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的亢奋 虚伪的人性《悠悠岁月》(5)
又是照片,彩色照片:男人女人,一个12岁男孩。照片背面写:西班牙,1980年7月。其实,这个家有四口人,大儿子在拍照。
出去旅行是多么惬意快乐的事情。可是作家“无法摆脱夫妇生活的痛苦,感到无能为力、怨恨和孤立无援。一种渗入她与世界的关系之中的痛苦。”
一路她都在观察女人们,35-50岁之间的中年女人。在她们脸上寻找幸福或不幸的迹象。
旅馆不隔音,一个享受性快乐的女人,叫得人人都能听得见!丈夫睡旁边,她却在手淫!
密特朗当政,他要做:“自由电台,堕胎补偿,六十岁退休,每周工作39小时,废除死刑等等”
记住密特朗,时因为克林顿丑闻时,人们议论纷纷:密特朗风流成性还公开自己的私生女,不照样当总统?后来瑞典一政坛新锐,也说自己是密特朗私生子。
名人的风流韵事比他们的政绩更容易被记住。。。。
百分之五十五的法国人认为阿拉伯人太多了,百分之三十的人拥有了磁带录像机,失业者两百万。
让-玛丽勒庞出现了
年青一代被称为“波夫一代”,意思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一代。法国青年那么早就躺平了?
作家以她的视角她的观念继续关注女性,法国的,中东的,世界的。大概与她的写作有关。到八十年代,安妮已经出版了多部小说:1974年,出版首部小说《空衣橱》。1983年,出版自传体小说《位置》,她凭借该部作品获得次年的勒诺多文学奖。勒诺多文学奖创立于1926年,以法国报业之父勒诺多命名。是法国五大文学奖项之一,奖励作品具有全新风格的作家。可见安妮在写《悠悠岁月》前,写作风格就迥异于传统。
1985年,作家离婚了。“独自和两个儿子生活,有一个情夫。”卖掉了房子、家具。
“她在物质上一无所有,无拘无束。似乎婚姻只是一段插曲,她感到她失去的青春又恢复了,回复了同样的期待,同样对情歌敏感、穿着高跟鞋气喘吁吁跑去约会的样子。”
她现在生活中的重要时刻是下午与情人相会,以及看望长期住院的母亲。“似乎抚摸痴呆母亲的皮肤和头发,与和情夫的色情动作具有同样的性质。”
中国的离婚女人似乎更多哀怨情仇,而不是这样的亢奋。。。。
1987年,又出版小说《一个女人》。
安妮有了新的创作欲望,“她想写从1940到1985年之间一种女人的命运,有点像莫泊桑的《一生》”。
这个是指《悠悠岁月》吗?
米歇尔福柯死了,这个人的书在中国一直走红
最寒冷的冬天,零下25度。祝愿今冬不是。。。。
一些孤立的恐怖主义行动,“我们大概记不清时隔上几天会没有炸弹爆炸。”
又是几个詰屈聱牙的句子!但是我懂了。1986年巴黎总有爆炸,导致旅游业萧条,才有我们的更廉价的欧洲旅行。
密特朗下去了当选了。“与其在右翼治理下经常心烦意乱,不如在左翼治理下过什么都不用等待的生活”
这算是法国人的骄傲吗?“我们监视着地球上的一切民族,过去、现在和将要来到的——全都是而且永远 院子法国大革命的一切斗争。在杰西诺曼穿着被认为的风吹起的蓝白红裙子领唱《马赛曲》的时候,我们被从前在学校里的一种感觉攫住了,一种对‘历史荣耀’的追溯”
新鲜的事情来自东方。东德人越过了边界,柏林墙垮塌了。
“这是一个高速的时代,一些暴君经过1小时审讯后就被处死,一些堆尸场所陈列着可怕的尸体。”
八十年代末期的剧变我们也是印象深刻。6天就被执行死刑的齐奥塞斯库夫妇。记得那照片,我觉得就像墨索里尼被头朝下吊死在广场上。可是近年重新有评论:说他是第一个公正对待吉普赛人的欧洲领导人。在他当政时期,不但给许多居无定所的吉普赛人提供了永久性住房,还破例允许他们在街头摆摊卖鲜花。给与吉普赛人公民权。齐奥塞斯库夫妇死后,起初被草草掩埋。是吉普赛人,知恩图报集资为他建的第一个墓。他也敢跟苏联老大哥叫板,跟中国南斯拉夫保持友好关系。但是他太腐败了,搞家天下,激起民愤,还是死有余辜。
安妮还记录了柏林墙倒塌后,看到东柏林人“扑向西柏林的商店,他们灾民般的服装和旅行包引起我们的怜悯,他们缺乏消费的经验令人同情。”
1986年我从东柏林进入西柏林看到的景象浮现在眼前。我就是那个“缺乏消费经验”的人群中的一个,战战兢兢走过眼花缭乱的五光十色,连那些东西是能吃还是能用都不知道。。。
但是,巴黎人怜悯的同时感到不快。因为“这种集体渴望物质财富、不加节制和区别的景象使我们感到不快。他们并未站在我们为他们建立的纯洁和抽象的自由的高度。面对这些桎梏下的民族时,我们习惯感受的痛苦,变成了对他们运用自身自由的谴责和批评。我们更爱被剥夺了一切、排队买香肠何书记的他们以便品尝属于‘自由世界’的 幸福和优越感。”
