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本意是坚守原则不惧生死

m
midpasse
楼主 (未名空间)

求仁得仁在网络用语中是找死的意思,但这个意思被戏谑化了,用来调侃和讽刺。而古文中的愿意更多是指追求精神,不惧生死,以死得仁,是褒义表达。

1. 《论语》:
---------------
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伯夷、叔齐是商末王子,两个人都因为信念没有接受王位(互相谦让),最后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饿死于山中。“求仁得仁”指两个人固守仁念,不惧生死,最终成仁。

2. 再看汉代《申鉴 中论》
---------------
或问:“孔子称‘仁者寿’,而颜渊早夭;‘积善之家必有馀庆’,而比干、子胥身陷大祸,岂圣人之言不信而欺后人耶?故司空颍川荀爽论之,以为古人有言,死而不朽,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身殁矣,其道犹存。故谓之‘不朽’。夫形体者、人之精魄也,德义令闻者、精魄之荣华也。君子爱其形体,故以成其德义也。夫形体固自朽弊消亡之物,寿与不寿,不过数十岁;德义立与不立,差数千岁,岂可同日言也哉!颜渊时有百年之人,今宁复知其姓名耶?《诗》云:‘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人岂有万寿千岁者,皆令德之谓也。由此观之,‘仁者寿’、岂不信哉!《传》曰:‘所好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比干、子胥皆重义轻死者也,以其所轻,获其所重,求仁得仁,可谓庆矣!
---------------

这边讲的更明白了,先是有人质疑孔子说的仁者长寿,举出很多仁者并不长寿的反例。文章认为一个仁者身体死亡了,他的精神还会一直流传下去,所谓千秋万代(“‘万有千岁”)是指精神不死。比干、伍子胥这些仁者都是重义轻死的人,用他们轻视的东西(躯体),来换取他们珍惜的(仁义),有“舍身取义”的意思。这是求仁得仁在原文语境下的意思,用来用祭文标题其实是妥当的。

f
furoci

耍嘴皮子的文科生又来了,又把坏事办成了好事,

“你们这些没文化的其实都想歪了,我们孵蛋的中文系校友的意思是好意意”
b
bookofchange


东林党人很坏的,不比阉党好多少

【 在 furoci (伊千枝) 的大作中提到: 】
: 耍嘴皮子的文科生又来了,又把坏事办成了好事,
: “你们这些没文化的其实都想歪了,我们孵蛋的中文系校友的意思是好意意”

r
ravecat

这俩老帮菜就是作死典型,要不然鲁迅也不会写篇小说笑话他们
C
CUNO3

他是被捅死的,跟他有没有精神追求惧不惧生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个词用在这里就是扯淡,洗涤的都是纯傻逼

【 在 midpasse (事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求仁得仁在网络用语中是找死的意思,但这个意思被戏谑化了,用来调侃和讽刺。而古
: 文中的愿意更多是指追求精神,不惧生死,以死得仁,是褒义表达。
: 1. 《论语》:
: ---------------
: 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
: ,又何怨。”
: ---------------
: 伯夷、叔齐是商末王子,两个人都因为信念没有接受王位(互相谦让),最后在兵荒马
: 乱的年代饿死于山中。“求仁得仁”指两个人固守仁念,不惧生死,最终成仁。
: 2. 再看汉代《申鉴 中论》
: ...................

C
Caravel

求仁得仁,如果读过一点论语,绝对不是以为是现在这个意思。我老一看这个标题,就领会意思了。看不懂都是不学古文得。

【 在 furoci (伊千枝) 的大作中提到: 】
: 耍嘴皮子的文科生又来了,又把坏事办成了好事,
: “你们这些没文化的其实都想歪了,我们孵蛋的中文系校友的意思是好意意”

m
midpasse

这是你的perspective,从他同事的角度看,可以很有关系。比如,把他同事之死看成
是坚守用人原则导致的后果。死者在工作中不惧怕潜在的危险,求仁得仁。

【 在 CUNO3 (CUNO3)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是被捅死的,跟他有没有精神追求惧不惧生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个词用在这里就
: 是扯淡,洗涤的都是纯傻逼

p
piglct

语言是变化的,现在“求仁得仁”基本上就是咎由自取的委婉说法。

【 在 midpass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你的perspective,从他同事的角度看,可以很有关系。比如,把他同事之死看成:是坚守用人原则导致的后果。死者在工作中不惧怕潜在的危险,求仁得仁。
:
:【 在 CUNO3 (CUNO3)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是被捅死的,跟他有没有精神追求惧不惧生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个词用在这
里就
:: 是扯淡,洗涤的都是纯傻逼
:
:
:
:

c
chinav5

妈蛋,真以为就你懂。

孔老二的意思,不就是你自找的,所以就不要抱怨。在中文的语境的,一直都是这个意思。你装什么大瓣蒜。

你们孵蛋的就不要再舌烂莲花,没有用的。你再辨,只是把屎挑起来,臭的更远些。
m
midpasse

并非如此,“咎由自取”只是网络语境下的窄化词义。在正规用语中,“仁”的褒义还是存在的。我引两篇茅盾文学奖作品:

