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我的焦灼哀愁,你的苦乐伤悲

l
ling_yin_shi
楼主 (文学峸)

(原创:灵隐士)

《三摩地》:我的焦灼哀愁,你的苦乐伤悲

      三摩地被翻译为三昧,实指精神上的空灵。冥思是一种途径,即通过灵魂上的修行来提升自我,可以到达空灵超然的境界,从而有助于解除人生中的忧愁、迷惑,与痛苦。从人思想的视角来看,它与哲学颇有相通之处——都是为了消除迷惑,消除因为迷惑而产生的精神上的压力与痛苦。这是一个个体面对客观世界,一个庞大繁杂的世界,一个不由自己意愿而定的世界,必然会产生的心理反馈。

      三摩地首先是自我的认知,在此之上,是对他人的认知。

1 人生之环,步步生变——《一切是自我的幻像》

      从三摩地的视角来看,人生正如一根杠杆,凡人总是在上面沿着一条直线走来走去,终一生而不能停息。有的人一直前行,就算发现杠杆在下坠,还是义无反顾地向前;有的人开始时向前,但是一经发现杠杆在向下倾斜,就转头向后而行,可是到达另外一侧,会面对同样的问题,于是继续转头,继续行走,就如此这般延续下去,一直行走而不停息;也有的人发现,要让杠杆永远不倾倒,最好的办法是站在支点之上,于是放弃行走,选择永远停留在一点之上。

      正如追日之夸父,面对骄阳大步飞奔,走的越快,反而因为离得越近而越干渴,直到他无法继续行走,最终倒下。又譬如希腊神话中的巨人西西弗斯,一步一步奋力地将巨石推向山顶,然后所等待的是巨石滚下,一切归零后,重新开始同样的辛苦劳作。直线式的人生如此之困扰与痛苦,难道没有解决的办法吗?

      在三摩地的认知里,人要放弃心里的杠杆,放弃行走直线的思路。在每一步行走时,都去思索考量,要顺应地调整自己的方向,这样一步一步走下去,经过一次又一次不断的动态的调整,行走的轨迹就会形成一个圆,这样就能够做到永远前行而不停息,也不必去担心杠杆会失衡。相对于直线的杠杆,圆没有终点,天生稳固。这在三摩地的奥义中,是关于个体认知人生的第一层境界。

      人生之圆形虽然稳定,但不完美。它的弱点在于:人总是在一个平面之上重复自己,周而复始地重演历史,过于乏味。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

      当然有。在三摩地的认知里,人在行走的每一步都要调整,调整不要局限在一个平面上,要在高度方向,第三维度上同时调整,一圈之后,行走的轨迹就不会落在起点,而是起点的上空,与起点有高度上的差别。这样一来,人生就不是局限在平面上的圆形,而是有了高度的三维螺旋结构。这种人生之轨迹,不是愚笨地在直线上来回行走,不是简单地停止在支点之上,也不是乏味地重复自我。这种螺旋式的轨迹,在三摩地的认知里,是个体认知人生的第二层境界。

      螺旋式的人生既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也不会因为实现了目标而停止个人的追求。它让人生永远保持新鲜感,会让人有意愿有动力永不停息地去追求。但是它非常重视行走之方法:在前行的同时一定要调整行走的方向,因为人生之路绝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不是一直向前就可以解决一切难题,实现一切诉求,达到身体与心灵的自由轻松与愉悦。

      简单地说,先让自己心开,然后开心。

2 彼此一体,共生共舞——《世界并不是你认为的那样》

      如果把一个人视为本体,是我,那么相对于自己之外的一切万物就是客体,是你。你可以大至整个世界自然界,也可以小而具体到一个特定的人。本体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对于共生共存的客体万物,应该如何去看待呢?重视?漠视?如何去对待呢?屈服?还是征服?

      这是一个杠杆,一端是人,另一端是客体之万物。人沿着杠杆行走的话,离万物过于靠近,或者过于疏远,都会破坏杠杆之平衡,生态关系之平衡。如果不能去改变两者间的距离,那怎么办?

      可以改变行走的方向。试想一下,如果人沿着垂直于杠杆的方向行走,以支点为中心,万物与人反向而行,旋转开来,就会形成圆形轨迹。虽然表面上看,两者行走的方向相反,但是在行走半圈180度之后,就会发现其实行走的是同一个方向。圆形的轨迹让人与万物相辅相行,保证了两者间的距离不会疏远也不会亲近,同时也保持了杠杆的平衡,让人能够一生稳定地行走。这种人与万物位置相对旋转而行的法则,是三摩地里人与万物关系的第一层奥义。

      当人生到达第二重境界,选择那种螺旋式的轨迹行走,位置与之相对180度的万物,也沿着一种螺旋的轨迹反向而行,同样随着高度盘旋而上。这就形成了特殊的双螺旋的链状结构,这种结构不正是人类基因DNA的构架吗?冥冥之中,宏观世界里人与万物的相处法则,与微观世界里人类基因的架构不谋契合。双链螺旋式的运行,正是三摩地所提倡的,人与万物相处法则的第二层奥义。

