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拌白糖里的汤,是我喝过最好喝的液体。
我今天学到一句骂人的话,万万没想到红楼梦还可以这么用……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
评论:有些话专门摘出来看就很奇怪。如“你又何苦摔你那命根子” “满园的姐姐妹妹都没有,偏我有,如今来了个如花似玉的妹妹也没有” “你那妹妹原是有的”
【鬼弄人二则】 (一)杭州的沈济之,以教儿童读书为业。一天夜间,梦见一位头戴金冠、留有长髯的人来说道:“你家后园中有个地方埋着一瓮黄金,可去把它挖掘出来。”沈问道:“不知这瓮在哪一处地方?”那人道:“有草绳打的结,上面穿着一枚康熙通宝的铜钱,便是藏金地方的标记。” 第二天早晨,他便到园中去寻找,果然发现了草绳,并且上面确实穿着一枚铜钱。沈济之大喜,拿了锄头挖掘一丈多深,结果丝毫无获,一怒之下竟得了精神病。 (二)乾隆九年(1744),冯香山秀才梦见有位神人来说道:“今年江南乡试的题目是《乐则韶舞》。”冯第二天就按此题目作文,然后把它熟读背诵。进场考试,果然就是这题目,以为必能录取。发榜下来,竟无自己名字。 冯秀才后来往广东教书。一天夜间,独自一人在闲步,听到两个鬼在咿咿唔唔说话。他仔细听,竟是在议论自己应试的那篇文章。一鬼在通读,一鬼拍手说道:“好呵,真是解元公的文章!”沈惊疑以为这一科的解元,一定是割截了卷子,偷了自己的文章,便辞去了教书之职,赶赴京师,写了状词向礼部告发。礼部“专案组”为弄清案情,以便奏闻,到江南来査看解元薛观光的试卷,发现薛的文章虽并不很出色,但也并非为冯香山的手稿。结果弄巧成拙,冯得了个诬告的罪名,谪配到黑龙江。(故事来自《子不语》)
西红柿拌白糖里的汤,是我喝过最好喝的液体。
我今天学到一句骂人的话,万万没想到红楼梦还可以这么用……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
评论:有些话专门摘出来看就很奇怪。如“你又何苦摔你那命根子”
“满园的姐姐妹妹都没有,偏我有,如今来了个如花似玉的妹妹也没有”
“你那妹妹原是有的”
【鬼弄人二则】
(一)杭州的沈济之,以教儿童读书为业。一天夜间,梦见一位头戴金冠、留有长髯的人来说道:“你家后园中有个地方埋着一瓮黄金,可去把它挖掘出来。”沈问道:“不知这瓮在哪一处地方?”那人道:“有草绳打的结,上面穿着一枚康熙通宝的铜钱,便是藏金地方的标记。”
第二天早晨,他便到园中去寻找,果然发现了草绳,并且上面确实穿着一枚铜钱。沈济之大喜,拿了锄头挖掘一丈多深,结果丝毫无获,一怒之下竟得了精神病。
(二)乾隆九年(1744),冯香山秀才梦见有位神人来说道:“今年江南乡试的题目是《乐则韶舞》。”冯第二天就按此题目作文,然后把它熟读背诵。进场考试,果然就是这题目,以为必能录取。发榜下来,竟无自己名字。
冯秀才后来往广东教书。一天夜间,独自一人在闲步,听到两个鬼在咿咿唔唔说话。他仔细听,竟是在议论自己应试的那篇文章。一鬼在通读,一鬼拍手说道:“好呵,真是解元公的文章!”沈惊疑以为这一科的解元,一定是割截了卷子,偷了自己的文章,便辞去了教书之职,赶赴京师,写了状词向礼部告发。礼部“专案组”为弄清案情,以便奏闻,到江南来査看解元薛观光的试卷,发现薛的文章虽并不很出色,但也并非为冯香山的手稿。结果弄巧成拙,冯得了个诬告的罪名,谪配到黑龙江。(故事来自《子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