---------------------
军威像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过客,匆匆逝去,永远不会再回来?童霜威悲痛起来,一种心痴神迷的忧伤使他心酸,说:“求仁得仁,他作为 军人,为抗日而死,死得其所,我
本来不应当难过。但既是手足,岂能不动感情!”
---------------------
王火 《战争和人》(1987年—​1992年)

---------------------
也许是受到这种情绪的主宰,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家不再像前一阵子那样气急败坏,而是本着求仁得仁的坦荡情怀,把生死安危置之度外,重新变得有说有笑,并且认真地商量起接应义军的事情来。
---------------------
白门柳《鸡鸣风雨》(1998年)

【 在 piglct (浴火重生) 的大作中提到: 】
: 语言是变化的,现在“求仁得仁”基本上就是咎由自取的委婉说法。
: :
: :这是你的perspective,从他同事的角度看,可以很有关系。比如,把他同事之死看成
: :是坚守用人原则导致的后果。死者在工作中不惧怕潜在的危险,求仁得仁。
: :
: :【 在 CUNO3 (CUNO3) 的大作中提到: 】
: :: 他是被捅死的,跟他有没有精神追求惧不惧生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个词用在这
: 里就
: :: 是扯淡,洗涤的都是纯傻逼
: :
: ...................

m
midpasse

孔子的原文并非只有“自找”的意思,还有“求仁”这一层褒义在里面,这一层褒义在网络用语中被戏谑化掉了。

【 在 chinav5 (G(.....)专家) 的大作中提到: 】
: 妈蛋,真以为就你懂。
: 孔老二的意思,不就是你自找的,所以就不要抱怨。在中文的语境的,一直都是这个意
: 思。你装什么大瓣蒜。
: 你们孵蛋的就不要再舌烂莲花,没有用的。你再辨,只是把屎挑起来,臭的更远些。

l
larvender

属实,王书记又没想到姜博士要杀他

文科教授就这水平?活该被群嘲

【 在 CUNO3 (CUNO3)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是被捅死的,跟他有没有精神追求惧不惧生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个词用在这里就
: 是扯淡,洗涤的都是纯傻逼

p
piglct

问题是王书记并没有求仁。

要是姜水平不够,聘任评委会放水,想要续聘姜,王书记坚持原则,否决聘任,结果被杀死,那才是求仁得仁。
i
iWater

《论语》不是已经讲得很明白了么
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意思

m
mofia

求割喉得割喉,王书记死值

【 在 iWater (aspire to inspire before i expire) 的大作中提到: 】
: 《论语》不是已经讲得很明白了么
: 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意思

n
netwt


【 在 mofia (Mofia) 的大作中提到: 】
: 求割喉得割喉,王书记死值

支持追认共和国卫士
m
midpasse

伯夷、叔齐也没想到后来会饿死。“求仁得仁”是指坚守原则,不惧怕潜在的危险。这里的危险并不是当前的。

【 在 larvender (伊莎贝拉) 的大作中提到: 】
: 属实,王书记又没想到姜博士要杀他
: 文科教授就这水平?活该被群嘲

m
midpasse

还是前面说的,从一个同事角度,工作中按照规章办事,并不需要你提到的经历drama
,就可以算是求仁。除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时你也要考量“悼词”这个register,你随便翻看这个语域里的文本,基本都是充满赞美之词,一般人很少有人会去细扣某些赞美之词是不是夸大了,是不是过于情绪化。

【 在 piglct (浴火重生) 的大作中提到: 】
: 问题是王书记并没有求仁。
: 要是姜水平不够,聘任评委会放水,想要续聘姜,王书记坚持原则,否决聘任,结果被
: 杀死,那才是求仁得仁。

r
rzc

现在文化盲人很多,尤其是古汉语这一块,科普任务很艰巨。

【 在 midpasse (事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求仁得仁在网络用语中是找死的意思,但这个意思被戏谑化了,用来调侃和讽刺。而古
: 文中的愿意更多是指追求精神,不惧生死,以死得仁,是褒义表达。
: 1. 《论语》:
: ---------------
: 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
: ,又何怨。”
: ---------------
: 伯夷、叔齐是商末王子,两个人都因为信念没有接受王位(互相谦让),最后在兵荒马
: 乱的年代饿死于山中。“求仁得仁”指两个人固守仁念,不惧生死,最终成仁。
: 2. 再看汉代《申鉴 中论》
: ...................

