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不被看好的政治联姻,最终竟成为了令人感动不已的倾城之恋。
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倾城美人,为了满足自己母国政治联姻的需求,不得不被迫嫁给敌国的皇位继承人……
这种像玛丽苏小说一样的桥段,竟然就发生在近百年前的中国。
这位来自于日本的女子,在出嫁前曾经绝望地说过:“原本我想一死了之,但为了国家却不得不结婚。”
但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在婚后,她不仅爱上了自己的丈夫,还把丈夫的国家视为自己真正的祖国。
哪怕她的丈夫后来身陷牢狱将近20年,她依然痴情等待。
她告诉自己的女儿,必须只能嫁给中国人,因为“你是中国人的后代”。
一段不被看好的政治联姻,最终竟成为了令人感动不已的倾城之恋,足以让后世的小说家们写出一部部传奇小说。
而故事的女主角,就是嵯峨浩。
1
嵯峨浩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命运会在23岁那年发生巨变。
她出生于1914年,是日本贵族嵯峨实胜侯爵的长女,从小就出落得十分清丽,性格温婉,是一个标准的大家闺秀。
嵯峨实胜非常疼爱这个聪明善良的女儿,特意给她请了最好的老师,不仅教授她礼仪,还教授她文化知识。
嵯峨浩的见识,比同龄的女孩要广博得多。
嵯峨浩的母亲,更是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女儿的成长,把女儿保护得很好。
▲ 电视剧《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剧照,常盘贵子饰演嵯峨浩
可以说,嵯峨浩自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过着最优越的贵族生活,从不曾遇到过什么磨难。
按照日本传统的惯例,像她这样出身于世家,性情样貌又都属于上等的千金小姐,往往到了适婚的年龄都会定一桩门当户对的亲事。
如果运气足够好,嫁个英俊体贴的完美丈夫也不是不可能。
可是嵯峨浩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要远渡重洋,嫁给伪满洲国的皇位继承人。
当她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事情已经被日本关东军定了下来。
嵯峨浩的父亲尚且无法抗拒关东军的任何决定,更何况是嵯峨浩这一介弱女子?
要知道,日本关东军彼时气焰正盛,连首相他们都敢刺杀,又怎么会顾忌嵯峨家?
对于嵯峨浩来说,这个消息无疑是个晴天霹雳。
而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关东军为她寻定的“未婚夫”——溥杰,也在极力抗拒这桩婚事。
因为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桩婚姻充斥着政治阴谋的气息。
2
日本军方妄图用这场婚姻,来巩固自己在中国的侵略成果。
自从“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已经控制了东北全境,为了掩人耳目,随后扶持了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作为傀儡,称作“康德皇帝”。
而溥杰,是溥仪的亲弟弟,也是溥仪最信任的人。
日本虽然控制着溥仪,却始终不放心。
溥仪毕竟是中国的末代皇帝,即使为了复辟暂时选择当日本人的傀儡,心中也还是有所不甘。
一旦有朝一日他寻得了机会,就几乎不可能心甘情愿地永远听命于日本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日本人也是十分笃信的。
为了确保伪满洲国的皇帝永远和日本一条心,就必须让皇帝的继承人具有日本血统。
一个日本血统的皇帝,就是日本军方的“自家人”,容易控制得多。
但是溥仪没有生育能力,给他硬塞一个日本妃子没有任何意义。
日本人就把目光放在了溥杰身上。
溥杰当时年近而立,性情温文尔雅,曾经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日本军方决定给这位“皇弟”介绍一位日本女性做妻子。
▲ 电视剧《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剧照
溥仪和溥杰都非常抗拒,不愿意答应。
他们很清楚,日本人只不过是想得到一个有日本血统的皇位继承人,让东北彻底成为日本人的天下。
可是胳膊毕竟是拧不过大腿的。
日本关东军态度非常强硬,溥杰根本没有拒绝的余地。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在日本人带来的一堆照片中,选了一张自己看着最顺眼的,递给了关东军的将军。
就在溥杰递出照片的那一瞬间,嵯峨浩的命运就此被改写。
3
乱世之中,即使是贵为“皇弟”,即使是贵为侯府千金,也都像浮萍一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1937年年初的一天,在日本军方的安排下,溥杰和嵯峨浩见面了。
溥杰虽然对娶日本妻子这件事很不愿意,但是当他真正见到嵯峨浩本人的时候,他的目光就再也移不开了。
嵯峨浩的容貌极其秀美,娴静如同花照水,让溥杰一见倾心。
既然必须与日本进行政治联姻,那么娶一个温婉贤良的女子,总比娶一个骄横跋扈的女子要好得多吧。
也许那时候的溥杰,心中感到稍许宽慰。
嵯峨浩却依然感到忧郁和恐惧。
她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作为军方的工具远嫁异国,而且日本还在不断侵略中国,从现实意义上来讲两国完全就是敌国。
纵然溥杰兄弟当下愿意顺从日本,但是以后呢,自己到时候又该如何自处?
