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李波获罪,全美科学家惊怒:和中国合作就要遭美迫害

X
XieHuang1
楼主 (未名空间)

美国在学界大规模排查对华关系,目前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因此受到严厉处分。李波是迄今为止被涉及的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其案件也被视为影响中美学界合作的重大事件。

当地时间12月21日,在经历了大约2小时45分钟的陪审团审议后,查尔斯·李波被判虚
假陈述、虚假报税等六项罪名成立,或将面临最高26年的刑期和高达120万美元(约合
764.7万元人民币)的罚金。

此案万众瞩目,一方面是因为李波的身份——他是中美两国三院院士、哈佛大学化学生物学系前系主任、纳米科学界的顶尖科学家;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司法部门提出的其涉案理由——他擅自参加了与中国武汉理工大学的合作交流。

美国反华分子歪曲案件实质,将李波没有恰当披露信息的失误,夸大为美国自己都找不到任何依据的“通中通共”行为和“间谍活动”。这被视为美国学界“去中国化”行动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全世界人才的吸引力大幅增加,美国不断对中国的人才招募计划提出警告,认为这损害了美国利益。

美国还在学界大规模排查对华关系,目前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因此受到严厉处分。李波是迄今为止被涉及的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其案件也被视为影响中美学界合作的重大事件。业内人士分析称,在以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美国学术圈的寒蝉效应会越来越明显,中美跨国科学研究合作会愈发困难。

“政治对学术的无耻迫害”

李波案于当地时间12月15日开始审理,李波态度坚决地拒绝接受任何指控。

据美媒报道,李波与中国大学的合作发生在2011年。当时,李波供职于哈佛大学,同时应邀担任了武汉理工大学的战略科学家。

2018年,李波遭到美国政府审查。此后一年多时间里,西方反华分子不断污名化李波与中国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强行将学术行为和政治目的挂钩,在未能提供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污蔑他是被中国“收买”的“叛徒”。

到了2020年1月,李波遭美国政府起诉,所涉及的罪行却和“合作”本身完全无关,而
变成“没有及时披露”和所谓“对调查人员撒谎”这样的“口袋罪”。

检方代理律师门德尔说,李波没有“及时披露” 参与过中方科研项目,“陪审团根据
证据和法律做出了公正裁决”。

李波的法律团队则反驳称,李波教授行为有些草率,但并非犯罪。而且,联邦调查局缺乏证明指控所需的关键证据——李波被捕前的任何谈话记录,如何证明其是“明知故犯、故意作出重大虚假陈述”?“我们尊重判决,但将会继续抗争。”

美国《科学》杂志刊文力挺李波,称其只是未能在研究经费来源上做好披露,这种错误通常只会面临“民事或行政处罚”,并不属于“犯罪”的范畴。

同事不忍李波被落井下石

李波1959年4月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博士就读于斯坦福大学,1992
年来到哈佛大学任教,1999年成为终身教授。此外,他还是美国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但遭美国政府调查后,他很快被哈佛大学免除教职。

学术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抛弃了李波。不幸的是,李波患有滤泡性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一种)。在哈佛大学工作30年,李波为其吸引了上千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却在落难时被弃如敝履。

对此,李波的很多前同事已经看不下去了。在美国的资讯博客类网站上,一位熟悉李波为人的哈佛大学学者撰文说:李波是一个每天早上6点就来到实验室,直到深夜才离开
的勤奋认真的科学家,在为实验室筹集科研资金上尤为尽心尽力,完全不是美国反华势力所妖魔化的“见钱眼开”的“学术小人”。李波之前能成为哈佛大学化学系主任,靠的正是专注、投入等优秀品质。

“我们所认知的李波,是一个真诚、腼腆又很体贴周到的人。”在文章的描述中,李波在个人生活上相当节俭,许多年都没有更换过自己的轿车,最大的爱好是种南瓜。他对部门聚餐这类的社交活动有些社恐,但热心帮助学生和同事,关心他们的境遇,总把别人放在第一位,在待人上不问他人出身贵贱。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际公认的纳米技术领军人物之一,李波一直很喜欢中国学生,其课题组有很多中国面孔,其中不少得意门生已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纳米材料界的中坚力量。清华大学“973”首席科学家范守善教授、中国国家纳米中心的方英博士和宫建茹博
士等都是他的学生。2015年,李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然而,恰恰是因为这一点,李波成为美国2018年启动的“中国行动计划”的受害者。

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

2018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出于打压中美合作的政治目的,炮制出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

