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如烟
小时候每当父亲被什么触动(一般是他沉默地多喝了一杯白酒之后),拉开叙说各种家族掌故的架势,要跟我们说那些过去的故事,这时候我就巴不得父亲喝下去的酒快快发挥效力……我可不想听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地主土豪的故事,透着腐朽败坏的气息。我们是新时代的人,长在红旗下,走向的是崭新的二十一世纪……
其实所谓小时候也并不小了,十岁出头,然而丝毫不懂得这些故事的价值。现在想,那时我之所以那么拒绝父亲的故事,究其原因还是我对父亲情感生疏的缘故。
甚至后来我长到二十几岁,对这些过去的家族历史也并没有发生兴趣。在我被所受教育驯化的脑袋里总是认为,家族的过去并不是什么荣光的事,而且都过去了,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是陈旧的,腐烂的,被抛弃了的,再不会重演。
我对家族往事发生兴趣,应当起源自有一天我试图回答自己“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六七年前我回国探亲,有一天在家乡新建的一座著名纪念馆里,赫然看见从小听父亲提起过的一个家族先人的名字,那里记载的事迹是,她在辛亥年间带头打响了本地区武装革命的第一枪。
竟然还有这种事?
我一下子被勾起了极大的好奇心。还有些什么事是我不知道的,却是我的先人们经历过的,创造过的,承受过的?那些有我之前一百年以前甚至更远,那些曾经活过的我的先祖们,他们过了怎样的人生?他们本该把怎样的生命积累传递到我这里,却被主动和被动地截断了这种传递?
我深深地看向自己生命的来处……一切却是如此模糊。
现在我多么痛恨自己当初的年幼无知。关于整个家族,三、四百多年的历史,我拥有的只有年少时隐约记得的烟一样的记忆。我再也听不到父亲讲述故事了。
直到去年,我一时兴起去网络上查找那位先人的信息,竟然查到。更不可思议的是,我竟然跨越大半个地球辗转得到了一本她六十年前在台湾出版的回忆录。正是这本珍贵的回忆录里关于她年少岁月的记载,让我对父亲浮光掠影讲述过的那些家族的往日盛景,终于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
从那本回忆录里我看见了一百多年前家族景象被掀开的一角:
四进的老宅,一群大小丫鬟做小锅饭的老妈子做大锅饭的老妈子长工帮工一应俱全,数千亩或者更多的田地,每逢过年家族祠堂前热闹非凡的元宵庙会,三天三夜的戏台,女孩子们挑香荷包,做成串的端午景,乞巧节的游戏,正月开始长工们就在院子里打桩架起秋千架,让小姐们上去打秋千,各种打秋千的玩法,嫁女会准备四季用的两三百件新衣裳……看得我恍然以为那是红楼梦里一个小院的生活。
这位先人家里已经算没落的一支,其父做过南昌知县,在任期间过世,彼时其长兄我的曾曾祖父位居朝议大夫,从四品的京官,在北京前门开办了中德合资第一家染坊厂,可谓官商之家,盛况空前。
那个中德合资的染坊厂(THE TA SHUN DYE FACTORY, CHIEN MEN PEIPING, CHINA)还以新闻的方式上了报纸,用英文写就,不知道那家报纸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这家染坊厂的位置相当不错,据家族里一位仍在世上的百岁老人(我祖父辈)说,离紫禁城很近。也是据同一位老人回忆,我们家族被收走的产业那一片后来盖起了北京电报大楼(不知道他是不是指的家族店铺和住宅)。
我年少时看过我祖父保存的报纸原件,我的曾曾祖父和德意志投资方德华银行的几个洋人合照,身后背景是四处垂挂的长布料,时间大约在1890年左右(我现在有点怀疑这时间,因为德华银行1889年才在中国上海设立总行)。这家染坊厂一直持续经营到五十年代新中国公私合营阶段。我在网络上查找这家存在过六七十年的中德合资大染坊,像它从来没有存在过那样,找不到一条关于它的信息。
我看到这张报纸时我的祖父已经去世。我父亲还特地去复印了这张报纸,为了好好收藏。不过现在年代实在久远了,我母亲找出了原件,墨迹仍有快飞走了的迹象。
我对家族往事开始感兴趣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历史知识实在太欠缺,为了看懂家谱,特地补习了一些清朝代的文化知识。单是我家这一支,家族近十代里庠生(秀才),武庠生,太学生,州训导,奉直大夫(从五品),朝议大夫(从四品)算下来,应当可以称为书香世家,在地方上是绝对的名门望族。我母亲说,她从小就听说过父亲家族有大有之家的称号,1930年代,父亲家族里嫁出去的女儿还带着陪嫁的丫鬟,可见那时依然富庶。
