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须磨(すま)
本回故事简介
源氏二十六岁三月至二十七岁三月之事。本回是整部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光源氏因受政敌,被右大臣一派构陷,政治局势不利,于是自请离京前往偏远的须磨地,神户市西部,暂避风头。尽管名义上是“自愿”,但实际上是政治放逐。在须磨,光源氏生活清苦,与京城的荣华相比,生活落差巨大。他在寂寞与惆怅中回忆过往,心情极为低落。与此同时,他也体验到自然的美和心灵的宁静,文学才情在寂寞中愈发敏感与细腻。
本回故事简叙
评注:源氏公子犯下大事,睡了当今皇上的心爱女人胧月夜,亦即皇太后的六妹,被太后抓住把柄,于公于私,皆不能忍也,便与娘家右大臣联合报复整治左大臣。
左大臣势力骤减,源氏公子也已失却了父皇桐壶帝的庇护,渐觉世路艰辛。他想自动离开京都,避居须磨。
想起今将离去,难于抛舍之事,实在甚多。尤其是紫姬,她那朝朝暮暮惜别伤离、愁眉不展的样子,越来越厉害,这比任何事情更使他痛心。如今一旦别去,或许即成永诀,亦未可知。如此一想,便觉肝肠寸断。
源氏有时考虑:“索性悄悄地带她同行,便又如何?”然而在那荒凉的海边,除了惊风骇浪之外,实在很不相宜。如此一想,便打消此念。紫姬却说:“即使是赴黄泉,我也要跟你同行。”怨恨源氏公子的犹豫不决。
花散里虽然和源氏公子相会之日甚少,但因自己的清苦生涯全然托庇公子照拂,所以她的悲叹也是理之当然。
那位出家为尼的藤壶皇后,虽然深恐世人说长道短,于己身不利,因而万事谨慎小心,但也常常偷偷地寄信与源氏公子。源氏公子怨恨地想:“我为她受尽煎熬,都是前生孽缘!”
源氏公子定于三月二十后离京。对外人并不宣布行期。出发前二三日,源氏公子秘密地访问左大臣府邸。目视葵姬旧居的室中,但觉景象好不凄凉!小公子夕雾长得秀美,听见父亲来了,欢天喜地地跑过来。源氏公子看了,说道:“许久不见,他还认得父亲,乖得很!”便抱起他,坐在膝上,样子不胜怜惜。左大臣也来了,与源氏公子面晤。
岳母老夫人派小公子的乳母宰相君向源氏公子传言:“老身本欲亲自与公子晤谈,只因悲愤之余,心乱如麻,拟待心情稍定,再图相见。。。“
源氏公子出门之时,众侍女都来窥看。其时月落西山,光辉转明。源氏公子映着月光,愁眉不展,神情清艳。即使是虎狼,看见了也会泪下。她们看到他那优美无比的容貌,心中都异常激动。
源氏公子回到二条院私邸。
本来门前车马云集,几无空隙。如今冷冷清清,无人上门了。
来到西殿,他对紫姬说:“昨夜只因有这些事,直到破晓才能回家。想你不会疑心我胡行乱为吧。至少在我还居住于京都的期间,舍不得离开你,。。毕竟是痛心的。”紫姬只回答道:“除了此次之事以外,世间哪有更大的飞来横祸呢?”她那伤心苦思之状,异于他人。
无官一身轻,他穿着一件无纹的贵族便服,样子反而优雅。容貌清减了,也反而俊美。走近镜台,自己也觉得清秀可爱,便道:“我衰老得很了!难道真像镜中那样消瘦么?可怜!”
