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有几个大家很熟悉的大词“东升西降”,“中华复兴”,“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每一个大词的背后,都或多或少的指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中国现在有实力,有能力,也有底气,是国际秩序中的关键一极,甚至是中美两极中的一极。在这些大词的渲染下,很多人兴奋不已,也有人暗自担忧,还有人不屑一顾,当然也有人立即反驳。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作为一个有理性的普通人,都需要先来看看这些宏观叙事背后的真相,然后再看看你是否需要对于中国有信心。
过去的45年,中国的发展路径日益受到世界瞩目。作为一名在中国和美国都居住超过20年的观察者,一个有很多朋友在国内各行各业工作,创业,甚至是中级官员的普通人,我看到过很多中国的弊端和黑暗面,也写过很多对于中国的各种批评文章,但是我对中国仍然充满信心,但这种信心,并非来自对体制的认同,也不是对风险与问题的回避,而是源自我对中国人民、企业家精神、文化韧性和社会活力的深刻认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信心的来源,同时也坦率指出令人担忧的因素,以期呈现一个立体而平衡的中国图景。
一、经济:韧性与转型中的挑战与希望
中国经济在过去四十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当前正面临出口下行、青年失业率上升、房地产泡沫化等结构性难题。一些人因此悲观,甚至唱衰中国经济。
我并不否认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但我之所以依然有信心,是因为中国的民间经济活力依旧强劲。无数中小企业仍在持续创新,“宁德时代”“华为”“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在电动汽车、电池、通信等关键领域不断突破。一线产业工人、工程师、技术人员在默默推进制造业升级。他们的努力,让中国制造不仅仅是口号,而在逐渐成为现实。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创造力,是经济信心的根基。
经济实力的数据表现 1. 经济总量(GDP) 2023年中国GDP:约 126万亿元人民币(约 17.9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全球第二。 占全球经济比重:约 17%(IMF数据)。 2023年人均GDP:约 12,700美元,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门槛。
2. 制造业能力 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值超28%(2022年UNIDO数据),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全品类220个工业产品中都实现了自主生产的国家。 主导产业:电动车(全球产量86%)、光伏组件(全球产量89%)、通信设备、高铁(总里程超过4万公里,为世界第一)。
3. 外贸与外汇储备 202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约 5.9万亿美元,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外汇储备:约 3.1万亿美元,世界第一。
信心来源 ———— 不是来自举国体制的安排,而是来自民营企业和整体人民的勤奋和聪慧,并且不断的进取
二、文化:延续性与包容性的共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韧性使得国家在经历反复动荡后仍能再生。从汉字的传承到地方戏曲的活力,从国潮崛起到网络文学出海,中国文化正在从“自我认同”迈向“全球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的年轻一代正以更为开放和国际化的视野重新诠释传统价值观,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这种文化自信不盲目排外,而是愿意吸收、对话、演进。
正是这种文化的深厚底蕴,使我相信,中国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位置将越来越重要。
文化相关数据表现 1. 网络文化与内容输出 网络文学出海:《全职高手》《魔道祖师》《庆余年》等小说和影视剧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全球阅读用户超 1.5亿人。 抖音国际版(TikTok):全球下载量超 40亿次,活跃用户超 15亿,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数字文化输出平台。
2. 文旅产业 2023年国内旅游总人次:约 48.9亿人次,恢复至疫情前的85%以上。 出境游客人数:约 8700万人次,中国仍是全球出境旅游消费最多国家之一。
信心来源 ———— 不是来自大国复兴的口号,而是来自举国上下的那种文化产出的热情和创造力
三、体育:全民热情与国际舞台上的新形象
