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微论坛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杂交水稻之父有很多
查看北美微论坛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5月22日 8点43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匿
匿名
大约 4 年
楼主 (北美微论坛)
本帖最后由 匿名 于 2021-5-22 08:45 编辑
为杂交水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很多,中国科学家也有很多,贡献比袁隆平大的大有人在! 越是宣传纪念袁隆平这些人的贡献就越是会被埋没,zz不应该成为科学的阻力
-----------------------------------------------------------------------------------------------------------------------------------------丁颖将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人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1926年,中国丁颖就育成了杂交水稻;同年,美国琼斯也得到了杂交水稻后代;二战后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努力,美国、日本、苏联、印度、菲律宾等国家,都先于中国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基于雄性不育来实现水稻杂交技术路线,著名的有希尔斯(Sears,E.R.,1943~1947)的三型学说、爱德华生(Edwardson,J.R.,1956)的二型学说以及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的“三系法”育种方案。(另有一说杂交水稻的理论是苏联植物育种家米丘林首创)
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ll因此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1966 (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 IR8 。Henry Beachell的工作使印度尼西亚的水稻产量十年(1972 - 1982) 翻了一番。由于这些成绩,Henry Beachell于1978年获韩国Z*F奖,1987获日本Z*F奖,1996年获世界粮食奖……
1968年,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经过多年努力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提出了一系列诸如赶粉等等杂交水稻育种新方法,首次成功实现了基于“三系法”的水稻杂交技术。但是无论是Henry Beachell还是新城长友,其方案都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使得水稻杂交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
杂交水稻的真正产业化,最终是在中国由众多育种专家完成的。
早期开拓者:
管相桓:30年代就开始卓有成效的水稻杂交育种研究(其所积累保有的水稻栽培品种和野生稻品种都是全国之冠,这些价值连城、万金难求、不可复得和再生的绝世珍宝,及其所育成的多个高产优质新品种,连同他本人,在大力培育“ 社会主义草” 的高潮**中,都被作为“ 资产阶级的苗” 彻底销毁了)。
赵连芳:1921年就进入水稻研究,水稻杂交理论与实践均成绩斐然,开创性的杂交水稻IR8就是来源于赵的著名“低脚矮”。袁隆平1974年首次育成的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 及其后的“南” 字号和“矮”字号系列品种的关键性亲本,都是来源于其太老师赵连芳育成的著名品种中的“ 南特号”和“矮脚” 号
黄耀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一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创造和推广了无数个高产优质实用的杂交水稻品种,贡献巨大,绝不输于袁隆平。50年代起,黄耀祥和他的助手们经过调查研究,奔忙几个春秋,通过人工杂交,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稻矮杆良种 “广场矮” ,比国际水稻研究所的“ IR8”早出七年。六十年代,又育成“珍珠矮”、“江南矮”、“二九矮”、“广场矮”、“双行占”、“朝阳矮”等十几个各具特色的矮杆良种。从70年代到现在,他和助手们一起又育出一批新良种,著名的有:1975年“桂阳矮”早熟高产;1976年育出早、中、晚兼用品种“桂朝二号”,在云南省作中稻栽培最高亩产超两千斤,创中国水稻一季亩产最高纪录;1979年又育出了一个崭新的丛生快长株型给合品种 “双桂一号”,大批田亩产超千斤,由此确立了丛生快长株型育种方向,把中国籼稻矮杆育种推进到崭新的阶段。他育出的品种都深受欢迎,推广面积之大是空前的,计种植面积每年超过一千万亩的品种有:广场矮、珍珠矮、广陆矮、桂期二号、双桂一号。经济效益方面,在全国籼稻种植,仅从四个品种计算(广陆矮、珍珠矮、广场九号、桂朝一号),从育成推广到1980年累计种植面积8.5亿亩,增产稻谷628亿斤,为中国社会增益69亿元。