对未知命运的恐惧,甚至让她有了轻生的念头。
可她又觉得这样太不负责任,自己是日本人,这正是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怎么能如此软弱?
最终,在1937年的4月,嵯峨浩几乎是怀着一种王昭君式的“为国献身”的精神,嫁给了溥杰。
▲ 溥杰夫妇大婚照
日本关东军方面很快就发现了一个令他们感到恼火的事实:他们制定的计划大部分泡汤了。
关东军原本有两个目的,第一就是让嵯峨浩努力软化和洗脑她的丈夫,让溥杰彻底驯服;第二则是要嵯峨浩早日生下有日本血统的皇位继承人。
但是他们没想到,嵯峨浩在婚后不久,就彻底“叛变”了。
她爱上了自己的丈夫,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中国人。
4
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嵯峨浩从小接受的是日本的传统教育,女子要恪守本分,以丈夫为天。
更重要的是,溥杰对她确实很好。
溥杰是真心爱慕嵯峨浩,并没有因为被迫联姻而迁怒于她。
再者,傅杰出身皇家,温儒尔雅,与日本那些好战的赳赳武夫,截然不同,这点也让她春心萌动。
两人都具文化修养,擅长诗词和书法,爱好风雅。
琴瑟和鸣,莫不静好。
本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两人厌恶政治,同是天涯沦落人,两颗年轻的心更近了。
夫妻两人,先婚后爱,不管外面世界如何巨变,我的眼中只有你。
在那个乱世,彼此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港湾。
嵯峨浩一心一意追随丈夫,根本不听日本军方的任何指令。
在她心目中,自己属于溥杰,属于中国。
短短几年里,她先后为溥杰生下了两个女儿,一家人和乐美满。
▲ 1939年长春,溥杰、嵯峨浩与大女儿慧生
纵然他们夫妻二人抛却了国籍和政治上的偏见,成为了神仙眷侣,但却摆脱不了时局的影响。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溥杰的身份也在一夜之间由“皇弟”变成了战犯,被关押在监狱。
嵯峨浩孤苦无依地带着女儿返回日本生活。
溥杰能否保住命,什么时候被放出来,都是个未知数。
“你就是我此生的唯一”,嵯峨浩愿用一生的等候与君再聚。
这一等,就是整整16年!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人倍感心痛的事情。
他们的大女儿慧生爱上了一个日本青年,嵯峨浩却坚决不同意。
她告诉女儿,你是中国人的女儿,必须嫁给中国人。
嵯峨浩的固执让慧生伤透了心,绝望之下的慧生竟然选择了和自己的日本恋人殉情自杀,死的时候才只有19岁。
▲ 慧生
嵯峨浩痛心不已。
年轻的慧生不会明白,她的母亲是在用这种倔强的方式,和日本作彻底的切割。
嵯峨浩的心中,对自己的母国日本,一定是有怨恨的,如果不是日本人撺掇,溥杰又怎会落得战犯的下场?
她不想自己的女儿嫁给日本人,却未曾想竟然永远失去了女儿。
196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嵯峨浩得以返回中国和溥杰相聚。
此时的溥杰和嵯峨浩,已是鬓如霜,见面泪千行。
▲ 1964年春,溥杰与嵯峨浩在延安枣园窑洞前
在这一年,嵯峨浩正式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了法律意义上的中国公民。
虽然,她早就以中国人的身份自居。
在此后的25年,溥杰和嵯峨浩相守相伴,再也不曾分开。
▲ 嵯峨浩与溥杰在家中共同作画
直到1987年6月,嵯峨浩因为严重的肾病去世于北京。
她的遗言是,把自己的骨灰一半撒在日本,陪伴自己早逝的大女儿,另一半撒在中国,陪伴自己挚爱的丈夫。
▲ 嵯峨浩与溥杰在北平家中
已经白发苍苍的溥杰,痛哭不止。
他曾是万人眼中身份尊贵的“皇弟”,也曾被日本人拿捏在手里当作棋子,战犯的生涯更是长达十数年。
大半生的荣辱浮沉,很多人都是根据他的身份,来决定怎么对待他。
只有他的妻子,唯一爱的是他这个人。
很多人都没有料到,日本军方的野心家安排的这场政治联姻,竟然让溥杰的人生有了一抹最温暖的底色。
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嵯峨浩也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自己的丈夫。
