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上的飞龙鸟》(二十五)再见了,上海

S
SnowOwl
楼主 (文学峸)

 

再见了,上海

 

      在这之后的几个星期,时间快得像走马灯一样地连轴转。区知青办的吴阿姨告诉我,区里请示了市革委会知青办,市里让徐汇区知青办给我开绿灯。看来市里不像基层,不那么讲究规章手续。于是,尽管妈妈爸爸还没签字,我就接到了区知青办发放的下乡通知书。

      凭著这张粉红色的通知书,我到街道公安派出所去注销我的上海户口。坐在接待桌前的年轻女民警接过我家的户口簿,对著通知书找到了我的名字。她仔细研究了户口簿上属于我的那一页,又盯著我看了好几秒钟,似乎给我最后一个机会想一想,看我是否会阻止她。看我没有动静,她打开抽屉,拿出一个方形的图章,再打开印泥盒,把图章在里面使劲地揿了揿,最后在我的那一页上按下了大大的‘迁出’两字。然后,她拧开钢笔帽,在‘迁出’两字下面注上‘1975年4月1日’。接着她从抽屉里取出一册表格,替我开了一份户口转移证,连同户口簿一起递还给我。她又让我填写了一份表格,向市公安局申请到边界地区必需的边境通行证,让我过一个星期后去派出所领取。

      奇怪得很,注销了上海户口之后,我心里有了一种若有所失的惆怅感,好几天也去不掉。正当我对自己的行为多少有些不肯定时,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来的是我小学时的朋友小雄的妈妈。小雄妈妈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前一阵刚去了东北三省,巡回演出慰问上海知识青年。听小雄说我要去黑龙江,她就来造访。

      我给她沏了茶,她刚坐下,就开了连珠炮。

      “你怎么这么天真啊。你不知道报纸上说的那些情况,和知识青年的现实生活出入实在太大了。报纸上报道的都是光明面,但我看到的那些农场林场和集体户里的知青,很少有不想返城的。你怎么这样轻率呀。”

      她接著告诉了我许多故事。天气有多寒冷,农活有多重,知青生病没人管,女知青被强暴,有人游过江去投修,被苏联人遣送回来,判了刑,还有枪决的。

      “当地的老百姓不喜欢知青去那儿。他们的生活本来就不富裕,加上那么多小青年去和他们争口粮,也难怪他们。”

      我告诉她,我要去的大兴安岭,人烟稀少,知青自己开山造田,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劳力,况且我们还要站岗巡逻,为祖国放哨。

       “你去站岗放哨是好,但边防军在那儿的任务不就是巡逻么。他们几年就复员,你去黑龙江可能是一辈子的事儿。你想想,你要站几年的岗呢?一开始有新鲜感,再过几年对站岗还会有兴趣吗?过几年要考虑个人问题,那里的男知青比女知青多一倍多。你年纪又最小,要和当地农村姑娘结婚,你会幸福吗?”

      我说过几年后,我会争取当工农兵学员保送上大学。

      “你不知道上大学多难呀。几个名额,大家都想要,争的不可开交。你父母是搞艺术的,不是领导干部,开不了后门。我不应该对你说这些,但你知道吗?有的女青年不惜用身体作代价来换取上大学的机会,真可怜哪。”

      “三合不一样。三合站是中央军委命名的战斗村,我们全副武装,民兵连集体生活,和其他的知青点不一样。”

      她看著我摇了摇头:“你要是想锻炼一下,增加生活经历,干嘛不去离家近一些的地方。比如说,像我家小雄那样,去上海郊区的国营农场呢?”

      她走后,我脑子里更乱了。她说的那些情况都不是秘密,我不是不知道。我要去的三合,难道真是世外桃源吗?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她为什么不早几个星期来我们家呢?

      我脑子里的疑虑不久就随著周围的锣鼓声而烟消云散了。不久,市革委会在文化广场举行了几万人参加的欢送大会。上海市委副书记马天水、王秀珍和黑龙江,云南,新疆,及其它几个接收上海知青的省知青办的的领导,在会上一一讲了话。在1975年,上海市共有一百五十多名应届中学毕业生像我一样,志愿报名去了边远的农村。会后,我们这一百五十多人,穿著市里刚发的绿色棉装被装上卡车,在挤满了上海市民的街道上徐徐地行使了几个小时。第二天报上说夹道欢送我们的有五十万人之多。站在卡车上,看到老妈妈们摇著头,而有个别的中学生则大叫:“戅嘟”(上海话:傻子的意思)。在人群里,也不乏摇著小旗子热情地对我们喊著革命口号的。

      那些落后分子的言行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大。卡尔·马克思、牛牤、布尔什维克,在早期不都是不为人理解的吗?