我的曾祖父生于1886年,家族历代重视教育,到我曾祖父那一代依旧如此。写回忆录的先人,我叫做曾姑奶奶的,她的兄长,也就是我曾祖父的堂兄1900年左右去日本留学八年,家族中盛传他与孙中山相熟。我查了一下他在日本留学的那段时间,孙中山的确在日本。而写回忆录的那位曾姑奶奶则毕业于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师从马裕藻,鲁迅,沈尹默,周作人等,毕业后一度留校任教。她投身革命后大力引领和推进民国时期的女权运动,并当选中央委员,立法委员等。巧合的是,孙中山去世后,这位曾姑奶奶与她的师大同学和孙科一起为孙中山守灵若干天。
有这两位堂兄妹做参考,我相信作为长子长孙的曾祖父教育不会差,尤其他的父亲还是例授四品京官,母亲为四品诰命夫人。我们家曾有一本空白的京师大学堂的作业簿,我怀疑是曾祖父读书时用的,可惜我还没来得及得见就被我母亲在我父亲走后白白地送给了去家里收购古董的人。
曾祖父后来作为家族事务负责人在北京打理家族生意,做得相当不错,据曾姑奶奶记录,她寡居的母亲即曾祖父的婶婶,除去分家得到的田地房产不算,还一直都有家族染坊的红利可拿,按月供给,每个月至少三十块大洋,不多,但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吃喝是没问题,从1910年左右一直供给她到去世(1940年左右)。大家族做事规规矩矩,讲究仁义礼智信,我从我的祖先那里看到了实证。
也是从那本回忆录里得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祖父他们在北京已经拥有电话,汽车等等先进的设备,我想具备汽车还是需要一定规模的企业才可负担。
还有一个信息可以证明曾祖父的经营成功,北京的家族企业(除去大染坊,那时家族还在北京大栅栏开有各种商铺,布店,药店,赌场等,妓院好像也有)均被收归国有后,近七十岁的曾祖父回到老家时,带回了他在北京迎娶的第四任太太,据说是年轻漂亮的北京姑娘,小他很多,而那时他的孙子即我的父亲已经快二十岁了。
曾祖父的第四任太太并没有在老家呆多久,传说是被我祖母以家道没落没有原来那么多钱供她花销为由劝说她回了北京。第四任太太回北京后,曾祖父又活了十几年,一九六八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跟母亲提及家族往事,母亲说,我们那时除去北京的染坊和店铺,在靠近北京的地方(应在河北省境内),我们还有一个买卖在那里,具体不得而知,只知道占地面积很大(我怀疑是牧场,因为我哥哥说家族里曾经被蒙古人骗去1000匹马),这块地一度被俄国人看中,想从我祖先手里用巨资买下来,被拒绝。可惜我的祖上有骨气能拒绝得了俄国人,但是拒绝不了中国人。大约公私合营期间,这块地连同其上的产业均归给政府。
公私合营那段时间,有多家一直呆在北京的本家族亲友,纷纷从北京回到老家。我问母亲,他们为什么回来。母亲说,留在北京他们就是资本家,说不定会被打死,回来虽然还是地主,但是毕竟都是一个大家族里的人,至少能让他们活下去。
的确,我知道几个这样回来的本族叔叔辈,他们的地主儿子的身份不过是让他们找结婚对象难些,活倒是都活下来了。
就像我曾祖父,他回到老家后,村里还给他分了一点土地。听母亲说可怜我曾祖父从来没有扶过锄头,幸好他学问好,一肚子故事,讲起来绘声绘色,所以常常是有人帮助他做农活,他坐在小板凳上一点点跟着向前挪着,给他们讲故事……想来也是田间一景。
曾祖父和他的年轻太太回老家的前两年,我祖父也刚从东北某地流浪回来。
我一直对自己的祖父知之甚少。因为我父亲对于祖父在他四岁多时抛下他和我叔叔以及我祖母三人而独自远下关东,一去十二年音讯杳无愤恨不已,所以父亲的心里眼里都缺少了他父亲的存在,这种情绪延续了我父亲一生。直到祖父去世后,父亲才开始流露出一点难得的思恋之情,但也只是一点点,那怨恨始终在,所以父亲在家绝口不提祖父一个字。
祖父生于1910年,作为长孙独子自然也是早早地去了北京,是读书学习还是打理家族事业,不可知。可知的是,祖父的毛笔字写得很漂亮。祖父在北京因为家族企业事务的处理跟曾祖父不睦,他学会了抽大烟,嫖和赌大约也难免。
我祖父烟瘾之大,抽大烟的名声传布之广,直到几十年后我跟随父母回老家定居,仍有嘴长的陌生人告知我,我祖父是个抽鸦片的大烟鬼。
那时祖父早就不抽大烟了。我不知道他怎么戒掉的,戒的过程应当很辛苦。我见到祖父的时候他已经改抽烟斗,他去世后,父亲找到了好几个不同材质的漂亮烟斗。
我多半是在街角看见祖父,那时他已经变得黑而精瘦,很少笑,乡下生活让他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农民模样,唯腰板挺直眼神犀利,看人时总有一道锋利的光闪过来,含着一种莫名的睥睨之感——他到底还保留着大少爷的优越和傲气,即使他看到我也是这种眼神。
极偶尔的时候祖父会柔和地低声问我一句,“书念得好不好?”我倒不适应起来,总是含混地回答一句,飞快地逃走。那时我连突然冒出来的父亲还没有接受,更不要提一个从没见过的拒人千里的冷傲的爷爷——他与我什么有关系?