早期开拓者:
管相桓:30年代就开始卓有成效的水稻杂交育种研究(其所积累保有的水稻栽培品种和野生稻品种都是全国之冠,这些价值连城、万金难求、不可复得和再生的绝世珍宝,及其所育成的多个高产优质新品种,连同他本人,在大力培育“ 社会主义草” 的高潮**中,都被作为“ 资产阶级的苗” 彻底销毁了)。
赵连芳:1921年就进入水稻研究,水稻杂交理论与实践均成绩斐然,开创性的杂交水稻IR8就是来源于赵的著名“低脚矮”。袁隆平1974年首次育成的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 及其后的“南” 字号和“矮”字号系列品种的关键性亲本,都是来源于其太老师赵连芳育成的著名品种中的“ 南特号”和“矮脚” 号
黄耀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一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创造和推广了无数个高产优质实用的杂交水稻品种,贡献巨大,绝不输于袁隆平。50年代起,黄耀祥和他的助手们经过调查研究,奔忙几个春秋,通过人工杂交,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稻矮杆良种 “广场矮” ,比国际水稻研究所的“ IR8”早出七年。六十年代,又育成“珍珠矮”、“江南矮”、“二九矮”、“广场矮”、“双行占”、“朝阳矮”等十几个各具特色的矮杆良种。从70年代到现在,他和助手们一起又育出一批新良种,著名的有:1975年“桂阳矮”早熟高产;1976年育出早、中、晚兼用品种“桂朝二号”,在云南省作中稻栽培最高亩产超两千斤,创中国水稻一季亩产最高纪录;1979年又育出了一个崭新的丛生快长株型给合品种 “双桂一号”,大批田亩产超千斤,由此确立了丛生快长株型育种方向,把中国籼稻矮杆育种推进到崭新的阶段。他育出的品种都深受欢迎,推广面积之大是空前的,计种植面积每年超过一千万亩的品种有:广场矮、珍珠矮、广陆矮、桂期二号、双桂一号。经济效益方面,在全国籼稻种植,仅从四个品种计算(广陆矮、珍珠矮、广场九号、桂朝一号),从育成推广到1980年累计种植面积8.5亿亩,增产稻谷628亿斤,为中国社会增益69亿元。
李贞生:吉林省海龙县(梅河口市)河洼公社社员,于1967年就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他的杂交水稻的全称是温汤去雄远缘杂交,此成果当时在世界也是首例。李贞生培育出的玉米稻其特点是粒大饱满,杆高,抗倒伏,抗病力强,抗旱,高产。在当时能提高百分之15左右的产量。1974年在海龙县已推广2万余亩,并已为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广东等二十多个省、市的一些科研单位和社、队,提供玉米稻种三十多万斤!当时的玉米稻已在全国范围推广。1978年李贞生参加了全国科技大会,并与国家领导人和参加大会的科学家一起合影留念。李贞生由于他没有文化,不会写论文,所以他什么荣誉都没得到。
产业化功臣:
李必湖:作为袁隆平的主要助手从事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1970年11月,李必湖在三亚南红农场一个水渠边洗手时偶然发现一株海南野生稻雄性不育株。他小心翼翼地将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脱下衣服包起,带回试验基地。他每天提水浇灌,守株待花,开一朵,就小心地用镊子夹着栽培稻的雄花与之杂交。一连5天,杂交了65朵小花。为防麻雀和田鼠,他把铺盖搬到田边精心呵护,终于收获了5颗金灿灿的杂交种子。5颗种子改变了世界。“野稗”的发现和转育成功,结束了杂交水稻研究徘徊的局面。他无私地把“野稗”材料分送给13个省市的科技人员,开始了全国性协作攻关。1973年,终于完成了水稻杂交“三系”配套的创举,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籼型杂交水稻在全国应用推广以来,累计种植面积30亿亩,增产稻谷3500多亿公斤,增纯利逾千亿元,先后被引种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李必湖荣获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73年与袁隆平等一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1981年获国家发明奖特等奖。1988年指导助手育成“安农S一1”,为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奠定基础;指导助手育成一系列高产、高抗、优质的三系或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累计在全国推广26亿亩,增产稻谷2500多亿公斤。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石明松:两系杂交水稻奠基人,“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者和研究者。1973年,发现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其后育成农垦58S,两系法水稻杂交技术在中国成为现实,在袁隆平之前,淘汰了袁隆平沿袭他人的繁琐而推广艰难的“ 三系法”,使得杂交水稻生产实用性技术获得决定性突破。