于是吟道:“此身远戍须磨浦,镜影随君永不离。”
紫姬答道:“镜中倩影若长在,对此菱花即慰心。”
她自言自语地吟唱,把身子躲在柱后,借以隐藏脸上的泪痕。源氏公子看见她的样子异常可爱,觉得平生所见无数美人,没有一个比得上她。
那个花散里为了源氏公子之事无限悲伤,常常寄书慰问,这原是理之当然。源氏公子想:“若不与她再见一面,她将恨我无情。”便决心在这天晚间前去访问。
住在西面的花散里以为公子行期已近,不会再到这里来了,正在颓丧之中。岂料当此添愁的月光幽艳地照临,忽闻空谷足音,随即飘来芬芳无比的衣香,不久源氏公子悄悄地进来了。她便向前膝行几步,与公子在月下相会。两人在此情话绵绵,不觉夜色已近黎明,远近鸡声连连报晓。
其时残月西沉,月光照在花散里的深红色衣袖上,她就赋诗:“月中衣袖虽孤陋,愿得清光再照临。”袖指花散里,明月源氏公子。源氏听到这哀怨之词,不胜怜惜,安慰她道:“后日终当重见月,云天暂暗不须忧。惟瞻望前程,渺茫难知。堕尽忧疑之泪,但觉心绪黯然。”说罢,便在晨曦中退出了。
评注:花散里是个最沉静之人,然而因为源氏公子此行吉凶未卜,想想自己很少被公子光顾,心有戚戚也。不是抱怨,更是一种惋惜,留恋。
源氏公子回到二条院,就准备行装。召集一向亲近而不附权势的一切忠仆,吩咐他们分别管理今后府内上下一切事务。又从其中选出数人,同赴须磨。
源氏公子不顾一切,写一封信送交尚侍胧月夜。信中写道:“日来芳讯沉沉,情理自可谅解。今我即将流离,苦恨不可言喻。” 胧月夜收到来信,悲痛不堪。含着热泪写道:“身似泪河浮水泡,未逢后会已先消。”
行期即在明天了。今天夜间,源氏公子当前往拜别桐壶院之墓,便向北山出发。其时将近破晓,月色当空。拜墓时刻尚早,便先去参谒师姑藤壶皇后。说:“我身蒙此意外之罪,实因有一背叛良心之事,不胜惶恐。我身诚不足惜,但望太子顺利即位,于愿足矣。”
藤壶皇后听见源氏公子的话句句中肯,一时心绪缭乱,无言可答。源氏公子寻思过去未来千头万绪之事,伤心之极,掩面而泣,其神情凄艳无比。后来收泪问道:“我今即将前往拜墓,不知母后有何传言否?”藤壶皇后悲伤之极,一时不能答语。
源氏公子等到晓月出山之时,方去谒陵。
墓道上蔓草繁茂。踏草而行,晓露沾衣。云遮月暗,树影阴森,有凄凉惨栗之感。源氏公子欲离墓辞去,而方向莫辨,便又稽首下拜。但觉父皇面影,赫然在目,不禁毛骨悚然。遂吟诗云:“皇灵见我应悲叹,明月怜人隐入云。”举世之人,无不痛惜源氏公子离去。
出发之日,与紫姬从容谈心,直至日暮,照例于夜深时分启程。公子身穿布衣便服,旅装极度简陋。对紫姬吟道:“但教坚守终身誓,偶尔生离不足论。想必是短暂的。”紫姬答道:“痴心欲舍微躯命,换得行人片刻留。”源氏公子见她如此痴心相爱,便觉难于抛舍。但天明后人目众多,有所不便,只得硬着心肠出发了。
一路行去,源氏公子即景赋诗:“屈原名字留千古,逐客去向叹渺茫。”
源氏公子到了地方,召集附近领地里的吏目,命令他们从事土木工程。过了不久,土木工程已楚楚可观。这住处便不再像一个旅舍,而是天天有许多人出入了。然而终无情投意合之人可以共话,仍有远客他乡之感,心情不免郁结。
安定以后,遥念京华旧事,可恋之人甚多:紫姬定多愁苦;太子近况如何;小公子夕雾想必依旧无心无思,嬉戏度日吧?给藤壶、花散里均有私信。
师姑藤壶皇后关念皇太子前程,其忧伤之深,自不必说。她的回信,有这样的话:“近来只是身证菩提心积恨,经年红泪湿袈裟。”
尚侍胧月夜的回信中说:“为防世上千人目,闷煞心中万斛/hú/愁。其余之事,可想而知,恕不详述。”
紫姬的回信,附诗一首:“海客潮侵袖,居人泪湿襟。请将襟比袖,谁重复谁轻?”