i
iWater

你讲的这些纯属开脑洞,脑补出来的意思
仔细去体会论语中求仁得仁的语境
伯夷叔齐不食周黍,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山中
意思就是“自己选定的道路,虽九死而无悔(怨)”

【 在 midpasse (事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伯夷、叔齐也没想到后来会饿死。“求仁得仁”是指坚守原则,不惧怕潜在的危险。这
: 里的危险并不是当前的。

m
midpasse

显然你不熟悉伯夷叔齐的故事。他们的求仁有两个方面,你只看到他们“不食周粟”这一面,却没看到“夷齐让国”这一面。事实上,如果他们不互让国王位置,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不食周粟”这个困境。他们最初“求仁让国”的时候,并没有当前死亡危险,他们只是坚守原则而已。他们的求仁不该仅仅看作是不食周黍,更大的仁是让国。

很多历史名家都是这样解读《论语》的。比如,钱穆在《论语新解》在注释季氏篇的“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时,就强调了“夷、齊讓國而餓”这个背景。

【 在 iWater (aspire to inspire before i expir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讲的这些纯属开脑洞,脑补出来的意思
: 仔细去体会论语中求仁得仁的语境
: 伯夷叔齐不食周黍,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山中
: 意思就是“自己选定的道路,虽九死而无悔(怨)”

m
midpasse

再看三国魏何晏集解,北宋邢昺的《论语注疏》,他们显然把“让国”而不是“不食周粟”看作是“求仁”的核心,不仅交代了让国是饥饿的致因,而且明确交代伯夷叔齐是“以让为仁”。

【 在 midpasse (事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显然你不熟悉伯夷叔齐的故事。他们的求仁有两个方面,你只看到他们“不食周粟”这
: 一面,却没看到“夷齐让国”这一面。事实上,如果他们不互让国王位置,也就不会有
: 后面的“不食周粟”这个困境。他们最初“求仁让国”的时候,并没有当前死亡危险,
: 他们只是坚守原则而已。他们的求仁不该仅仅看作是不食周黍,更大的仁是让国。
: 很多历史名家都是这样解读《论语》的。比如,钱穆在《论语新解》在注释季氏篇的“
: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时,就强调了“夷、齊讓國而餓”这个背景。

e
egonous

扯淡不吃饭不知道会饿死?

【 在 midpasse(事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伯夷、叔齐也没想到后来会饿死。“求仁得仁”是指坚守原则,不惧怕潜在的危险。这

: 里的危险并不是当前的。

m
midpasse

你和前面那位一样,把“求仁”理解成了“不食周粟”,但他们求仁更大意义是“让国”,这个举动并不知道会饿死。具体书证和解释看我前面两贴。

【 在 egonous (censorshit) 的大作中提到: 】
: 扯淡不吃饭不知道会饿死?
:
: 伯夷、叔齐也没想到后来会饿死。“求仁得仁”是指坚守原则,不惧怕潜在的危
: 险。这
:
: 里的危险并不是当前的。
:

l
laodongzhe

这是产党宣传部黑老蒋的副产品。
【 在 piglct (浴火重生) 的大作中提到: 】
: 语言是变化的,现在“求仁得仁”基本上就是咎由自取的委婉说法。
: :
: :这是你的perspective,从他同事的角度看,可以很有关系。比如,把他同事之死看成
: :是坚守用人原则导致的后果。死者在工作中不惧怕潜在的危险,求仁得仁。
: :
: :【 在 CUNO3 (CUNO3) 的大作中提到: 】
: :: 他是被捅死的,跟他有没有精神追求惧不惧生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个词用在这
: 里就
: :: 是扯淡,洗涤的都是纯傻逼
: :
: ...................

F
F250


你历史水平不行啊

伯夷让的是孤竹国,不食周粟是因为道义上反对武王伐纣(殷商),和孤竹国没有关系

【 在 midpasse (事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显然你不熟悉伯夷叔齐的故事。他们的求仁有两个方面,你只看到他们“不食周粟”这
: 一面,却没看到“夷齐让国”这一面。事实上,如果他们不互让国王位置,也就不会有
: 后面的“不食周粟”这个困境。他们最初“求仁让国”的时候,并没有当前死亡危险,
: 他们只是坚守原则而已。他们的求仁不该仅仅看作是不食周黍,更大的仁是让国。
: 很多历史名家都是这样解读《论语》的。比如,钱穆在《论语新解》在注释季氏篇的“
: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时,就强调了“夷、齊讓國而餓”这个背景。

m
midpasse

当然有关系,他们如果留在孤竹国当国王,不出逃的话,就不需要面对食不食周粟这个问题。不让国,后面的不食周粟就不会发生。“让国而饿”是历史常识,很多名家都谈过这个命题,朱熹也谈过。

