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中美会在10年内发生战争吗?不会,只是互相试探期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5月30日 11点53分 PT
共 (2)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i
ice2000
大约 4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5761900
摘要: 霸权国有没有可能消除内部矛盾?
简单回答: 没有可能!因为“帝国周期”的末期对应的是长债务周期的末期,其特点
是债台高筑,利率趋0和极端贫富分化。大国一旦走上用债务驱动经济增长(放水刺激
)的道路,就只能用更多的债务来覆盖之前的债务。更多的债务,意味着货币价值的稀释,也意味着持有更多资产的富人会更富,只能获得劳动性收入的工薪阶层则更穷。而所有经济问题的最终呈现都是贫富分化。
桥水基金的大佬Dalio有一部新作《变化中的世界秩序》,其中的“帝国周期论”与“
中国大周期”对我们了解美国知识精英看待中国崛起及中美冲突的态度尤为重要。
Dalio的原文较晦涩,我尽量“说人话”。
在时代大潮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小水滴,重要的是去思考“我们正经历着什么”,“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Dalio的观点是:
1)世界格局(政治、经济、货币)的发展有其周期性,这种周期往往会比我们的生命
还漫长,不为多数人所洞知;
2)大国实力通过教育、科技、竞争力、军事、贸易、产出、金融中心和货币信用来表
达。领先的教育是大国崛起的起点,强势的货币是大国到达巅峰并将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3)伴随世界权力格局大周期同时发生的是国家的债务和货币信用体系周期及财富分配
周期。
4)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代替英国成为新霸主。此后经历了数轮债务周期,债务越来越
高,利率前所未有的低,货币超发。财富分配和政治分歧在国家内部逐渐扩大,在经济衰退时表现为愈演愈烈的内部冲突;
5)目前世界所处的状态与1920-1940年间的情形很像,各国面临的问题是:
经济下行(债务压力对经济增长的压迫),内部冲突(巨大的贫富差距与政治分歧),外部冲突(新兴势力挑战衰落霸权);
6)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崛起迅速,成为美国霸权的挑战者。
7)新兴国家挑战衰落国家的过程通常伴随着漫长又惨烈的战争,持有战败国债务和货
币之人的财富将被抹去。
中国是美国霸权的挑战者已经是全体美国人的共识,从美国精英的角度去看,中国的威胁在哪?
首先在文化基因上。
在悠久绵长的历史传承中,中国的统治者总会选择有利于巩固其统治的思想工具来维持国家的秩序和阶级结构,其中儒家和法家的哲学对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产生了最为深厚的影响。宋明之后的理学(新儒家)更是将对统治者的忠诚、服从和奉献推到了极致,形成了中国人“集体主义”优先的文化基因。
西方经历过思想启蒙运动的洗礼,又通过漫长而艰难的暴力斗争才从神权和王权的阴影下获得解放,他们对任何有可能妨害到个人自由与公共契约的权威都感到强烈的提防。
其实您大可以将这几段话的意思理解为中国人更听话更好统治,而美国人则天天讲权力谈自由不好管理。也正是这两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新冠疫情冲击下中美国两种不同的结果。
前一阵,网上充斥着对欧美抗疫不力的嘲笑声,以“抄作业”的说法推广“制度优势”。若是能考虑到东西方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就知道这作业人家是没法抄的,因为“封锁”的内核是要求居民听话守规矩,这种管理上的优势体现在文化上而非制度上。
集体主义优先的文化基因对于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种可怕的战略武器,因为这意味着中国人有更高效更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其次是中国的决策者对于历史“治乱兴替”的周期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所以能在更高的历史格局上立足长远地去规划和设计国家政策。美国则不同,300年国祚还不足以使
其经历一个完整的“兴起→衰落→兴起”的周期,大部分美国人无法理解周期的力量,也看不到帝国霸权终将没落的结局,所以美国领导人的决策更短视,更为眼前利益所绑架。
再次,1840年到1949年是中国人如鲠在喉的“耻辱的一百年”,这一百年不仅是中国人抵抗外侮的一百年,也是穷苦的劳动者与富有的资本家持续斗争的一百年。这个过程中不仅塑造了中国人仇恨帝国主义追求自强的民族性格,还让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的哲学观念并建立起一个以向社会底层让渡政治权力的政府。
Dalio的文章并没有解释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政府决策的。但没
说并不表示不重要,恰恰相反,这非常重要!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
中国几千年来的悠长历史中“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王朝更迭”的大周期一再上演,可以说中国人对自下而上的颠覆与革命毫不陌生。而马克思主义正是一种鼓励社会底层向统治阶级提出权力和财富分配要求的思想武器。在贫富差距显著扩大的情况下,这将推动中国的统治者做出明显倾向于社会底层的决策,意味着中国当局比美国政府更有决心和行动力来消除贫富差距以弥合国内矛盾。
要知道在危机社会中,针对“效率or公平”的辩经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时候没有公平就没有稳定,没有稳定何来效率?