体育是一个国家精神气质的外显。中国从“乒乓强国”逐步走向“全项目进军”。从女排精神到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从李娜到苏炳添,从国足低谷到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体育正成为全民参与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支撑。
尤其在年轻一代中,运动正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也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环。
体育相关数据表现 1. 奥运会成绩 东京奥运会(2021):中国获得 40金 27银 24铜,金牌总数世界第二。 杭州亚运会(2023):中国代表团夺得 201金 111银 71铜,金牌数超过第二至第六名总和。
2. 竞技体育之外的全民健身 截至2023年底,全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超4亿,体育消费市场规模达 3.8万亿元人民币。
3. 赛事与基础设施 冬奥会(2022)成功举办: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举办夏季与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新建、改建滑雪场超1000个,推动“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接近实现。
信心来源 ———— 不是来自为国争光的口号,而是来自普遍富裕后民众的健康需求和运动员逆天改命的潜能
四、硬实力:科技突破与工业体系的深厚积累
从高铁到天眼,从神舟飞天到“东方红”卫星星链布局,中国在基础设施、航天工程、芯片设计、新能源等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这些成果代表了中国几十年工业基础和科研体系的积淀。
但我并不回避忧虑。中国当前在扩大军备、南海和台湾议题上的强硬姿态,引发周边国家和世界的警觉。在增强国防的同时,必须始终警惕走上“以军威谋发展”的路径,避免误判和平的代价。
硬实力数据表现 1. 科技创新 研发支出(R&D):2023年约 3.3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超 2.6%,仅次于美国。 国际专利申请量:中国连续4年世界第一,2023年超 72,000件(WIPO数据)。
2. 军事实力 军费开支:2024年预算为 1.66万亿元人民币(约2300亿美元),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重要力量: 航母数量:3艘在役(包括福建舰) 导弹力量: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反舰导弹与高超音速武器之一。 火箭军与太空军现代化加速。
信心来源 ———— 不是来自东升西江的口号,而是来自从下到上的那种对于改变命运的自发动能
五、软实力:制度外的秩序与“非官方”的国家形象
尽管中国在国际传播、媒体外交上尚显生硬,但一种“非政府的中国形象”却在悄然崛起。华人美食、短视频、跨境电商、“中国制造”的实用价值,正在改变普通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在制度尚未完全透明化、言论尚未真正自由的当下,正是无数企业家、留学生、志愿者、技术人员在国际舞台上的真实行为,为中国赢得了尊重。
这也是我最核心的信心来源——不是来自体制安排,而是来自人民自身的良知与行动。
软实力数据表现 1. 国际组织影响力 联合国维和人员数量: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主导国际项目:“一带一路”倡议已涵盖超150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
2. 教育与留学 全球最多国际学生的目的地之一:2023年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约 80万人,也有超 50万人在中国就读大学。 顶尖大学排名提升:如清华、北大进入QS全球前20。
3. 舆论与传播平台 尽管国家级媒体信任度在西方受限,但华语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文化产品的海外影响力不断扩大。 孔子学院/课堂:在全球140多个国家设有超过1500个教学点,推动汉语学习。
信心来源 ———— 不是来自中华复兴的口号,而是来自普通民众对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不懈努力
六、批评与警醒:不完美体制下的信心之源
我必须坦率指出,中国正走向越来越集中的大政府管理模式。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治理、对私营经济的忽冷忽热、对舆论空间的不断压缩,这些都在削弱社会信任与长远活力。
政府对社会事务的高度管控,虽然在某些领域提升了效率,但也削弱了社会自我组织与创新能力。而只有一个拥有自由思想、多元声音的社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我也担忧中国在国际地缘政治中可能因强硬的姿态而误判形势,包括对于很多国家,包括对于俄罗斯,伊朗,北韩,委内瑞拉等高风险国家的无条件支持,影响和平发展的大局。
因此,我的信心是一种“有条件的信心” ———— 它要求继续改革、要求对权力的制约机制、要求信息的透明,尤其需要守护市场、企业家和基层社会,普通老百姓的自由空间。