那时我十岁多了。然而对人只有原初的爱,而没有血缘的亲近。
除去烟草,祖父还有一个爱好是喝酒。那时候除去瓶装白干,就是在老家旁边的供销社打酒,据说祖父每天必须喝一两。所以那些年月,若是母亲差我去买什么东西来,我总是想办法推脱,因为不想在那里遇见祖父。
那时负责赡养祖父的叔叔寄来的钱,祖父除去买烟草就是买酒。然而叔叔寄来的钱虽然每月按时都到,但总是有限,所以祖父并不满意。
祖父临终的时候,在叔叔的一封来信信封的背面写了一行字:养不教父之过,子不孝母之过。想来冷峻孤傲的祖父对人生有他自己的感悟。
我其实一直不知道祖父是否知道,婶婶出了严重车祸,叔叔再也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少爷,他有自己沉重的生活要背负。
祖父去世后,父亲有一次在祖父的房间里偶然注意墙壁的声音有异常,这才发现原来墙内有一个夹层,里面藏着1955年政府颁发给我家的房屋土地证,一幅给我曾曾祖母张恭人的黄色长绫(我记得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的开头),以及家谱和一些古物。那个土地证上那时我家的土地面积还是2000平米。可惜,其中一多半后来还是不知又被抢走了,我们只保留下四分之一。
我母亲说,若是祖父的私藏行为被发现的话,后果会非常严重。我祖父个性之强胆子之大,可以从这里窥见一斑。
那时讲究门当户对,我祖母自然是当地大户人家的小姐,也是1910年生人,识文断字,大脚。她在我祖父离家音讯杳无的那十二年里守着活寡,独自养大两个年幼的孩子。虽然那十二年里家里还有丫头老妈子等家仆,但是没有男人的家到底不是味道。
不幸发生在我祖父十二年后突然回到老家那一年,我祖母怀孕了。孩子不是我祖父的。传说我祖父暴打了一顿祖母,然后认下了孩子。
我曾经因此很是腹诽祖父,但是忽略了他没有休掉祖母,也没有丢弃婴儿,而是给了她们名分,让她们的人生有了一个基本的体面……这其中包含的仁义。
不过这件事还是严重影响了祖父母的关系,他们两个从此在一个家里支起两个炉灶各过各的。幸好家里即使土改之后房子也多,厢房正房好几处可容身。
土改之后,我们家本来的前花园后花园南花园南菜园之类的都不是我们的了。丫鬟老妈子们也都被解散(也可能解放前就解散了),再不允许家里有家仆。
然而就像红楼梦里描述的那样,大户人家的丫鬟们是不愿意出去的。曾姑奶奶在回忆录里写到,她偷偷去婶娘家玩耍,因为调皮翻墙,结果不小心摔倒地上,磕破血流了一脸,她都不敢告诉母亲,怕母亲责备跟随她出去的丫鬟;逢年过节包饺子做好吃的好看的也都会给丫鬟老妈子长工们准备出单独的一份,甚至打秋千架,天冷端出白酒点火热地也都是先给长工们喝下暖好身子再干活……所以我相信真正的大户人家对下人都很礼待,绝不是谣传的恶霸模样。
因此也就不出意外了——当两个丫鬟不愿按要求被强行出去的时候,她们一个选择了投井,一个选择了上吊。若干年后我父亲说起她们仍是唏嘘不已。
我父亲1936年生人,他十岁多后看到的世界让他畏缩,可以说他一生胆小如鼠,并非真的天生如此,而是经历过。年少的父亲眼见着那些被划成地主的本家族人的各种遭遇。
不可思议的是,我祖父家侥幸逃脱,连富农都没有,给安排了一个中农。父亲说,我曾祖父和祖父母发达时应当对周边佃农们很慷慨,积了德,所以同样的家境,我们侥幸地免去被批判折磨之苦。我母亲说是因为那时我祖父抽大烟,家产快败光了,所以才划成中农。不过无论怎样,我们家是整个富裕大家族里唯一没有被划成地主的人家。
饶是免去批判之苦,但还是遭遇了几次抄家。传说解放前抄家时,我祖母急中生智把各种金银首饰和值钱物品埋在了院子里,躲过了被抢……然而这些埋入地下的贵重物品却再也没有被找到。祖母解释说金子有脚,入了土自己会走,我不太相信。不知道这些金银究竟是被谁挖去了,还是始终埋在不知处的地下。
不能不说我祖母经过世很镇定,文革的时候再次抄家,我祖母端端正正坐在床上一动不动,让人去搬去抢……幸好碍于她曾经的大少奶奶的身份,也没有人让她下地来。那天我祖母的屁股下面藏着虎皮褥子,真正的东北虎的全虎皮。虎皮我见过,花纹斑斓美丽,可惜被我母亲不小心烧出了个洞,即使如此,我哥哥也不嫌弃,早早地拿走了。
我曾经想不通,都是一个同姓大家族,300多年前同宗同源,远在山高皇帝远的乡下,怎么会自己人抢夺自己人?母亲说,那时的主要的抄家人群都是外来户,是一穷二白从别的地方赶来斗我们这个大地主家族的。树大招风,果然如此。
