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秋风又起的时候,她满了三十岁。
相亲依旧进行中。只是仍旧没有结果。
相亲多了,她也麻木了,似乎成了周日的一个例行程序而已。
人们最常对她说的一句话就是,别太挑了,找个人好好过日子吧!特别是一些整天抱怨丈夫、控诉婆婆、打骂孩子,生活一团糟的女人,本来愁眉苦脸、愤世嫉俗地熬着生活。可是一到了她面前,立马一副满足惬意、妥当安稳的幸福模样,催促劝说着她不要挑剔,赶紧结婚。看着这些女人魔术一般的变脸技术,有时她便犯了倔,拉开架势,与之理论一番。谁让她曾经是大学辩论队的主力辩手呢。
“如果只是为了过日子,又何必凑后着结婚。一个人过也不挺好的嘛!看看你们把自己整的跟祥林嫂一般到处控诉。又有什么意思呢?”急眼了的时候,她就用这些话去堵那些女人们的嘴,最后再加上一句“有爱情的婚姻才是好婚姻,凑合着的婚姻宁缺毋滥。”
那年的九月天,罕见地飘了一场雪,她过了三十五岁生日。那年,妹妹和高翔已出国多年。母亲也消停了许多,每次过年过节难得回家一趟,母亲不再责备也不和她吵闹。只是不时地轻轻叹口气,用怜悯探究的眼神悄悄观察她。偶尔会含蓄地说些还是要抓紧时机,不然可就真耽搁了之类的丧气话。都被她一一怼回去。
彼时,间或也有人为她介绍对象。只是介绍的人年龄越来越大,条件也越来越差。甚至是丧偶或者离异的鳏夫,有的还带着小孩。有时介绍人看见她诧异迷茫的神情,便不好意思地叹口气“唉!三十多岁的男人都去找二十多岁的女孩了。”她便在心里感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前些年,介绍的男孩还都是单身未婚,现在可到好,二婚的、带孩子的,难不成进门就去当后妈?事已至此,她越发不愿意将就了。
又过了两年,几乎不再有人为她介绍对象了。她形单影只上班下班,很少回家。母亲也终于彻底消停了,嘴巴不再喋喋不休,也不再大张旗鼓地催促她去相亲,甚至连小声碎叨也几乎消声匿迹了。她独来独往,安于清静,已经完全习惯适应了一个人的生活。
只是偶尔午夜梦回之时,依旧会想起他,想起这些年的寻寻觅觅。说来说去,东寻西觅,还是他最适合自己,也算是唯一一次动了感情的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即使曾经有过本科专科城乡贫富的纠结,但毕竟是最少世俗考量的一段感情。
记得那年在青岛的海边,她和他还曾经热烈地讨论过爱情。
她说:“爱情就象东北的风,又像江南的雨。既猛烈又缠绵。”
他则说:“爱情更象空气中的水分子,一刻也不能少。”
那一晚,星光点点,惊涛拍岸,他捧着她的脸深情地说:“你就是我生命里的爱情水分子。”
十几年过去了,他的容貌被岁月渐渐模糊成一幅青春的背景,然而“你就是我生命里的爱情水分子”这句铮铮誓言却从来未曾淡去。也正是这句誓言,她在心里的某个地方,依旧珍藏着幻想和希望。依旧渴望爱情的降临,向往两情相悦的男欢女爱。三十七岁依旧很年轻,依旧有大把时光去追寻爱情享受爱情。在某一个地方,依旧会有一个把自己当作爱情水分子的男人。
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月光冰冷的夜晚,每每想起他,心里便会狠狠地疼一下。也因此对母亲的怨恨越来越深。深究其因,总归是母亲拆散了这段姻缘。
四十岁生日前的那年夏天,六十九岁的父亲于睡梦中过世。几乎与此同时,传来妹妹与高翔在美国协议离婚的消息。不知是父亲的突然离世,还是妹妹的无预警离婚,双重打击下,要强了一辈子的母亲突然间垮了,不吃不睡好几天,也不说一句话,不再过问关心任何事情。父亲的葬礼是她一手操办的,从买棺木,选墓地,到与殡仪馆联系,事无巨细,都是她一人完成。妹妹没有回来参加父亲的葬礼,最初因为签证,等到办好签证,安置好两个孩子,已经赶不及了。
安葬了父亲那天,她留下来陪母亲吃晚饭。母亲木然坐在门厅的餐桌边,长久地沉默。她到厨房煮了两碗挂面,卧了两颗荷包蛋,一股酱油,一股麻油。然后把面条放在母亲面前说“吃点东西吧!”