【 在 F250 (帝城春欲暮,能饮一杯无)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历史水平不行啊
: 伯夷让的是孤竹国,不食周粟是因为道义上反对武王伐纣(殷商),和孤竹国没有关系
: 景。

m
midpasse

一个熟悉史料的人,不应该对“让国而饿”这个概念陌生。我再举个知名的例子:《史记》有《伯夷列传》讲伯夷的故事,司马迁在130卷为之作序的时候,正是以“让国饿
死,天下称之”为序。

【 在 midpasse (事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然有关系,他们如果留在孤竹国当国王,不出逃的话,就不需要面对食不食周粟这个
: 问题。不让国,后面的不食周粟就不会发生。“让国而饿”是历史常识,很多名家都谈
: 过这个命题,朱熹也谈过。

C
Coughing

求仁得仁,指出了事物的两面性,说负面一点是自找的,说正面一点是代价。这个词作为悼词来用是不妥的,就像高寿老人去世,你可以私下安慰家属这是喜丧不必伤心,你悼词中不能把喜表达出来。因为得仁的后面和喜的后面,是伤痛,悼词不能喧宾夺主。

而另一方面,如果喜丧逝者并非高寿,得仁的原因并非求仁,这么用词就目的不纯了,用心险恶。

i
iWater

你在主贴中没把论语第七章第十五节完整地贴出来
这一节的背景是父子争国(卫国),冉有问子贡:孔夫子会帮儿子么?
子贡就去问孔子,然后就是你主贴中的那段,最后子贡出来告诉冉有:
夫子不会帮

这里面有点蹊跷,就是子贡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未直接向孔子转述
冉有的问题,而是绕弯子问孔子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孔子当然是说
大贤人咯,子贡又问孔子伯夷叔齐有怨么,孔子的经典台词来了:
求仁得仁,为毛又怨呢?听完这句台词,子贡的神逻辑得出如下结论:
夫子不会帮卫国国君(儿子)

各位看官,为毛子贡会下如此结论呢?盖因:
(伯夷叔齐)求仁得仁
(卫国父子)求不仁得不仁

所以,论语第七章第十五节的主旨实为:求不仁得不仁

贵旦中文系主任休矣!

【 在 midpasse (事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显然你不熟悉伯夷叔齐的故事。他们的求仁有两个方面,你只看到他们“不食周粟”这
: 一面,却没看到“夷齐让国”这一面。事实上,如果他们不互让国王位置,也就不会有
: 后面的“不食周粟”这个困境。他们最初“求仁让国”的时候,并没有当前死亡危险,
: 他们只是坚守原则而已。他们的求仁不该仅仅看作是不食周黍,更大的仁是让国。
: 很多历史名家都是这样解读《论语》的。比如,钱穆在《论语新解》在注释季氏篇的“
: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时,就强调了“夷、齊讓國而餓”这个背景。

e
egonous

而且这位书记球了个毛的仁啊,不行去世飞得侮辱死者说他求仁了
l
larvender

王书记坚守什么原则?
不惧怕潜在危险?这是脑补的吧,他能想到人家杀他?至于负责人事的一般都会得罪人,这是他的工作,跟原则有P关系

【 在 midpasse (事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伯夷、叔齐也没想到后来会饿死。“求仁得仁”是指坚守原则,不惧怕潜在的危险。这
: 里的危险并不是当前的。

b
bobolan88

除非能证明书记是被文华胁迫修改决定,明知不改就要死也绝不更改,才算求人的人,类似史官。
s
skl

孔子在卫国时也是很落魄的 某个弟子都快挺不住了 所以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想的 其实
只要做官不仅自己能改善处境 弟子们也有用武之地 子贡不好直问 便用伯夷舒淇对后
的处境来试探孔子的心意 如果孔子说他们哥俩应该私下会有抱怨吧 那说明孔子心里也会有抱怨而会出来做官

【 在 iWater (aspire to inspire before i expir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在主贴中没把论语第七章第十五节完整地贴出来
: 这一节的背景是父子争国(卫国),冉有问子贡:孔夫子会帮儿子么?
: 子贡就去问孔子,然后就是你主贴中的那段,最后子贡出来告诉冉有:
: 夫子不会帮
: 这里面有点蹊跷,就是子贡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未直接向孔子转述
: 冉有的问题,而是绕弯子问孔子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孔子当然是说
: 大贤人咯,子贡又问孔子伯夷叔齐有怨么,孔子的经典台词来了:
: 求仁得仁,为毛又怨呢?听完这句台词,子贡的神逻辑得出如下结论:
: 夫子不会帮卫国国君(儿子)
: 各位看官,为毛子贡会下如此结论呢?盖因:
: ...................