我父亲则没那么镇定。他胆子早就被吓破了。父亲说他那时有两个齐国刀币,是他的祖父给他的,我父亲不敢留在身边,文革期间以每个两块钱的价格卖给别人了。我那时听了好笑,随口问我父亲,为什么别人就不怕拥有这两个齐国刀币呢?父亲看着我,不说话。
因为胆小,父亲积极寻求组织的保护。父亲在祖父回老家之后不久就离开家去青岛求学,继而留在外面工作,并很年轻就申请入了党。加入了党组织就意味着政治身份上的安全,我估计父亲是这样想的,我上大学后,父亲也极力鼓动我积极入党。父亲的出身和经历决定了他一直是缺乏安全感的,我猜想在申请入党和职位晋升填写的表格时,父亲从不敢如实填写。
还好,父亲谨小慎微的一生安全地度过去了。
纵然安全度过去了,我知道父亲内心对自己一生的际遇仍有很多抱憾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家族的没落。
2021年4月的某一天,母亲发来她录下的老宅被推倒的声音。在沉闷的坍塌声里,我的祖先建立和生活了几百年仿佛一个宁静小镇的村落(到我父亲一辈整整二十代人),从此彻底消失——像从未存在过那样。那一刻我想到了百年孤独的结尾......或许这一切也早写在某张不曾被解读的羊皮纸上。
对我来说,看着这些自己生命来处的人们,就像看着一阵历史的烟雾,瞬息飘散。也许更像一个梦,繁华也好,萧索也好,梦醒了便一丝痕迹也不留。
其实留又作甚?我也将是一个梦一缕烟,经过人间。
我的女儿却对这过去的一切极其感兴趣,总爱大声督促着我,“把这些写下来妈妈!把这些写下来,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读懂。”
我轻轻一笑,并不当真。
最终我到底是记录了下来我知道的那些如梦如烟的往事,谁知道呢,这些远离故土出生的小孩儿,或许有一天也会强烈地渴望知道,自己生命的来处。虽然对他们来说,过往历史的一切更如梦如烟。然而毕竟,我的记录会给他们一点隐约的线索。
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要推出去好几百年或许才可能有一点点真实的模样可看。。。
也不能干啥,最多找找照片,跟孙文孙科一起的,看看长啥样。:)
只小时候听我大姑说起一些事。生意好的时候,家里是有汽车的。爷爷辈的兄弟,曾经被绑票,筹了很多钱才把人赎回来。
其实就是家族企业,爷爷奶奶起早贪黑,给不少穷亲戚提供了就业机会。奶奶更是累到肺痨,去世前几年咳得厉害,不能平躺。我爸他们深受奶奶病痛的教训和奶奶的叮嘱,健身养生,真的是从不懈怠。
城市解放战的时候,家里捐了很多金条。后来就公私合营了。也许是态度好,总之我爸爸他们姐弟几人,都还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各种运动中还算幸运,没太受冲击。
我也是姑姑偶然提了一嘴,说市里一个纺织厂以前是我家的,才多少知道了零星一点。
都是云烟。
看我爸这边上下几代人的故事,我很多次遗憾自己文字功力不够,也遗憾没能跟家里老人更多了解各种事情。否则写下来,说不定也像大宅门一样,既是家族变迁史,也是历史小缩影。
很喜欢本坛这次活动的主题,谢谢版主们。
如梦如烟
小时候每当父亲被什么触动(一般是他沉默地多喝了一杯白酒之后),拉开叙说各种家族掌故的架势,要跟我们说那些过去的故事,这时候我就巴不得父亲喝下去的酒快快发挥效力……我可不想听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地主土豪的故事,透着腐朽败坏的气息。我们是新时代的人,长在红旗下,走向的是崭新的二十一世纪……
其实所谓小时候也并不小了,十岁出头,然而丝毫不懂得这些故事的价值。现在想,那时我之所以那么拒绝父亲的故事,究其原因还是我对父亲情感生疏的缘故。
甚至后来我长到二十几岁,对这些过去的家族历史也并没有发生兴趣。在我被所受教育驯化的脑袋里总是认为,家族的过去并不是什么荣光的事,而且都过去了,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是陈旧的,腐烂的,被抛弃了的,再不会重演。
我对家族往事发生兴趣,应当起源自有一天我试图回答自己“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六七年前我回国探亲,有一天在家乡新建的一座著名纪念馆里,赫然看见从小听父亲提起过的一个家族先人的名字,那里记载的事迹是,她在辛亥年间带头打响了本地区武装革命的第一枪。
竟然还有这种事?
