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日,一度风头正健的少林寺在众目睽睽之下,成为丑闻现场,长期统领少林寺的主持释永信被警方调查,并被佛教组织注销其出家人度牒。这座以“禅武合一”闻名的千年古刹,过去三十年间在掌舵人运作下,早已不只是佛门清修之地,更是一个品牌、一个商业帝国、一个中原文化符号。如今住持被调查,虽未必能震撼众多世俗大众,但对一些仍将“佛”视作灵性象征或生命归宿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刺眼时刻。
之前看过女居士住进寺庙里帮忙,结果被狠命剥削和利用,发誓再也不去寺庙了,自己在家里安静修行也是一样的:)
前段时间刷知乎,看到国内一些寺庙的乱象真是眼界大开。联想到汪曾祺的小说《受戒》,还是觉得一个人要是心纯真的话,出不出家都能有更纯粹的信仰。
但4,5百年前,绝大多数人不识字,圣经只有拉丁文的,所以多数教民除了听牧师的,很难有自己的理解见解。今天的中国,文盲基本上已经没了,所有人都可以接触佛教经卷,却还是那么多人膜拜所谓寺庙僧人。这些信徒心怀的真不是什么信仰,不过是迷信。
当一个人清醒地面对人生的有限性和终极不可知,仍选择相信某种超越性的价值,并据此调整行为、牺牲世俗标准,这就可以算是“有信仰”。信神,信自由,信佛,信真主,或者信共产主义,结构该都差不多。
这个时候再来看对那些高人仁波切等等的信奉,确实只能归于迷信,以为那样能给自己带来回报。
我觉得无论古今中外,有史所有悟了真道的高人大德肯定是超越了,而不是拘泥于各人经验经历的。
达到顿悟,实现超越性认知。
汉字一字多义,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将信徒与信仰联系起来的组织。
从前大多数人不识字,信仰只能口口相传,于是有了宗教,于是有了借此从中争权夺利的宗教人。
现在大家都会自己看书了,但人具有群体性,也渴望自己的信仰是“正确”的。宗教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
所以老祖宗说,君子不党。
即使是道教,更多的是哲理。
中国的宗教都是外来户。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呀,所以什么名门正派没法免俗。古代先贤们的智慧还是比不少现代人深刻,又早让人看见,思想上有追随者和认同者实在是太合理了。
倒反而是大而无形,让人处其中而不容易觉察了。
最近几日,一度风头正健的少林寺在众目睽睽之下,成为丑闻现场,长期统领少林寺的主持释永信被警方调查,并被佛教组织注销其出家人度牒。这座以“禅武合一”闻名的千年古刹,过去三十年间在掌舵人运作下,早已不只是佛门清修之地,更是一个品牌、一个商业帝国、一个中原文化符号。如今住持被调查,虽未必能震撼众多世俗大众,但对一些仍将“佛”视作灵性象征或生命归宿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刺眼时刻。
释永信的倒台,动摇的不是佛法,而是我们对一些信仰还能否在当代现实中栖身的怀疑。在光鲜的庙宇、熙攘的游客、精心的捐款系统背后,那个本应象征“出世”与“清明”的所在早已模糊不清。我们不曾真正生活在佛法盛行的时代,却逢一个众多佛教胜地作为生意来运作的热闹年代。一个住持是否贪污、有没有私德,说到底都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在于:整个佛教生态是否还承载着“慈悲”以及“超越自我”的精神。如果只剩香火、仪轨和超度的灵魂交易,那它与信仰早已无关。 为何有人会对这消息依然愤怒?他们不是因为相信庙里真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而是他们心里还留存着一些希望:也许世界的某个角落,还存在不被金钱与私心污染的清明之地。当这类丑闻传来时,一些人心中对宗教的清净想象也塌了。