政治是冰冷的,在历尽千帆之后,唯有爱人的怀抱最为温暖。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顾景言
新闻背后,有你不知道的世界
看了五遍末代皇帝。
其实抗战结束后, 丁默邨因在最后时刻帮国民政府办事, 曾一度逍遥法外, 后受害者们控告是最后判处其死刑的一大原因. 这些受害者人, 郑苹如被害占不小分量, 她妈妈郑华君(木村花子)是主要的控诉人之一. 看样子郑苹如的外貌部分遗传自母亲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地人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他们不论民族、出身,都选择为这个古老的文明献出自己的汗水、青春、乃至生命。而在这其中,更有千千万万可歌可泣的故事,等待着后人去挖掘,去传颂,而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女孩的故事。
在开始这个故事之前,先说一个人——丁默邨。
丁默邨出生于今湖南省常德市城区大高山街一个裁缝兼裱画店的家庭。五四运动席卷常德时,他在省立二师附小读书,加入“常德学生联合会”,进行革命活动,次年考入省立二师。工作初期在上海。
之后,他于1921年加入共产党,1924年又加入了国民党,而到了1938年,这个已经成长为老牌特工,且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加入汪精卫政府,成了一名汉奸。
1939年,在日本人的支持下,与李士群在极司菲尔路76号组建特工总部,并担任主任一职,成为汪伪政府的特务主要负责人。
这就是当时上海人们谈之色变的76号杀人魔窟,众多抗日爱国仁人志士都在其中折磨致死,作为这个杀人魔窟的总头目,丁默邨自然是残杀抗战爱国志士的罪魁祸首。所以,他也自然成为了当时的“中统”特务机关急需要除掉的目标。
但人总会有弱点,他的弱点就是——好色。
在这里,就引出本文要讲的主角:郑苹如。
郑苹如的母亲郑华军是一名日本人,原名木村花子,是日本的名门闺秀,父亲郑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孙中山的革命队伍,成为同盟会会员,是国民党的元老。良好的出身,出挑的长相,聪颖的天资,成为当时上海的名媛,曾登上1937年7月第103期上海《良友画报》的封面。
加上她中日混血、能说一口流利日语的优势,逐渐进入上海日军机关的中上层交际圈。并且,她还是小野寺机关的翻译,并在日军报道部新闻检阅室任军部电台播音员。
妥妥的白富美。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一次郑苹如在同学聚会时发表抗日演讲,当时国民党中统头目陈宝骅(公开身份是新生命书局经理)恰好在聚会现场,他一眼就认出了发言的郑苹如就是不久前画报《良友》的封面女郎。他打听郑苹如的家庭背景,将她秘密发展成情报人员。
年轻貌美的郑苹如很快融入了侵华日军驻沪机关的上层交际圈中。她以一口流利的日语和半个日本人的身份,周旋于日本军、政人士之间,日本军方甚至邀请她做翻译员、日军新闻电台的播音员。
郑苹如还结识了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家族、日本方面驻沪代表等高层人员,驻沪日军特务机关长片山大佐对郑苹如更是“关爱有加”,时常带着郑苹如去参加会议。
这样一位漂亮、聪明、有抗日热情的女子,自然成为刺杀丁默邨的不二人选。
丁默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色鬼,在没遇上郑苹如之前,还和一个色情女伶在沧州饭店开房间鬼混。“中统”上海区就是研究了丁默邨的弱点,投其所好,才制定了“美人计”的。
1939年初,中统游击队长熊剑东被汪伪特务逮捕,中统局让郑苹如设法营救。郑苹如便通过日本宪兵队队长藤野的介绍,找机会与丁默邨接触。
当时,特务头目丁默邨曾是郑苹如中学时学校的一位董事,郑苹如便借‘师生之谊’见到了丁默邨,年轻漂亮的郑苹如给丁默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次来往后丁默邨对她大有好感,不久就将郑苹如安排在身边做秘书,郑苹如借机有了出入76号特工总部的机会。郑苹如便提出释放“朋友”熊剑东的要求,这样熊终被解除囹圄。
