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为何在深夜频繁偷窥你的相册,还使用你的摄像头?

d
dairui
楼主 (未名空间)

“一切为了你好”

日活用户接近10亿的微信,再一次挑战了人们的心理底线。

近日,数码博主Hackl0us将苹果手机iOS 15 提供的新隐私功能——“记录App活动”里所存储的7天数据,导入一款隐私分析软件App Privacy Insight之后发现,在他没有使用的情况下,微信、QQ、淘宝等多次在后台读取他的手机相册,“在睡觉的时候,它也在读”,每次读取时间长达40秒到1分钟。

该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微信可以这样“刷”自己的相册。

视频UP主“何以至安”也迅速跟进。他的视频显示,在7天中,QQ访问他的相册、定位
等多达3034次,微信则达到1090次。他甚至发现,微信在某日深夜12点50前后,不仅访问了自己的定位、相册,甚至使用了他的手机摄像头。该UP主质疑:微信,你在干嘛?

图片为UP主“何以至安”视频截图,显示凌晨12点49分,微信使用了他的手机摄像头。


与此同时,有数码博主也上传录屏视频,“太恐怖了,美团App连续24小时定位我,每5分钟一次,这是要干什么?”

紧接着,一批网友也模仿上述操作,有了更多新发现,比如“搜狗一周获取了我2000多次位置”、“在10月7号,知乎就获取手机信息17986次,甚至出现了14分钟内读取4875次手机信息的情况”......

相册、定位、摄像头......这一连串赤裸裸的访问截图让不少用户感到毛骨悚然。特别是相册,它是存储我们最多隐私的空间,当微信在半夜读取我们的照片,相当于我们睡觉时,一个小偷公然不断进出我们的房间。

即便是见多识广的App行业资深从业者张侠,在亲眼看到这些记录照片时,内心也涌现
出了一股愤怒,他对《财经天下》周刊称,“实在太没有节操了。”

为了平息众怒,微信方面回应称,“这是为了便于用户在微信聊天中按"+"时可以快速
发图,使用户体验更快速流畅。上述行为均仅在手机本地完成。”总之,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同时,微信的回复还有点甩锅苹果的意味,称因为苹果iOS系统在每次相册有内容更新
时,都会通知到App,提醒App可以提前做准备,App的该准备行为会被记录成读取系统
相册。

根据媒体报道,美团App一位技术工程师表示,这类隐私记录软件在单方面读取系统操
作日志后,进行了选择性展示。经测试,在相关权限开启且 App 后台仍处于活跃状态
时,大部分主流 App 均会被该软件检测出频繁读取用户信息,且监测结果高度相似。

该工程师还表示,该隐私记录软件为境外开发,建议大家谨慎下载。

这就是全部的真相吗?业界质疑重重。

一位曾在App企业工作的人士在视频中介绍,用微信发图的时候会有缩略图和原图两种
选项。按照微信的说法,他们是为了把照片压缩,以便用到的时候更快上传。但不是每张照片都要发朋友圈,手机实时处理也并不费事。为了一张朋友圈照片,微信要给所有照片都进行压缩,它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

微信团队回应,这样麻烦的方式,是苹果 iOS9/10 时代的产物。那时苹果提供的控件
的确无法满足微信发送原图的需求。但最早曝光这事的博主Hackl0us对此质疑,“现在已经 iOS15 了,苹果每年开发者大会都会介绍很多新特性,微信真的有认真读了吗?”

微信到底是不是在说谎?又为什么要那么频繁地读我们的相册?