我一下子被勾起了极大的好奇心。还有些什么事是我不知道的,却是我的先人们经历过的,创造过的,承受过的?那些有我之前一百年以前甚至更远,那些曾经活过的我的先祖们,他们过了怎样的人生?他们本该把怎样的生命积累传递到我这里,却被主动和被动地截断了这种传递?
我深深地看向自己生命的来处……一切却是如此模糊。
现在我多么痛恨自己当初的年幼无知。关于整个家族,三、四百多年的历史,我拥有的只有年少时隐约记得的烟一样的记忆。我再也听不到父亲讲述故事了。
直到去年,我一时兴起去网络上查找那位先人的信息,竟然查到。更不可思议的是,我竟然跨越大半个地球辗转得到了一本她六十年前在台湾出版的回忆录。正是这本珍贵的回忆录里关于她年少岁月的记载,让我对父亲浮光掠影讲述过的那些家族的往日盛景,终于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
从那本回忆录里我看见了一百多年前家族景象被掀开的一角:
四进的老宅,一群大小丫鬟做小锅饭的老妈子做大锅饭的老妈子长工帮工一应俱全,数千亩或者更多的田地,每逢过年家族祠堂前热闹非凡的元宵庙会,三天三夜的戏台,女孩子们挑香荷包,做成串的端午景,乞巧节的游戏,正月开始长工们就在院子里打桩架起秋千架,让小姐们上去打秋千,各种打秋千的玩法,嫁女会准备四季用的两三百件新衣裳……看得我恍然以为那是红楼梦里一个小院的生活。
这位先人家里已经算没落的一支,其父做过南昌知县,在任期间过世,彼时其长兄我的曾曾祖父位居朝议大夫,从四品的京官,在北京前门开办了中德合资第一家染坊厂,可谓官商之家,盛况空前。
那个中德合资的染坊厂(THE TA SHUN DYE FACTORY, CHIEN MEN PEIPING, CHINA)还以新闻的方式上了报纸,用英文写就,不知道那家报纸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这家染坊厂的位置相当不错,据家族里一位仍在世上的百岁老人(我祖父辈)说,离紫禁城很近。也是据同一位老人回忆,我们家族被收走的产业那一片后来盖起了北京电报大楼(不知道他是不是指的家族店铺和住宅)。
我年少时看过我祖父保存的报纸原件,我的曾曾祖父和德意志投资方德华银行的几个洋人合照,身后背景是四处垂挂的长布料,时间大约在1890年左右(我现在有点怀疑这时间,因为德华银行1889年才在中国上海设立总行)。这家染坊厂一直持续经营到五十年代新中国公私合营阶段。我在网络上查找这家存在过六七十年的中德合资大染坊,像它从来没有存在过那样,找不到一条关于它的信息。
我看到这张报纸时我的祖父已经去世。我父亲还特地去复印了这张报纸,为了好好收藏。不过现在年代实在久远了,我母亲找出了原件,墨迹仍有快飞走了的迹象。
我对家族往事开始感兴趣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历史知识实在太欠缺,为了看懂家谱,特地补习了一些清朝代的文化知识。单是我家这一支,家族近十代里庠生(秀才),武庠生,太学生,州训导,奉直大夫(从五品),朝议大夫(从四品)算下来,应当可以称为书香世家,在地方上是绝对的名门望族。我母亲说,她从小就听说过父亲家族有大有之家的称号,1930年代,父亲家族里嫁出去的女儿还带着陪嫁的丫鬟,可见那时依然富庶。
我的曾祖父生于1886年,家族历代重视教育,到我曾祖父那一代依旧如此。写回忆录的先人,我叫做曾姑奶奶的,她的兄长,也就是我曾祖父的堂兄1900年左右去日本留学八年,家族中盛传他与孙中山相熟。我查了一下他在日本留学的那段时间,孙中山的确在日本。而写回忆录的那位曾姑奶奶则毕业于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师从马裕藻,鲁迅,沈尹默,周作人等,毕业后一度留校任教。她投身革命后大力引领和推进民国时期的女权运动,并当选中央委员,立法委员等。巧合的是,孙中山去世后,这位曾姑奶奶与她的师大同学和孙科一起为孙中山守灵若干天。
有这两位堂兄妹做参考,我相信作为长子长孙的曾祖父教育不会差,尤其他的父亲还是例授四品京官,母亲为四品诰命夫人。我们家曾有一本空白的京师大学堂的作业簿,我怀疑是曾祖父读书时用的,可惜我还没来得及得见就被我母亲在我父亲走后白白地送给了去家里收购古董的人。