但即便郑苹如和丁默邨的关系已经如胶似漆,但丁默邨依旧十分机警,每次同郑苹如约会都是去防卫严密的场所。且屡次拒绝郑的约会“邀请”。因此,对他刺杀计划毫无进展,中统总部不断催促动手。
1939年12月21日,丁默邨要去一个朋友家吃中午饭,临时打电话邀请郑苹如前去参加。中统交代郑苹如设法将丁默村带到西伯利亚皮货店来“买货”,安排设伏人员刺杀。
郑苹如同丁默邨吃完饭后同车返回,车子开到静安寺路附近时,郑苹如以圣诞礼物为由,要求去买件皮大衣。丁默邨对于郑苹如“临时起意”买礼物的请求并未起疑,他觉得只要不停留太久,不会有什么危险。
车子停在皮货店门口对面,店铺里陈列着各式高档毛皮大衣。两人一起走进店铺,郑苹如假装挑选皮大衣。但丁默邨透过橱窗留意到刚穿过马路碰到的两个人,他们的胁下夹着纸包,时不时向店内张望,形迹可疑。
搞特工的丁默邨顿时警觉起来,突然快速跑向防弹汽车,埋伏人员愣了一下后,慌忙开枪,但为时已晚。
刺杀失败后的第二天,郑苹如抱着一丝希望给丁默邨打电话试探情况,丁默邨愤怒地要挟她‘立即前来76号特工总部说清楚情况,不然杀你全家’。”到这里,郑苹如已经暴露了。
暴露了的郑苹如知道等待她的是残酷的局面,在中调局(原中统)有这么一份材料:
丁逆出言,如郑烈士不自首,决格杀全家为胁,烈士自思,如此情况,乃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决心,决意前往沪西特工总部,再谋觅取机会,身怀手枪,谋对丁逆最后之一击。
1939年12月26日,郑苹如刚到76号就立即被逮捕,从她身上搜出了一把勃朗宁手枪。郑苹如被抓后,中统因找不到关系人束手无策。
郑苹如的妈妈木村花子曾请日本首相近卫文磨的儿子近卫文隆设法救人,虽然他对郑苹如有好感,但刺杀事件影响很大,最终没有结果。
那时只有她的父亲郑钺才有可能救她,他在国民政府中有一定的地位,在司法界又有威望,汪伪政府想以她女儿为要挟,拉拢他任司法部长,汪精卫甚至以老同志的身份劝郑钺出任伪职,以换取女儿释放,但郑钺说:“我儿女甚多,不在乎少一个。”严词拒绝了。
而郑苹如则在狱中给郑钺写过一封信,里面写道:“爸爸,我很好,请您放心,苹如。”这也是她最后一次跟家人的联系。
而之后,在地狱般的76号中,年仅23岁的郑苹如在狱中所遭遇的,是对一个女人最残忍的酷刑……但无论汉奸们怎么审讯,郑苹如始终不承认自己是中统特务,且把话题在“桃色案件”中与特务周旋。
最后,所谓 “郑苹如间谍案”审来审去,给人的感觉的确是一次情杀行为,搞得汪伪集团人人皆知,成为丁默邨的一大丑闻。
1940年2月,汪伪政权下达了对郑苹如秘密执行枪决的命令,林之江负责行刑,押着她到沪西中山路附近的荒地上执行,临刑前郑苹如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打我的脸,让我死得光彩些。”
郑苹如与母亲郑华君
特务大队长林之江亲自瞄准射击,两枪射的后脑,一枪打的胸部。至此,一代红颜香消玉殒,时年23岁。
后记:
郑苹如遇害后,其父郑钺一病不起,于1941年抱恨而终。
王汉勋,郑苹如的未婚夫,1944年8月7日,王汉勋在衡山执行军事任务时牺牲,时为上校大队长。
同样是1944年,郑苹如的弟弟郑海澄,在保卫重庆的空战中壮烈牺牲。
一直支持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郑华君(木村花子的中文名)女士于1966年以八十高龄病逝于台湾。蒋介石为郑苹如母亲木村花子题挽联称其“教忠有方”。
郑家满门忠烈!
再看看汉奸们的下场:
枪杀郑苹如的林之江,在上海解放后,林之江携带多年搜刮的不义之财逃到香港。1950年患精神分裂症,举止怪诞,每每在梦中大呼恶鬼缠身,从此精神一落千丈,次年吐血而亡。
再看丁默邨,1947年2月8日,被以汉奸罪判处死刑。同年7月5日枪决于南京老虎桥监狱。据当时报载:丁逆在听说要执行时,顿时吓得面无人色,浑身发抖,站立不住。
刑前如懦夫一样瘫软在地的丁默邨,谁能想象他当初是那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
直到今天,在台湾的忠烈祠中,依然供奉着郑苹如的牌位,她当年的果敢卓绝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可歌可泣。
We ..these bastard, use theyr fat to grease the tread of our tanks..