以上,文化基因决定统治方式的有效性,历史观点决定宏观政策的持续性,效率和持续性支持着中国的快速崛起。而马克思的理论在中国的普及意味着中国会比美国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中所积累的内部问题。
也就是说中国作为美国最强有力的潜在竞争对手,是在文化和历史上就已经奠定的。
但美国早干嘛去了?为啥就放任中国坐大?
1949年到1976年,这个阶段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巩固了新生政权并建立了制度治理的基础。这段时间的前半段美国对中国是搞锁对立,后半段则是拉拢。原因是同样的——武力强大的苏联还活着。
1978年至1997年,中国对外开放并引进了市场经济。这时的中国对美国没有威胁,因为中国太弱了,不论军事、经济还是金融、科技,中国和美国之间都有代差,美国人觉得中国会自己崩溃,所以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和中东。而且当时中美经济上表现为共生互利——美国从中国购买价格低廉的商品,中国又把赚来的美元买了美债,相当于中国人勒紧裤腰带供着美国人住大豪斯开大排量,美国人有什么理由不满意呢?
2008年,金融危机引爆了美国的债务问题,加剧了国内冲突,越来越多的人对流向中国的就业怨声载道,随后美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债务扩张。再加上中国的发展开始变得更具竞争性,两国的关系开始发生改变。2013年之后,中国变得更富有、更强大。中国的决策部门加快了经济结构改革,对内支持高科技研发并加强了政治管制,对外输出产能和资本(一带一路)。
川普(一个靠吸引失业者而当选的民粹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总统)上台后,中美之间的矛
盾变得和1930年代日本、德国挑战大国霸权时一样危险。
中国的崛起自然是令人自豪的,但必须认识到的是:
中国在1978—2008年间的快速增长,原因是得益于当时外部世界处于和平与繁荣的全球化阶段,再加上国内正处于人口和市场的红利期。但这些条件现在都已经或正在消失。
2008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变得严重依赖债务增长。“房地产尿壶论”、“放水刺激论”就是那之后兴起的。所以几轮增长和衰退周期也将中国的债务水平推到了历史高位。由债务增长驱动的繁荣会导致巨大的资产泡沫和贫富差距,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便会集中爆发,表现为流动性枯竭带来的金融危机与失业造成的不稳定,这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
中国崛起在8个指示综合国力的指标中较为突出的是经济,生产,军事和地缘政治。但
在金融中心和国际货币地位上明显不足,中国的金融化程度不高,人民币也不够美元有信用。同时必须强调的是中国教育的平均质量水平并不高,尤其是大学阶段。
骄兵必败的教训实在太多了,冷静理智地看待自身的问题而非一味对历史成果沾沾自喜是非要重要的。就拿教育来说,前前任世界霸主荷兰,17世纪世界上25%的主要发明都
是荷兰人搞出来的。其中影响世界最大的就是坚船利炮和资本主义(股份制公司、股票交易、中央银行等)。
前任霸主英国更不用说了,是工业革命和自由市场和发源地。
还有挑战英国霸主地位的新兴国——德国,其“强大在小学课堂上就已经奠定了”。
现任霸主美国更在教育和新兴科技领域更是一枝独秀,吸引了来自全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
科教兴国的道理早就被无数历史实践所验证。反观中国的大学教育管理者显然缺乏自省的觉悟,费尽心机只是讨一个“世界一流“的口头便宜。
芯片被卡脖子,立马砸上xx万亿搞国产替代,回头又发现光刻机被卡脖子,再回头又发现工业软件、操作系统、手机射频器件、航空钢材……都在被卡。科技进步不是靠xx个万亿就能砸出来的,再说哪有那么多个万亿呢?