结语:信心源于人民,而非权力
我对中国有信心,不是因为权力,也不是因为口号,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他们勤奋、坚韧、富有创造力;因为这个国家的企业家:他们在重重限制中依旧寻找突破;因为这个国家无数基层干部和社区志愿者,在没有聚光灯的地方默默为民众服务。
他们代表了中国最真实的力量,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根本保障。
只要人民的力量不被忽视,只要改革与开放的精神不被抛弃,只要我们愿意正视问题、不断改进,我相信中国,值得我们有信心。
因为,正像你说的:“我对中国有信心,不是因为权力,也不是因为口号,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他们勤奋、坚韧、富有创造力”。
历代的执政者给这个人民带来了太多的灾难。
一方面中国人的家庭资产会缩水。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会越来越进步,很多领域直追世界最前沿,百姓的生活水平,衣食住行都会更上一层楼。
很多人说中国富强是因为入wto, 却忽视了中国科技的飞速进步。中国富强完全沾了互联网的光。中国人勤奋好学,互联网的出现,彻底解决了知识的快速传播问题。中国这种拼命学习的文化最赚便宜。回想起我小时候去父母上班的科研单位,他们有一个资料室。全是西方资料的各种影印件。现如今资料室不需要了,都可以在网上查到了。
中国人学习速度之快,以至于欧美曾经热衷的在绿色环保领域收割全世界的计划被彻底打乱甚至放弃,因为中国人已经提前占据了高点。
美国的大药厂近两年接连购买中国公司自主研发的药物专利,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
现在欧美要想限制住中国,贸易战都没用,只剩最后一招了,就是断网。把所有和中国链接的互联网接口都断掉,让中国自己变成一个大号局域网。中国人也不用翻墙了,翻出去也没用,外面被人挖了个护城河,而且没桥。中国事实上被西方强迫闭关锁国。这已经不是脱钩了,而是封锁。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再过十年,没准儿真会发生,因为别的招都没用了。
从较长的时间维度来看(30-50年),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基本上和其文明程度相关,中共国的文明程度在我看来低于俄罗斯,也低于南美洲的阿根廷和巴西,应该和土耳其差不多。
最近几年,有几个大家很熟悉的大词“东升西降”,“中华复兴”,“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每一个大词的背后,都或多或少的指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中国现在有实力,有能力,也有底气,是国际秩序中的关键一极,甚至是中美两极中的一极。在这些大词的渲染下,很多人兴奋不已,也有人暗自担忧,还有人不屑一顾,当然也有人立即反驳。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作为一个有理性的普通人,都需要先来看看这些宏观叙事背后的真相,然后再看看你是否需要对于中国有信心。
过去的45年,中国的发展路径日益受到世界瞩目。作为一名在中国和美国都居住超过20年的观察者,一个有很多朋友在国内各行各业工作,创业,甚至是中级官员的普通人,我看到过很多中国的弊端和黑暗面,也写过很多对于中国的各种批评文章,但是我对中国仍然充满信心,但这种信心,并非来自对体制的认同,也不是对风险与问题的回避,而是源自我对中国人民、企业家精神、文化韧性和社会活力的深刻认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信心的来源,同时也坦率指出令人担忧的因素,以期呈现一个立体而平衡的中国图景。
一、经济:韧性与转型中的挑战与希望
中国经济在过去四十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当前正面临出口下行、青年失业率上升、房地产泡沫化等结构性难题。一些人因此悲观,甚至唱衰中国经济。
我并不否认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但我之所以依然有信心,是因为中国的民间经济活力依旧强劲。无数中小企业仍在持续创新,“宁德时代”“华为”“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在电动汽车、电池、通信等关键领域不断突破。一线产业工人、工程师、技术人员在默默推进制造业升级。他们的努力,让中国制造不仅仅是口号,而在逐渐成为现实。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创造力,是经济信心的根基。
经济实力的数据表现
1. 经济总量(GDP)
2023年中国GDP:约 126万亿元人民币(约 17.9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全球第二。
占全球经济比重:约 17%(IMF数据)。
2023年人均GDP:约 12,700美元,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门槛。
2. 制造业能力
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值超28%(2022年UNIDO数据),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全品类220个工业产品中都实现了自主生产的国家。
