位置角度的能耗很小。一旦落地,就不要再有额外的主动动作,因为这时任何额外的主动的动作都会克服重力做功,增加能耗。可以做的,是收紧核心。这种静态的肌肉收缩(isometric muscle contraction,IMC)能耗较小,因为能耗等于力乘以位移,IMC只有力没有位移。收紧核心基本是在着地的那一瞬间开始。跳起后就可以放松了。其实即使是这种静态的IMC,也不用很刻意。要做到基本是下意识的动作。如果做不到下意识,那就是做错了。
注意到我前面贴了链接的那篇文章里面说的送髋,就是在落地时转动髋部。这就是我说的落地后主动做功,是不会增加跑步的经济性的。
下面链接里有尚跑圈王教练关于“顶髋”和送髋的说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OmN8Sy2uY
我认为他说的顶髋和送髋,并不是主动的动作,而是收紧核心,让款关节比较硬,这样上身不会塌下来。上身塌下来的表现就是蕨屁股,也就是款关节向后运动。所以“顶髋”和送髋,实际上是收紧核心,对抗塌腰造成的髋部后退,而不是主动的向前送髋。
赞同楼主强调“弹”的重要性,其基础是腿脚肌腿筋膜的强度。
最重要的就是跟腱,而改善跟腿强度、弹性的最好办法就是跳绳和蛙跳。
步幅的限制性因素在腰腹肌、和髋关节的柔韧度。
我在想,神鞋的碳板是不是因此有助于跑步的经济性?
许多人改变跑姿时,实际上都是更用力,所以跑的更快,同时更吃力。并没有提高经济性。跑姿改善带来的不一定是配速提高,也是同样配速下更省力。easy run的时候也能体验到利用腿的弹性,才是真正的经济性好。
收腹是指的下腹部? 而我做的正好相反? 训练腹腔呼吸腹部一放一收,岂不是完全错误?
我做俯卧撑时腰就很直,像一块板子一样。而且是生来如此。所以不敢说训练得法。我注意到有人做俯卧撑腰是弯的。我也不太清楚通过训练能不能改进。应该可以吧。
我觉得这是提高跑步距离的最关键点。 关于缩短触地时间的两个部分,收紧核心和避免over stride,我觉得和送髋有些细微差别。我体会的送髋,实际上跟原文中引用的所谓送髋定义还是非常接近,核心确是要收紧的(跟雷欧所说一致),但还有上提重心,向前顶腰把重心(上臀下腰部分)往前送的一部分。我觉得这是需要主动发力的,它跟另一侧的脚离地,还有同侧的胳膊肘前移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跑步时还是非常自然的。至于发力的大小,则是跟需要维持的配速相关。 雷欧也提到一点是关于收紧核心要做到下意识的,还有所谓送髋如果需要心力去控制是不会省力的。我觉得这是学霸不懂学渣的苦。哈哈。这也是为什么雷欧可以全马240的原因,因为这些已经成为身体下意识的一部分。我觉得真正能做到下意识收紧核心的跑者其实不多。很多时候道理明白,但真正能跑出来的很难。我跑步两年半了,理论知识也学习了不少,也知道核心要收紧,但也是前不久才真正体会到腰部向前压,小腿快速折叠,重心及时跟上的感觉。跑步真的是门技术活,会者不难,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需要用心有意识的去练习,才能改善跑姿,提高跑步经济性,使之慢慢成为下意识的一部分。
跑步圈子里常听到“送髋”的说法。我谈谈我对送髋的看法。
第一次听到送髋时,我在网上查了一番,发现关于送髋,大多是下面的这种解释
https://oldwww.snnu.edu.cn/info/1655/33257.htm
这里说送髋是通过髋部转动来增大步幅。
“所谓的送髋就是当人在运动中将身体重心向上提和向前倾的过程,在跑步过程中去感受髋的转动,将发力点放在髋上,视髋为中枢,体验髋带动大腿,自然下摆的一个过程。当身体重心前移,会增大摆动腿向前摆动的幅度,从而增大步幅。”
对于这个说法,我不太认同。
改善跑姿的目的是增加跑步的经济性。而花精力去关注髋部的转动,花体力去主动转髋,都不会达到这一目的。通过转髋也许可以增大步幅,但同时也消耗更多的体力。做到转髋动作和跨步的协调,恐怕要花很大的精力去练,而且也不保证能练到变成肌肉记忆的程度。如果需要跑步时花心力去控制,是不会省力的。
真正提高跑步经济性,靠的是被动用力,靠的是利用肌肉,肌腱的弹性。运动生理学里面有一个说法叫Stretch shortening cycle,(SSC),讲的就是这个弹性。肌肉,肌腱就像皮筋一样。把皮筋拉长,再让它自主收缩,它就会弹出去。助跑摸跳能够比无助跑跳的更高,就是利用SSC。通过助跑积累动能。然后用腿制动。这时腿起到弹簧的作用。制动的过程中,动能被转化成这个“弹簧”的弹性势能。然后再起跳,这个弹性势能的被动用力加上腿的主动用力,让人跳的更高。这里虽然制动过程是压“弹簧”,腿上的肌肉实际是被拉长的。而起跳时会缩短。这个缩短的一部分是利用弹性的,是被动的,没有能耗(或者能耗很小)的。这个就是SSC。