典型的在用房地产开发那套”大干快上”思维方式搞科研,水泥壳子和芯片的科技含量能是一回事?只要清华毕业生为北京的房子发愁而被开出租的本地司机笑话的段子仍在流传,脖子就会一直被卡。
还得从踏踏实实抓教育做起,有这么多个万亿,至少应该先想到提高基层教师的工资,给贫困地区的教师发补贴……
总之,从“领先的教育是新兴国家走向霸权的起点”这个论断来看,中国的“入关”之路还很漫长。
再从“货币霸权是帝国走向衰落的转折点”的观点来看美国的衰落。
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靠印钞即可享受全世界的物质输送就没必要搞生产了。
随后产能转移,生产被新兴国家掌握。一旦新兴国掌握了科技质量更高的生产方式,霸权国就要让出铁王座。
荷兰、英国都是这么玩脱的。
道理很简单,谁掌握生产,谁才是真正的霸主。
要注意是生产跟生产是有差别的。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GDP比英国高得多,但英国生
产的是坚船利炮,清朝生产的是茶叶丝绸,科技含量不同竞争的结果就不同。我们生产口罩的产能越大越需要别人的市场,但人家生产芯片根本就不愁销路,还敢对我们断供。这种差别造成中国在贸易战中处于不利位置。
再者,美元霸权推动金融业过度发展,资本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进而将产能输出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造成了美国中产的坠落。而享受金融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仅仅是居于财富分配顶端的富人,在疫情冲击造成失业飙升的情况下,社会割裂和政治分歧愈演愈烈。
很多人说美联储无底线印钞,美元信用将要崩塌得出美国正在衰落的结论是没有道理的。
实际上美元贬值才真正符合美国的利益,因为这有助于带动美国的出口增加就业。美国若是主动放弃美元霸权,它反倒能在世界单极霸主的位置上多苟一会儿。衰落的帝国丧失货币霸权的情形一般发生在战争中,战败的一方先是丧失偿还旧债务的能力,再是背上更沉重的新债务(如战争赔款),主权信用崩溃进而导致货币崩溃。这显然不是美国所面临的情况,目前也不存在任何挑战者能在军事上击败美国。
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未来若美元走上一段贬值旅程,非但不是美国衰落的信号,恰恰相反,这将是美国决策者主动的战略选择,其目的是扭转贸易逆差,回流产能,增加就业,修复国内矛盾。
而资本和制造业回流必然是要和中国起冲突的。不管是发动贸易战,还是怂恿小弟给中国制造地缘风险,甚至在南海搞军事对峙,本质上都是资本战,目的是告诉国际资本“中国并不安全”。
马克思预言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毁灭,从逻辑上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资本家也会学习马克思的理论从而做出改变,就是说马克思的“资本主义会灭亡”的预言反倒延缓了资本主义的灭亡。
帝国周期理论也一样,对”帝国霸权终将灭亡”的预言也有可能会延缓美国的衰落。大国霸权的衰落,哪里是一朝一夕的事呢。
跑国际上搞摩擦是政治家们约定俗成的“国内矛盾”转移大法。美国的贫富分化达到了历史高度,所以他需要一个外部敌人,一个拥有不同价值观又有强大武力威胁的敌人,以弥合他们内部逐渐走向极化的政治分歧与越来越对立的阶级矛盾。
对美国来说,还有比中国更理想的外部敌人吗?
根据“黑暗森林法则”,最安全的行动是消灭潜在威胁。对衰落中的霸权国来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因为时间在新兴国这边。
中国既是理想的外敌,又是最大的潜在威胁,还是崛起中的新兴国。不搞你搞谁?
入关小将们认为中美“难免一战”,我却觉得没必要忧心忡忡。
首先是随着“家天下”的消亡和核威慑的兴起,大国之间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其次是大国在进入全面战争之前,大约有十年的经济、技术、地缘政治和金融较量,在这期间双方互相试探、恐吓并联合其他大国,这个时间窗口给了我们闪转腾挪的空间。
要知道“立刻刚回去”是利好美国而利空中国的。因为我们是崛起中的新兴国,需要成长时间。即使现在立刻马上就开始举铁、喝蛋白粉,也需要几个月让肌肉长出来才能和“大块头”掰掰手腕。
此时最好的策略是打出太极的招数——借力打力。倒不是说要借助别的大国来消耗霸权国,从目前的形势看也不现实。
“大国亡于内部”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已经认识到霸权国内部的决策机制是曲折且短视的(美国人无法从更高的历史视角去设计政策的方向),其政治已经被民粹主义(迎合民众情绪)和民族主义(保守排外)所绑架,利用并加深其内部的分歧和矛盾,是最有效也最省事的方案。
霸权国有没有可能消除这种矛盾?