曾祖父后来作为家族事务负责人在北京打理家族生意,做得相当不错,据曾姑奶奶记录,她寡居的母亲即曾祖父的婶婶,除去分家得到的田地房产不算,还一直都有家族染坊的红利可拿,按月供给,每个月至少三十块大洋,不多,但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吃喝是没问题,从1910年左右一直供给她到去世(1940年左右)。大家族做事规规矩矩,讲究仁义礼智信,我从我的祖先那里看到了实证。
也是从那本回忆录里得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祖父他们在北京已经拥有电话,汽车等等先进的设备,我想具备汽车还是需要一定规模的企业才可负担。
还有一个信息可以证明曾祖父的经营成功,北京的家族企业(除去大染坊,那时家族还在北京大栅栏开有各种商铺,布店,药店,赌场等,妓院好像也有)均被收归国有后,近七十岁的曾祖父回到老家时,带回了他在北京迎娶的第四任太太,据说是年轻漂亮的北京姑娘,小他很多,而那时他的孙子即我的父亲已经快二十岁了。
曾祖父的第四任太太并没有在老家呆多久,传说是被我祖母以家道没落没有原来那么多钱供她花销为由劝说她回了北京。第四任太太回北京后,曾祖父又活了十几年,一九六八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跟母亲提及家族往事,母亲说,我们那时除去北京的染坊和店铺,在靠近北京的地方(应在河北省境内),我们还有一个买卖在那里,具体不得而知,只知道占地面积很大(我怀疑是牧场,因为我哥哥说家族里曾经被蒙古人骗去1000匹马),这块地一度被俄国人看中,想从我祖先手里用巨资买下来,被拒绝。可惜我的祖上有骨气能拒绝得了俄国人,但是拒绝不了中国人。大约公私合营期间,这块地连同其上的产业均归给政府。
公私合营那段时间,有多家一直呆在北京的本家族亲友,纷纷从北京回到老家。我问母亲,他们为什么回来。母亲说,留在北京他们就是资本家,说不定会被打死,回来虽然还是地主,但是毕竟都是一个大家族里的人,至少能让他们活下去。
的确,我知道几个这样回来的本族叔叔辈,他们的地主儿子的身份不过是让他们找结婚对象难些,活倒是都活下来了。
就像我曾祖父,他回到老家后,村里还给他分了一点土地。听母亲说可怜我曾祖父从来没有扶过锄头,幸好他学问好,一肚子故事,讲起来绘声绘色,所以常常是有人帮助他做农活,他坐在小板凳上一点点跟着向前挪着,给他们讲故事……想来也是田间一景。
曾祖父和他的年轻太太回老家的前两年,我祖父也刚从东北某地流浪回来。
我一直对自己的祖父知之甚少。因为我父亲对于祖父在他四岁多时抛下他和我叔叔以及我祖母三人而独自远下关东,一去十二年音讯杳无愤恨不已,所以父亲的心里眼里都缺少了他父亲的存在,这种情绪延续了我父亲一生。直到祖父去世后,父亲才开始流露出一点难得的思恋之情,但也只是一点点,那怨恨始终在,所以父亲在家绝口不提祖父一个字。
祖父生于1910年,作为长孙独子自然也是早早地去了北京,是读书学习还是打理家族事业,不可知。可知的是,祖父的毛笔字写得很漂亮。祖父在北京因为家族企业事务的处理跟曾祖父不睦,他学会了抽大烟,嫖和赌大约也难免。
我祖父烟瘾之大,抽大烟的名声传布之广,直到几十年后我跟随父母回老家定居,仍有嘴长的陌生人告知我,我祖父是个抽鸦片的大烟鬼。
那时祖父早就不抽大烟了。我不知道他怎么戒掉的,戒的过程应当很辛苦。我见到祖父的时候他已经改抽烟斗,他去世后,父亲找到了好几个不同材质的漂亮烟斗。
我多半是在街角看见祖父,那时他已经变得黑而精瘦,很少笑,乡下生活让他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农民模样,唯腰板挺直眼神犀利,看人时总有一道锋利的光闪过来,含着一种莫名的睥睨之感——他到底还保留着大少爷的优越和傲气,即使他看到我也是这种眼神。
极偶尔的时候祖父会柔和地低声问我一句,“书念得好不好?”我倒不适应起来,总是含混地回答一句,飞快地逃走。那时我连突然冒出来的父亲还没有接受,更不要提一个从没见过的拒人千里的冷傲的爷爷——他与我什么有关系?
