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需要心理治疗吗?---从美国的3000亿,到华人的沉默隐忍

f
forhong
楼主 (文学峸)

       最近,纽约心理治疗师乔纳森·阿尔珀特(Jonathan Alpert)在《新闻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我们每年在精神健康护理上花费3000亿美元,为什么这反而让我们更不健康?》。阿尔珀特指出,尽管美国人对心理健康的投资节节上升,仅2023年就达近3000亿美元,但人们的焦虑感、脆弱感、药物依赖程度却比以往更严重。

      这是个令人不安的矛盾:我们投入越多,情绪却似乎越糟。

      阿尔珀特直言,这样的心理健康系统不仅未能培养出更坚强的个体,反而鼓励了一种逃避不适、过度依赖安抚的文化。他写道,现代治疗更多时候是在“纵容”,而非“治疗”。它不再挑战人去面对内在的冲突、关系的痛点、成长的代价,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快速舒缓不适感上。治疗不再是改变,而成了一种可消费的情绪服务。

       这番批评,对西方心理治疗圈而言,无疑是重击。但它也为我们华人提供了另一个重要反思的视角。

         如果说“老美”在心理治疗上走向了情绪脆弱的极端,那么我们华人,是否又走在另一个极端——对精神与心理健康几乎完全忽视的漠然与吝啬?

       我们习惯了靠自己扛,不轻易寻求帮助。哪怕长年累月深陷焦虑、失眠、人际冲突或情感麻木,我们依旧咬牙硬撑,甚至连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花一点点钱都觉得“太奢侈”、“太丢脸”。

       我曾遇过一位女士,因婆媳关系紧张与丈夫矛盾重重。她有过看心理师的念头,又不愿意花钱。可她却选择花5000美元带婆婆去旅游“改善关系”,结果旅途中矛盾激化,最终家庭破裂走向离婚。

       这不是个案。我们常常愿意在物质上投资——买房、换车、孩子的补习费,但在心理上,我们却贫瘠得令人心疼。我们的文化中,几乎没有“心理健康”的概念。我们对“健康”的理解,还停留在没有病痛、身体强壮。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往往只看收入、学历、社会地位,却忽视了心灵的平静与自我实现。

       更深一层的障碍,是羞耻感。对许多老中而言,“有心理问题”几乎等同于失败、丢脸、精神异常。去看心理师,好像是一件需要藏起来的事。可这恰恰也是我们身心失衡的根源:我们否认内在的痛苦,却任由它悄悄腐蚀我们的亲密关系、自我价值感,乃至身体健康。

     阿尔珀特的文章也提醒我们:并非所有的治疗都真正有效。一个美国人可能会因为“不喜欢老板指挥”而感到焦虑并寻求支持,而他们的治疗师可能会给予充分的共情和认同——“你值得一个懂你的上司”。但如果同样的情绪发生在一个华人身上,问题的根源可能截然不同:或许他从小就没有机会发展出自己的意志与判断,从未真正活过“做自己”的人生。他的问题不是某一个老板,而是“没有自我”。

      这时,如果心理治疗只是温柔的安慰、强调情绪的合理性,那就错过了一个最宝贵的机会:帮他看见自己失落的核心,走向真正的整合与成长。

       阿尔珀特强调,真正有益的心理治疗应该不怕“让人不舒服”。成长本就不轻松,它需要面对矛盾、承认脆弱、质疑旧信念。有时候,它甚至要穿越羞耻与恐惧。这是一次重建的旅程,不是舒适的聊天。治疗师也不该只是提供模糊的支持,而应具备挑战性的洞察力,陪伴来访者突破旧我,重建新生。

       我们都懂得“忍”——“心上插了一把刀”。但我们很少问:这一刀留在心上,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把创伤埋在体内,却惊讶于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也开始焦虑、抑郁、压抑情绪。心理创伤是会代际传承的。我们越是装作没事,下一代越是无处可逃。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请先医治自己。

       问题来了:我们这些既没有完整支援系统,又不习惯表达情绪的华人,在一个以纵容为主的西式心理治疗体系中,究竟如何找到自己的精神出路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美国式疗法”,而是更适合我们老中文化的整合之路。