主导产业:电动车(全球产量86%)、光伏组件(全球产量89%)、通信设备、高铁(总里程超过4万公里,为世界第一)。
3. 外贸与外汇储备
202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约 5.9万亿美元,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外汇储备:约 3.1万亿美元,世界第一。
信心来源 ———— 不是来自举国体制的安排,而是来自民营企业和整体人民的勤奋和聪慧,并且不断的进取
二、文化:延续性与包容性的共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韧性使得国家在经历反复动荡后仍能再生。从汉字的传承到地方戏曲的活力,从国潮崛起到网络文学出海,中国文化正在从“自我认同”迈向“全球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的年轻一代正以更为开放和国际化的视野重新诠释传统价值观,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这种文化自信不盲目排外,而是愿意吸收、对话、演进。
正是这种文化的深厚底蕴,使我相信,中国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位置将越来越重要。
文化相关数据表现
1. 网络文化与内容输出
网络文学出海:《全职高手》《魔道祖师》《庆余年》等小说和影视剧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全球阅读用户超 1.5亿人。
抖音国际版(TikTok):全球下载量超 40亿次,活跃用户超 15亿,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数字文化输出平台。
2. 文旅产业
2023年国内旅游总人次:约 48.9亿人次,恢复至疫情前的85%以上。
出境游客人数:约 8700万人次,中国仍是全球出境旅游消费最多国家之一。
信心来源 ———— 不是来自大国复兴的口号,而是来自举国上下的那种文化产出的热情和创造力
三、体育:全民热情与国际舞台上的新形象
体育是一个国家精神气质的外显。中国从“乒乓强国”逐步走向“全项目进军”。从女排精神到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从李娜到苏炳添,从国足低谷到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体育正成为全民参与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支撑。
尤其在年轻一代中,运动正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也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环。
体育相关数据表现
1. 奥运会成绩
东京奥运会(2021):中国获得 40金 27银 24铜,金牌总数世界第二。
杭州亚运会(2023):中国代表团夺得 201金 111银 71铜,金牌数超过第二至第六名总和。
2. 竞技体育之外的全民健身
截至2023年底,全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超4亿,体育消费市场规模达 3.8万亿元人民币。
3. 赛事与基础设施
冬奥会(2022)成功举办: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举办夏季与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新建、改建滑雪场超1000个,推动“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接近实现。
信心来源 ———— 不是来自为国争光的口号,而是来自普遍富裕后民众的健康需求和运动员逆天改命的潜能
四、硬实力:科技突破与工业体系的深厚积累
从高铁到天眼,从神舟飞天到“东方红”卫星星链布局,中国在基础设施、航天工程、芯片设计、新能源等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这些成果代表了中国几十年工业基础和科研体系的积淀。
但我并不回避忧虑。中国当前在扩大军备、南海和台湾议题上的强硬姿态,引发周边国家和世界的警觉。在增强国防的同时,必须始终警惕走上“以军威谋发展”的路径,避免误判和平的代价。
硬实力数据表现
1. 科技创新
研发支出(R&D):2023年约 3.3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超 2.6%,仅次于美国。
国际专利申请量:中国连续4年世界第一,2023年超 72,000件(WIPO数据)。
2. 军事实力
军费开支:2024年预算为 1.66万亿元人民币(约2300亿美元),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重要力量:
航母数量:3艘在役(包括福建舰)
导弹力量: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反舰导弹与高超音速武器之一。
火箭军与太空军现代化加速。
信心来源 ———— 不是来自东升西江的口号,而是来自从下到上的那种对于改变命运的自发动能
五、软实力:制度外的秩序与“非官方”的国家形象