提高跑步的经济性,也是要利用SSC。在身体降落着地时利用重力压“弹簧”。迈步起跳时把这个弹性势能释放出来。想更多利用SSC,就必须要求触底时间短。这样被动用力的比重才更大。触底时间越长,主动用力的比重就越大。
怎样才能让触底时间短呢?其一是要收紧核心。这样才能让上半身和下半身成为统一的整体。下落时,上半身在下降时下压的力量能够无障碍地传到腿上;同样起跳时腿上的力量也可以顺利地传到上身。如果核心没有收紧,那就像用步枪射击时没有用肩把枪托顶紧,火药的力量就不能充分传给弹头。
缩短触底时间的另外一点,就是不要overstride。也就是脚不要过于前探,落地点要尽量离重心近一些,而不是在重心前很远。
我想,送髋,挺髋/顶髋的说法,应该指的就是上面两点。只是并不是很准确,直观的概括,所以造成了很多的困扰和误解。
改善跑姿,一般是在腾空的阶段才能做主动调整。这时改变肢体位置角度的能耗很小。一旦落地,就不要再有额外的主动动作,因为这时任何额外的主动的动作都会克服重力做功,增加能耗。可以做的,是收紧核心。这种静态的肌肉收缩(isometric muscle contraction,IMC)能耗较小,因为能耗等于力乘以位移,IMC只有力没有位移。收紧核心基本是在着地的那一瞬间开始。跳起后就可以放松了。其实即使是这种静态的IMC,也不用很刻意。要做到基本是下意识的动作。如果做不到下意识,那就是做错了。
注意到我前面贴了链接的那篇文章里面说的送髋,就是在落地时转动髋部。这就是我说的落地后主动做功,是不会增加跑步的经济性的。
下面链接里有尚跑圈王教练关于“顶髋”和送髋的说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OmN8Sy2uY
我认为他说的顶髋和送髋,并不是主动的动作,而是收紧核心,让款关节比较硬,这样上身不会塌下来。上身塌下来的表现就是蕨屁股,也就是款关节向后运动。所以“顶髋”和送髋,实际上是收紧核心,对抗塌腰造成的髋部后退,而不是主动的向前送髋。
赞同楼主强调“弹”的重要性,其基础是腿脚肌腿筋膜的强度。
最重要的就是跟腱,而改善跟腿强度、弹性的最好办法就是跳绳和蛙跳。
步幅的限制性因素在腰腹肌、和髋关节的柔韧度。
我在想,神鞋的碳板是不是因此有助于跑步的经济性?
许多人改变跑姿时,实际上都是更用力,所以跑的更快,同时更吃力。并没有提高经济性。跑姿改善带来的不一定是配速提高,也是同样配速下更省力。easy run的时候也能体验到利用腿的弹性,才是真正的经济性好。
收腹是指的下腹部? 而我做的正好相反? 训练腹腔呼吸腹部一放一收,岂不是完全错误?
我做俯卧撑时腰就很直,像一块板子一样。而且是生来如此。所以不敢说训练得法。我注意到有人做俯卧撑腰是弯的。我也不太清楚通过训练能不能改进。应该可以吧。
我觉得这是提高跑步距离的最关键点。
关于缩短触地时间的两个部分,收紧核心和避免over stride,我觉得和送髋有些细微差别。我体会的送髋,实际上跟原文中引用的所谓送髋定义还是非常接近,核心确是要收紧的(跟雷欧所说一致),但还有上提重心,向前顶腰把重心(上臀下腰部分)往前送的一部分。我觉得这是需要主动发力的,它跟另一侧的脚离地,还有同侧的胳膊肘前移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跑步时还是非常自然的。至于发力的大小,则是跟需要维持的配速相关。
雷欧也提到一点是关于收紧核心要做到下意识的,还有所谓送髋如果需要心力去控制是不会省力的。我觉得这是学霸不懂学渣的苦。哈哈。这也是为什么雷欧可以全马240的原因,因为这些已经成为身体下意识的一部分。我觉得真正能做到下意识收紧核心的跑者其实不多。很多时候道理明白,但真正能跑出来的很难。我跑步两年半了,理论知识也学习了不少,也知道核心要收紧,但也是前不久才真正体会到腰部向前压,小腿快速折叠,重心及时跟上的感觉。跑步真的是门技术活,会者不难,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需要用心有意识的去练习,才能改善跑姿,提高跑步经济性,使之慢慢成为下意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