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数量占优,但完全不理解新的战争理念,是盟军初期惨败的根源

H
Hastur
楼主 (未名空间)


1939 年9 月1 日,星期五,德国军队入侵波兰。9 月3 日,星期天,英国政府对德国
宣战,以此履行先前给予波兰的保证。六小时后,犹犹豫豫的法国政府跟随英国采取行动,也对德国宣战。

七十岁的首相张伯伦先生向英国议会宣布了这个决定国运的声明,他最后说道:“我相信有生之年会见到希特勒主义被消灭、获得解放的欧洲得到重建的那一天。”没过一个月,波兰就被占领。不到九个月,战争洪潮淹没了西欧大部分地区。

英国人对波兰的实力抱有幻想。身为外交大臣的哈利法克斯勋爵应该是消息灵通人士,可就连他也认为波兰的军事价值高于苏联,因而更愿意把波兰作为盟友加以保护。这就是3 月24 日,英国突然决定为波兰提供保证几天前,他告知美国大使的观点。当年七
月,英国武装力量总监艾恩赛德将军视察了波兰陆军,回国后提交了丘吉尔先生所说的“最有利的报告。”

英国人对法国军队所抱的幻想更大。丘吉尔称法国陆军是“欧洲最训练有素、最可靠的机动力量”。战争爆发前几天,他遇到法国野战军总司令乔治将军,看了法国和德国的军力对比,深受鼓舞的丘吉尔说道:“那你们占优势啊。”

这可能加强了丘吉尔的热情,他怀着这种热情,敦促法国赶紧对德国宣战,为波兰提供支持——法国大使在急电中称:“情绪最激动者当属温斯顿·丘吉尔先生,他洪亮的嗓音让电话震颤起来。”丘吉尔当年三月也曾宣布,就英国为波兰提供保证一事,“他与首相完全达成一致”。他和几乎所有英国政治领导人,都强调这种保证作为维护和平的手段的价值。只有劳合·乔治先生指出过这种保证的危险性和不切实际性,而《泰晤士报》却把他的警告称作“劳合·乔治先生发泄的极度沮丧的悲观情绪,他现在似乎活在一个奇特而又偏远的自我世界里”。

平心而论,应当指出,更加清醒的军方对前景并不抱有这些幻想。总的说来当前盛行的情绪完全是意气用事,淹没了眼前的现实感,也掩盖了长远的考虑。

波兰能坚持得更久吗?缓解德国对波兰施加的压力,法国和英国能否做得更好些?我们现在知道,从军力方面说,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乍看上去似乎都是“能”。就兵力而言,波兰足以把德军阻挡在国界线,至少可以长时间阻滞对方推进。还是从兵力上说,同样明显的是,法国应该能够击败德国部署在西线的当面之敌。

波兰陆军编有30 个现役师和10 个预备师,还有不下12个大型骑兵旅, 尽管只有一个
旅实现了摩托化。波兰的潜在力量,人数甚至比以上这些师的总兵力还要多,因为波兰有250万“训练有素的人员”可资动员。

法国动员的力量相当于110 个师,其中包括不下65 个现役师。这股军力编有5 个骑兵
师、2 个机械化师、1 个组建中的装甲师,其他都是步兵师。就总数而言,即便扣除守卫法国南部和北非,防范意大利潜在威胁的力量,法国统帅部还是能把85 个师集结在
面对德国的北部战线上。另外,法国还可以动员500万受过训练的人员。

除了为中东和远东的防御提供兵力,英国曾承诺,一旦战争爆发,就把4 个正规师派往法国,后来实际派出的兵力相当于5 个师。可由于海上运输问题,以及为避免空袭必须采取的迂回路线,这股先遣力量要到九月底才能到达。

除了少而精的正规陆军,英国正在组建和装备由26 个师构成的本土野战陆军,战争爆
发时,英国政府已计划把这股力量扩充到55 个师。但这股力量的首批部队要到1940 年才能做好投入战场的准备。在此期间,英国的主要贡献只能是以海军力量实施一场海上封锁,这是一种传统方式,施加的压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奏效。