s
solarlight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c
chace

话说英文里gay现在是什么意思? 六十年前又是什么意思? 就这么几十年就变了。你
就别总翻老黄历了。

【 在 midpasse (事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孔子的原文并非只有“自找”的意思,还有“求仁”这一层褒义在里面,这一层褒义在
: 网络用语中被戏谑化掉了。

i
iWater

这个心理分析不错

【 在 skl (屎壳郎) 的大作中提到: 】
: 孔子在卫国时也是很落魄的 某个弟子都快挺不住了 所以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想的 其实
: 只要做官不仅自己能改善处境 弟子们也有用武之地 子贡不好直问 便用伯夷舒淇对后
: 的处境来试探孔子的心意 如果孔子说他们哥俩应该私下会有抱怨吧 那说明孔子心里也
: 会有抱怨而会出来做官

m
midpasse

我认为作为悼词并无不妥,有你说的“代价”意思表示对逝者的惋惜,也有“求仁”表示对逝者的尊敬。

事实上,“求仁得仁”并不是第一次用作悼词,之前有人这么用过。比如,方励之写给王若望的悼词:“正是这种常人难以承受的英雄末路,方见出求仁得仁的坚贞气节。”见《方勵之紀念文集·人文卷》。

再比如,郭沫若写给闻一多的悼词:“闻一多毫无疑问是永生了。他真真是“求仁得仁”,他不仅在做学问上获得了人民意识,而在做人上更保障了人民意识的确切获得。”

【 在 Coughing () 的大作中提到: 】
: 求仁得仁,指出了事物的两面性,说负面一点是自找的,说正面一点是代价。这个词作
: 为悼词来用是不妥的,就像高寿老人去世,你可以私下安慰家属这是喜丧不必伤心,你
: 悼词中不能把喜表达出来。因为得仁的后面和喜的后面,是伤痛,悼词不能喧宾夺主。
: 而另一方面,如果喜丧逝者并非高寿,得仁的原因并非求仁,这么用词就目的不纯了,
: 用心险恶。

m
midpasse

一个正面例子用来反衬反面案例并不会让正面例子的positive prosody变成negative
prosody。即使孔子在这段是想说明求不仁得不仁,引用伯夷叔齐的例子到argument中
并不会改变该例子的正面性。伯夷叔齐案例本身还是“求仁得仁”的代表,后世也是这么解读的。

【 在 iWater (aspire to inspire before i expir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在主贴中没把论语第七章第十五节完整地贴出来
: 这一节的背景是父子争国(卫国),冉有问子贡:孔夫子会帮儿子么?
: 子贡就去问孔子,然后就是你主贴中的那段,最后子贡出来告诉冉有:
: 夫子不会帮
: 这里面有点蹊跷,就是子贡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未直接向孔子转述
: 冉有的问题,而是绕弯子问孔子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孔子当然是说
: 大贤人咯,子贡又问孔子伯夷叔齐有怨么,孔子的经典台词来了:
: 求仁得仁,为毛又怨呢?听完这句台词,子贡的神逻辑得出如下结论:
: 夫子不会帮卫国国君(儿子)
: 各位看官,为毛子贡会下如此结论呢?盖因:
: ...................

m
midpasse

你和你前一楼的那位朋友一样,把悼词看成了法院判决书,对逝者是不是够得上“求仁”标准要求证据齐全逻辑清晰。其实那篇是悼词,你不妨试着从作者作为逝者同事的角度出发看“求仁”。前面那位说的好:“至于负责人事的一般都会得罪人,这是他的工作”。那么只要认真工作,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从一个同事角度来看,这个就可以是“求仁”。

【 在 bobolan88 (波波熊) 的大作中提到: 】
: 除非能证明书记是被文华胁迫修改决定,明知不改就要死也绝不更改,才算求人的人,
: 类似史官。

m
midpasse

语言除了有年代的划分,还有语域(linguistic register)的划分。你和这个楼里的网
友会认为“求仁得仁”在近代语言只有“咎由自取”这个窄化的意思,很可能是因为你们熟悉的语域都是网络用语。其实在当代很多语域:期刊文章、正式场合演讲、严肃文学等等,“求仁得仁”依旧还是保持它原有“求仁”的意思。我前面给出了矛盾文学奖的两个书证,我再给出几个,全部都是近10年的。

故撰写此文,在缅怀大师终生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求仁得仁的学者风范之余,或许对认识当下浮躁的学术风气能有所启示。
走近大师——写在《季羡林全集》出版之后 , 赵伯陶 2011

新意互动GEO 曲伟海 营销江湖风云变化,他却坚持以尊重消费者的真诚态度去提供数字营销服务,从而打开了一个营销新局面。大多时候,真正的态度让你求仁得仁,真正的态度让你走向长久,最终异军突起。
2016中国互联网经济年度人物
互联网周刊, 2017 (1), p.38-39

北京大学宣传部长、新闻发言人(原任中文系党委书记)蒋朗朗:已经关注到刘丁宁的情况,选择北大是孩子自己的兴趣,至于来北大能不能求仁得仁,也要看她自己。
由刘丁宁的“回炉”反观港大、北大
张传发 中国就业, 2013 (11), p.57-57