紫姬送来的衣服,色彩与式样都非常雅观。源氏公子想:“此人事事擅长,使我如意称心。若无此变,现在我正可摒除一切烦恼,断绝一切牵累,与此人共度安闲岁月。”
左大臣的回信中叙述着小公子夕雾的近况,写得十分可怜。
对了,对了,只因头绪纷繁,不觉遗漏了一个人:六条妃子伊势斋宫处,源氏公子也曾遣使送信去。六条妃子也特地遣使送来回信。她的回信情意缠绵。措词之妥帖与笔致之优秀,与众不同,确有高雅的风度。其中有云:“足下所居之处,似非现实世间。我等闻此消息,几疑身在梦中。思量起来,总不致长年离京远客吧。但我身前世罪孽深重,再见之日,遥遥无期矣。但愿须磨流放客,垂怜伊势隐居人。这个万事全非的世间,不知将来如何结果啊?”此外话语甚多。另有一诗云:“君有佳期重返里,我无生趣永飘零。”六条夫人多情善感,写此信时,几度搁笔长叹,方得写成。用白色中国纸四五张不拘行格,笔情墨趣异常优美。公子回道:今生永伴愁和泪,怅望须磨浦上云。再会之期,渺茫难知。思想起来,好不愁闷人也!”
花散里收到了源氏公子的信,附诗云:“愁看蔓草封堦砌,泪涌如泉袖不干。”
那个尚侍胧月夜,为了与源氏公子的私情被人察破,成了世间笑柄,羞愤之余,心情异常消沉。右大臣一向特别疼爱这女儿,便屡次向太后说情,又上奏朱雀帝。朱雀帝认为她并不是有身份的女御或更衣,只是个朝中的女官,就宽恕了她。
后来他对胧月夜说:“你至今不曾替我生个皇子,真是遗憾。我想遵循父皇遗命,让皇太子即帝位。可是其间阻碍甚多,教人好生烦恼!” 此时他早已有退位隐遁的打算。
须磨浦上,萧瑟的秋风吹来了。四面秋风猛厉,那波涛声越来越高,公子预感凄楚。吟诗道:
“涛声哀似离人泣,疑有风从故国来。”
公子与侍从做诗闲谈,此时一轮明月升上天空。
源氏公子想起今天是十五之夜,便有无穷往事涌上心头。遥想清凉殿上,正在饮酒作乐,令人不胜艳羡;南宫北馆,定有无数愁人,对月长叹。于是凝望月色,冥想京都种种情状。继而朗吟“二千里外故人心”,闻者照例感动流泪。
评注:“二千里外故人心”出自白居易《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左右劝道:“夜深了,请公子安息去也。”
且说京中自从源氏公子去后,兄弟辈的诸皇子以及向来与公子亲善的诸公卿,起初常有书信寄来须磨慰问,并有诗文互相赠答。太后听到他们唱和,骂道:“获罪于朝廷的人,不得任意行动,连饮食之事也不得自由。现在这个源氏在流放地造起风雅的邸宅来,又做诗文诽谤朝政,居然也有人附和他,像跟着赵高指鹿为马一样。”诸皇子害怕起来,就不再有人敢和源氏通信了。
评注:指鹿为马出自 《史记·秦二世纪》。
源氏公子在须磨,日子渐久,恋念紫姬之心无法忍耐,极想接她来此同居。但念自身为了宿世孽障,流离至此,岂可再拉这可爱的人儿落水?终觉此事不妥,便打消了这念头。
冬天,雪大得可怕。源氏公子怅望长空,不胜凄凉之感,想起了古昔汉皇遣嫁胡国的王昭君。设想这女子倘是我自己所爱之人,我将何等悲伤!情不自禁高声朗诵大江朝纲《王昭君》:“翠黛红颜锦绣妆,泣寻沙塞出家乡。边风吹断秋心绪,陇水流添夜泪行。胡角一声霜后梦,汉宫万里月前肠。昭君若赠黄金赂,定是终身奉帝王。”。
这一晚照例不能入睡。
且说那明石浦,离须磨浦极近,
这明石道人生性高傲,世无其匹。此时听说源氏公子客居须磨,便对他夫人说:“桐壶更衣所生的源氏光华公子,因为得罪朝廷,迁居到须磨浦来了。我们的女儿前世积德,故能碰到这种意外的幸运。把女儿嫁给他吧。”