尽管中国在国际传播、媒体外交上尚显生硬,但一种“非政府的中国形象”却在悄然崛起。华人美食、短视频、跨境电商、“中国制造”的实用价值,正在改变普通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在制度尚未完全透明化、言论尚未真正自由的当下,正是无数企业家、留学生、志愿者、技术人员在国际舞台上的真实行为,为中国赢得了尊重。
这也是我最核心的信心来源——不是来自体制安排,而是来自人民自身的良知与行动。
软实力数据表现
1. 国际组织影响力
联合国维和人员数量: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主导国际项目:“一带一路”倡议已涵盖超150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
2. 教育与留学
全球最多国际学生的目的地之一:2023年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约 80万人,也有超 50万人在中国就读大学。
顶尖大学排名提升:如清华、北大进入QS全球前20。
3. 舆论与传播平台
尽管国家级媒体信任度在西方受限,但华语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文化产品的海外影响力不断扩大。
孔子学院/课堂:在全球140多个国家设有超过1500个教学点,推动汉语学习。
信心来源 ———— 不是来自中华复兴的口号,而是来自普通民众对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不懈努力
六、批评与警醒:不完美体制下的信心之源
我必须坦率指出,中国正走向越来越集中的大政府管理模式。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治理、对私营经济的忽冷忽热、对舆论空间的不断压缩,这些都在削弱社会信任与长远活力。
政府对社会事务的高度管控,虽然在某些领域提升了效率,但也削弱了社会自我组织与创新能力。而只有一个拥有自由思想、多元声音的社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我也担忧中国在国际地缘政治中可能因强硬的姿态而误判形势,包括对于很多国家,包括对于俄罗斯,伊朗,北韩,委内瑞拉等高风险国家的无条件支持,影响和平发展的大局。
因此,我的信心是一种“有条件的信心” ———— 它要求继续改革、要求对权力的制约机制、要求信息的透明,尤其需要守护市场、企业家和基层社会,普通老百姓的自由空间。
结语:信心源于人民,而非权力
我对中国有信心,不是因为权力,也不是因为口号,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他们勤奋、坚韧、富有创造力;因为这个国家的企业家:他们在重重限制中依旧寻找突破;因为这个国家无数基层干部和社区志愿者,在没有聚光灯的地方默默为民众服务。
他们代表了中国最真实的力量,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根本保障。
只要人民的力量不被忽视,只要改革与开放的精神不被抛弃,只要我们愿意正视问题、不断改进,我相信中国,值得我们有信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马克谈天下(519) 为什么我对中国有信心 马克谈天下(518) 从我的穆斯林房客谈起 马克谈天下(517) 从懂车帝测试聊到我看中国电动车的购买选择 马克谈天下(516) 聊聊大而美法案对于美国能源产业的影响 马克谈天下(515) 从我的一个西裔房客家庭谈起
因为,正像你说的:“我对中国有信心,不是因为权力,也不是因为口号,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他们勤奋、坚韧、富有创造力”。
历代的执政者给这个人民带来了太多的灾难。
一方面中国人的家庭资产会缩水。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会越来越进步,很多领域直追世界最前沿,百姓的生活水平,衣食住行都会更上一层楼。
很多人说中国富强是因为入wto, 却忽视了中国科技的飞速进步。中国富强完全沾了互联网的光。中国人勤奋好学,互联网的出现,彻底解决了知识的快速传播问题。中国这种拼命学习的文化最赚便宜。回想起我小时候去父母上班的科研单位,他们有一个资料室。全是西方资料的各种影印件。现如今资料室不需要了,都可以在网上查到了。
中国人学习速度之快,以至于欧美曾经热衷的在绿色环保领域收割全世界的计划被彻底打乱甚至放弃,因为中国人已经提前占据了高点。
美国的大药厂近两年接连购买中国公司自主研发的药物专利,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
现在欧美要想限制住中国,贸易战都没用,只剩最后一招了,就是断网。把所有和中国链接的互联网接口都断掉,让中国自己变成一个大号局域网。中国人也不用翻墙了,翻出去也没用,外面被人挖了个护城河,而且没桥。中国事实上被西方强迫闭关锁国。这已经不是脱钩了,而是封锁。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再过十年,没准儿真会发生,因为别的招都没用了。
从较长的时间维度来看(30-50年),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基本上和其文明程度相关,中共国的文明程度在我看来低于俄罗斯,也低于南美洲的阿根廷和巴西,应该和土耳其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