“从技术上讲,这么频繁,第一是看你的新增照片,第二是分析你的存量照片。存量照片可能一下子分析不完,可能一次分析1%,分100次把它分析完。为什么这么做呢?因
为每个用户的照片量都很大,分析太狠手机耗电太多,对用户也不好。所以很大可能是分开慢慢扫。”数据安全专家、书生公司首席科学家兼董事长王东临对《财经天下》周刊解释。

App开发者李升对《财经天下》周刊说,“读取”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激活触发,
相当于一次通知,可能被系统记录成读取;第二种就是真的在读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不外乎利用图片做算法训练,或者分析图片,以便进行广告精准投放。

王东临进一步解释,相册中包含了大量信息。你住什么样的房子,穿什么衣服,吃什么,喜欢什么,通过读取,App就知道了“你的所思所想所爱”,“甚至对你的信用度都
会有一个评判。”

但大众的一个最大质疑是,这一切的前提都应该是获得用户的许可。“如果读取照片的行为不是因为用户主动发起,而是软件的主动行为,应该告知用户。先不说隐私权,最起码用户要有知情权。同意A,你不能连带做BCD。就像家里修沙发,你让修沙发的人把旧沙发抬走,他连带把你的新沙发也抬走了。”王东临说。

目前,有网友发现,微信已经针对此事作出紧急修复,向iPhone用户推送了8.0.15更新版本。新版本安装之后,系统监控已经看不到微信读取相册、定位和摄像头的记录。但是真的不读,还是屏蔽了?

“不可能不读取。”前述App行业资深从业者张侠对《财经天下》周刊说,从技术上,
只要屏蔽某些关键字符就可以实现。“读了还是没读,现在都是App说了算,用户非常
需要一个公正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李升说。

就像数码博主Hackl0us所说的那样,微信是闭源软件。所谓的闭源,就是代码究竟如何实现、做了什么、是否通过用户相册生成了指纹库而进行商业行为,在看到源代码之前都无法给出定论。

至于App为何会打开我们的摄像头,目前并没有大厂出来官方回复。此前,周鸿祎在《
ISC夜谈》上称,有时某些软件会打开用户的手机摄像头或麦克风进行录制,为了查找
一些关键字以尝试第二天与用户的兴趣相匹配。这样看来,为了找到你的兴趣,厂商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但这同样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消费者应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枪打出头鸟,目前除了微信和美团,同样被点名的几家头部App都保持了缄默。

App都在你的手机后台干了啥

这件事仅仅揭露了冰山一角。我们不用App的时候,你的手机上几十甚至上百种App都在干些啥?

实际上,App们都在忙。

首先是忙着帮你画像,好让你花钱。这样的分析,大多不会把你的相册上传。除了黑客木马垃圾软件,一般软件都会小心谨慎,因为商业性读取行为,是从一切可能的数据中分析你的职业、身份、年龄、家庭背景、财务状态等等,上传的也不是照片本身,而是定义“你是你”的信息

这种行为在当下游戏圈,基本上是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了。游戏开发者曾琼对《财经天下》周刊说,企业的精细化程度已经超乎想象:先分析你是一个零氪党还是一个大R
(高额付费玩家)?然后再进一步分级,你是纯零氪,还是微氪?你是什么级别的人民币玩家?企业甚至会针对个体用户,做定制化的销售策略。

“在游戏中,每位玩家的幸运值都由一套算法逻辑决定。你越有钱,在这套逻辑里,你的运气就越差,你就需要花费更多的钱,获得其他人很轻松就能获得的道具。”曾琼说,系统一旦判断你有充值的可能,就会给你各种幸运加值,或者给你推各种优惠。更过分的手段是,给你一个非常好的道具装备,但是你不充钱没法用。

App资深人士张侠称,早期为了营销做数据收集时,行业里还是比较节制的,但随着数
据的价值变得跟石油、黄金同样重要,众多公司开始钻空子,把挖掘用户数据美其名曰为“商业模式创新”、“用户精准营销”,进行了无休止和无节制的开采。“现在的局面就是行业规范中大家慢慢放松管控,形成了这样一个约定俗称的惯例。”

当然,数据会在一些App之间交换,实际上很多App之间都有数据交换的协议,藏在几十页的用户同意知情书里,但大家根本不会细看,而且,但凡有一条不同意,那就大概率失去了使用App的权限。但这会制造大量骚扰。比如你用手机在超市拍了一张奥特曼,
回家就可能收到奥特曼商品推送。