夫人答道:“千万使不得!听京中人说,这个人娶的身份高贵的夫人,不知多多少少。并且东偷西摸,连皇上的妃子都触犯到,为此闹得天翻地覆。这个人哪里会把我们这种乡下姑娘放在心上呢?”明石道人冒起火来,说道:“你不懂事!我自有道理。快准备起来吧。”道人又对夫人说:“你知道源氏公子是怎样的人?他已故的母后桐壶妃子,是我已故叔父按察大纳言的女儿。我虽然是乡下人,但和公子有上述的因缘,想他决不会唾弃我。”
他家的这位小姐呢,虽然不是一个绝色美女,但亦温顺优雅,聪明伶俐,并不亚于身份高贵的女子。
公子与侍从在海边诵经。忽然风起云涌,天昏地黑。大雨突如其来,声势异常猛烈。众人心慌意乱,叹道:“照这光景,世界要毁灭了!”独有源氏公子从容不迫地坐着诵经。
评注:现代气象术语“海啸”。
将近破晓,诸人均已酣眠,源氏公子亦稍稍入睡。梦见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走进室内,叫道:“刚才大王召唤,为何不到?”便向各处寻找源氏公子。公子惊醒,想道:“听说海龙王最爱美貌之人,想是看中我了。”这就使得他更加恐惧,觉得这海边越发不堪久居了。
本回故事复习
这一章表现了光源氏人生的第一次低谷,体现出他性格中坚韧与多情的一面,也为后面“明石之章”的展开作铺垫。从中我们读出受佛教思想影响的荣华易逝与无常观;光源氏从繁华中退至清寂的自然环境,体现了幽玄与物哀之美。另外,引入明石道人,他心心念念要把女儿嫁给高贵的皇族。
源氏公子流放须磨图
源氏公子拉磨图
女儿送给我的coloring book里面居然有这个
第十二回 须磨(すま)
本回故事简介
源氏二十六岁三月至二十七岁三月之事。本回是整部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光源氏因受政敌,被右大臣一派构陷,政治局势不利,于是自请离京前往偏远的须磨地,神户市西部,暂避风头。尽管名义上是“自愿”,但实际上是政治放逐。在须磨,光源氏生活清苦,与京城的荣华相比,生活落差巨大。他在寂寞与惆怅中回忆过往,心情极为低落。与此同时,他也体验到自然的美和心灵的宁静,文学才情在寂寞中愈发敏感与细腻。
本回故事简叙
评注:源氏公子犯下大事,睡了当今皇上的心爱女人胧月夜,亦即皇太后的六妹,被太后抓住把柄,于公于私,皆不能忍也,便与娘家右大臣联合报复整治左大臣。
左大臣势力骤减,源氏公子也已失却了父皇桐壶帝的庇护,渐觉世路艰辛。他想自动离开京都,避居须磨。
想起今将离去,难于抛舍之事,实在甚多。尤其是紫姬,她那朝朝暮暮惜别伤离、愁眉不展的样子,越来越厉害,这比任何事情更使他痛心。如今一旦别去,或许即成永诀,亦未可知。如此一想,便觉肝肠寸断。
源氏有时考虑:“索性悄悄地带她同行,便又如何?”然而在那荒凉的海边,除了惊风骇浪之外,实在很不相宜。如此一想,便打消此念。紫姬却说:“即使是赴黄泉,我也要跟你同行。”怨恨源氏公子的犹豫不决。
花散里虽然和源氏公子相会之日甚少,但因自己的清苦生涯全然托庇公子照拂,所以她的悲叹也是理之当然。
那位出家为尼的藤壶皇后,虽然深恐世人说长道短,于己身不利,因而万事谨慎小心,但也常常偷偷地寄信与源氏公子。源氏公子怨恨地想:“我为她受尽煎熬,都是前生孽缘!”