像日军对中国人那样残忍的军队。
李安表示:「王佳芝其實是張愛玲自己的投射,不希望大家把電影和鄭蘋如的忠貞報國連在一起。電影終究是藝術創作。’
张爱玲的自身经历 -->奇奇怪怪的爱情小说
的精神世界,是可以碾压现实滴。
只是,在今天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的精神世界几乎荡然无存廖。
笑坛里颜如玉长得也是这个水平的
一段不被看好的政治联姻,最终竟成为了令人感动不已的倾城之恋。
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倾城美人,为了满足自己母国政治联姻的需求,不得不被迫嫁给敌国的皇位继承人……
这种像玛丽苏小说一样的桥段,竟然就发生在近百年前的中国。
这位来自于日本的女子,在出嫁前曾经绝望地说过:“原本我想一死了之,但为了国家却不得不结婚。”
但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在婚后,她不仅爱上了自己的丈夫,还把丈夫的国家视为自己真正的祖国。
哪怕她的丈夫后来身陷牢狱将近20年,她依然痴情等待。
她告诉自己的女儿,必须只能嫁给中国人,因为“你是中国人的后代”。
一段不被看好的政治联姻,最终竟成为了令人感动不已的倾城之恋,足以让后世的小说家们写出一部部传奇小说。
而故事的女主角,就是嵯峨浩。
1
嵯峨浩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命运会在23岁那年发生巨变。
她出生于1914年,是日本贵族嵯峨实胜侯爵的长女,从小就出落得十分清丽,性格温婉,是一个标准的大家闺秀。
嵯峨实胜非常疼爱这个聪明善良的女儿,特意给她请了最好的老师,不仅教授她礼仪,还教授她文化知识。
嵯峨浩的见识,比同龄的女孩要广博得多。
嵯峨浩的母亲,更是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女儿的成长,把女儿保护得很好。
▲ 电视剧《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剧照,常盘贵子饰演嵯峨浩
可以说,嵯峨浩自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过着最优越的贵族生活,从不曾遇到过什么磨难。
按照日本传统的惯例,像她这样出身于世家,性情样貌又都属于上等的千金小姐,往往到了适婚的年龄都会定一桩门当户对的亲事。
如果运气足够好,嫁个英俊体贴的完美丈夫也不是不可能。
可是嵯峨浩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要远渡重洋,嫁给伪满洲国的皇位继承人。
当她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事情已经被日本关东军定了下来。
嵯峨浩的父亲尚且无法抗拒关东军的任何决定,更何况是嵯峨浩这一介弱女子?
要知道,日本关东军彼时气焰正盛,连首相他们都敢刺杀,又怎么会顾忌嵯峨家?
对于嵯峨浩来说,这个消息无疑是个晴天霹雳。
而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关东军为她寻定的“未婚夫”——溥杰,也在极力抗拒这桩婚事。
因为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桩婚姻充斥着政治阴谋的气息。
2
日本军方妄图用这场婚姻,来巩固自己在中国的侵略成果。
自从“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已经控制了东北全境,为了掩人耳目,随后扶持了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作为傀儡,称作“康德皇帝”。
而溥杰,是溥仪的亲弟弟,也是溥仪最信任的人。
日本虽然控制着溥仪,却始终不放心。
溥仪毕竟是中国的末代皇帝,即使为了复辟暂时选择当日本人的傀儡,心中也还是有所不甘。
一旦有朝一日他寻得了机会,就几乎不可能心甘情愿地永远听命于日本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日本人也是十分笃信的。
为了确保伪满洲国的皇帝永远和日本一条心,就必须让皇帝的继承人具有日本血统。
一个日本血统的皇帝,就是日本军方的“自家人”,容易控制得多。
但是溥仪没有生育能力,给他硬塞一个日本妃子没有任何意义。
日本人就把目光放在了溥杰身上。
溥杰当时年近而立,性情温文尔雅,曾经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日本军方决定给这位“皇弟”介绍一位日本女性做妻子。
▲ 电视剧《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剧照
溥仪和溥杰都非常抗拒,不愿意答应。
他们很清楚,日本人只不过是想得到一个有日本血统的皇位继承人,让东北彻底成为日本人的天下。
可是胳膊毕竟是拧不过大腿的。
日本关东军态度非常强硬,溥杰根本没有拒绝的余地。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在日本人带来的一堆照片中,选了一张自己看着最顺眼的,递给了关东军的将军。
就在溥杰递出照片的那一瞬间,嵯峨浩的命运就此被改写。
3
乱世之中,即使是贵为“皇弟”,即使是贵为侯府千金,也都像浮萍一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1937年年初的一天,在日本军方的安排下,溥杰和嵯峨浩见面了。
溥杰虽然对娶日本妻子这件事很不愿意,但是当他真正见到嵯峨浩本人的时候,他的目光就再也移不开了。
▲ 电视剧《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剧照
嵯峨浩的容貌极其秀美,娴静如同花照水,让溥杰一见倾心。
既然必须与日本进行政治联姻,那么娶一个温婉贤良的女子,总比娶一个骄横跋扈的女子要好得多吧。
也许那时候的溥杰,心中感到稍许宽慰。
嵯峨浩却依然感到忧郁和恐惧。
她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作为军方的工具远嫁异国,而且日本还在不断侵略中国,从现实意义上来讲两国完全就是敌国。
纵然溥杰兄弟当下愿意顺从日本,但是以后呢,自己到时候又该如何自处?