除了分析你的一切数据之外,App还会在你不用它们的时候,相互唤醒。这通常是推送
工具干的。在每个App中,都会装载一些广告代码包。这些代码包会卖一种服务,可能
一个游戏察觉你一周没来了,它会在手机上给你发推送,呼唤手痒的你赶紧来氪金(充值)。甚至还有交叉唤醒,打开淘宝,可能会唤醒支付宝,背后的动机可能就是让这些App日活数据好看。

去年6月长沙共青团报道称,有网友发现,“美图秀秀”等频繁尝试自启动;还有人发
现:“全民K歌”、“王者荣耀”等软件,一个App唤醒了手机里十几个App偷偷在后台
运行。

App还会在后台进行强制更新,本来App是通过应用市场下载到手机上的,比如华为、
OPPO、小米手机的应用市场。但一些App要绕开这些市场,不让市场审核,自己来搞更
新。在强制更新中,它就把原先手机市场植入的代码包换掉,换成自己的。这样,他们就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更多对你的推送,更多对你的测试。

还有一种强制更新,是有些小型App会被第三方洗包。通常,被洗包后,App中的广告包会被调换成其他的,手机用户看了广告,App也分不到钱。最黑的是换上黑客的木马包
,偷你的银行账号和密码。

现阶段下,用户怎么制止这些贪婪的App?一些博主提出了解决办法,少下载,尤其那
些不知名的App,尽量关闭后台的授权,或在使用完某个App后,从后台运行里确认它已经结束运营。

但态度悲观的行业人士张侠给出了佛系的建议,“扔掉智能手机或者躺平。”这也是我们大多数消费者没得选的选择。

相比起来,海外App的行为相对规范,虽然也不是完全没有侵权的事。多位受访人士称
,像谷歌、Facebook这类大公司一旦被发现有这样的操作,后果会相当严重。“不止是巨额罚款,用现在的话说还要社死。它们是需要用户的,被发现就完蛋了。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它们叫隐私。”王东临说。

张侠认为,这波新闻被曝出来是件好事,舆论施压有一定作用。“特别在当今反垄断大背景下,我相信会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苹果缘何成为正义化身

事实上,隐私侵犯问题由来已久,但这轮热搜皆因苹果的最新系统iOS15而起。苹果化
身正义感爆棚的企业,给人警示。但你细品,其中还是有一丝怪异。

为什么是苹果?又为什么到了iOS15才对这些早就存在的明显越界行为予以揭露?苹果
过去不知道吗?

在这背后,手机企业和App开发商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事情究竟是如何一步
步演化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想要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回到智能手机市场及生态发展的早期。那时候,手机企业为了做大智能手机市场,需要五花八门的软件生态,所以,它们甘愿为软件开发商提供便利;反过来,软件开发商依靠手机平台,做出高质量、强粘性的应用,形成用户依赖,也能做成大厂。

这是一个行之有效、多方偷着乐的闭环。这种利益格局也长期保持多赢的局面。

微信作为App中的巨无霸,它的发展史可以写好几本书。在微信增长的抛物线上,每一
个关键的节点,用事后论的眼光看,都来自腾讯无比正确的决策,这些决策在恰好的时间出现在恰好的位置。比如,2005年腾讯收编张小龙,刚刚好,当时的QQ邮箱存在产品局限,寻求突破,才最终演化出微信的雏形。

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微信成功的外部因素——来自手机厂商的纵容。

天选少年不会平白无故变身恶龙。相应的,微信、淘宝、搜狗输入法,这些头部应用没有被“娇生惯养”,也不会肆无忌惮做出越轨行径。

微信成功的一步,就是通过匹配手机通讯录功能,做大“熟人关系链”。之后,再利用手机定位功能,通过附近的人,将“陌生人关系链”也纳入囊中。但手机通信录、定位这些敏感信息,当初一些手机操作系统并不提醒用户关注。实际上,几乎所有的App都
或多或少存在“隐秘的角落”。而作为给这些App提供平台的手机厂商,不可能不清楚
背后的勾当。