英国的轰炸机数量刚好超过600 架,是法国的两倍,但不到德国轰炸机数量的一半。鉴于当时列装的轰炸机有限的载弹量和航程,它们无法以直接轰炸德国的方式发挥重要影响。

德国动员了98 个师,包括52 个现役师(含6 个奥地利师)。不过,另外46 个师,只
有10 个可以在动员后参战,就连这些师的大部分人员也仅仅是服役一个月左右的新兵
。另外36 个师主要由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组成,这些四十岁上下的士兵对现
代武器和战术知之甚少。他们缺乏火炮和其他武器装备。组织、训练这些师,让他们成为能战之军,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甚至比德国统帅部预想得还要长,他们对这种缓慢的进程深感震惊。

德国陆军1939 年没有为战争做好准备,相信希特勒保证的那些将领完全没有料到这场
战争。他们原本打算逐步建立一个训练有素的军官团,但还是勉强同意了希特勒迅速扩军的愿望,希特勒一再告诉他们,会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这种训练,因为他无意在1944
年前冒险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考虑到军队的规模,装备短缺也很严重。

但战争爆发后,普遍的看法是,战争初期德国赢得的全面胜利,归功于武器和兵力的压倒性优势。

第二个幻想消失得非常缓慢。丘吉尔甚至在撰写战争回忆录时仍然认为, 德国人1940 年至少有一千辆“重型坦克”。可事实是,对方根本没有重型坦克。战争开始时,他们只有少量中型坦克,重量仅20 吨。德军在波兰使用的大多数坦克,重量很轻,装甲很
薄。

稍事计算就能看出,波兰和法国的总兵力相当于130 个师,而德国共有98 个师,其中
36个师几乎没受过训练,而且缺乏组织。就“训练有素的士兵” 而言,力量对比更加
不利于德国人。但实力强大的联军隔得很远,而德国位于中央,把联军分成两个部分,因而抵消了数量上的劣势。德国人可以先行进攻两个对手中实力较弱的一个,而法国人要想救援他们的盟友,就不得不进攻德军预有准备的防御。

尽管如此,从数量计算,波兰人还是有庞大的军力,足以抗击德军投入的打击力量,这股力量编有48 个现役师,尾随其后的是6 个获得动员的预备师,可没等他们投入战斗
,波兰战局就结束了。

从表面上看,法国似乎有足够的优势,一举粉碎部署在西线的德国军队、一路突破到莱茵河不在话下。可法国人没这么做,德军将领对此感到惊讶,但也如释重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倾向于从1918 年的角度考虑问题,和英国人一样,他们高估了法国军队。

可是,关于波兰能否坚持得更久、法国能否为波兰提供更有效的援助这两个问题,仔细研究的话(也就是更深刻地理解两国军队的固有缺陷,以及1939 年首次付诸实践的战
争新技术),就会得出大不相同的结论。从这种现代观点着眼,即便在战争爆发前也能看出,战事进程几乎是不可能改变的。

丘吉尔的战争回忆录描述了波兰的崩溃,他写道:“装甲战车能够承受炮火,一天内前进100英里,英国和法国对这种新事实的后果没有任何有效的理解。”

这种说法千真万确,适用于英法两国的高级军官和政治家。但首先是在英国,一小批进步的军事思想家公开而又不断地倡导、解释了这些新的潜力。

丘吉尔回忆录第二卷阐述了法国1940 年的崩溃,尽管有所保留,可还是坦率承认:“
我多年不接触官方情报,因而不了解自上次世界大战以来,大批快速机动的重型装甲战车发动进攻造成了这么猛烈的革命。我听说过这种情况,但没有改变我内心应当改变的信念。”

这是个值得注意的说法,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支持坦克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物笔下。丘吉尔的坦率承认值得尊敬,但他1929 年前一直担任财政大臣,而世界上第一支
实验性装甲部队1927 年组建于索尔斯堡平原,用于验证快速坦克战的倡导者宣传了好
几年的新理论。他完全了解他们的理念,不仅视察过演练中的实验性装甲部队,接下来几年还不断同这些人会面。

法国人不理解新的战争理念,官方对此的抵制比英国更严重。而波兰的情况甚至还不如法国。这种缺乏了解是两国军队1939 年失败,法国1940 年再次惨败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