对未知命运的恐惧,甚至让她有了轻生的念头。
可她又觉得这样太不负责任,自己是日本人,这正是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怎么能如此软弱?
最终,在1937年的4月,嵯峨浩几乎是怀着一种王昭君式的“为国献身”的精神,嫁给了溥杰。
▲ 溥杰夫妇大婚照
日本关东军方面很快就发现了一个令他们感到恼火的事实:他们制定的计划大部分泡汤了。
关东军原本有两个目的,第一就是让嵯峨浩努力软化和洗脑她的丈夫,让溥杰彻底驯服;第二则是要嵯峨浩早日生下有日本血统的皇位继承人。
但是他们没想到,嵯峨浩在婚后不久,就彻底“叛变”了。
她爱上了自己的丈夫,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中国人。
4
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嵯峨浩从小接受的是日本的传统教育,女子要恪守本分,以丈夫为天。
更重要的是,溥杰对她确实很好。
溥杰是真心爱慕嵯峨浩,并没有因为被迫联姻而迁怒于她。
再者,傅杰出身皇家,温儒尔雅,与日本那些好战的赳赳武夫,截然不同,这点也让她春心萌动。
两人都具文化修养,擅长诗词和书法,爱好风雅。
琴瑟和鸣,莫不静好。
本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两人厌恶政治,同是天涯沦落人,两颗年轻的心更近了。
夫妻两人,先婚后爱,不管外面世界如何巨变,我的眼中只有你。
▲ 电视剧《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剧照
在那个乱世,彼此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港湾。
嵯峨浩一心一意追随丈夫,根本不听日本军方的任何指令。
在她心目中,自己属于溥杰,属于中国。
短短几年里,她先后为溥杰生下了两个女儿,一家人和乐美满。
▲ 1939年长春,溥杰、嵯峨浩与大女儿慧生
纵然他们夫妻二人抛却了国籍和政治上的偏见,成为了神仙眷侣,但却摆脱不了时局的影响。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溥杰的身份也在一夜之间由“皇弟”变成了战犯,被关押在监狱。
嵯峨浩孤苦无依地带着女儿返回日本生活。
溥杰能否保住命,什么时候被放出来,都是个未知数。
“你就是我此生的唯一”,嵯峨浩愿用一生的等候与君再聚。
这一等,就是整整16年!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人倍感心痛的事情。
他们的大女儿慧生爱上了一个日本青年,嵯峨浩却坚决不同意。
她告诉女儿,你是中国人的女儿,必须嫁给中国人。
嵯峨浩的固执让慧生伤透了心,绝望之下的慧生竟然选择了和自己的日本恋人殉情自杀,死的时候才只有19岁。
▲ 慧生
嵯峨浩痛心不已。
年轻的慧生不会明白,她的母亲是在用这种倔强的方式,和日本作彻底的切割。
嵯峨浩的心中,对自己的母国日本,一定是有怨恨的,如果不是日本人撺掇,溥杰又怎会落得战犯的下场?
她不想自己的女儿嫁给日本人,却未曾想竟然永远失去了女儿。
196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嵯峨浩得以返回中国和溥杰相聚。
此时的溥杰和嵯峨浩,已是鬓如霜,见面泪千行。
▲ 1964年春,溥杰与嵯峨浩在延安枣园窑洞前
在这一年,嵯峨浩正式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了法律意义上的中国公民。
虽然,她早就以中国人的身份自居。
在此后的25年,溥杰和嵯峨浩相守相伴,再也不曾分开。
▲ 嵯峨浩与溥杰在家中共同作画
直到1987年6月,嵯峨浩因为严重的肾病去世于北京。
她的遗言是,把自己的骨灰一半撒在日本,陪伴自己早逝的大女儿,另一半撒在中国,陪伴自己挚爱的丈夫。
▲ 嵯峨浩与溥杰在北平家中
已经白发苍苍的溥杰,痛哭不止。
他曾是万人眼中身份尊贵的“皇弟”,也曾被日本人拿捏在手里当作棋子,战犯的生涯更是长达十数年。
大半生的荣辱浮沉,很多人都是根据他的身份,来决定怎么对待他。
只有他的妻子,唯一爱的是他这个人。
很多人都没有料到,日本军方的野心家安排的这场政治联姻,竟然让溥杰的人生有了一抹最温暖的底色。
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嵯峨浩也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自己的丈夫。
政治是冰冷的,在历尽千帆之后,唯有爱人的怀抱最为温暖。