罗孝和:袁隆平称他是“杂交水稻功臣,三系法主将,两系法元勋”。他大胆采用赤霉素刺激稻穗细胞的伸长,打破三系杂交稻制种瓶颈,使三系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由不到10公斤/亩提高到近100公斤/亩,促使三系杂交稻全面走向市场。 罗孝和把广亲和基因与光温敏不育基因集聚一起,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籼型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为两系法杂交稻应用起到关键作用,也为两系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铺平道路。该不育系成为迄今全国应用最广、推广面积最大的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系列组合累计种植面积1亿多亩,新增产值100多亿元。他发明冷水串灌繁殖低温敏不育系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低温敏不育系繁殖产量低的难题,为种子生产企业带来数亿元的经济效益。此外,罗孝和培育出的黎优57粳稻组合,开创杂交粳稻应用的先河,该组合累计在北方推广近1000万亩,占北方水稻面积的80%。
颜龙安:中国工程院院士,1972年育成“珍汕97”水稻不育系,1973年完成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选育出强优势组合“汕优二号”杂交水稻。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与袁隆平等共获国家发明奖特等奖。
袁隆平:这个不多说了。2007年5月,禁用词语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组织了23家中央新闻单位到长沙对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科研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联合、集中采访,并以最快的速度于2007年6月将采访的报道、评论汇编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书出版。
因为从小生活在一群水稻专家身边的关系,小时候还亲眼看过某教授的申诉材料。虽然本人不懂水稻,学电子的~~但心里一直想整理一下杂交水稻的历史,可惜,不管怎么搜索,细节都隐藏在一团迷雾之中。大致来说,杂交水稻的产业化成功,最大的功臣是袁隆平、李必湖、罗孝和、石明松,但其他众多育种专家在其中也起了重大作用。我企图描绘出这个从无到有的路线图,却发现几乎搜索不到什么资料。就上面这些了,虽然我知道这些远远还不是历史。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为杂交水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很多,中国科学家也有很多,贡献比袁隆平大的大有人在! 越是宣传纪念袁隆平这些人的贡献就越是会被埋没,zz不应该成为科学的阻力
-----------------------------------------------------------------------------------------------------------------------------------------丁颖将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人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1926年,中国丁颖就育成了杂交水稻;同年,美国琼斯也得到了杂交水稻后代;二战后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努力,美国、日本、苏联、印度、菲律宾等国家,都先于中国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基于雄性不育来实现水稻杂交技术路线,著名的有希尔斯(Sears,E.R.,1943~1947)的三型学说、爱德华生(Edwardson,J.R.,1956)的二型学说以及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的“三系法”育种方案。(另有一说杂交水稻的理论是苏联植物育种家米丘林首创)
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ll因此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1966 (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 IR8 。Henry Beachell的工作使印度尼西亚的水稻产量十年(1972 - 1982) 翻了一番。由于这些成绩,Henry Beachell于1978年获韩国Z*F奖,1987获日本Z*F奖,1996年获世界粮食奖……
