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劳心者治人

梧桐之丘
楼主 (文学峸)

读《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章,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阐述,令人心悦诚服。论述深入浅出,层层推进,有理有节,结论自然。

有一个奉行神农氏学说的人叫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谒见滕文公,说:“我这个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愿能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

文公给了他一处住所。他的门徒有几十个人,都穿粗麻布衣,靠编草鞋织席子为生。

陈良的弟子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施行圣人的政治,这样,您也就是圣人了,我愿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大为高兴,就完全抛弃了自己原来所学的东西,改向许行学习。

陈相见到了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文公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虽然如此,他还不懂得贤君治国的道理。贤君与人民一起耕作养活自己,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堆满粮食钱财的仓库,这是侵害百姓来供养自己,哪能称得上贤明呢?”

孟子问:“许子一定是自己种了粮食才吃饭的吗?”

陈相说:“是的。”

孟子问:“许子一定是自己织了布才穿衣的吗?”

答道:“不是,许子穿粗麻编织的衣服。”

孟子问:“许子戴帽子吗?”

答道:“戴的。”

孟子问:“戴什么样的帽子?”

答道:“戴生丝织的帽子。”

孟子问:“自己织的吗?”

答道:“不,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答道:“会妨碍农活。”

孟子又问:“许子用锅、甑烧饭,用铁农具耕田吗?”

答道:“是的。”

孟子问:“自己造的吗?”

答道:“不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说:“农夫拿粮食交换生活、生产所需的器具,不算是侵害陶工冶匠;陶工冶匠也拿他们的器具交换粮食,难道就是侵害了农夫利益了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制陶冶铁,停止交换,样样东西都从自家屋里取来用?为什么要忙忙碌碌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答道:“各种工匠的活计本来就不可能边耕作边干的。”

孟子说:“既然是这样的道理,那么治理天下的事偏能边耕作边干的吗?有官吏们的事,有小民们的事。再说一个人身上所需的用品要靠各种工匠来替他制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作而后使用,这是导致天下的人疲于奔走。所以说:有些人动用心思,有些人动用体力。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原文节选: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 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命大 现行反革命 文攻武卫 如血寒阳 色心太重
l
lovecat08
真准时,吃了早点,就谈孔孟。。。。。。。
l
lovecat08
没错,政治家都秃头,心脏病患。。。。。。。
n
nearby
早安书香
k
kirn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孟真有那么善良么?
梧桐之丘
一大早让我笑,这个秃头的事儿搁在政治家头上是坏事,搁在科学家头上是天才啊。早,猫!
梧桐之丘
邻兄,早!我远远地打个招呼。
k
kirn
赞金桔
梧桐之丘
早!孔孟之道是治国之道,通过他们的理论,梳理社会关系。天下是皇帝的,其他人自然就是治下的臣民。but他们没有马列思想武装
k
kirn
梧桐版主万岁万岁万万岁。开始使用治国之道搭理版面事务,网管献文学城小红花一朵,紫外光照过的
l
lovecat08
孔孟都秃头吗?
d
dhyang_wxc
跟善良没关系。这句话说的只是教育人民是走不通的,别总想着教育人民,

这里又分出两种阐述:一种研究个人,发现个人的心难以控制;一种研究民,民愚而神,你以为自己很伟大,收天下之兵,就可以做万世皇帝,太乐观了。

孟子说,可以拿木棍打败坚甲利兵,当时的人大概都觉得这老头有毛病:逻辑在哪儿呢?结果秦国14年颠覆,大概有人这会儿才琢磨出来点味儿。

 

 

 

浮云驰
生民各安其职,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梧桐之丘
我的话题很多,政治、养生、谈古、情感、股票,乱七八糟的,浅尝辄止,不深入,也就是抛砖引玉,大家各谈各的无碍。
冯墟
孔孟要分开。孟的政治伦理要先进得多,就是现在也远远没有达到。
梧桐之丘
解得深刻。君子是风,民是草,草随风倒。
梧桐之丘
解得深刻。君子是风,民是草,草随风倒。
梧桐之丘
孟子更现代化,君轻民贵论,到现在也没有达到。
d
dhyang_wxc
前半截来自《庄子》《管子》,后半截李宗吾,不是我的。
梧桐之丘
人是世间最复杂的物种。
k
kirn
治心者,必先攻心;得心者,必先失心。我信人性本恶,所以治心者必须首先心术不正:)否则没有出头之日
k
kirn
你看你,开个玩笑你就当真,难道我这煤矿还能出金子么?我就好打酱油
k
kirn
因为孟子更善于表述和伪装:)
望沙
这个也是高文凭内卷的原因
d
dhyang_wxc
嘿嘿,就知道你有苗头。孔孟老掉牙这一套,到了百多年前,聪明人已经有了新的发明,

林肯认为,你能永久欺骗部分民,也能欺骗所有民一时,但不可能永久欺骗所有民。

但戈培尔一类认为,用谎言欺骗所有民一时,就已经有机会了,赢面挺大。也就是说,这里有操作空间和时间——世界不信,德国人信呀。普京说乌克兰脏弹,同理。哲学家也很给面子,弄出一套语言限制思维的理论。那么,戈培尔造出欺骗性语言氛围,来限制民的思维,就是有科学根据的伟大实践了。