该计划以“中国威胁论”为基础,对一切与中国有科研合作关系的美国学者实施大规模迫害。其中,医学、计算机学和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领域是遭到迫害的重灾区。

打着保护知识产权的幌子,破坏中美正常科技交流,充满对中国的政治污蔑和偏见,却没有任何对“行动”本身的规划和监督机制——这一切使得美国相关部门有了肆意妄为的机会。

“‘中国行动计划’的假设是,只要一个人有中国血统,就有与中国非法勾结的嫌疑。”纽约城市大学皇后学院院长弗兰克·吴指出,“人们再平常不过的行为,比如与中国机构合作交流或者回中国探望母亲,在这些人眼中都十分‘可疑’。”

李波案是“中国行动计划”的一部分,但他并不是第一位因参加中美科研合作而被迫害的学者。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依据“中国行动计划”对189
名科学家展开了“调查”,在因调查而失去工作的54名科学家中,有93%是因为与中国
的科研机构有合作。

据美国华人组织“百人会”发布的研究报告,78.5%遭到“中国行动计划”调查的华裔
科学家被迫放弃与中国的合作项目。

《华尔街日报》统计显示,近几年,与“中国行动计划”相关的案件指控至少有25起,其中有5起指控最终被撤销,原因是涉案科学家受到了足够惩罚——已被拘留一年或受
到一年行动限制。

还有1起被判无罪——2020年2月,在经过近两年的监视和“调查”后,联邦调查局以电信欺诈和虚假陈述等六项罪名逮捕了田纳西大学华人教授胡安明,但最终他被法院宣判无罪。

“从本质上讲,‘中国行动计划’像是一个‘变形怪’。”美国薛顿贺尔大学法律教授李维斯评价道。“人们对这个计划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发现这个计划的问题。”

一名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家则表示,在美国大学里,“像中国人一样做研究”这句俚语,已经从对中国人学术能力的赞美,变成了一句华裔科学家们被联邦调查局针对时发出的自嘲。

夹缝中求生的中美科技合作

“中国行动计划”对科学家的迫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

2021年9月8日,177名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联名向美国司法部长加兰德提交公开
信,要求司法部彻底终止“中国行动计划”。在之后一个多月里,数百名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和天普大学的教授也加入了联名。

联名信中写道,在“中国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执行者经常依据不确实的证据对与中国有联系的学者进行传讯甚至起诉。一些学者仅仅因为没有及时报告自己与中国的合作项目和研究经费,便被联邦调查局“杀良冒功”,将其宣传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

一名匿名教授对美国教育媒体《高等教育新闻》说,“现在来看,(‘中国行动计划’)调查你根本不需要确认你有什么‘动机’。只要你和中国有联系,这(在‘中国行动计划’眼里)就是动机。”

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环境科学教授也表示:“目前美国的政治气氛使与中国的学术合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很多美国学者都在避免与中国有关的项目以免惹事。”很多美国学者也开始停止接受美国政府的资助,以防之后被“冲业绩”的联邦调查局抓到把柄。

在催生“中国行动计划”的恶性政治环境下,许多本可以达成共赢的中美合作项目被迫停止,很多来美留学的外籍学术人才在毕业后也纷纷选择归国。联名信因此认为,“中国行动计划”不仅侵犯了许多学者的合法权益和声誉,也威胁到了美国企业和大学的世界竞争力。

20世纪以来,美国学术界在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上做出过重大贡献。但美国在科学技术上的优势,是建立在对全世界科学人才的吸引上的。无论是来自德国的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来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费米,还是来自中国的原子弹之母吴健雄,都是成年后移民到美国的。在当今的美国科研机构中,华人也占有相当比例。

中国要发展,也需要招揽世界人才和开展对外人才交流合作,这与其他国家通行做法并无本质区别。但美国政客出于政治目的,将相关科学家污名化,既在破坏中美学术交流氛围,也在损害中国学术机构的声誉。

对于“中国行动计划”造成的恶果,就连许多推动中美竞争的美国学者也无法接受。美国物理学会的一篇文章表示,尽管中美在许多尖端科技领域存在激烈竞争,但“美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过激回应,造成的后果远比这些问题本身更加严重”。

如今,人类面临包括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与能源危机等许多全球性挑战,中美本拥有庞大的合作空间,能通力合作来为人类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然而,美国政府出于维持美国霸权的目的,置全人类及中美两国人民利益于不顾,破坏中美科技合作,最终只能“损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