源氏公子定于三月二十后离京。对外人并不宣布行期。出发前二三日,源氏公子秘密地访问左大臣府邸。目视葵姬旧居的室中,但觉景象好不凄凉!小公子夕雾长得秀美,听见父亲来了,欢天喜地地跑过来。源氏公子看了,说道:“许久不见,他还认得父亲,乖得很!”便抱起他,坐在膝上,样子不胜怜惜。左大臣也来了,与源氏公子面晤。
岳母老夫人派小公子的乳母宰相君向源氏公子传言:“老身本欲亲自与公子晤谈,只因悲愤之余,心乱如麻,拟待心情稍定,再图相见。。。“
源氏公子出门之时,众侍女都来窥看。其时月落西山,光辉转明。源氏公子映着月光,愁眉不展,神情清艳。即使是虎狼,看见了也会泪下。她们看到他那优美无比的容貌,心中都异常激动。
源氏公子回到二条院私邸。
本来门前车马云集,几无空隙。如今冷冷清清,无人上门了。
来到西殿,他对紫姬说:“昨夜只因有这些事,直到破晓才能回家。想你不会疑心我胡行乱为吧。至少在我还居住于京都的期间,舍不得离开你,。。毕竟是痛心的。”紫姬只回答道:“除了此次之事以外,世间哪有更大的飞来横祸呢?”她那伤心苦思之状,异于他人。
无官一身轻,他穿着一件无纹的贵族便服,样子反而优雅。容貌清减了,也反而俊美。走近镜台,自己也觉得清秀可爱,便道:“我衰老得很了!难道真像镜中那样消瘦么?可怜!”
于是吟道:“此身远戍须磨浦,镜影随君永不离。”
紫姬答道:“镜中倩影若长在,对此菱花即慰心。”
她自言自语地吟唱,把身子躲在柱后,借以隐藏脸上的泪痕。源氏公子看见她的样子异常可爱,觉得平生所见无数美人,没有一个比得上她。
那个花散里为了源氏公子之事无限悲伤,常常寄书慰问,这原是理之当然。源氏公子想:“若不与她再见一面,她将恨我无情。”便决心在这天晚间前去访问。
住在西面的花散里以为公子行期已近,不会再到这里来了,正在颓丧之中。岂料当此添愁的月光幽艳地照临,忽闻空谷足音,随即飘来芬芳无比的衣香,不久源氏公子悄悄地进来了。她便向前膝行几步,与公子在月下相会。两人在此情话绵绵,不觉夜色已近黎明,远近鸡声连连报晓。
其时残月西沉,月光照在花散里的深红色衣袖上,她就赋诗:“月中衣袖虽孤陋,愿得清光再照临。”袖指花散里,明月源氏公子。源氏听到这哀怨之词,不胜怜惜,安慰她道:“后日终当重见月,云天暂暗不须忧。惟瞻望前程,渺茫难知。堕尽忧疑之泪,但觉心绪黯然。”说罢,便在晨曦中退出了。
评注:花散里是个最沉静之人,然而因为源氏公子此行吉凶未卜,想想自己很少被公子光顾,心有戚戚也。不是抱怨,更是一种惋惜,留恋。
源氏公子回到二条院,就准备行装。召集一向亲近而不附权势的一切忠仆,吩咐他们分别管理今后府内上下一切事务。又从其中选出数人,同赴须磨。
源氏公子不顾一切,写一封信送交尚侍胧月夜。信中写道:“日来芳讯沉沉,情理自可谅解。今我即将流离,苦恨不可言喻。” 胧月夜收到来信,悲痛不堪。含着热泪写道:“身似泪河浮水泡,未逢后会已先消。”