没有可能!
因为“帝国周期”的末期对应的是长债务周期的末期,其特点是债台高筑,利率趋0和
极端贫富分化。
大国一旦走上用债务驱动经济增长(放水刺激)的道路,就只能用更多的债务来覆盖之前的债务。
更多的债务,意味着货币价值的稀释,也意味着持有更多资产的富人会更富,只能获得劳动性收入的工薪阶层则更穷。而所有经济问题的最终呈现都是贫富分化。
“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并不是问题本身,不公平才是。
资产性收入本质上是对劳动性收入的掠夺,因为资产本身是无法创造财富的,一套房子躺那并不会有丝分裂创造出另一套房子,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物质增长增加社会财富。
随着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开始存量争夺的时候,所有的劳动者都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显著的证据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高房价表达出不满。
不公平的财富分配方式使“劳动性收入群体”与“资产性收入群体”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消弭内部矛盾的最优做法是没收“资产性收入者”的财富分配给“劳动性收入者”。
听起来和“打土豪分田地”一个味道,但并不需要这么粗暴,通常是“增收财产税,提高工资水平减少劳动时间……”。
这说说很容易,实际操作是很难的,因为制定政策的一般都是“资产性收入者”,他没道理不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更何况想要对富人收税难度极大,比如特朗普口口声声说自己很富,但税单只有750,只有一个解释——他在逃税。
次优做法是资本管制(防止财富转移)过程中,新发的钱全部进入劳动性收入群体的口袋。
具体怎么做?比如工资补贴,个税减免,更大范围的社保覆盖(富人无所谓的),保障房分配,贫困地区的基建……有人说贫困地区的基建效益很差没有必要。
效益不是重点,向工人发钱并利用基建的外部性提高周边区域的土地价值刺激贫困地区产生财富效应才是重点。
这个活儿,虽然我国干得不那么完美,但美国压根就干不了。
实际上,我们更常看到的做法仍然是通过更高的债务更多的货币托着“大而不能倒”的金融地产,使贫富差距的鸿沟越来越深。因为超发货币总是比“收缩货币”更利于政治家们权力的稳定和延续。
这几段的重点是向大家表明不经历深刻的经济动荡和政治权力调整(将导致财富分配方式的改变),霸权国内部的政治分歧与阶层矛盾就不可能消除。
比如,古代王朝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能寄希望于经济周期使土地价格暴跌进而获得可耕种的土地吗?
能指望皇帝陛下的一纸诏令将王公贵族的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吗?
能指望士族阶层深明”稳定压倒一切”的大义,将土地还给失地农民吗?
通通不能!“耕者有其田”只可能是一种革命口号。
又有人问了,科技进步带来新的增长点做大蛋糕,能否解决问题呢?
科技进步可以做大蛋糕不假,但同时在短期内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
虽然长期看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短期内却会因为“劳动替代”而造成更大规模的失业,比如机器制造对手工业者的替代,人工智能对体力劳动岗位的替代。
试想一下,阿里研发的送货机器人一旦投入商用,快递小哥是不是就失业了?无人机送外卖了,外卖小哥是不是失业了?无人驾驶商用了,公交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是不是就失业了……
长期上,我们是不需要对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就业岗位减少感到担忧的,因为随着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自然会有新的就业岗位出现。
问题在于新的岗位有更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而教育和培训又是长期过程。而且人脑子里的东西一旦多了,当权者就再也无法通过竞选承诺来忽悠他们,因为他们知道问题该怎么解决——争取权力。
总结看:科技进步→ 更高的生产力水平→ 新的更高技能要求的岗位产生→ 更加庞大
的知识中产和技术工人。
科技不进步吧,没有增长点,底层之间卷来卷去,卷到最后就掀桌子不卷了。
科技进步了吧,短期内失业更严重,桌子直接就被掀了。
提高教育水平促就业吧,泥腿子们上学堂,又不好忽悠了……
这就一死循环,所以马克思说生产力的进步会终结旧的权力结构催生新的生产关系。
另一个问题是,科技进步会带来更大的产能,因为短期内的大量失业会造成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少,那么过剩的产能就势必要冲出国门抢占海外市场,这不就是更加剧烈的国际矛盾吗?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只要霸权国的政治权力无法向社会中下阶层让渡,其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就无法消除。
但要让渡权力,又会经历激烈的斗争,这是亘古不变的人性法则,也是我们可以借力打力的点。前提是我们能先处理好自己内部的问题。
J
Justin3
大约 4 年
2 楼
我佛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摘要: 霸权国有没有可能消除内部矛盾?