       比如,结合东方哲学中的自我修炼、身体觉察、中医整体观,与心理学中对于情绪、创伤、依恋的深度理解。比如,不只是告诉个体“你是”,而是帮助他找回内在的力量,重建与自己的连接。在这一点上,越来越多的疗法(如IFS、正念疗法、文化敏感的治疗)正在努力补足传统心理治疗的盲点。

       同时,我们也需要培养新的心理文化:

       心理健康不是奢侈品,是基本的生活保障;看心理师不是软弱,是成熟的表现;情绪不是负担,是通向改变的线索。

       阿尔珀特的文章像一面镜子,不只是照出美国治疗文化的问题,也照出我们自己文化的盲点。当美国人意识到他们太过脆弱的时候,我们也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早已硬到麻木?我们是否正在用“不花钱的忍耐”来换取“代价高昂的后果”?

      疗愈,不只是去聊聊情绪,而是一次找回自己的过程。愿你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靠近真实,也越来越自由。

https://www.newsweek.com/were-spending-300-billion-year-mental-health-care-why-it-making-us-sicker-opinion-2074979

Published May 21, 2025 at 8:15 AM EDT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我们真的需要心理治疗吗?---从美国的3000亿,到华人的沉默隐忍 生活在夏威夷---你知道这个地方吗? 谁敢扔出第一块石头?——谷歌工程师杀妻案背后的情绪崩溃与文化沉默 夏威夷生活----窗外的核桃树 财富的下一个战场----心理健康
永远老李
心理问题是一种富贵病,简称无病呻吟唧唧歪歪,没焦虑可以来WXC买点焦虑

病因就是自恋者吃饱了撑的跟自己较劲。治疗方案就是把丫送到安哥拉或者柬埔寨的山区后再把丫的美国护照撕了,留他在那种地。很快各种各样的臭毛病自己就没了。

A
AprilMei
你真的很极端啊,在自己不了解,不懂得领域可以大放厥词。你自己也许在某些时刻当个开心果娱乐大众,但很多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善心和同理心。那些战争中造成心理创伤的也是富贵病?那些在扭曲的原生家庭长大的也是无病呻吟?还有很多。

永远老李
语重心长地与阿美同学谈谈心。 前总统尼克松下台前有句名言“I am not a crook"

老李 is not a crook either.

以老李这把岁数,我可以粗略看清这坛子里的情况,有些是正常情况正常交流,但是,确有一些人,可能还相当不少,出于一种奇怪的心理散布一些匪夷所思的CRAPS,这么做的目的只有那些鸟们自己知道,我就不猜测究竟有多阴暗或者有多龌龊了。我不惯他们的毛病,我不给留面子。

人们都想多活几天都怕死,这正常,但是要遵照自然规律,别琢磨那些胡扯淡。没有半点鸟用。不要让那些奇谈怪论把自己吓得每天如惊弓之鸟,你的任何心理活动不会对你的LIFESPAN有任何积极作用。

L
Leo5568
Go to 我爱我家 you will like the people there.

They are amazing 

F
FollowNature
心理健康牵扯到各方面,实在是个大问题。比身体健康复杂的太多。没有简单的答案。
M
MayX
哈哈哈 好建议!
A
AprilMei
只能说你不了解心理健康这个领域,或者说你没问题,你周围的人也没问题。但我有过类似经历,

焦虑,抑郁,失眠,这些我都有过,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所以我完全可以理解需要心理医生的想法,当你无路可走,无人可以倾诉的时候心理医生至少是一个情绪出口,也可以得到专业的心理疏导。

6
6thsense
有的人心理比较脆弱,年龄大了变得更脆弱,需要别人疏导安慰鼓励,慢慢走出来。我身边就有好几个这样的朋友亲人,

幸亏我这人心理比较强大,就一边划边界一边自我强化。

永远老李
我觉得我是资深social media shrink,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l
llarry
心理治疗师就是抢了牧师的饭碗!
A
AprilMei
谁说社交媒体可以代替专业心理医生了?话说见猪跑和吃猪肉确实是两回事。
m
monseigneur
你不穿别人的鞋又怎知别人的麻烦,我虽然无法感受有心理困扰的人,但从各种报道和逻辑推理知道这对于他们可能不是小事

有时我们不过是幸运一些,却以为这是自己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