▲ 电视剧《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剧照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顾景言
新闻背后,有你不知道的世界
看了五遍末代皇帝。
http://rock103.com/crew/vids/missvenezuela.wmv
其实抗战结束后, 丁默邨因在最后时刻帮国民政府办事, 曾一度逍遥法外, 后受害者们控告是最后判处其死刑的一大原因. 这些受害者人, 郑苹如被害占不小分量, 她妈妈郑华君(木村花子)是主要的控诉人之一. 看样子郑苹如的外貌部分遗传自母亲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地人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他们不论民族、出身,都选择为这个古老的文明献出自己的汗水、青春、乃至生命。而在这其中,更有千千万万可歌可泣的故事,等待着后人去挖掘,去传颂,而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女孩的故事。
在开始这个故事之前,先说一个人——丁默邨。
丁默邨出生于今湖南省常德市城区大高山街一个裁缝兼裱画店的家庭。五四运动席卷常德时,他在省立二师附小读书,加入“常德学生联合会”,进行革命活动,次年考入省立二师。工作初期在上海。
之后,他于1921年加入共产党,1924年又加入了国民党,而到了1938年,这个已经成长为老牌特工,且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加入汪精卫政府,成了一名汉奸。
1939年,在日本人的支持下,与李士群在极司菲尔路76号组建特工总部,并担任主任一职,成为汪伪政府的特务主要负责人。
这就是当时上海人们谈之色变的76号杀人魔窟,众多抗日爱国仁人志士都在其中折磨致死,作为这个杀人魔窟的总头目,丁默邨自然是残杀抗战爱国志士的罪魁祸首。所以,他也自然成为了当时的“中统”特务机关急需要除掉的目标。
但人总会有弱点,他的弱点就是——好色。
在这里,就引出本文要讲的主角:郑苹如。
郑苹如的母亲郑华军是一名日本人,原名木村花子,是日本的名门闺秀,父亲郑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孙中山的革命队伍,成为同盟会会员,是国民党的元老。良好的出身,出挑的长相,聪颖的天资,成为当时上海的名媛,曾登上1937年7月第103期上海《良友画报》的封面。
加上她中日混血、能说一口流利日语的优势,逐渐进入上海日军机关的中上层交际圈。并且,她还是小野寺机关的翻译,并在日军报道部新闻检阅室任军部电台播音员。
妥妥的白富美。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一次郑苹如在同学聚会时发表抗日演讲,当时国民党中统头目陈宝骅(公开身份是新生命书局经理)恰好在聚会现场,他一眼就认出了发言的郑苹如就是不久前画报《良友》的封面女郎。他打听郑苹如的家庭背景,将她秘密发展成情报人员。
年轻貌美的郑苹如很快融入了侵华日军驻沪机关的上层交际圈中。她以一口流利的日语和半个日本人的身份,周旋于日本军、政人士之间,日本军方甚至邀请她做翻译员、日军新闻电台的播音员。
郑苹如还结识了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家族、日本方面驻沪代表等高层人员,驻沪日军特务机关长片山大佐对郑苹如更是“关爱有加”,时常带着郑苹如去参加会议。
这样一位漂亮、聪明、有抗日热情的女子,自然成为刺杀丁默邨的不二人选。
丁默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色鬼,在没遇上郑苹如之前,还和一个色情女伶在沧州饭店开房间鬼混。“中统”上海区就是研究了丁默邨的弱点,投其所好,才制定了“美人计”的。
1939年初,中统游击队长熊剑东被汪伪特务逮捕,中统局让郑苹如设法营救。郑苹如便通过日本宪兵队队长藤野的介绍,找机会与丁默邨接触。
当时,特务头目丁默邨曾是郑苹如中学时学校的一位董事,郑苹如便借‘师生之谊’见到了丁默邨,年轻漂亮的郑苹如给丁默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次来往后丁默邨对她大有好感,不久就将郑苹如安排在身边做秘书,郑苹如借机有了出入76号特工总部的机会。郑苹如便提出释放“朋友”熊剑东的要求,这样熊终被解除囹圄。
但即便郑苹如和丁默邨的关系已经如胶似漆,但丁默邨依旧十分机警,每次同郑苹如约会都是去防卫严密的场所。且屡次拒绝郑的约会“邀请”。因此,对他刺杀计划毫无进展,中统总部不断催促动手。