简单回答: 没有可能!因为“帝国周期”的末期对应的是长债务周期的末期,其特点
是债台高筑,利率趋0和极端贫富分化。大国一旦走上用债务驱动经济增长(放水刺激
)的道路,就只能用更多的债务来覆盖之前的债务。更多的债务,意味着货币价值的稀释,也意味着持有更多资产的富人会更富,只能获得劳动性收入的工薪阶层则更穷。而所有经济问题的最终呈现都是贫富分化。
桥水基金的大佬Dalio有一部新作《变化中的世界秩序》,其中的“帝国周期论”与“
中国大周期”对我们了解美国知识精英看待中国崛起及中美冲突的态度尤为重要。
Dalio的原文较晦涩,我尽量“说人话”。
在时代大潮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小水滴,重要的是去思考“我们正经历着什么”,“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Dalio的观点是:
1)世界格局(政治、经济、货币)的发展有其周期性,这种周期往往会比我们的生命
还漫长,不为多数人所洞知;
2)大国实力通过教育、科技、竞争力、军事、贸易、产出、金融中心和货币信用来表
达。领先的教育是大国崛起的起点,强势的货币是大国到达巅峰并将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3)伴随世界权力格局大周期同时发生的是国家的债务和货币信用体系周期及财富分配
周期。
4)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代替英国成为新霸主。此后经历了数轮债务周期,债务越来越
高,利率前所未有的低,货币超发。财富分配和政治分歧在国家内部逐渐扩大,在经济衰退时表现为愈演愈烈的内部冲突;
5)目前世界所处的状态与1920-1940年间的情形很像,各国面临的问题是:
经济下行(债务压力对经济增长的压迫),内部冲突(巨大的贫富差距与政治分歧),外部冲突(新兴势力挑战衰落霸权);
6)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崛起迅速,成为美国霸权的挑战者。
7)新兴国家挑战衰落国家的过程通常伴随着漫长又惨烈的战争,持有战败国债务和货
币之人的财富将被抹去。
中国是美国霸权的挑战者已经是全体美国人的共识,从美国精英的角度去看,中国的威胁在哪?
首先在文化基因上。
在悠久绵长的历史传承中,中国的统治者总会选择有利于巩固其统治的思想工具来维持国家的秩序和阶级结构,其中儒家和法家的哲学对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产生了最为深厚的影响。宋明之后的理学(新儒家)更是将对统治者的忠诚、服从和奉献推到了极致,形成了中国人“集体主义”优先的文化基因。
西方经历过思想启蒙运动的洗礼,又通过漫长而艰难的暴力斗争才从神权和王权的阴影下获得解放,他们对任何有可能妨害到个人自由与公共契约的权威都感到强烈的提防。
其实您大可以将这几段话的意思理解为中国人更听话更好统治,而美国人则天天讲权力谈自由不好管理。也正是这两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新冠疫情冲击下中美国两种不同的结果。
前一阵,网上充斥着对欧美抗疫不力的嘲笑声,以“抄作业”的说法推广“制度优势”。若是能考虑到东西方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就知道这作业人家是没法抄的,因为“封锁”的内核是要求居民听话守规矩,这种管理上的优势体现在文化上而非制度上。
集体主义优先的文化基因对于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种可怕的战略武器,因为这意味着中国人有更高效更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其次是中国的决策者对于历史“治乱兴替”的周期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所以能在更高的历史格局上立足长远地去规划和设计国家政策。美国则不同,300年国祚还不足以使
其经历一个完整的“兴起→衰落→兴起”的周期,大部分美国人无法理解周期的力量,也看不到帝国霸权终将没落的结局,所以美国领导人的决策更短视,更为眼前利益所绑架。
再次,1840年到1949年是中国人如鲠在喉的“耻辱的一百年”,这一百年不仅是中国人抵抗外侮的一百年,也是穷苦的劳动者与富有的资本家持续斗争的一百年。这个过程中不仅塑造了中国人仇恨帝国主义追求自强的民族性格,还让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的哲学观念并建立起一个以向社会底层让渡政治权力的政府。
Dalio的文章并没有解释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政府决策的。但没
说并不表示不重要,恰恰相反,这非常重要!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
中国几千年来的悠长历史中“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王朝更迭”的大周期一再上演,可以说中国人对自下而上的颠覆与革命毫不陌生。而马克思主义正是一种鼓励社会底层向统治阶级提出权力和财富分配要求的思想武器。在贫富差距显著扩大的情况下,这将推动中国的统治者做出明显倾向于社会底层的决策,意味着中国当局比美国政府更有决心和行动力来消除贫富差距以弥合国内矛盾。
要知道在危机社会中,针对“效率or公平”的辩经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时候没有公平就没有稳定,没有稳定何来效率?