幸福就是求仁得仁。方筱东是我记忆中的瑰丽。我记得曾经偷偷淡淡地喜欢过他,从认
识的时候开始。我们打篮球他会允许我调皮赖皮,下棋他会让我悔棋赖棋。
嗨,故事非一般才传奇
三元 家庭生活指南, 2016 (10), p.35-36

【 在 chace (Time is money, friend!) 的大作中提到: 】
: 话说英文里gay现在是什么意思? 六十年前又是什么意思? 就这么几十年就变了。你
: 就别总翻老黄历了。

t
thinkaout

熟食,很多人读了两天书就以为自己有文化了,其实还是半瓶子醋。记得以前一个中学生家长去清华看见一栋楼上的英文单词的拼写,把U写成V,以为发现了新大陆,结果发
现是自己没文化。
【 在 rzc (浩然)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文化盲人很多,尤其是古汉语这一块,科普任务很艰巨。

c
chace

你非要这么解释没关系。
就把gay按它的原意用在句子里, 看看别人都是什么反应, 然后再给他们上一课, 教一教他们。

【 在 midpasse (事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语言除了有年代的划分,还有语域(linguistic register)的划分。你和这个楼里的网
: 友会认为“求仁得仁”在近代语言只有“咎由自取”这个窄化的意思,很可能是因为你
: 们熟悉的语域都是网络用语。其实在当代很多语域:期刊文章、正式场合演讲、严肃文
: 学等等,“求仁得仁”依旧还是保持它原有“求仁”的意思。我前面给出了矛盾文学奖
: 的两个书证,我再给出几个,全部都是近10年的。
: 故撰写此文,在缅怀大师终生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求仁得仁的学者风范之
: 余,或许对认识当下浮躁的学术风气能有所启示。
: 走近大师——写在《季羡林全集》出版之后 , 赵伯陶 2011
:
: 新意互动GEO 曲伟海 营销江湖风云变化,他却坚持以尊重消费者的真诚态度去提供数
: ...................

w
wewill2009


【 在 bobolan88 (波波熊) 的大作中提到: 】
: 除非能证明书记是被文华胁迫修改决定,明知不改就要死也绝不更改,才算求人的人,
: 类似史官。

这是正解,标准答案
不过,“文华”应该被改成“姜文华”。他已经是个残忍的谋杀犯,一个顶级罪犯。

w
wewill2009


【 在 midpasse (事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认为作为悼词并无不妥,有你说的“代价”意思表示对逝者的惋惜,也有“求仁”表
: 示对逝者的尊敬。
: 事实上,“求仁得仁”并不是第一次用作悼词,之前有人这么用过。比如,方励之写给
: 王若望的悼词:“正是这种常人难以承受的英雄末路,方见出求仁得仁的坚贞气节。”
: 见《方勵之紀念文集·人文卷》。
: 再比如,郭沫若写给闻一多的悼词:“闻一多毫无疑问是永生了。他真真是“求仁得仁
: ”,他不仅在做学问上获得了人民意识,而在做人上更保障了人民意识的确切获得。”

不一样
那是选择了艰难的路和风险

书记几乎没有可能想到会有被害的风险,碰到一个蓄谋杀害他的人
m
midpasse

我肯定会看语言的register来决定怎么用词。比如gay的原意"明亮明快",到现在在色
彩学里依旧是常用词,如果是和我搞文艺的同事讨论色彩方面的内容,我肯定不会有任何犹豫,我写相关领域的文章,也肯定毫不犹豫会用这个词。

把"求仁得仁"从一篇悼词的正式书面文体语域,搬到一个网络流通用语语域去阐释它,就好比网民在网上发现一篇色彩学里面的用词gay,大谈如何不妥。

【 在 chace (Time is money, friend!)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非要这么解释没关系。
: 就把gay按它的原意用在句子里, 看看别人都是什么反应, 然后再给他们上一课, 教
: 一教他们。

m
midpasse

伯夷叔齐在让国的时候,一样没有想到会有饿死的风险,一个是坚持“长子即位”的原则,一个是坚持“遵从父愿”的原则 —— 这个坚持原则就是“求仁”。当然,你说的对,坚持原则是有风险的,不当国王,肯定没有那么多各方面的保障。

一个管人事的按规章办事,也一样会有风险,管事人遭报复的案例很多。前面朋友说的好:“至于负责人事的一般都会得罪人,这是他的工作”,那么做人事工作的把工作做好,这就是选择了风险。