行期即在明天了。今天夜间,源氏公子当前往拜别桐壶院之墓,便向北山出发。其时将近破晓,月色当空。拜墓时刻尚早,便先去参谒师姑藤壶皇后。说:“我身蒙此意外之罪,实因有一背叛良心之事,不胜惶恐。我身诚不足惜,但望太子顺利即位,于愿足矣。”
藤壶皇后听见源氏公子的话句句中肯,一时心绪缭乱,无言可答。源氏公子寻思过去未来千头万绪之事,伤心之极,掩面而泣,其神情凄艳无比。后来收泪问道:“我今即将前往拜墓,不知母后有何传言否?”藤壶皇后悲伤之极,一时不能答语。
源氏公子等到晓月出山之时,方去谒陵。
墓道上蔓草繁茂。踏草而行,晓露沾衣。云遮月暗,树影阴森,有凄凉惨栗之感。源氏公子欲离墓辞去,而方向莫辨,便又稽首下拜。但觉父皇面影,赫然在目,不禁毛骨悚然。遂吟诗云:“皇灵见我应悲叹,明月怜人隐入云。”举世之人,无不痛惜源氏公子离去。
出发之日,与紫姬从容谈心,直至日暮,照例于夜深时分启程。公子身穿布衣便服,旅装极度简陋。对紫姬吟道:“但教坚守终身誓,偶尔生离不足论。想必是短暂的。”紫姬答道:“痴心欲舍微躯命,换得行人片刻留。”源氏公子见她如此痴心相爱,便觉难于抛舍。但天明后人目众多,有所不便,只得硬着心肠出发了。
一路行去,源氏公子即景赋诗:“屈原名字留千古,逐客去向叹渺茫。”
源氏公子到了地方,召集附近领地里的吏目,命令他们从事土木工程。过了不久,土木工程已楚楚可观。这住处便不再像一个旅舍,而是天天有许多人出入了。然而终无情投意合之人可以共话,仍有远客他乡之感,心情不免郁结。
安定以后,遥念京华旧事,可恋之人甚多:紫姬定多愁苦;太子近况如何;小公子夕雾想必依旧无心无思,嬉戏度日吧?给藤壶、花散里均有私信。
师姑藤壶皇后关念皇太子前程,其忧伤之深,自不必说。她的回信,有这样的话:“近来只是身证菩提心积恨,经年红泪湿袈裟。”
尚侍胧月夜的回信中说:“为防世上千人目,闷煞心中万斛/hú/愁。其余之事,可想而知,恕不详述。”
紫姬的回信,附诗一首:“海客潮侵袖,居人泪湿襟。请将襟比袖,谁重复谁轻?”
紫姬送来的衣服,色彩与式样都非常雅观。源氏公子想:“此人事事擅长,使我如意称心。若无此变,现在我正可摒除一切烦恼,断绝一切牵累,与此人共度安闲岁月。”
左大臣的回信中叙述着小公子夕雾的近况,写得十分可怜。
对了,对了,只因头绪纷繁,不觉遗漏了一个人:六条妃子伊势斋宫处,源氏公子也曾遣使送信去。六条妃子也特地遣使送来回信。她的回信情意缠绵。措词之妥帖与笔致之优秀,与众不同,确有高雅的风度。其中有云:“足下所居之处,似非现实世间。我等闻此消息,几疑身在梦中。思量起来,总不致长年离京远客吧。但我身前世罪孽深重,再见之日,遥遥无期矣。但愿须磨流放客,垂怜伊势隐居人。这个万事全非的世间,不知将来如何结果啊?”此外话语甚多。另有一诗云:“君有佳期重返里,我无生趣永飘零。”六条夫人多情善感,写此信时,几度搁笔长叹,方得写成。用白色中国纸四五张不拘行格,笔情墨趣异常优美。公子回道:今生永伴愁和泪,怅望须磨浦上云。再会之期,渺茫难知。思想起来,好不愁闷人也!”