1968年,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经过多年努力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提出了一系列诸如赶粉等等杂交水稻育种新方法,首次成功实现了基于“三系法”的水稻杂交技术。但是无论是Henry Beachell还是新城长友,其方案都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使得水稻杂交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
杂交水稻的真正产业化,最终是在中国由众多育种专家完成的。
早期开拓者:
管相桓:30年代就开始卓有成效的水稻杂交育种研究(其所积累保有的水稻栽培品种和野生稻品种都是全国之冠,这些价值连城、万金难求、不可复得和再生的绝世珍宝,及其所育成的多个高产优质新品种,连同他本人,在大力培育“ 社会主义草” 的高潮**中,都被作为“ 资产阶级的苗” 彻底销毁了)。
赵连芳:1921年就进入水稻研究,水稻杂交理论与实践均成绩斐然,开创性的杂交水稻IR8就是来源于赵的著名“低脚矮”。袁隆平1974年首次育成的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 及其后的“南” 字号和“矮”字号系列品种的关键性亲本,都是来源于其太老师赵连芳育成的著名品种中的“ 南特号”和“矮脚” 号
黄耀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一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创造和推广了无数个高产优质实用的杂交水稻品种,贡献巨大,绝不输于袁隆平。50年代起,黄耀祥和他的助手们经过调查研究,奔忙几个春秋,通过人工杂交,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稻矮杆良种 “广场矮” ,比国际水稻研究所的“ IR8”早出七年。六十年代,又育成“珍珠矮”、“江南矮”、“二九矮”、“广场矮”、“双行占”、“朝阳矮”等十几个各具特色的矮杆良种。从70年代到现在,他和助手们一起又育出一批新良种,著名的有:1975年“桂阳矮”早熟高产;1976年育出早、中、晚兼用品种“桂朝二号”,在云南省作中稻栽培最高亩产超两千斤,创中国水稻一季亩产最高纪录;1979年又育出了一个崭新的丛生快长株型给合品种 “双桂一号”,大批田亩产超千斤,由此确立了丛生快长株型育种方向,把中国籼稻矮杆育种推进到崭新的阶段。他育出的品种都深受欢迎,推广面积之大是空前的,计种植面积每年超过一千万亩的品种有:广场矮、珍珠矮、广陆矮、桂期二号、双桂一号。经济效益方面,在全国籼稻种植,仅从四个品种计算(广陆矮、珍珠矮、广场九号、桂朝一号),从育成推广到1980年累计种植面积8.5亿亩,增产稻谷628亿斤,为中国社会增益69亿元。
早期开拓者:
管相桓:30年代就开始卓有成效的水稻杂交育种研究(其所积累保有的水稻栽培品种和野生稻品种都是全国之冠,这些价值连城、万金难求、不可复得和再生的绝世珍宝,及其所育成的多个高产优质新品种,连同他本人,在大力培育“ 社会主义草” 的高潮**中,都被作为“ 资产阶级的苗” 彻底销毁了)。
赵连芳:1921年就进入水稻研究,水稻杂交理论与实践均成绩斐然,开创性的杂交水稻IR8就是来源于赵的著名“低脚矮”。袁隆平1974年首次育成的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 及其后的“南” 字号和“矮”字号系列品种的关键性亲本,都是来源于其太老师赵连芳育成的著名品种中的“ 南特号”和“矮脚” 号
黄耀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一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创造和推广了无数个高产优质实用的杂交水稻品种,贡献巨大,绝不输于袁隆平。50年代起,黄耀祥和他的助手们经过调查研究,奔忙几个春秋,通过人工杂交,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稻矮杆良种 “广场矮” ,比国际水稻研究所的“ IR8”早出七年。六十年代,又育成“珍珠矮”、“江南矮”、“二九矮”、“广场矮”、“双行占”、“朝阳矮”等十几个各具特色的矮杆良种。从70年代到现在,他和助手们一起又育出一批新良种,著名的有:1975年“桂阳矮”早熟高产;1976年育出早、中、晚兼用品种“桂朝二号”,在云南省作中稻栽培最高亩产超两千斤,创中国水稻一季亩产最高纪录;1979年又育出了一个崭新的丛生快长株型给合品种 “双桂一号”,大批田亩产超千斤,由此确立了丛生快长株型育种方向,把中国籼稻矮杆育种推进到崭新的阶段。他育出的品种都深受欢迎,推广面积之大是空前的,计种植面积每年超过一千万亩的品种有:广场矮、珍珠矮、广陆矮、桂期二号、双桂一号。经济效益方面,在全国籼稻种植,仅从四个品种计算(广陆矮、珍珠矮、广场九号、桂朝一号),从育成推广到1980年累计种植面积8.5亿亩,增产稻谷628亿斤,为中国社会增益69亿元。
李贞生:吉林省海龙县(梅河口市)河洼公社社员,于1967年就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他的杂交水稻的全称是温汤去雄远缘杂交,此成果当时在世界也是首例。李贞生培育出的玉米稻其特点是粒大饱满,杆高,抗倒伏,抗病力强,抗旱,高产。在当时能提高百分之15左右的产量。1974年在海龙县已推广2万余亩,并已为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广东等二十多个省、市的一些科研单位和社、队,提供玉米稻种三十多万斤!当时的玉米稻已在全国范围推广。1978年李贞生参加了全国科技大会,并与国家领导人和参加大会的科学家一起合影留念。李贞生由于他没有文化,不会写论文,所以他什么荣誉都没得到。