      等妈妈爸爸回上海时,我这匹出缰的马已经阻拦不住了。爸爸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大发雷霆。我走前的每个星期日他们俩都和我一起去百货商店买衣物置行装。爸爸到处打听在上海哪家商店有卖狗皮褥子的。狗皮褥子防潮气。在战争年代,有一床狗皮褥子垫在潮湿的泥地上打铺盖,得关节炎的可能性就小很多。一天晚上,爸爸兴冲冲地赶回家。到今天我闭上眼睛,还能看到他打开纸袋,拿出里面那张狗皮褥子时兴奋的神态。

      在我离开上海之前的这些日子里,晚饭桌上的话题始终围绕著我去黑龙江后,如何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现实,如何扎扎实实,好好劳动,不要抱著幻想,要和大家打成一片,和领导和当地农民搞好关系,争取被保送大学。

      离走的日子越近,我内心的内疚感就越强。但我什么也没说。

      1975年4月24日傍晚,我和已经成为朋友的三合知青刘琴和江捷一快儿坐上了去黑龙江的列车。爸爸妈妈到上海北站替我送行。同时送行的还有徐汇区知青办的吴阿姨和唐阿姨。尽管我竭力反对,两位阿姨还是坚持要去车站。她们是代表区委的,不来不行,而我真不希望在这个场合有外人搅在家人一起。

      我和刘琴江捷上了车,找到了我们的座位,然后在车顶的行李架上放妥了我们的几个手提箱。她们用带著的草纸,蘸了水,把座位仔细地擦了一遍。然后她们俩占著座位,让我回到月台上。趁开车之前,再和妈妈爸爸说几句话。

      我下到月台上时,看到妈妈爸爸正和吴阿姨和唐阿姨聊著。我停在几米远的地方,静静地注视著我的父母。我从来也没这样仔细地看过妈妈爸爸。他们在那儿讲著话,并没有看出和平常有任何两样,但是我突然发现他们不像以前那样年轻了。

      今后爸爸妈妈分别回到上海家中时,要独自一个人坐在灯下吃晚饭了。哥哥还在部队,不知哪年复员。此时此刻,我已经不能确定我的决定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私的了。

      我突然恨自己同意让吴阿姨和唐阿姨来车站,来搅乱这属于我们亲人离别前的最后时刻。

      妈妈看到了我。我迎了上去。妈妈让我多写信,说他们也会常写。这时,蒸汽机车的汽笛拉响了两短一长的讯号。我们知道,开车的时刻到了。

      爸爸妈妈说:“一路顺风。”

      我回到车厢里,在靠窗的位子上坐了下来。火车已经缓缓启动,月台慢慢地向后退去。我从车窗里探出了身子。爸爸妈妈在夕阳下招著手,一点点地消失在远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黑龙江上的飞龙鸟》(二十五)再见了,上海 《黑龙江上的飞龙鸟》(二十四)祖国在召唤 2 《黑龙江上的飞龙鸟》(二十三)祖国在召唤 1 《黑龙江上的飞龙鸟》(二十二)荒野的呼唤 2 《黑龙江上的飞龙鸟》(二十一)荒野的呼唤 1
可能成功的P
沙发
S
SnowOwl
谢谢,请茶!
F
FionaRawson
“注销我的上海户口”,哈哈哈,放到现在,网上一人一块砖头飞来,你可以盖房子了
可能成功的P
那个阿姨早点来啊,唉,都是命。
F
FionaRawson
啊,感觉后面要来艰苦时刻了。有点像我原先在北美寒冷地区遇到印度学生,看他们大冬天被冻得:)
S
SnowOwl
哈哈哈,其实那时报上海户口比现在还难十倍哦。
S
SnowOwl
我也老是在想,要是听了那个阿姨的劝告把下乡通知交回去,区里会不会让我恢复户籍,重新分配?永远无解的谜。。。
S
SnowOwl
下一章就进入北大荒了。。。
悉采心
而有个别的中学生则大叫:“戅嘟”(上海话:傻子的意思)——为什么那些孩子反倒会

喊出这个词呢?

结尾看得好难受。。。

d
dontworry
那后来再回去上海就很难了吧?我邻居家的阿姨也是早先插队嫁在了黑龙江,后来想回来,没有户口找不到工作。
S
SnowOwl
那些孩子觉得我们放弃上海去务农是傻瓜(有他们的道理吧)。我写最后那段分离时也影响了自己的心情。自私的我。。。
S
SnowOwl
1978年之前回沪简直是不可能的。那年云南兵团的一个女知青难产死亡后,大批知青卧轨抗议最终促使邓小平排板

批准全国知青回城,结果在大半年内,上千万青年都返城了。这些青年中回来后很多都不愉快,因为回家后造成家里房屋紧张,也没有像样的工作。这个问题过了许多年才慢慢缓解。

悉采心
也许只有孩子的口里,才有实诚话:)

学会了上海话:“戅嘟”:)

S
SnowOwl
你的邻居可能是因为嫁了当地人吧。到78年时,与当地人结婚的不能返城,不给报户口。我们村也有一个这样的青年,后来干脆两人都

回沪了了。没户口也不管,自己开小铺子

s
shiyishiwc
我表兄去了云南,几年后非正常死亡
S
SnowOwl
太惨了。我读到知青死亡率接近1%。我们村有两个知青永远留在那儿了(书中会提到一个)。
S
SnowOwl
是,皇帝的新衣。。。
d
dontworry
是的,当时家里反对,但她要死要活一定要嫁。年纪大了之后后悔了,后来借住在娘家。
S
SnowOwl
希望她的婚姻一直愉快着
A
Anthropologi
盲猜接下来会有一位小芳
S
SnowOwl
哈哈,恋爱史恐怕会让大家失望。有一章的题目是“初吻”, 不过内容会出乎大家想像。。。
F
FionaRawson
他怕回家夫人让他跪键盘,不敢多写:)
S
SnowOwl
那倒不至于,过去的历史都交代过了。不过要是我写得太多,自己可能会脸红啊 :)
舒菲儿
生动描述了东北的知青的那段历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