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篇贴子,也许会有人点赞,也许会有人指责,甚至可能被推到头条。但这一切,对我来说,已经无所谓了。
分享出来,不是为了争论对错,也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为了给这段漫长、复杂的婚姻生活,画上一个属于自己的句号。
我对所有的评论也不会答复。
三十年来,我一直困惑,始终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无论怎样努力去改变自己、去迎合、去理解,始终找不到答案。
直到后来,在心理医生的一番点拨下,我才明白,原来这些年,我一直与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共存了三十年。这一切,终于有了一个解释。
曾经,xiang把那些复杂、细腻、撕裂的情感完整记录下来。可如今,写的冲动已经消退,也失去了太多兴趣,只剩下零零散散的片段,随手留在这里。
也许,将来会有某个人,有缘看到这些情节,愿意替我把故事继续讲下去,也算是一种了结吧。
铺垫家人的为人处事, 也更能理解行为和观念, 尽量具体例子:
他曾告诉我,“相敬如宾”是你小脚奶奶对婚姻的要求(在她那个年代,这已经是女人对婚姻能抱持的最高期望了)。
他爷爷能把她逼到撞墙,幸好他奶奶后来守寡,才不必再撞墙受苦,又碰上大孝子,便有了奶奶,姑姑,爸妈,他三兄弟的大家庭。
但我提醒他,我并不是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请不要用对七十岁老太太的标准来要求我。就是我被弄疯要撞墙,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他奶奶就撞墙。
难怪他妈妈会说,如果只靠她一个人的工资,她一样可以把生活过得很好。
3。主角出场:
利用我, 来满足所谓的「尽孝」需求,以及其他对自己道德感的满足。
同样地,在很多事情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缺乏同理心。
比如,我曾经说过不要刮锅子、不要制造过大的噪音、吃饭时不要为了最后一粒米而拼命刮碗 (因为他说他父亲要求的), 他却认为这是我的问题,而不是他的问题。
终于我把家里的碗、筷子、汤匙都换成了木头材质的,因为我不想再为他提供这些「制造噪音」的工具。如果他真的坚持要发出那些声音,请自己去买工具吧。
90年代,当我一个人在美国边怀孕边工作时,你只有三周假期从国外回来陪我坐月子。可是,这时收到爸爸写的信:
1)要给你哥哥买药,
2)要给你弟弟做什么,
3)孙女的中文名字,
却只字未提我一个人怀孕、独自承担的辛苦,也没有提到他这三周应该好好照顾我、陪伴我。
4. 接着来个Finale:
2年前当着别人的面说,他希望我走在他前面离开这个世界,这样他可以照顾我,不让我感到孤独。WOW 你们说说 我该如何感受啊
首先,他有没有真正问过我的选择!
这种说法,其实就是典型的「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式的自我感动,用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感,看似关心,实则更多是在满足你自己的情感需求。
我想清楚地告诉他:
当我离开时,我不需要他再像坐月子时那样板着脸端鸡汤,更不想成为他用来彰显道德或感动自己的工具。Just Say NO!