那时我十岁多了。然而对人只有原初的爱,而没有血缘的亲近。
除去烟草,祖父还有一个爱好是喝酒。那时候除去瓶装白干,就是在老家旁边的供销社打酒,据说祖父每天必须喝一两。所以那些年月,若是母亲差我去买什么东西来,我总是想办法推脱,因为不想在那里遇见祖父。
那时负责赡养祖父的叔叔寄来的钱,祖父除去买烟草就是买酒。然而叔叔寄来的钱虽然每月按时都到,但总是有限,所以祖父并不满意。
祖父临终的时候,在叔叔的一封来信信封的背面写了一行字:养不教父之过,子不孝母之过。想来冷峻孤傲的祖父对人生有他自己的感悟。
我其实一直不知道祖父是否知道,婶婶出了严重车祸,叔叔再也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少爷,他有自己沉重的生活要背负。
祖父去世后,父亲有一次在祖父的房间里偶然注意墙壁的声音有异常,这才发现原来墙内有一个夹层,里面藏着1955年政府颁发给我家的房屋土地证,一幅给我曾曾祖母张恭人的黄色长绫(我记得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的开头),以及家谱和一些古物。那个土地证上那时我家的土地面积还是2000平米。可惜,其中一多半后来还是不知又被抢走了,我们只保留下四分之一。
我母亲说,若是祖父的私藏行为被发现的话,后果会非常严重。我祖父个性之强胆子之大,可以从这里窥见一斑。
那时讲究门当户对,我祖母自然是当地大户人家的小姐,也是1910年生人,识文断字,大脚。她在我祖父离家音讯杳无的那十二年里守着活寡,独自养大两个年幼的孩子。虽然那十二年里家里还有丫头老妈子等家仆,但是没有男人的家到底不是味道。
不幸发生在我祖父十二年后突然回到老家那一年,我祖母怀孕了。孩子不是我祖父的。传说我祖父暴打了一顿祖母,然后认下了孩子。
我曾经因此很是腹诽祖父,但是忽略了他没有休掉祖母,也没有丢弃婴儿,而是给了她们名分,让她们的人生有了一个基本的体面……这其中包含的仁义。
不过这件事还是严重影响了祖父母的关系,他们两个从此在一个家里支起两个炉灶各过各的。幸好家里即使土改之后房子也多,厢房正房好几处可容身。
土改之后,我们家本来的前花园后花园南花园南菜园之类的都不是我们的了。丫鬟老妈子们也都被解散(也可能解放前就解散了),再不允许家里有家仆。
然而就像红楼梦里描述的那样,大户人家的丫鬟们是不愿意出去的。曾姑奶奶在回忆录里写到,她偷偷去婶娘家玩耍,因为调皮翻墙,结果不小心摔倒地上,磕破血流了一脸,她都不敢告诉母亲,怕母亲责备跟随她出去的丫鬟;逢年过节包饺子做好吃的好看的也都会给丫鬟老妈子长工们准备出单独的一份,甚至打秋千架,天冷端出白酒点火热地也都是先给长工们喝下暖好身子再干活……所以我相信真正的大户人家对下人都很礼待,绝不是谣传的恶霸模样。
因此也就不出意外了——当两个丫鬟不愿按要求被强行出去的时候,她们一个选择了投井,一个选择了上吊。若干年后我父亲说起她们仍是唏嘘不已。
我父亲1936年生人,他十岁多后看到的世界让他畏缩,可以说他一生胆小如鼠,并非真的天生如此,而是经历过。年少的父亲眼见着那些被划成地主的本家族人的各种遭遇。
不可思议的是,我祖父家侥幸逃脱,连富农都没有,给安排了一个中农。父亲说,我曾祖父和祖父母发达时应当对周边佃农们很慷慨,积了德,所以同样的家境,我们侥幸地免去被批判折磨之苦。我母亲说是因为那时我祖父抽大烟,家产快败光了,所以才划成中农。不过无论怎样,我们家是整个富裕大家族里唯一没有被划成地主的人家。
饶是免去批判之苦,但还是遭遇了几次抄家。传说解放前抄家时,我祖母急中生智把各种金银首饰和值钱物品埋在了院子里,躲过了被抢……然而这些埋入地下的贵重物品却再也没有被找到。祖母解释说金子有脚,入了土自己会走,我不太相信。不知道这些金银究竟是被谁挖去了,还是始终埋在不知处的地下。
