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被行“割礼”,到底冤不冤?

A
Azathoth0
楼主 (未名空间)

这个世界上,不是只要说正确的东西,就一定有好的结果。

语言这个东西,向来都不只包括文字,它还有一些常常被忽视的东西:说话的语气、说话的时间、以及说话人的身份。

其中一个错了,整个都错了。比如说话人的身份。

唐朝德宗年间,太子李诵跟太子侍读王叔文下棋。下着下着,李诵就说,“我准备劝谏父亲,废止宫市。”

宫市就是宫里拿着条子到市场买东西,常常要人家打到骨折,白居易的《卖炭翁》讲的就是这个事情,所以“名为宫市,而实夺之”。

王叔文经常跟太子讲民间疾苦,这个宫市应该就是王叔文讲给太子听的。

现在太子准备劝皇帝废止宫市 ,这是好事,旁边的人都给太子点赞,有胆有识,牛啊
,佩服佩服。但是王叔文却一句话也不说,等旁边的人走了。

王叔文才说:“太子的职责是侍候皇帝吃饭,给皇帝请安,不要非议政事。”

这些民间疾苦是王叔文教给太子,为什么又不让太子去说呢?

王叔文一句话点透了。“皇帝在位多年,如果怀疑太子你收买人心,那怎么为自己辩解呢?”

皇帝容易猜忌,他会想,我要不准你,别人会说我皇帝无情,不体恤百姓,准了你,这好名声不也是被你太子捞走了。

你这边做好人,是不是侍岗太久,想提前上岗?

唐朝的历史上经常出现儿子逼父亲的事情,这是李世民开的好头,所以这个事情是很忌讳的。

所以,这个事情对了,但是说话人的身份不对,整个事情当然就不对了。

有时候,说的话对了,说的人也对,但说的时间不对,那可能身上重要的零件就没有了,比如历史第一大伽司马迁。

那一年,汉武帝大用兵,有位本来负责搞后勤的大哥找到汉武帝,要求担任主力,这位哥们就是李广的孙子李陵。

这个事情其实是比较忌讳的,因为李广当年就争当过主力,结果迷了路,死时还颇有怨言。

李陵这回又来争当主力,细微之处当然有些敏感。在李陵看来,这是一种不满,怎么这天下还是只有外戚有机会呢?我们这些人就只能接应搞后勤?

于是,汉武帝说兵马都分完了,没有骑兵了。

李陵拍了胸胸,“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翻译过来就是,我不用骑兵,我要用我的五千步兵,以少击多直接杀到单于的汗庭。

太豪气了,豪气到连汉武帝也无法拒绝,再否决,就等于灭自己的威风,长匈奴的志气,尤其是大军将要出发的时候。

于是,汉武帝批准了李陵的计划。结果一去,李陵就败了。

收到消息,汉武帝将李陵的母亲跟妻儿召来,准备等李陵的死讯一到,就给李陵的家属封个烈士。这是一个帝王式的慷慨。

可没想到,李陵竟然降了。

凭心而论,李陵是坚持到了最后才降的,还可能是诈降,说不定以后还要回大汉的。可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怒了。恰好这时候,自己派出去的主力李广利也失利了。

李陵一下成了出气筒。大家都在批判李陵,司马迁却说,李陵孝顺父母,又得士兵信任,有国士之风,现在虽然降了,但转战千里,就是名将也不过如此。(想想你舅子李广利吧,不也失利了吗)

现在李陵投降,只不过是想以后立功赎罪。

这个话没什么大问题,说的人也对了,司马迁是太史令,从历史角度分析当下情况,给皇帝提供建议,这没毛病,问题出在时机不对。这时候,汉武帝气在头上,他都已经准备宣布李陵是烈士了,结果人家投降了,你说他是国士,天下可有投降的国士?

那你跟李陵是一伙的,先论你的罪!于是,司马迁的零件被没收了。

这个话,要是晚两天,那就完全没问题了,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也冷静了,想明白了李陵也不容易,那么点兵马撞上了匈奴大军。于是,他开始优待逃回的李陵部将,并且还准备派人去接李陵回来。

看到这里,蚕室里的司马师傅是不是特别心塞。事实上,少了零件的司马迁后面还是受到了汉武帝的器重,说明汉武帝也明白司马迁这事有点冤。皇恩浩荡又回来了,但再浩荡也接不回失去的东西。

就是早说了两天,身体就少了一个零件,上哪说理去?

那有没有说的话对了,说的人对了,说的时机对了,但说话的语气不对,也导致个扑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