母亲抬起头,瞟了她一眼,又移开眼神,四下里扫视一番,最后定定地看着她,叹了一口气,说了父亲过世后的第一句话“一家子留下了三个女人。”
她没有吭气,只是把视线从母亲身上移开,也四处扫了一遍。房子还是那个房子,餐桌也还是那套餐桌,墙壁颜色,家具布置,与十几年前她大学毕业时几乎一模一样。也是七月,也是紫霞染红了一片天。只是那时当她走进家门时,父亲、妹妹都在,高翔也受邀在他们家吃饭。有鱼有肉,三荤四素,还有撒了葱花的馄饨汤,除了她,其他所有人的欢声笑语,依稀回荡。而现在,人去屋空,冷清清。她和母亲围着一张空荡荡的餐桌,各自闷头吃面。
一缕斜阳穿过窗子照进来,在桌面射出一道晃荡的光影。面条有点咸,可能酱油倒多了,看起来黑糊糊的。吃过这碗面,她也会离开,便只剩下母亲一个人了。一家子只留下了三个女人,更何况三个女人还各据一方。随即,她也叹了一口气。
唉!说起妹妹与高翔的婚姻,当初可谓门当户对,男才女貌,旗鼓相当,羡煞众人。出国留学,婚姻事业,皆顺风顺水。记得母亲经常拿妹妹与她比较“你看小妹,只比你小两岁,却样样超前。家庭事业,儿女双全,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心。”父母第一次去美国妹妹家探亲回来后如此说。这不,过着过着也离婚了。所谓金童玉女般的美满婚姻也不过如此。那些本来就凑合着逃离大龄未婚行列的平常婚姻,想来更是乏善可陈味同嚼蜡了吧。
(未完待续)
(此篇小说曾在世界日报小说版连载,收录在短篇小说集《阳光屋》)
看看我的玫瑰,玫瑰特别皮实,院子里绽放几天,回家还可以美丽几天:)
缘分”和“缘份”在现代汉语中可以通用,都表示人与人或事物之间某种不可预知的联系,但“缘分”更常用,也更口语化。“缘份”在一些场合下,尤其是在较正式的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可能会显得更加文雅和考究。?
4,
秋风又起的时候,她满了三十岁。
相亲依旧进行中。只是仍旧没有结果。
相亲多了,她也麻木了,似乎成了周日的一个例行程序而已。
人们最常对她说的一句话就是,别太挑了,找个人好好过日子吧!特别是一些整天抱怨丈夫、控诉婆婆、打骂孩子,生活一团糟的女人,本来愁眉苦脸、愤世嫉俗地熬着生活。可是一到了她面前,立马一副满足惬意、妥当安稳的幸福模样,催促劝说着她不要挑剔,赶紧结婚。看着这些女人魔术一般的变脸技术,有时她便犯了倔,拉开架势,与之理论一番。谁让她曾经是大学辩论队的主力辩手呢。
“如果只是为了过日子,又何必凑后着结婚。一个人过也不挺好的嘛!看看你们把自己整的跟祥林嫂一般到处控诉。又有什么意思呢?”急眼了的时候,她就用这些话去堵那些女人们的嘴,最后再加上一句“有爱情的婚姻才是好婚姻,凑合着的婚姻宁缺毋滥。”
那年的九月天,罕见地飘了一场雪,她过了三十五岁生日。那年,妹妹和高翔已出国多年。母亲也消停了许多,每次过年过节难得回家一趟,母亲不再责备也不和她吵闹。只是不时地轻轻叹口气,用怜悯探究的眼神悄悄观察她。偶尔会含蓄地说些还是要抓紧时机,不然可就真耽搁了之类的丧气话。都被她一一怼回去。
彼时,间或也有人为她介绍对象。只是介绍的人年龄越来越大,条件也越来越差。甚至是丧偶或者离异的鳏夫,有的还带着小孩。有时介绍人看见她诧异迷茫的神情,便不好意思地叹口气“唉!三十多岁的男人都去找二十多岁的女孩了。”她便在心里感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前些年,介绍的男孩还都是单身未婚,现在可到好,二婚的、带孩子的,难不成进门就去当后妈?事已至此,她越发不愿意将就了。
又过了两年,几乎不再有人为她介绍对象了。她形单影只上班下班,很少回家。母亲也终于彻底消停了,嘴巴不再喋喋不休,也不再大张旗鼓地催促她去相亲,甚至连小声碎叨也几乎消声匿迹了。她独来独往,安于清静,已经完全习惯适应了一个人的生活。