不能不说我祖母经过世很镇定,文革的时候再次抄家,我祖母端端正正坐在床上一动不动,让人去搬去抢……幸好碍于她曾经的大少奶奶的身份,也没有人让她下地来。那天我祖母的屁股下面藏着虎皮褥子,真正的东北虎的全虎皮。虎皮我见过,花纹斑斓美丽,可惜被我母亲不小心烧出了个洞,即使如此,我哥哥也不嫌弃,早早地拿走了。
我曾经想不通,都是一个同姓大家族,300多年前同宗同源,远在山高皇帝远的乡下,怎么会自己人抢夺自己人?母亲说,那时的主要的抄家人群都是外来户,是一穷二白从别的地方赶来斗我们这个大地主家族的。树大招风,果然如此。
我父亲则没那么镇定。他胆子早就被吓破了。父亲说他那时有两个齐国刀币,是他的祖父给他的,我父亲不敢留在身边,文革期间以每个两块钱的价格卖给别人了。我那时听了好笑,随口问我父亲,为什么别人就不怕拥有这两个齐国刀币呢?父亲看着我,不说话。
因为胆小,父亲积极寻求组织的保护。父亲在祖父回老家之后不久就离开家去青岛求学,继而留在外面工作,并很年轻就申请入了党。加入了党组织就意味着政治身份上的安全,我估计父亲是这样想的,我上大学后,父亲也极力鼓动我积极入党。父亲的出身和经历决定了他一直是缺乏安全感的,我猜想在申请入党和职位晋升填写的表格时,父亲从不敢如实填写。
还好,父亲谨小慎微的一生安全地度过去了。
纵然安全度过去了,我知道父亲内心对自己一生的际遇仍有很多抱憾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家族的没落。
2021年4月的某一天,母亲发来她录下的老宅被推倒的声音。在沉闷的坍塌声里,我的祖先建立和生活了几百年仿佛一个宁静小镇的村落(到我父亲一辈整整二十代人),从此彻底消失——像从未存在过那样。那一刻我想到了百年孤独的结尾......或许这一切也早写在某张不曾被解读的羊皮纸上。
对我来说,看着这些自己生命来处的人们,就像看着一阵历史的烟雾,瞬息飘散。也许更像一个梦,繁华也好,萧索也好,梦醒了便一丝痕迹也不留。
其实留又作甚?我也将是一个梦一缕烟,经过人间。
我的女儿却对这过去的一切极其感兴趣,总爱大声督促着我,“把这些写下来妈妈!把这些写下来,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读懂。”
我轻轻一笑,并不当真。
最终我到底是记录了下来我知道的那些如梦如烟的往事,谁知道呢,这些远离故土出生的小孩儿,或许有一天也会强烈地渴望知道,自己生命的来处。虽然对他们来说,过往历史的一切更如梦如烟。然而毕竟,我的记录会给他们一点隐约的线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暮色 黎明前醒来 玫瑰 书香之家坛活动##【家族往事】 一颗心可以分成几瓣
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要推出去好几百年或许才可能有一点点真实的模样可看。。。
也不能干啥,最多找找照片,跟孙文孙科一起的,看看长啥样。:)
只小时候听我大姑说起一些事。生意好的时候,家里是有汽车的。爷爷辈的兄弟,曾经被绑票,筹了很多钱才把人赎回来。
其实就是家族企业,爷爷奶奶起早贪黑,给不少穷亲戚提供了就业机会。奶奶更是累到肺痨,去世前几年咳得厉害,不能平躺。我爸他们深受奶奶病痛的教训和奶奶的叮嘱,健身养生,真的是从不懈怠。
城市解放战的时候,家里捐了很多金条。后来就公私合营了。也许是态度好,总之我爸爸他们姐弟几人,都还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各种运动中还算幸运,没太受冲击。
我也是姑姑偶然提了一嘴,说市里一个纺织厂以前是我家的,才多少知道了零星一点。
都是云烟。
看我爸这边上下几代人的故事,我很多次遗憾自己文字功力不够,也遗憾没能跟家里老人更多了解各种事情。否则写下来,说不定也像大宅门一样,既是家族变迁史,也是历史小缩影。
很喜欢本坛这次活动的主题,谢谢版主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