      秉承上述两层奥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生的难题,可是它们远非完美无缺,原因在于本体的我,在潜意识之中就把自己与万物对等,对立,放置在杠杆的两端而去追求平衡。在三摩地第三层奥义里,相比万物之庞大繁复,我应该正视自己的渺小,要主动把自己放在支点的位置,并抛弃那根杠杆,让万物环绕自己包容自己。本体的姿态越低,自我的意识越淡漠越虚无,就越加能够吸取环绕自己的万物之能量。那种极致的情况就是让自我的意识成为一个黑洞,完全吸纳接受客体万物,不要去排斥和抗拒。形象一点比喻的话,万物就像一个环形的瀑布,奔流万丈倾泻而下,位于瀑布之下的那口深潭,就是本体的我。从而形成一体,我为万物,万物即为我,密不可分。而那根杠杆,用来区分彼此造成两者对立的界线,就会消失不见。

      而这种法则,具体细化到一个家庭,到一个人的话,就表现为我与父母,我与妻子,我与子女的关系。要保持两者之间的和睦和谐,需要摒弃自我,放弃你我之间的对立对等,不再纠结孰轻孰重,权衡是你的是我的,才能相互共生而共舞。

      简单来讲,人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如是看来,人生要保持低的姿态以及空的心态,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自我,一旦进入精神上的灵境,擦掉心中区分你我的界线,就能够拥抱万物,连接一体,和谐共存。从而生命循环,生生不息。

 

 

梧桐之丘
世界并不是我认为的那样,简单地说,不要太把我自己当回事。我理解的怎么样,灵兄?
l
ling_yin_shi
桐兄不要太幽默了。:)佛学讲究放下,但是说教味浓。纪录片三摩地叙述得很生活化,易接受。启发了小弟:)
梧桐之丘
通篇认真读了,有说服力,好文!
L
LittleEasy
今天过节不学习。哈哈
l
ling_yin_shi
放松,自在,吃好吃的,多健身。:)这就是三摩地,感受到了就好。
c
changjia
Samadhi vs. vipassana

中文可以翻译成止 观

l
lovecat08
养心,养身,养格。
l
lovecat08
俺是佛教徒,但不喜听说教。
梧桐之丘
临时抱佛脚也欢迎,佛慈悲为怀。
l
ling_yin_shi
说教会让人逆反心理,需要自行生活感受。:)
l
ling_yin_shi
这个观,要眼,鼻,口,才能到心。
把酒话桑麻21
先赞后看。我怎么觉得佛教没有说教,只是解释佛理,佛教讲机缘,悟性,不强灌,也不强拉人入教
l
ling_yin_shi
灵修更广义,佛,道,基督,本源都属于灵修。比如乔布斯,也亲自去印度去灵修。
l
ling_yin_shi
不同的操作者,不同的师傅,手段有高下之分。刚看到了一些释迦摩尼的评语,提到佛祖反对信众崇拜,一切均应该以自己的心

为出发点去感受。这跟现在的主流信徒所作所为完全相反。有点讽刺。觉得这也算是变质(Corruption)的一种吧:)

k
kirn
我的妈呀,仰慕地读完了。我感觉我踩着一根杠杆,从鬼节的魔地里走出来,非常开森,心洞也大开
l
ling_yin_shi
哈哈樱桃小肯子,莫要逃,让我们手拉手,来跳书香这一曲欢快之舞吧。:)
成功的熊
完全讲错。三摩地的翻译是止,也就是制心一处。各种想或者非想叫毘缽舍那,翻译是观。
l
ling_yin_shi
多谢指正。
l
ling_yin_shi
看重的是冥思。止,观,之后呢?如果看重教义或者方法本身,只是follow的话意义不大,每个人情况不一样,觉悟也不一样,

根本还是那颗心。感觉到了,就到了,否则逼也没用,强求不得。:)

成功的熊
感觉全是著相,真正觉悟是“离一切诸相”。证悟的途径是止观双运。止观双运的要点是空性正见。

如何获得空性正见,各家各派就有各自的方便了。

l
ling_yin_shi
赞同。
浮云驰
深奥,最后是要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吗?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或许说就没有感受了
c
changjia
不是无知无觉,而是像镜子一样反映世界了了分明

却没有一丝爱憎偏执这类主观情绪。无物无我 即物即我。我是鹦鹉学舌啦。没到这个境界。宣称到了这个境界的,都是开业授徒的大师。我有个很熟悉的大师朋友,给人灌顶的,只是我对她太熟悉了。了解她日常对物质啊金钱的态度,也和她家人关系很近,所以不跟她学。

浮云驰
没有主观情绪这个状态作为凡人很难想象
l
ling_yin_shi
我的体会是追求自然,人与人,人心与天合一。有情绪要学会释放,不要暴起,也不要冷如冰。:)这方面,泰戈尔吃得透。
l
ling_yin_shi
普通人最大的问题是心里有情绪,就会反馈给他人,把心里的不快用手反应出来,会动手打人,害人的。:)
东风再起
很有道理。不过,从另一面看,消灭了个体意识和区别,这个世界也就不成其为世界了。。
l
ling_yin_shi
佛学作为学问,是指点迷津的。它应该不是让每个人都一样,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心,解决自己特有的迷津。毕竟佛门下众多罗汉,

也各具不同,佛又怎会让众生都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