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借着考古来反党,反包叔是一大发明。

i
ironboy
楼主 (未名空间)

今天不谈汉文帝霸陵只谈谈汉文帝

日前,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聚焦甘肃、河南、陕西三个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会上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此次发现纠正了一个流传近千年的关于西汉帝陵的错误认识。自元代以来的相关记载和考证,普遍认为汉文帝霸陵在江村大墓以北两公里的凤凰嘴。

这个重大考古发现让汉文帝刘恒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这好像是一个没有取得过什么声名赫赫的大功业的皇帝,但是他的杰出之处,又恰恰在于无所作为。在传统社会,无所作为有的时候反而是国之大幸,民之大幸。汉文帝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用自己的“无所作为”予国予民带来福祉的皇帝。

汉朝之前的秦朝“二世而亡”,根源就在于秦始皇大兴兵戈,大兴土木,严刑峻法,过度使用民力,导致民不聊生而天下沸腾,民众揭竿而起,一举而推倒暴秦。汉初统治者显然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而汉文帝继位之后,把汉朝初年的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发挥到了极致。他“恶烦苦百姓”,大政方针以不打扰百姓为宗旨。他的这一理念,在经济生活中,颇有些“现代性”的味道,竟与古典市场经济理论多有暗合之处,并使得汉朝的社会经济迅速从秦末汉初的凋敝状态当中得到恢复。搞经济就是要不折腾、少折腾,看起来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

文帝在位时,似乎深得儒家仁政之真谛。“仁”,应该是汉文帝执政理念的底层逻辑。“仁者爱人”,作为最高统治者来说,那就是要“爱民”,爱惜民力,体恤百姓疾苦。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仁政”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标榜。但真正把仁政的理念体现在统治当中的,却没有几个。而汉文帝,即便不是把仁政理念贯彻得最好的,也肯定是最好的之一。

孔夫子又说,“克己复礼为仁”。在克己这件事情上,汉文帝毫无疑问在古代皇帝当中,也是做得最好的之一。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作为皇帝,一般来说,就是要克制享乐的欲望。中国传统社会大大小小几百个皇帝,能够克制享乐欲望的,真的说不出来几个。而皇帝个人的败亡,王朝的败亡,多与穷奢极欲有关。而汉文帝在这方面真的做得很好,正如他去世之后,汉景帝在追悼会悼词所说,“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纵观文帝一生,“减嗜欲”,绝非儿子对老子的溢美之词。在克己方面,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汉文帝克制住了好大喜功的欲望。这一切,都是以不“烦苦百姓”为出发点。

说到这里,我们终于要讲一些跟霸陵相关的话题了,汉文帝甚至克制了身后哀荣的欲望。“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在他的遗诏当中,还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讲了半天为什么要薄葬,而不能厚葬的道理。由此看来,大家不要对霸陵的发掘有太高的期望,里面可能没有多少华美的礼器,这对考古学家来说可能是坏事,但若能通过发掘,证明汉文帝真正践行了“治霸陵皆以瓦器”,何尝又不是一件好事呢?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L
LiuQiangDong

新闻自由能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