花散里收到了源氏公子的信,附诗云:“愁看蔓草封堦砌,泪涌如泉袖不干。”
那个尚侍胧月夜,为了与源氏公子的私情被人察破,成了世间笑柄,羞愤之余,心情异常消沉。右大臣一向特别疼爱这女儿,便屡次向太后说情,又上奏朱雀帝。朱雀帝认为她并不是有身份的女御或更衣,只是个朝中的女官,就宽恕了她。
后来他对胧月夜说:“你至今不曾替我生个皇子,真是遗憾。我想遵循父皇遗命,让皇太子即帝位。可是其间阻碍甚多,教人好生烦恼!” 此时他早已有退位隐遁的打算。
须磨浦上,萧瑟的秋风吹来了。四面秋风猛厉,那波涛声越来越高,公子预感凄楚。吟诗道:
“涛声哀似离人泣,疑有风从故国来。”
公子与侍从做诗闲谈,此时一轮明月升上天空。
源氏公子想起今天是十五之夜,便有无穷往事涌上心头。遥想清凉殿上,正在饮酒作乐,令人不胜艳羡;南宫北馆,定有无数愁人,对月长叹。于是凝望月色,冥想京都种种情状。继而朗吟“二千里外故人心”,闻者照例感动流泪。
评注:“二千里外故人心”出自白居易《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左右劝道:“夜深了,请公子安息去也。”
且说京中自从源氏公子去后,兄弟辈的诸皇子以及向来与公子亲善的诸公卿,起初常有书信寄来须磨慰问,并有诗文互相赠答。太后听到他们唱和,骂道:“获罪于朝廷的人,不得任意行动,连饮食之事也不得自由。现在这个源氏在流放地造起风雅的邸宅来,又做诗文诽谤朝政,居然也有人附和他,像跟着赵高指鹿为马一样。”诸皇子害怕起来,就不再有人敢和源氏通信了。
评注:指鹿为马出自 《史记·秦二世纪》。
源氏公子在须磨,日子渐久,恋念紫姬之心无法忍耐,极想接她来此同居。但念自身为了宿世孽障,流离至此,岂可再拉这可爱的人儿落水?终觉此事不妥,便打消了这念头。
冬天,雪大得可怕。源氏公子怅望长空,不胜凄凉之感,想起了古昔汉皇遣嫁胡国的王昭君。设想这女子倘是我自己所爱之人,我将何等悲伤!情不自禁高声朗诵大江朝纲《王昭君》:“翠黛红颜锦绣妆,泣寻沙塞出家乡。边风吹断秋心绪,陇水流添夜泪行。胡角一声霜后梦,汉宫万里月前肠。昭君若赠黄金赂,定是终身奉帝王。”。
这一晚照例不能入睡。
且说那明石浦,离须磨浦极近,
这明石道人生性高傲,世无其匹。此时听说源氏公子客居须磨,便对他夫人说:“桐壶更衣所生的源氏光华公子,因为得罪朝廷,迁居到须磨浦来了。我们的女儿前世积德,故能碰到这种意外的幸运。把女儿嫁给他吧。”
夫人答道:“千万使不得!听京中人说,这个人娶的身份高贵的夫人,不知多多少少。并且东偷西摸,连皇上的妃子都触犯到,为此闹得天翻地覆。这个人哪里会把我们这种乡下姑娘放在心上呢?”明石道人冒起火来,说道:“你不懂事!我自有道理。快准备起来吧。”道人又对夫人说:“你知道源氏公子是怎样的人?他已故的母后桐壶妃子,是我已故叔父按察大纳言的女儿。我虽然是乡下人,但和公子有上述的因缘,想他决不会唾弃我。”
他家的这位小姐呢,虽然不是一个绝色美女,但亦温顺优雅,聪明伶俐,并不亚于身份高贵的女子。
公子与侍从在海边诵经。忽然风起云涌,天昏地黑。大雨突如其来,声势异常猛烈。众人心慌意乱,叹道:“照这光景,世界要毁灭了!”独有源氏公子从容不迫地坐着诵经。
评注:现代气象术语“海啸”。
将近破晓,诸人均已酣眠,源氏公子亦稍稍入睡。梦见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走进室内,叫道:“刚才大王召唤,为何不到?”便向各处寻找源氏公子。公子惊醒,想道:“听说海龙王最爱美貌之人,想是看中我了。”这就使得他更加恐惧,觉得这海边越发不堪久居了。
本回故事复习
这一章表现了光源氏人生的第一次低谷,体现出他性格中坚韧与多情的一面,也为后面“明石之章”的展开作铺垫。从中我们读出受佛教思想影响的荣华易逝与无常观;光源氏从繁华中退至清寂的自然环境,体现了幽玄与物哀之美。另外,引入明石道人,他心心念念要把女儿嫁给高贵的皇族。
源氏公子流放须磨图
源氏公子拉磨图
女儿送给我的coloring book里面居然有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