中国人更胜一筹,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都是以教育人民,改造国民性为目的:永久欺骗部分民——假扮真理,假扮德赛先生;和欺骗所有民一时——大力宣传;左右互搏。真理这个东西,是发展的,也就是说,拿过来给你看的,明天就准儿变卦,翻脸如翻书。比如鸡蛋能不能囫囵吃,这种事都是能变卦的。宣传,雷锋也就有了。破四旧是必然的,教育人民和改造国民性的贼心,与旧不兼容,老庄孔孟管皆反动。所以现在造成了,一部分国人精英永久追求不知哪里来的破真理;一部分愚民宣传啥信啥,以当天的宣传为准。

你心术正了,一不正确,不是真理粉尸;二不合群,不是好粉尸。出头?先问该不该被淘汰?心术不正未必出头,但出头必然心术不正——邦无道,谷,耻也。呵呵,这个夫子也照顾到了。

七斓
各就各位,各尽所能。
k
kirn
中国人不能说是更胜一筹,人性在哪个种族和民族都一样。只是西方人想了一个给人性画框架的方法,而且把它系统化,有标准。

人治和法治的区别。不要在现代社会指望某个君子能干啥大好事啦

d
dhyang_wxc
系统化? like what?
d
dhyang_wxc
我也认为人性并无不同。但已经有过文化却又堕落,是两重地恶;与未开化过的,不一样。有天作孽和人作孽的区别。

我认为,诸子时代的传统文化,还会回归。这回归来,将大不同。“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所以,hopefully,人性也会回转来。批判现在的人性,目的也在于此。没有传统,无枝可依;邯郸学步,永无宁日。西方的科学学不来,比科学更加复杂、微妙百倍的文化,怎会学得来?聪明人学个二三十年,可以立于西方科学家之中;文化学个二三十年,能吗?不能,那是百年事业。整个社会都去学,又将多久?这一点,连中国的人文学者,都浑浑噩噩,岂不堪忧。

k
kirn
这个框架系统化。其实各国支架也不完全一样,目的只是为了权力平衡。只要有制约和言论自由,那么框架就好了
k
kirn
那天为啥要让谁不开化呢?这不又回到咱们以前讨论过的问题了吗:)我也不觉得中国人科学学不来,缺的是创新,但是我倾向于相信

不创新是儒家理论的缘故。如果中国人的文化框架从战国诸子百家时期开始平等分化,那么今日创新的底子绝对会有的。

文化不一定要学,先学会彼此欣赏就自然学得来了

d
dhyang_wxc
你若觉得我的书里关于城市、乡镇、江湖和山林的社会构成,是有道理的话,就会知道外因的作用是局限的。

城镇文化积淀动辄几百年,怎么学?江湖怎么学?山林呢?美国社会的江湖和山林影响有多大?西化,得不到这些部分,西个啥?学到个城市的邯郸学步而已。日本的乡镇、江湖和山林是本来的,中国的,现在在哪里?

“不创新是儒家理论的缘故”,不是的,是“人”不给力。民国时代学科学的人,因为有文化,比现在学科学的,在成就上要更胜一筹。没看见因为读了儒家,就没成就;相反,因为他们能收拾起自我,更能专心。文化没有了,生活中什么都要去模仿,职业上也会影响创新。从西方哲学来说,没有创新这回事,结构决定功能,所谓新的,已经寓居于逻辑中,等待有人发现。人好奇,或者追求理解、金钱和名誉,而偶然发现新的东西,不是有志于创新而发现新的东西。创新是个副产品。

d
dhyang_wxc
原创的新东西的发现,一个重要元素是时间上的积累。一个人需要时间积累,才能走到知识边缘,作出发现

这就要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有天时地利,加上不受干扰,然后或者能作出发现。现在的所谓知识精英,包括海外的这些教授、博士,对社会指手画脚,认为别人的路不对;普通人今天听这个的,明天听那个的,人生之路就是乱的,打结的,中断的。所有人都走不远,互相妨碍。前些日子新闻,某个天才出家又还俗,这样跳来跳去,即便是天才,他能走多远?

所以从民国至今,问题的症结,在知识精英。“政治由于人才,人才由于学术”,“学术”因此影响到一切。传统学术是有的,知识精英却反对,这些人是真正的绊脚石。无路可走。

作出发现和做出发现,有差别。前者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后者是西方哲学的,如迈克尔·波兰尼所讲。

k
kirn
Hoho,你知道我喜欢钻牛角尖。你说的很多是很有道理,而且我也最根本地同意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我认为创新是自由思想的副产品

中国只要有了自由思想,创新就不会是问题。我不相信想象力是基因里的,而且尤其是人口基数大的时候,按概率需要发生的事情就一定会发生的。山海经,多么瑰丽和华美的想象。

但是退一万步来说,和古希腊罗马同期的中国思想里,确实没有众民分权的理论。换言之,如果历史可以倒退,很可能中国也只能发展高度权利集中和平衡的极端模式,永远也没有自由思想的机会-----就是几个人的专政,但也总比一个人的专政要好,因为有平衡。这样的统治下,学习新的体系是没有问题的,过好日子,不创新也没有关系,咱们可以学的很快,山寨的很强。

有无开化之民,关键在于已开化和没开化的占有多少比例。我相信人类的城市化是必然趋势,能源密集型经济发展的尽头,就是低端人口被忽略,没有平等可言。这一点,中国很容易做到。

民主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但是一定不是最坏的制度。我完全同意你,中国学不来完全的民主,但是只要精确的把握了权力的平衡,泱泱大国必然生生不息(中国人的民族感是被历史证明了的)。在这点上,美国和中国哪个先消失,都还说不定呢.

k
kirn
你这又爱又恨的,咋整呢?我觉得你辩论基于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西方这个制度要好。我就算推崇创新,也不认为这个创新万万不可缺,

创新过头,人类提前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