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深陷泥潭, 产业链转移中国

B
Bifujian
楼主 (未名空间)

部分纺织品交易商的生意减少约九成,工厂的苹果手机产量“腰斩”,对欧出口药物供应链几近崩溃……

  今年3月下旬以来,印度遭遇新一轮“疫情海啸”重创,传播烈度、速度和范围空
前,也把印度制造推向崩溃边缘。

  更重要的是,作为全球产业转移承接国,疫情不仅让印度自身支柱产业陷入危机,还可能影响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的布局和节奏。

疫情初期摩拳擦掌、信心满满,而今又深受冲击、颓势难挡。莫迪政府想方设法取代中国、填补全球产业链空缺,恰恰揭示了印度严重依赖中国的事实。

  相比仍深陷第二波疫情泥潭的印度,得益于有力的疫情控制,中国制造业早已恢复,经济重回正轨。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消息,今年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与上月相比变化不大,景气度继续高于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制造业延续
稳定扩张态势。

  后疫情时代,全球制造业或将回流中国。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外资企业保持对华信心。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美国对华鹰派预测疫情将导致美国企业“成群结队”从中国转移。但就目前来看,除少数企业在东南亚国家建立二级和三级供应链,并未发生企业大规模转移出中国的情况。

  日本对外贸易组织(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
,只有7.2%的日本企业表示或将迁出中国,低于2019年的9.2%。中国德国商会(Germ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2021年2月的报告称,96%的在华德国企业计划留在
中国,72%的企业打算在中国增加投资。这是由于中国在先进基础设施、高技能劳动力
、优渥的规章制度方面拥有其他国家市场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二,外商投资呈上升趋势。包括金斯顿科技、沃尔玛、特斯拉在内的多家企业都表示,会在未来几年内扩大在中国投资。

  仅以制药业为例。

  印度和中国是在全球制药业供应链中的两个关键国家。影响原料药成本因素主要有五个,即原材料、劳动力、基础设施、物流和融资。我国除了劳动力成本高于印度,其他四个方面相均有较大优势。总体来看,我国原料药较印度拥有15%-25%的成本优势。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国制药业逐渐替代欧美、日本在原料药生产领域的地位,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过去,吸引外企来华投资的主要因素在于中国的低成本制药业。而现在,中国经济在疫情中展现出强大韧性,为外资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动力。印度制药业受疫情重创,中国制药业或将抓住此次机会,提升在全球制药业产业链中的地位。

  至于印度,在政府防控不力、社会公众麻痹大意、病毒变异传播等叠加影响下,一场制造业噩梦已悄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