产业化功臣:
李必湖:作为袁隆平的主要助手从事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1970年11月,李必湖在三亚南红农场一个水渠边洗手时偶然发现一株海南野生稻雄性不育株。他小心翼翼地将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脱下衣服包起,带回试验基地。他每天提水浇灌,守株待花,开一朵,就小心地用镊子夹着栽培稻的雄花与之杂交。一连5天,杂交了65朵小花。为防麻雀和田鼠,他把铺盖搬到田边精心呵护,终于收获了5颗金灿灿的杂交种子。5颗种子改变了世界。“野稗”的发现和转育成功,结束了杂交水稻研究徘徊的局面。他无私地把“野稗”材料分送给13个省市的科技人员,开始了全国性协作攻关。1973年,终于完成了水稻杂交“三系”配套的创举,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籼型杂交水稻在全国应用推广以来,累计种植面积30亿亩,增产稻谷3500多亿公斤,增纯利逾千亿元,先后被引种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李必湖荣获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73年与袁隆平等一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1981年获国家发明奖特等奖。1988年指导助手育成“安农S一1”,为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奠定基础;指导助手育成一系列高产、高抗、优质的三系或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累计在全国推广26亿亩,增产稻谷2500多亿公斤。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石明松:两系杂交水稻奠基人,“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者和研究者。1973年,发现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其后育成农垦58S,两系法水稻杂交技术在中国成为现实,在袁隆平之前,淘汰了袁隆平沿袭他人的繁琐而推广艰难的“ 三系法”,使得杂交水稻生产实用性技术获得决定性突破。
罗孝和:袁隆平称他是“杂交水稻功臣,三系法主将,两系法元勋”。他大胆采用赤霉素刺激稻穗细胞的伸长,打破三系杂交稻制种瓶颈,使三系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由不到10公斤/亩提高到近100公斤/亩,促使三系杂交稻全面走向市场。 罗孝和把广亲和基因与光温敏不育基因集聚一起,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籼型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为两系法杂交稻应用起到关键作用,也为两系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铺平道路。该不育系成为迄今全国应用最广、推广面积最大的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系列组合累计种植面积1亿多亩,新增产值100多亿元。他发明冷水串灌繁殖低温敏不育系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低温敏不育系繁殖产量低的难题,为种子生产企业带来数亿元的经济效益。此外,罗孝和培育出的黎优57粳稻组合,开创杂交粳稻应用的先河,该组合累计在北方推广近1000万亩,占北方水稻面积的80%。
颜龙安:中国工程院院士,1972年育成“珍汕97”水稻不育系,1973年完成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选育出强优势组合“汕优二号”杂交水稻。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与袁隆平等共获国家发明奖特等奖。
袁隆平:这个不多说了。2007年5月,禁用词语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组织了23家中央新闻单位到长沙对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科研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联合、集中采访,并以最快的速度于2007年6月将采访的报道、评论汇编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书出版。
因为从小生活在一群水稻专家身边的关系,小时候还亲眼看过某教授的申诉材料。虽然本人不懂水稻,学电子的~~但心里一直想整理一下杂交水稻的历史,可惜,不管怎么搜索,细节都隐藏在一团迷雾之中。大致来说,杂交水稻的产业化成功,最大的功臣是袁隆平、李必湖、罗孝和、石明松,但其他众多育种专家在其中也起了重大作用。我企图描绘出这个从无到有的路线图,却发现几乎搜索不到什么资料。就上面这些了,虽然我知道这些远远还不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