只是偶尔午夜梦回之时,依旧会想起他,想起这些年的寻寻觅觅。说来说去,东寻西觅,还是他最适合自己,也算是唯一一次动了感情的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即使曾经有过本科专科城乡贫富的纠结,但毕竟是最少世俗考量的一段感情。
记得那年在青岛的海边,她和他还曾经热烈地讨论过爱情。
她说:“爱情就象东北的风,又像江南的雨。既猛烈又缠绵。”
他则说:“爱情更象空气中的水分子,一刻也不能少。”
那一晚,星光点点,惊涛拍岸,他捧着她的脸深情地说:“你就是我生命里的爱情水分子。”
十几年过去了,他的容貌被岁月渐渐模糊成一幅青春的背景,然而“你就是我生命里的爱情水分子”这句铮铮誓言却从来未曾淡去。也正是这句誓言,她在心里的某个地方,依旧珍藏着幻想和希望。依旧渴望爱情的降临,向往两情相悦的男欢女爱。三十七岁依旧很年轻,依旧有大把时光去追寻爱情享受爱情。在某一个地方,依旧会有一个把自己当作爱情水分子的男人。
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月光冰冷的夜晚,每每想起他,心里便会狠狠地疼一下。也因此对母亲的怨恨越来越深。深究其因,总归是母亲拆散了这段姻缘。
四十岁生日前的那年夏天,六十九岁的父亲于睡梦中过世。几乎与此同时,传来妹妹与高翔在美国协议离婚的消息。不知是父亲的突然离世,还是妹妹的无预警离婚,双重打击下,要强了一辈子的母亲突然间垮了,不吃不睡好几天,也不说一句话,不再过问关心任何事情。父亲的葬礼是她一手操办的,从买棺木,选墓地,到与殡仪馆联系,事无巨细,都是她一人完成。妹妹没有回来参加父亲的葬礼,最初因为签证,等到办好签证,安置好两个孩子,已经赶不及了。
安葬了父亲那天,她留下来陪母亲吃晚饭。母亲木然坐在门厅的餐桌边,长久地沉默。她到厨房煮了两碗挂面,卧了两颗荷包蛋,一股酱油,一股麻油。然后把面条放在母亲面前说“吃点东西吧!”
母亲抬起头,瞟了她一眼,又移开眼神,四下里扫视一番,最后定定地看着她,叹了一口气,说了父亲过世后的第一句话“一家子留下了三个女人。”
她没有吭气,只是把视线从母亲身上移开,也四处扫了一遍。房子还是那个房子,餐桌也还是那套餐桌,墙壁颜色,家具布置,与十几年前她大学毕业时几乎一模一样。也是七月,也是紫霞染红了一片天。只是那时当她走进家门时,父亲、妹妹都在,高翔也受邀在他们家吃饭。有鱼有肉,三荤四素,还有撒了葱花的馄饨汤,除了她,其他所有人的欢声笑语,依稀回荡。而现在,人去屋空,冷清清。她和母亲围着一张空荡荡的餐桌,各自闷头吃面。
一缕斜阳穿过窗子照进来,在桌面射出一道晃荡的光影。面条有点咸,可能酱油倒多了,看起来黑糊糊的。吃过这碗面,她也会离开,便只剩下母亲一个人了。一家子只留下了三个女人,更何况三个女人还各据一方。随即,她也叹了一口气。
唉!说起妹妹与高翔的婚姻,当初可谓门当户对,男才女貌,旗鼓相当,羡煞众人。出国留学,婚姻事业,皆顺风顺水。记得母亲经常拿妹妹与她比较“你看小妹,只比你小两岁,却样样超前。家庭事业,儿女双全,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心。”父母第一次去美国妹妹家探亲回来后如此说。这不,过着过着也离婚了。所谓金童玉女般的美满婚姻也不过如此。那些本来就凑合着逃离大龄未婚行列的平常婚姻,想来更是乏善可陈味同嚼蜡了吧。
(未完待续)
(此篇小说曾在世界日报小说版连载,收录在短篇小说集《阳光屋》)
看看我的玫瑰,玫瑰特别皮实,院子里绽放几天,回家还可以美丽几天:)
缘分”和“缘份”在现代汉语中可以通用,都表示人与人或事物之间某种不可预知的联系,但“缘分”更常用,也更口语化。“缘份”在一些场合下,尤其是在较正式的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可能会显得更加文雅和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