1939年12月21日,丁默邨要去一个朋友家吃中午饭,临时打电话邀请郑苹如前去参加。中统交代郑苹如设法将丁默村带到西伯利亚皮货店来“买货”,安排设伏人员刺杀。
郑苹如同丁默邨吃完饭后同车返回,车子开到静安寺路附近时,郑苹如以圣诞礼物为由,要求去买件皮大衣。丁默邨对于郑苹如“临时起意”买礼物的请求并未起疑,他觉得只要不停留太久,不会有什么危险。
车子停在皮货店门口对面,店铺里陈列着各式高档毛皮大衣。两人一起走进店铺,郑苹如假装挑选皮大衣。但丁默邨透过橱窗留意到刚穿过马路碰到的两个人,他们的胁下夹着纸包,时不时向店内张望,形迹可疑。
搞特工的丁默邨顿时警觉起来,突然快速跑向防弹汽车,埋伏人员愣了一下后,慌忙开枪,但为时已晚。
刺杀失败后的第二天,郑苹如抱着一丝希望给丁默邨打电话试探情况,丁默邨愤怒地要挟她‘立即前来76号特工总部说清楚情况,不然杀你全家’。”到这里,郑苹如已经暴露了。
暴露了的郑苹如知道等待她的是残酷的局面,在中调局(原中统)有这么一份材料:
丁逆出言,如郑烈士不自首,决格杀全家为胁,烈士自思,如此情况,乃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决心,决意前往沪西特工总部,再谋觅取机会,身怀手枪,谋对丁逆最后之一击。
1939年12月26日,郑苹如刚到76号就立即被逮捕,从她身上搜出了一把勃朗宁手枪。郑苹如被抓后,中统因找不到关系人束手无策。
郑苹如的妈妈木村花子曾请日本首相近卫文磨的儿子近卫文隆设法救人,虽然他对郑苹如有好感,但刺杀事件影响很大,最终没有结果。
那时只有她的父亲郑钺才有可能救她,他在国民政府中有一定的地位,在司法界又有威望,汪伪政府想以她女儿为要挟,拉拢他任司法部长,汪精卫甚至以老同志的身份劝郑钺出任伪职,以换取女儿释放,但郑钺说:“我儿女甚多,不在乎少一个。”严词拒绝了。
而郑苹如则在狱中给郑钺写过一封信,里面写道:“爸爸,我很好,请您放心,苹如。”这也是她最后一次跟家人的联系。
而之后,在地狱般的76号中,年仅23岁的郑苹如在狱中所遭遇的,是对一个女人最残忍的酷刑……但无论汉奸们怎么审讯,郑苹如始终不承认自己是中统特务,且把话题在“桃色案件”中与特务周旋。
最后,所谓 “郑苹如间谍案”审来审去,给人的感觉的确是一次情杀行为,搞得汪伪集团人人皆知,成为丁默邨的一大丑闻。
1940年2月,汪伪政权下达了对郑苹如秘密执行枪决的命令,林之江负责行刑,押着她到沪西中山路附近的荒地上执行,临刑前郑苹如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打我的脸,让我死得光彩些。”
郑苹如与母亲郑华君
特务大队长林之江亲自瞄准射击,两枪射的后脑,一枪打的胸部。至此,一代红颜香消玉殒,时年23岁。
后记:
郑苹如遇害后,其父郑钺一病不起,于1941年抱恨而终。
王汉勋,郑苹如的未婚夫,1944年8月7日,王汉勋在衡山执行军事任务时牺牲,时为上校大队长。
同样是1944年,郑苹如的弟弟郑海澄,在保卫重庆的空战中壮烈牺牲。
一直支持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郑华君(木村花子的中文名)女士于1966年以八十高龄病逝于台湾。蒋介石为郑苹如母亲木村花子题挽联称其“教忠有方”。
郑家满门忠烈!
再看看汉奸们的下场:
枪杀郑苹如的林之江,在上海解放后,林之江携带多年搜刮的不义之财逃到香港。1950年患精神分裂症,举止怪诞,每每在梦中大呼恶鬼缠身,从此精神一落千丈,次年吐血而亡。
再看丁默邨,1947年2月8日,被以汉奸罪判处死刑。同年7月5日枪决于南京老虎桥监狱。据当时报载:丁逆在听说要执行时,顿时吓得面无人色,浑身发抖,站立不住。
刑前如懦夫一样瘫软在地的丁默邨,谁能想象他当初是那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
直到今天,在台湾的忠烈祠中,依然供奉着郑苹如的牌位,她当年的果敢卓绝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可歌可泣。
We ..these bastard, use theyr fat to grease the tread of our tanks..
像日军对中国人那样残忍的军队。
李安表示:「王佳芝其實是張愛玲自己的投射,不希望大家把電影和鄭蘋如的忠貞報國連在一起。電影終究是藝術創作。’
张爱玲的自身经历 -->奇奇怪怪的爱情小说
的精神世界,是可以碾压现实滴。
只是,在今天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的精神世界几乎荡然无存廖。
笑坛里颜如玉长得也是这个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