【 在 wewill2009 (daluob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一样
: 那是选择了艰难的路和风险
: 书记几乎没有可能想到会有被害的风险,碰到一个蓄谋杀害他的人

c
cellcycle

楼主 求仁得仁 !
w
wewill2009


【 在 midpasse (事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伯夷叔齐在让国的时候,一样没有想到会有饿死的风险,一个是坚持“长子即位”的原
: 则,一个是坚持“遵从父愿”的原则 —— 这个坚持原则就是“求仁”。当然,你说的
: 对,坚持原则是有风险的,不当国王,肯定没有那么多各方面的保障。
: 一个管人事的按规章办事,也一样会有风险,管事人遭报复的案例很多。前面朋友说的
: 好:“至于负责人事的一般都会得罪人,这是他的工作”,那么做人事工作的把工作做
: 好,这就是选择了风险。

“艰难的路和风险“,其实是非常高的风险

像你那样辩下去,我也可以说一半以上的人都选择了风险而活着。

你本来是部分对的(对那成语基本本意的描述),但是非要生硬地对应在这非常意外的事件的受害人身上。。。

【 在 wewill2009 (daluob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一样
: 那是选择了艰难的路和风险
: 书记几乎没有可能想到会有被害的风险,碰到一个蓄谋杀害他的人
m
midpasse

一半以上的人,甚至80%的人,只要一辈子认真工作,悼词用“求仁得仁”都没有任何
问题。我们学校有老师去世或者学生意外死亡,悼词无不写的充满各种美誉之词,我很难想象一个平常心看悼词的人会去较真逝者生前所作所为是否够得上那些赞美之词。

事实上,是网友们非要生硬地把一个很正常的悼词拿到网络语境下去分析,才会有我这番辩解。

【 在 wewill2009 (daluobe) 的大作中提到: 】
: “艰难的路和风险“,其实是非常高的风险
: 像你那样辩下去,我也可以说一半以上的人都选择了风险而活着。
: 你本来是部分对的(对那成语基本本意的描述),但是非要生硬地对应在这非常意外的
: 事件的受害人身上。。。

w
wewill2009


【 在 midpasse (事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半以上的人,甚至80%的人,只要一辈子认真工作,悼词用“求仁得仁”都没有任何

涉及比一般“更高”层次的东西

较高的原则或不寻常的信念等等
加上
艰难及其大的风险

: 问题。我们学校有老师去世或者学生意外死亡,悼词无不写的充满各种美誉之词,我很
: 难想象一个平常心看悼词的人会去较真逝者生前所作所为是否够得上那些赞美之词。: 事实上,是网友们非要生硬地把一个很正常的悼词拿到网络语境下去分析,才会有我这
: 番辩解。

m
midpasse

你貌似没有读过悼词,你随便去网上翻一下,或者找某个大学的校刊Obituary栏目,看看里面的悼词怎么写的。

我随便贴一个抑郁症自杀的学生的标题《"an ‘Extraordinary Young Person’ with a ‘Perfect Heart' And ‘Dazzling Radiant Mind'"》

你是不是要拷问一下该学校,谁能有"a perfect heart"够得上这个"perfect"形容词?再考据一下该生死之前所作所为,是否对的上“涉及比一般“更高”层次的东西”,能够得上Extraordinary Young Person这个称号?

阐释一篇文本的意思,除了字面意思(illocutionary act),更要考虑具体语境,说话
者的意图等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act)。悼词这些美誉之词更多是表达一种朋友、
同事、亲人等对逝者的感情,并不是一份法院对某人行为的裁判书。

【 在 wewill2009 (daluobe) 的大作中提到: 】
: 涉及比一般“更高”层次的东西
: 较高的原则或不寻常的信念等等
: 加上
: 艰难及其大的风险

w
wewill2009


【 在 midpasse (事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貌似没有读过悼词,你随便去网上翻一下,或者找某个大学的校刊Obituary栏目,看
: 看里面的悼词怎么写的。
: 我随便贴一个抑郁症自杀的学生的标题《"an ‘Extraordinary Young Person’
with
: a ‘Perfect Heart' And ‘Dazzling Radiant Mind'"》
: 你是不是要拷问一下该学校,谁能有"a perfect heart"够得上这个"perfect"形容词?
: 再考据一下该生死之前所作所为,是否对的上“涉及比一般“更高”层次的东西”,能
: 够得上Extraordinary Young Person这个称号?
: 阐释一篇文本的意思,除了字面意思(illocutionary act),更要考虑具体语境,说话
: 者的意图等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act)。悼词这些美誉之词更多是表达一种朋友、
: 同事、亲人等对逝者的感情,并不是一份法院对某人行为的裁判书。

我读过了

这里的讨论跟那封信的整体内容无关,也与是否其他人是否比较准确用词写作无关

质疑的是那个成语的用法

那个成语基于一个很有名的典故
本意也是基于那个典故
基本的涵义有:在严格遵循高度原则或信念的前提下,还不退缩,尽管处于非常艰难的处境中并且因而面临了非常大的风险

该吧求解释成追求的意思,是有相当高度的。得应该被解释成最终完成或终极实现。这个成语不应该被用在普通人身上(因此我前面提到了”一半以上的人“--是根据前面的辩解做的一个“推断”)。