以上,文化基因决定统治方式的有效性,历史观点决定宏观政策的持续性,效率和持续性支持着中国的快速崛起。而马克思的理论在中国的普及意味着中国会比美国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中所积累的内部问题。
也就是说中国作为美国最强有力的潜在竞争对手,是在文化和历史上就已经奠定的。
但美国早干嘛去了?为啥就放任中国坐大?
1949年到1976年,这个阶段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巩固了新生政权并建立了制度治理的基础。这段时间的前半段美国对中国是搞锁对立,后半段则是拉拢。原因是同样的——武力强大的苏联还活着。
1978年至1997年,中国对外开放并引进了市场经济。这时的中国对美国没有威胁,因为中国太弱了,不论军事、经济还是金融、科技,中国和美国之间都有代差,美国人觉得中国会自己崩溃,所以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和中东。而且当时中美经济上表现为共生互利——美国从中国购买价格低廉的商品,中国又把赚来的美元买了美债,相当于中国人勒紧裤腰带供着美国人住大豪斯开大排量,美国人有什么理由不满意呢?
2008年,金融危机引爆了美国的债务问题,加剧了国内冲突,越来越多的人对流向中国的就业怨声载道,随后美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债务扩张。再加上中国的发展开始变得更具竞争性,两国的关系开始发生改变。2013年之后,中国变得更富有、更强大。中国的决策部门加快了经济结构改革,对内支持高科技研发并加强了政治管制,对外输出产能和资本(一带一路)。
川普(一个靠吸引失业者而当选的民粹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总统)上台后,中美之间的矛
盾变得和1930年代日本、德国挑战大国霸权时一样危险。
中国的崛起自然是令人自豪的,但必须认识到的是:
中国在1978—2008年间的快速增长,原因是得益于当时外部世界处于和平与繁荣的全球化阶段,再加上国内正处于人口和市场的红利期。但这些条件现在都已经或正在消失。
2008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变得严重依赖债务增长。“房地产尿壶论”、“放水刺激论”就是那之后兴起的。所以几轮增长和衰退周期也将中国的债务水平推到了历史高位。由债务增长驱动的繁荣会导致巨大的资产泡沫和贫富差距,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便会集中爆发,表现为流动性枯竭带来的金融危机与失业造成的不稳定,这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
中国崛起在8个指示综合国力的指标中较为突出的是经济,生产,军事和地缘政治。但
在金融中心和国际货币地位上明显不足,中国的金融化程度不高,人民币也不够美元有信用。同时必须强调的是中国教育的平均质量水平并不高,尤其是大学阶段。
骄兵必败的教训实在太多了,冷静理智地看待自身的问题而非一味对历史成果沾沾自喜是非要重要的。就拿教育来说,前前任世界霸主荷兰,17世纪世界上25%的主要发明都
是荷兰人搞出来的。其中影响世界最大的就是坚船利炮和资本主义(股份制公司、股票交易、中央银行等)。
前任霸主英国更不用说了,是工业革命和自由市场和发源地。
还有挑战英国霸主地位的新兴国——德国,其“强大在小学课堂上就已经奠定了”。
现任霸主美国更在教育和新兴科技领域更是一枝独秀,吸引了来自全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
科教兴国的道理早就被无数历史实践所验证。反观中国的大学教育管理者显然缺乏自省的觉悟,费尽心机只是讨一个“世界一流“的口头便宜。
芯片被卡脖子,立马砸上xx万亿搞国产替代,回头又发现光刻机被卡脖子,再回头又发现工业软件、操作系统、手机射频器件、航空钢材……都在被卡。科技进步不是靠xx个万亿就能砸出来的,再说哪有那么多个万亿呢?