这些宗教界的丑闻只让人更相信:一些所谓宗教组织,只是另一种社会结构,与公司、庙会并无多大差别。 因此,我们不得不正面一个命题:真正的信仰,必须超越宗教组织的形式束缚。这不是仇视宗教,而是明白——当宗教制度被私欲和金钱绑架,它就不再是通往信仰的桥梁,而成了信仰的消费品和遮蔽物。你越走向香火越盛、门票越贵、和尚越出名的寺庙,往往越远离那个“佛”字所代表的自由与觉知。你越依赖一个人或一套仪轨来帮你“看见”,你就越容易被遮蔽。 当我们说,超越宗教化,不是不要信仰,而是让信仰置于内心。让它脱离仪轨、脱离金顶、脱离罩袍,回到个体的选择与觉察中。一个真正的信仰者,不依赖庙宇,不膜拜金身,不用香火换好运。他能倚靠的是一种静默中的伦理坚持:即便无人监督,我依然愿意做一个慈悲而清醒的人。 佛陀释迦牟尼早已言明: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真正的信仰,不源于哪位高僧、哪间寺院或哪本经书,而是对生命本身的智慧回应。超越宗教组织,并不是拒绝它的存在,而是认清它的局限,进而回归信仰的本体。信仰无需认证,它只是你每天如何活着的选择。 有信仰,不一定就是信神、信彼岸。对更多真正直面虚无的人来说,信仰是一种锚定:在无常中找到不随波逐流的内在准则;在光锥之内的短暂生命中,仍愿直视虚空而不崩溃。这种信仰,不靠仪式、不靠教义,甚至无需语言。它可能出现在深夜中你的静思,也可能出现在街头上你的怜悯。信仰的形状,不是庙,而是内心的某种悲悯。 少林寺的荣辱,与佛法无关。释永信的得失,也撼动不了一个人内心真正的追问。恰恰相反,正是这些看似丑陋的崩塌,让我们重新把目光从庙宇移回自己。当泥塑金身失去了庄严,我们只能自己成为那一点庄严的可能。 别再等哪个大师、哪个庙宇、哪个仪轨给我们一个“干净的宗教”了。所有庙宇都可能腐朽,但信仰自身反而可能不腐。不过,这得有个前提,那就是我们愿意让它脱离宗教的外壳,回到我们自身灵魂的基础上,让它重新站立。之前看过女居士住进寺庙里帮忙,结果被狠命剥削和利用,发誓再也不去寺庙了,自己在家里安静修行也是一样的:)
前段时间刷知乎,看到国内一些寺庙的乱象真是眼界大开。联想到汪曾祺的小说《受戒》,还是觉得一个人要是心纯真的话,出不出家都能有更纯粹的信仰。
但4,5百年前,绝大多数人不识字,圣经只有拉丁文的,所以多数教民除了听牧师的,很难有自己的理解见解。今天的中国,文盲基本上已经没了,所有人都可以接触佛教经卷,却还是那么多人膜拜所谓寺庙僧人。这些信徒心怀的真不是什么信仰,不过是迷信。
当一个人清醒地面对人生的有限性和终极不可知,仍选择相信某种超越性的价值,并据此调整行为、牺牲世俗标准,这就可以算是“有信仰”。信神,信自由,信佛,信真主,或者信共产主义,结构该都差不多。
这个时候再来看对那些高人仁波切等等的信奉,确实只能归于迷信,以为那样能给自己带来回报。
我觉得无论古今中外,有史所有悟了真道的高人大德肯定是超越了,而不是拘泥于各人经验经历的。
达到顿悟,实现超越性认知。
汉字一字多义,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将信徒与信仰联系起来的组织。
从前大多数人不识字,信仰只能口口相传,于是有了宗教,于是有了借此从中争权夺利的宗教人。
现在大家都会自己看书了,但人具有群体性,也渴望自己的信仰是“正确”的。宗教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
所以老祖宗说,君子不党。
即使是道教,更多的是哲理。
中国的宗教都是外来户。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呀,所以什么名门正派没法免俗。古代先贤们的智慧还是比不少现代人深刻,又早让人看见,思想上有追随者和认同者实在是太合理了。
倒反而是大而无形,让人处其中而不容易觉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