这就是资产阶级的虚伪吧?就像目前对待俄乌战争中的难民,乐意站在道德高地施救于他们,但是当他们影响到自身利益,渗透到你的生活里时,就开始不高兴了。就像中国的早年,在公交车下拼命往上挤,上了车就不想让出一点空间给车下的人
伊拉克战争爆发了。
苏联消失了。变成了俄罗斯联邦,总统是鲍里斯叶利钦。
读到150页
电车上的杂感
住在大城市里,电車恐怕是最亲近的伙伴之一了,如果有一天居然不听見电車的铃声,那恐怕誰都会感到一点寂寞。我每次挤上电車,看着街道从两旁飞过去,心中总有所感触,但終于沒有写在紙上。今天坐电車时感触忽又浮上心头,回来立刻把它写了出来,名之曰“电車上的杂感”,因为“灵感”是从电車上得来的。
第一种感触是:車下車上的心情很不相同。当我沒有挤上車时,总希望自己能够拚命挤上去,这时上如果有人喊:“够了,够了,挤不下了!”我心中便非常反感,以为他們不体谅車下人的困难,甚至很憤怒,頗有代未上車的人“仗义执言”的气魄;但自己挤上車以后,心情却发生“突变”,这时希望上車的越少越好,当下面的人拚命往上挤,我身上感到沉重的压力时,我心中也在喊:“够了,够了,挤不下了!”甚至很想代車上人“仗义执言”的喊两句。每一回乘电車,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情便体驗一回,然而不仅体驗,下车后我还認真的想过。
“設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这道理我是知道的,未上的人要体谅車上人的吃重;已上車的人也要体谅車下人的焦急,正因为如此,我始終都克制着自己,沒有同車上或車下的人去吵过。但是,为什么我内心总是会浮起这种厌恶的威情呢?
那就是我体谅別人的集体主义的感情还不深的緣故吧,如果我上車后能够少去想个人是否难过而多替那些焦急等待上車的乘客着想,是不会发生这种心情的。
最近看見有些人痛罵軌电車的人不講礼,电車太挤,我便猜他大概是用車上人心情說話的,他在軌电車軌不上时,恐怕又是另一种心情。生活当中类似的事情是太多了,自己沒有得到滿足之前,就罵別人是“过火”“个人主义”;自己得到滿足之后,先前和自己抱着同样要求的人,便会被反轉来套上同样的帽子。官僚主义者和有一些总是为自己主持公道的人,不就是这样的么?
这种心情的本質,还是自私。但它是一种隐藏得很深的自私。彻底革掉这种自私,还要做极艰苦的工作。
第二种感触是对別人的了。一位西装朋友衣冠楚楚,等电車时十分講卫生地把痰吐在手帕里,我对他十分欽佩,决心向他学习。但上車之后剛开动,他忽然一声咳嗽:“咳哼!——呸!”一团黄色的濃痰朝窗外飞去。我看見他吐的时候是閉着眼睛的,大概怕看見了不好意思。等他張开眼睛时,已經是“事过境迁”了。
孟夫子懂得,很多事情可以做,但眼睛不能看,所以他主張紅燒肉可以吃,但却要离开廚房远远的,以免看見血淋淋的样子吃不下肚去。真不料这种“古訓”今天居然还有人在“身体力行”。可是这位西装朋友比孟夫子更进步,他在車下俨然是一位卫生專家,沒有任何人可以来干涉他。
这种人在生活中也还可以看見的,甚至在很高的位子上。那本質是虚伪,比公然吐痰在地上更坏。但要把这种丑惡的現象从日常生活中革除掉,恐怕需要更長的时間。然而不管要多少时間,不管这件事有多少艰难,我們都应当用終身的努力,坚持不懈地去做。
可是电車上有一种好現象,現在已形成风气了,那就是讓坐。这是新道德战胜旧道德的明证。每看見一次自觉的讓坐,我就感到一股溫暖的潛流流过我的心,好象不是在电車上而是在大家庭里。自私和虚伪正被消灭着,无私和真誠正越来越强烈的占据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我們生活的主流。必須补上这一条,我的杂感才能算完整。
1956年10月
离婚的亢奋 虚伪的人性《悠悠岁月》(5)
又是照片,彩色照片:男人女人,一个12岁男孩。照片背面写:西班牙,1980年7月。其实,这个家有四口人,大儿子在拍照。
出去旅行是多么惬意快乐的事情。可是作家“无法摆脱夫妇生活的痛苦,感到无能为力、怨恨和孤立无援。一种渗入她与世界的关系之中的痛苦。”
一路她都在观察女人们,35-50岁之间的中年女人。在她们脸上寻找幸福或不幸的迹象。
旅馆不隔音,一个享受性快乐的女人,叫得人人都能听得见!丈夫睡旁边,她却在手淫!