典型的在用房地产开发那套”大干快上”思维方式搞科研,水泥壳子和芯片的科技含量能是一回事?只要清华毕业生为北京的房子发愁而被开出租的本地司机笑话的段子仍在流传,脖子就会一直被卡。
还得从踏踏实实抓教育做起,有这么多个万亿,至少应该先想到提高基层教师的工资,给贫困地区的教师发补贴……
总之,从“领先的教育是新兴国家走向霸权的起点”这个论断来看,中国的“入关”之路还很漫长。
再从“货币霸权是帝国走向衰落的转折点”的观点来看美国的衰落。
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靠印钞即可享受全世界的物质输送就没必要搞生产了。
随后产能转移,生产被新兴国家掌握。一旦新兴国掌握了科技质量更高的生产方式,霸权国就要让出铁王座。
荷兰、英国都是这么玩脱的。
道理很简单,谁掌握生产,谁才是真正的霸主。
要注意是生产跟生产是有差别的。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GDP比英国高得多,但英国生
产的是坚船利炮,清朝生产的是茶叶丝绸,科技含量不同竞争的结果就不同。我们生产口罩的产能越大越需要别人的市场,但人家生产芯片根本就不愁销路,还敢对我们断供。这种差别造成中国在贸易战中处于不利位置。
再者,美元霸权推动金融业过度发展,资本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进而将产能输出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造成了美国中产的坠落。而享受金融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仅仅是居于财富分配顶端的富人,在疫情冲击造成失业飙升的情况下,社会割裂和政治分歧愈演愈烈。
很多人说美联储无底线印钞,美元信用将要崩塌得出美国正在衰落的结论是没有道理的。
实际上美元贬值才真正符合美国的利益,因为这有助于带动美国的出口增加就业。美国若是主动放弃美元霸权,它反倒能在世界单极霸主的位置上多苟一会儿。衰落的帝国丧失货币霸权的情形一般发生在战争中,战败的一方先是丧失偿还旧债务的能力,再是背上更沉重的新债务(如战争赔款),主权信用崩溃进而导致货币崩溃。这显然不是美国所面临的情况,目前也不存在任何挑战者能在军事上击败美国。
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未来若美元走上一段贬值旅程,非但不是美国衰落的信号,恰恰相反,这将是美国决策者主动的战略选择,其目的是扭转贸易逆差,回流产能,增加就业,修复国内矛盾。
而资本和制造业回流必然是要和中国起冲突的。不管是发动贸易战,还是怂恿小弟给中国制造地缘风险,甚至在南海搞军事对峙,本质上都是资本战,目的是告诉国际资本“中国并不安全”。
马克思预言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毁灭,从逻辑上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资本家也会学习马克思的理论从而做出改变,就是说马克思的“资本主义会灭亡”的预言反倒延缓了资本主义的灭亡。
帝国周期理论也一样,对”帝国霸权终将灭亡”的预言也有可能会延缓美国的衰落。大国霸权的衰落,哪里是一朝一夕的事呢。
跑国际上搞摩擦是政治家们约定俗成的“国内矛盾”转移大法。美国的贫富分化达到了历史高度,所以他需要一个外部敌人,一个拥有不同价值观又有强大武力威胁的敌人,以弥合他们内部逐渐走向极化的政治分歧与越来越对立的阶级矛盾。
对美国来说,还有比中国更理想的外部敌人吗?
根据“黑暗森林法则”,最安全的行动是消灭潜在威胁。对衰落中的霸权国来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因为时间在新兴国这边。
中国既是理想的外敌,又是最大的潜在威胁,还是崛起中的新兴国。不搞你搞谁?
入关小将们认为中美“难免一战”,我却觉得没必要忧心忡忡。
首先是随着“家天下”的消亡和核威慑的兴起,大国之间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其次是大国在进入全面战争之前,大约有十年的经济、技术、地缘政治和金融较量,在这期间双方互相试探、恐吓并联合其他大国,这个时间窗口给了我们闪转腾挪的空间。
要知道“立刻刚回去”是利好美国而利空中国的。因为我们是崛起中的新兴国,需要成长时间。即使现在立刻马上就开始举铁、喝蛋白粉,也需要几个月让肌肉长出来才能和“大块头”掰掰手腕。
此时最好的策略是打出太极的招数——借力打力。倒不是说要借助别的大国来消耗霸权国,从目前的形势看也不现实。
“大国亡于内部”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已经认识到霸权国内部的决策机制是曲折且短视的(美国人无法从更高的历史视角去设计政策的方向),其政治已经被民粹主义(迎合民众情绪)和民族主义(保守排外)所绑架,利用并加深其内部的分歧和矛盾,是最有效也最省事的方案。
霸权国有没有可能消除这种矛盾?