看来意难平,再来几个百思不解的段子:有好笑的, 更多的是心酸
2。
后来朋友一点 我终于释然, 只有拉烂粑粑的才需要洗,这根本没必要被过度神化。
他甚至还给几个亲戚送了 Toto 马桶盖,把这洗屁股当作值得推崇的“仪式感”
3。
后来,他还瞒着我,让我的中学同学——一位科学家,替他弟弟写推荐信,过了很久我才知道这件事。
于是,我慢慢明白,如果我无论如何都做不了“好人”,我也不愿意再伪装成“好人”,索性选择不再与他们家人联系,这样至少可以保住内心的平静。
写下这篇贴子,也许会有人点赞,也许会有人指责,甚至可能被推到头条。但这一切,对我来说,已经无所谓了。
分享出来,不是为了争论对错,也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为了给这段漫长、复杂的婚姻生活,画上一个属于自己的句号。
我对所有的评论也不会答复。
三十年来,我一直困惑,始终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无论怎样努力去改变自己、去迎合、去理解,始终找不到答案。
直到后来,在心理医生的一番点拨下,我才明白,原来这些年,我一直与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共存了三十年。这一切,终于有了一个解释。
曾经,xiang把那些复杂、细腻、撕裂的情感完整记录下来。可如今,写的冲动已经消退,也失去了太多兴趣,只剩下零零散散的片段,随手留在这里。
也许,将来会有某个人,有缘看到这些情节,愿意替我把故事继续讲下去,也算是一种了结吧。
铺垫家人的为人处事, 也更能理解行为和观念, 尽量具体例子:
他曾告诉我,“相敬如宾”是你小脚奶奶对婚姻的要求(在她那个年代,这已经是女人对婚姻能抱持的最高期望了)。
他爷爷能把她逼到撞墙,幸好他奶奶后来守寡,才不必再撞墙受苦,又碰上大孝子,便有了奶奶,姑姑,爸妈,他三兄弟的大家庭。
但我提醒他,我并不是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请不要用对七十岁老太太的标准来要求我。就是我被弄疯要撞墙,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他奶奶就撞墙。
难怪他妈妈会说,如果只靠她一个人的工资,她一样可以把生活过得很好。
3。主角出场:
利用我, 来满足所谓的「尽孝」需求,以及其他对自己道德感的满足。
同样地,在很多事情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缺乏同理心。
比如,我曾经说过不要刮锅子、不要制造过大的噪音、吃饭时不要为了最后一粒米而拼命刮碗 (因为他说他父亲要求的), 他却认为这是我的问题,而不是他的问题。
终于我把家里的碗、筷子、汤匙都换成了木头材质的,因为我不想再为他提供这些「制造噪音」的工具。如果他真的坚持要发出那些声音,请自己去买工具吧。
90年代,当我一个人在美国边怀孕边工作时,你只有三周假期从国外回来陪我坐月子。可是,这时收到爸爸写的信:
1)要给你哥哥买药,
2)要给你弟弟做什么,
3)孙女的中文名字,
却只字未提我一个人怀孕、独自承担的辛苦,也没有提到他这三周应该好好照顾我、陪伴我。
4. 接着来个Finale:
2年前当着别人的面说,他希望我走在他前面离开这个世界,这样他可以照顾我,不让我感到孤独。WOW 你们说说 我该如何感受啊
首先,他有没有真正问过我的选择!
这种说法,其实就是典型的「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式的自我感动,用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感,看似关心,实则更多是在满足你自己的情感需求。
我想清楚地告诉他:
当我离开时,我不需要他再像坐月子时那样板着脸端鸡汤,更不想成为他用来彰显道德或感动自己的工具。Just Say NO!
看来意难平,再来几个百思不解的段子:有好笑的, 更多的是心酸
2。
当我和他一起在厕所, 好几次反复提到ta爸爸「大便后一定要洗屁股」,次数恐怕不止二十次了。 有一段时间,我每次上厕所时,脑子里都会浮现出他父亲脱裤子拉屎的画面, 光辉形象瞬间消失. 然后我自己开始纠结: To wash or not to wash, it is the question. 是不是我被弄得很崩溃啊?!后来朋友一点 我终于释然, 只有拉烂粑粑的才需要洗,这根本没必要被过度神化。
他甚至还给几个亲戚送了 Toto 马桶盖,把这洗屁股当作值得推崇的“仪式感”
3。
他习惯性地利用自己的兄弟、侄子,来满足他那种对关注和赞美的强烈需求。 于是,电话那头,你只能听到他滔滔不绝、指点江山。 这背后,映射出的正是他长期以来缺乏边界感(boundary),以及对被认同、被崇拜的执念。后来,他还瞒着我,让我的中学同学——一位科学家,替他弟弟写推荐信,过了很久我才知道这件事。
于是,我慢慢明白,如果我无论如何都做不了“好人”,我也不愿意再伪装成“好人”,索性选择不再与他们家人联系,这样至少可以保住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