密特朗当政,他要做:“自由电台,堕胎补偿,六十岁退休,每周工作39小时,废除死刑等等”
记住密特朗,时因为克林顿丑闻时,人们议论纷纷:密特朗风流成性还公开自己的私生女,不照样当总统?后来瑞典一政坛新锐,也说自己是密特朗私生子。
名人的风流韵事比他们的政绩更容易被记住。。。。
百分之五十五的法国人认为阿拉伯人太多了,百分之三十的人拥有了磁带录像机,失业者两百万。
让-玛丽勒庞出现了
年青一代被称为“波夫一代”,意思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一代。法国青年那么早就躺平了?
作家以她的视角她的观念继续关注女性,法国的,中东的,世界的。大概与她的写作有关。到八十年代,安妮已经出版了多部小说:1974年,出版首部小说《空衣橱》。1983年,出版自传体小说《位置》,她凭借该部作品获得次年的勒诺多文学奖。勒诺多文学奖创立于1926年,以法国报业之父勒诺多命名。是法国五大文学奖项之一,奖励作品具有全新风格的作家。可见安妮在写《悠悠岁月》前,写作风格就迥异于传统。
1985年,作家离婚了。“独自和两个儿子生活,有一个情夫。”卖掉了房子、家具。
“她在物质上一无所有,无拘无束。似乎婚姻只是一段插曲,她感到她失去的青春又恢复了,回复了同样的期待,同样对情歌敏感、穿着高跟鞋气喘吁吁跑去约会的样子。”
她现在生活中的重要时刻是下午与情人相会,以及看望长期住院的母亲。“似乎抚摸痴呆母亲的皮肤和头发,与和情夫的色情动作具有同样的性质。”
中国的离婚女人似乎更多哀怨情仇,而不是这样的亢奋。。。。
1987年,又出版小说《一个女人》。
安妮有了新的创作欲望,“她想写从1940到1985年之间一种女人的命运,有点像莫泊桑的《一生》”。
这个是指《悠悠岁月》吗?
米歇尔福柯死了,这个人的书在中国一直走红
最寒冷的冬天,零下25度。祝愿今冬不是。。。。
一些孤立的恐怖主义行动,“我们大概记不清时隔上几天会没有炸弹爆炸。”
又是几个詰屈聱牙的句子!但是我懂了。1986年巴黎总有爆炸,导致旅游业萧条,才有我们的更廉价的欧洲旅行。
密特朗下去了当选了。“与其在右翼治理下经常心烦意乱,不如在左翼治理下过什么都不用等待的生活”
这算是法国人的骄傲吗?“我们监视着地球上的一切民族,过去、现在和将要来到的——全都是而且永远 院子法国大革命的一切斗争。在杰西诺曼穿着被认为的风吹起的蓝白红裙子领唱《马赛曲》的时候,我们被从前在学校里的一种感觉攫住了,一种对‘历史荣耀’的追溯”
新鲜的事情来自东方。东德人越过了边界,柏林墙垮塌了。
“这是一个高速的时代,一些暴君经过1小时审讯后就被处死,一些堆尸场所陈列着可怕的尸体。”
八十年代末期的剧变我们也是印象深刻。6天就被执行死刑的齐奥塞斯库夫妇。记得那照片,我觉得就像墨索里尼被头朝下吊死在广场上。可是近年重新有评论:说他是第一个公正对待吉普赛人的欧洲领导人。在他当政时期,不但给许多居无定所的吉普赛人提供了永久性住房,还破例允许他们在街头摆摊卖鲜花。给与吉普赛人公民权。齐奥塞斯库夫妇死后,起初被草草掩埋。是吉普赛人,知恩图报集资为他建的第一个墓。他也敢跟苏联老大哥叫板,跟中国南斯拉夫保持友好关系。但是他太腐败了,搞家天下,激起民愤,还是死有余辜。
安妮还记录了柏林墙倒塌后,看到东柏林人“扑向西柏林的商店,他们灾民般的服装和旅行包引起我们的怜悯,他们缺乏消费的经验令人同情。”
1986年我从东柏林进入西柏林看到的景象浮现在眼前。我就是那个“缺乏消费经验”的人群中的一个,战战兢兢走过眼花缭乱的五光十色,连那些东西是能吃还是能用都不知道。。。
但是,巴黎人怜悯的同时感到不快。因为“这种集体渴望物质财富、不加节制和区别的景象使我们感到不快。他们并未站在我们为他们建立的纯洁和抽象的自由的高度。面对这些桎梏下的民族时,我们习惯感受的痛苦,变成了对他们运用自身自由的谴责和批评。我们更爱被剥夺了一切、排队买香肠何书记的他们以便品尝属于‘自由世界’的 幸福和优越感。”