没有可能!
因为“帝国周期”的末期对应的是长债务周期的末期,其特点是债台高筑,利率趋0和
极端贫富分化。
大国一旦走上用债务驱动经济增长(放水刺激)的道路,就只能用更多的债务来覆盖之前的债务。
更多的债务,意味着货币价值的稀释,也意味着持有更多资产的富人会更富,只能获得劳动性收入的工薪阶层则更穷。而所有经济问题的最终呈现都是贫富分化。
“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并不是问题本身,不公平才是。
资产性收入本质上是对劳动性收入的掠夺,因为资产本身是无法创造财富的,一套房子躺那并不会有丝分裂创造出另一套房子,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物质增长增加社会财富。
随着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开始存量争夺的时候,所有的劳动者都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显著的证据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高房价表达出不满。
不公平的财富分配方式使“劳动性收入群体”与“资产性收入群体”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消弭内部矛盾的最优做法是没收“资产性收入者”的财富分配给“劳动性收入者”。
听起来和“打土豪分田地”一个味道,但并不需要这么粗暴,通常是“增收财产税,提高工资水平减少劳动时间……”。
这说说很容易,实际操作是很难的,因为制定政策的一般都是“资产性收入者”,他没道理不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更何况想要对富人收税难度极大,比如特朗普口口声声说自己很富,但税单只有750,只有一个解释——他在逃税。
次优做法是资本管制(防止财富转移)过程中,新发的钱全部进入劳动性收入群体的口袋。
具体怎么做?比如工资补贴,个税减免,更大范围的社保覆盖(富人无所谓的),保障房分配,贫困地区的基建……有人说贫困地区的基建效益很差没有必要。
效益不是重点,向工人发钱并利用基建的外部性提高周边区域的土地价值刺激贫困地区产生财富效应才是重点。
这个活儿,虽然我国干得不那么完美,但美国压根就干不了。
实际上,我们更常看到的做法仍然是通过更高的债务更多的货币托着“大而不能倒”的金融地产,使贫富差距的鸿沟越来越深。因为超发货币总是比“收缩货币”更利于政治家们权力的稳定和延续。
这几段的重点是向大家表明不经历深刻的经济动荡和政治权力调整(将导致财富分配方式的改变),霸权国内部的政治分歧与阶层矛盾就不可能消除。
比如,古代王朝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能寄希望于经济周期使土地价格暴跌进而获得可耕种的土地吗?
能指望皇帝陛下的一纸诏令将王公贵族的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吗?
能指望士族阶层深明”稳定压倒一切”的大义,将土地还给失地农民吗?
通通不能!“耕者有其田”只可能是一种革命口号。
又有人问了,科技进步带来新的增长点做大蛋糕,能否解决问题呢?
科技进步可以做大蛋糕不假,但同时在短期内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
虽然长期看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短期内却会因为“劳动替代”而造成更大规模的失业,比如机器制造对手工业者的替代,人工智能对体力劳动岗位的替代。
试想一下,阿里研发的送货机器人一旦投入商用,快递小哥是不是就失业了?无人机送外卖了,外卖小哥是不是失业了?无人驾驶商用了,公交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是不是就失业了……
长期上,我们是不需要对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就业岗位减少感到担忧的,因为随着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自然会有新的就业岗位出现。
问题在于新的岗位有更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而教育和培训又是长期过程。而且人脑子里的东西一旦多了,当权者就再也无法通过竞选承诺来忽悠他们,因为他们知道问题该怎么解决——争取权力。
总结看:科技进步→ 更高的生产力水平→ 新的更高技能要求的岗位产生→ 更加庞大
的知识中产和技术工人。
科技不进步吧,没有增长点,底层之间卷来卷去,卷到最后就掀桌子不卷了。
科技进步了吧,短期内失业更严重,桌子直接就被掀了。
提高教育水平促就业吧,泥腿子们上学堂,又不好忽悠了……
这就一死循环,所以马克思说生产力的进步会终结旧的权力结构催生新的生产关系。
另一个问题是,科技进步会带来更大的产能,因为短期内的大量失业会造成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少,那么过剩的产能就势必要冲出国门抢占海外市场,这不就是更加剧烈的国际矛盾吗?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只要霸权国的政治权力无法向社会中下阶层让渡,其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就无法消除。
但要让渡权力,又会经历激烈的斗争,这是亘古不变的人性法则,也是我们可以借力打力的点。前提是我们能先处理好自己内部的问题。
我佛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