你那种多方面的绕辩没啥意思。那个用得确实不合适。没有什么有点底子的人实名为他辩护。

w
wewill2009


其实你的标题已经说了本意
本来说得很好
到后来为了说明那个主任用得恰当,你绕辩起来,弄得歪得老厉害了
m
midpasse

用“求仁得仁”是否妥当的争议点有两个:1. 它是否只能用作“咎由自取”的贬义;2. 如果是褒义,逝者是否能够得上这个词。你在第一点上认同我的看法,但是在第二点和我有分歧。

造成这个分歧,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你对"是否妥当"的判断只建立在语言层面(
locutionary act),你谈的都是"基本含义"之类的,而我考虑了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语域、文体、说话者动机等等)。我理解你的立场,我并不是为了要争一个输赢,故意搬一套语用学的理论(Pragmatics)出来和你绕,一开始看到”求仁得仁“,我就很自然考虑到"悼文"的语域和文体特征了。关于这点,我稍微展开一下。

判断一个用语是否恰切,除了语言层面(denotation),比如词义、句法、词源、逻辑自洽性等,必不可少需要考虑语言层面之外的社会背景(connotation),比如说话者的动
机、可能产生的后果。例子:”今晚一起看电影吗?“”我有很多功课要做“——这个回答真正意思并不是陈述"功课要做"而是拒绝邀请。你如果仅仅停留在语言的逻辑和词语的含义层面,而不通过上下文推测说话者的意图,你是得不出正确的意思的。

传统语义学(semantics)试图在逻辑层面解决语言意思,陷入了困境,所以才有1960年
以来诞生的新的语言学分支语用学("a branch of linguistics that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sentences to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occur")
,成为语义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回到“求仁得仁”,你对它在一段文本中是否恰切,不可能不考虑它所处的语域、文体、作者动机、语言效果。“悼词”作者写文的目的不是一个记者报道某公认人物,也不是法官裁决被告是否清白,是亲友表达哀思表达怀念的一个举动,它的illocutionary act的真正意图是expression。你在悼词中看到各种美誉之词、各种情绪渲染,目前都
是为了怀念,而不是裁判某人。如同悼词中常见的"千古不朽", "同垂不朽",你会去追究"不朽"是否有夸大吗?"求仁得仁"是否恰切,一个理智的判断是会要考虑它所处"悼
词"这个语域的,是会考虑到说话者的目的的。

举一个简单例子,一个妈妈参加朋友孩子生日派对,祝酒词向大家宣告:“**孩子是最棒的!”,你会跑过去对她说:不好意思,这位女士,我觉得你夸大了?如果你真的决定这么做,我劝你三思——母亲同事这么说,并不是一个assertion,而是一种鼓励。

【 在 wewill2009 (daluobe)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你的标题已经说了本意
: 本来说得很好
: 到后来为了说明那个主任用得恰当,你绕辩起来,弄得歪得老厉害了

m
midpasse

我建议你读的不是那一篇文章,我说的很清楚,你不妨去某校刊Obituary栏目,看看里面的悼词怎么写的(我只不过贴了一个样本,我的建议是你多采样),目的是为了让你对"悼词"这【一类】文章的整体文风有一个了解。当你看到悼文大概率会出现类似an
‘Extraordinary Young Person’, a ‘Perfect Heart' ,‘Dazzling Radiant Mind'这类夸张的美誉之词时,你应该会对这个语域的总体语言特征有了解。

语言的合法性除了靠逻辑决定,同时更重要的靠流通广度决定。一个使用搭配、一个意思、一个句法、一种文体只要流通广,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现象,不管逻辑层面它是否能自洽,它就是合法的。那么当流通中的"悼词"高概率包含夸大的美誉之词时,具体落到某一篇文章,出现"求仁得仁",不管它有没有夸大,它就是合法的。

【 在 wewill2009 (daluobe) 的大作中提到: 】
: with
: 我读过了
: 这里的讨论跟那封信的整体内容无关,也与是否其他人是否比较准确用词写作无关
: 质疑的是那个成语的用法
: 那个成语基于一个很有名的典故
: 本意也是基于那个典故
: 基本的涵义有:在严格遵循高度原则或信念的前提下,还不退缩,尽管处于非常艰难的
: 处境中并且因而面临了非常大的风险
: 该吧求解释成追求的意思,是有相当高度的。得应该被解释成最终完成或终极实现。这
: 个成语不应该被用在普通人身上(因此我前面提到了”一半以上的人“--是根据前面的
: ...................

i
iWater

《论语*述而》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