这就是资产阶级的虚伪吧?就像目前对待俄乌战争中的难民,乐意站在道德高地施救于他们,但是当他们影响到自身利益,渗透到你的生活里时,就开始不高兴了。就像中国的早年,在公交车下拼命往上挤,上了车就不想让出一点空间给车下的人
伊拉克战争爆发了。
苏联消失了。变成了俄罗斯联邦,总统是鲍里斯叶利钦。
读到150页
电车上的杂感
住在大城市里,电車恐怕是最亲近的伙伴之一了,如果有一天居然不听見电車的铃声,那恐怕誰都会感到一点寂寞。我每次挤上电車,看着街道从两旁飞过去,心中总有所感触,但終于沒有写在紙上。今天坐电車时感触忽又浮上心头,回来立刻把它写了出来,名之曰“电車上的杂感”,因为“灵感”是从电車上得来的。
第一种感触是:車下車上的心情很不相同。当我沒有挤上車时,总希望自己能够拚命挤上去,这时上如果有人喊:“够了,够了,挤不下了!”我心中便非常反感,以为他們不体谅車下人的困难,甚至很憤怒,頗有代未上車的人“仗义执言”的气魄;但自己挤上車以后,心情却发生“突变”,这时希望上車的越少越好,当下面的人拚命往上挤,我身上感到沉重的压力时,我心中也在喊:“够了,够了,挤不下了!”甚至很想代車上人“仗义执言”的喊两句。每一回乘电車,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情便体驗一回,然而不仅体驗,下车后我还認真的想过。
“設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这道理我是知道的,未上的人要体谅車上人的吃重;已上車的人也要体谅車下人的焦急,正因为如此,我始終都克制着自己,沒有同車上或車下的人去吵过。但是,为什么我内心总是会浮起这种厌恶的威情呢?
那就是我体谅別人的集体主义的感情还不深的緣故吧,如果我上車后能够少去想个人是否难过而多替那些焦急等待上車的乘客着想,是不会发生这种心情的。
最近看見有些人痛罵軌电車的人不講礼,电車太挤,我便猜他大概是用車上人心情說話的,他在軌电車軌不上时,恐怕又是另一种心情。生活当中类似的事情是太多了,自己沒有得到滿足之前,就罵別人是“过火”“个人主义”;自己得到滿足之后,先前和自己抱着同样要求的人,便会被反轉来套上同样的帽子。官僚主义者和有一些总是为自己主持公道的人,不就是这样的么?
这种心情的本質,还是自私。但它是一种隐藏得很深的自私。彻底革掉这种自私,还要做极艰苦的工作。
第二种感触是对別人的了。一位西装朋友衣冠楚楚,等电車时十分講卫生地把痰吐在手帕里,我对他十分欽佩,决心向他学习。但上車之后剛开动,他忽然一声咳嗽:“咳哼!——呸!”一团黄色的濃痰朝窗外飞去。我看見他吐的时候是閉着眼睛的,大概怕看見了不好意思。等他張开眼睛时,已經是“事过境迁”了。
孟夫子懂得,很多事情可以做,但眼睛不能看,所以他主張紅燒肉可以吃,但却要离开廚房远远的,以免看見血淋淋的样子吃不下肚去。真不料这种“古訓”今天居然还有人在“身体力行”。可是这位西装朋友比孟夫子更进步,他在車下俨然是一位卫生專家,沒有任何人可以来干涉他。
这种人在生活中也还可以看見的,甚至在很高的位子上。那本質是虚伪,比公然吐痰在地上更坏。但要把这种丑惡的現象从日常生活中革除掉,恐怕需要更長的时間。然而不管要多少时間,不管这件事有多少艰难,我們都应当用終身的努力,坚持不懈地去做。
可是电車上有一种好現象,現在已形成风气了,那就是讓坐。这是新道德战胜旧道德的明证。每看見一次自觉的讓坐,我就感到一股溫暖的潛流流过我的心,好象不是在电車上而是在大家庭里。自私和虚伪正被消灭着,无私和真誠正越来越强烈的占据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我們生活的主流。必須补上这一条,我的杂感才能算完整。
195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