但手机厂商当初为了做大规模,和这些软件企业或达成某种不成文的隐秘同盟,或选择性、阶段性失明,放任不知情的用户的数据被无节制地读取。这应当被视为是罪恶的帮凶。拥有着底层操作系统、有能力替用户担当App“监护人”的手机厂商,很大程度上
纵容了这种恶念的生长。

一位手机行业老兵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手机厂商早期确实没有“制裁”App的动力
。尤其是“App一旦与手机用户通道打通,手机厂商、手机操作系统厂商就更无法管理
了。”

这里,“不想管理”或许比“无法管理”更贴切。尤其是对于苹果来说,iOS15隐私保
护功能的升级证明,实际上它可以对生态内的App进行强干预。

国内的安卓阵营,由于与谷歌生态相对独立,就更复杂了。但无论是小米的安卓定制系统MIUI,还是OPPO的安卓定制系统Color OS,都已经证明有能力对App开发商进行强约
束。去年,小米推出的新版MIUI12 中,有一个“照明弹”功能。与这次事件类似,在
“照明弹”里,各大 App 原本不为人知的动作可以一览无余。

“每家都有自己的诉求和私欲。”一位头部国产手机厂商安全业务线的人士对《财经天下》周刊坦承,为什么手机厂商今天都在强调安全和隐私保护,“如果官方回复你,就是保护用户隐私。但如果站在私人角度,那就是手机制造商做产品卖点,赢取用户。”该人士称。

过去十年,从乔布斯手中接棒的库克将苹果送上了全球最高市值的宝座,成为了最赚钱的科技公司的苹果,开始宣扬它的企业社会责任。

多年前,如果你看中一款苹果手机,可能是因为它简约大气的设计理念、造型,也可能是为了面子。但今天,苹果围绕iPhone打造的形象更加多元,“iPhone安全”成为至少能够排进前五的卖点。

苹果近些年植入的安全隐私概念已经根深蒂固。在社交媒体平台,有人向大V咨询,如
何才能尽可能保证手机隐私,拥有资深互联网背景的博主建议他:如果是安卓就换成苹果,如果是苹果,那就换一台最新的苹果。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一个本应该做好的工作,反而成了很有竞争力的卖点。这是最大的古怪之处。

不得不承认,苹果在推动安全隐私保护机制上,是厂商里动力最足的一个,完全忘了此前自己被曝监听、追踪用户地址的历史。相比于安卓,广告业务在最初并不被苹果看重,毕竟苹果最大的业务是硬件制造。

但今时不同往日。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于2017年达到高峰后,这个大盘子在逐年下滑,已经倒退到了几乎2014年的水平。在这种大势下,苹果正在“软化”,近几年大力推动它的服务业务。自iOS14.5以来,苹果移动广告业务已经成为它增速最快的业务之一
。苹果商店App Store的搜索广告、新闻、股票等应用的展示广告,让其在2020财年斩
获20亿美元收入。

苹果也是在iOS14系统后,收紧了第三方App追踪用户轨迹的权限。媒体报道,这致使广告商购买苹果广告比购买第三方广告,收效更好。也就是说,苹果通过限制第三方获取iPhone用户数据,从而使其广告业务具有优势。

也因此,分析师对苹果广告业务增长预期乐观,有机构研究表明,四年后苹果广告业务规模将翻十倍,达到200亿美元规模。

如果这么看,苹果远非真正的正义化身,而是在借助正义的名义,打着自己的商业算盘。只是它这次似乎放弃了与软件开发商为伍,想重新站到用户这一侧。

此次事件本身,事实上揭露了手机厂商与软件厂商脆弱的关系。过去多赢的利益格局,随着竞争格局和市场变幻,不再稳固。过去某种意上的利益同盟出现裂痕后,变成了某种意义上彼此的发展掣肘。

当初的小甜甜变成了牛夫人。一场狂欢落幕,剩下的,就是主人送客,然后打扫庭院了。
Y
Yonggexing

Android 就是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