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牛棚和五七干校

Z
Zinus
楼主 (未名空间)

1971年斯诺访华的时候,周总理特地接见他,对他介绍过官员下五七干校劳动的情况。周总理说:

  “过去,中央政府直属部门有九十个。现在只剩下二十六个。现在这些机构都由革命委员会管理,在每一个革委会中都有党的核心小组起领导作用。以前,中央政府的行政人员有六万多人。现在大约有一万多人。”“那些换下来的干部到哪里去了呢?在北
京,换下来的干部中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被送到通称为‘五·七干校’的农村中心去了,……‘下放’到公社学校去,并不是为了惩罚,而据说被看作是党内的继续再教育。今后,除了最高级干部外,所有的人都要定期‘下放’,经受思想检查,作为一种例行的政治疗法。”

  【斯诺著 伍协力译《漫长的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3-14页】顺便说一下,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也一样下过中直机关五七干校,还是在干校里找的对象结婚的。

  据《中共武汉党史大事记》记载:

  武汉市革委会及各区、局革委会(革命领导小组)立即组织干部学习黑龙江的经验。1968年10月21日,市革委会举行欢送大会。原市直机关干部4500人(约占市直机关干部
总数的75%)按班、排、连组成6个大队到几个农场和郊区搞“斗、批、改”,开始了在
机关干部中“全面清理阶级队伍”的阶段。至12月止,全市城区又有2492人下农场搞“斗、批、改”。26日,市革委会在写给省革委会的报告中,赞扬机关干部“下去便打响了清理阶级队伍的人民战争”,在短短的一个月,便清出了所谓“坏人”700多人,占
下放干部总数的13.5%。

  黄纪苏是干部子弟,我曾经问题他父母下干校是什么感觉,他说当时他上小学,跟小伙伴们说:

  “我爸我妈下干校了,那感觉就跟今天人们说我们家谁谁去上大学的感觉,特自豪。等到她妈妈从干校回家之后,他就感觉他妈有一种雄赳赳气昂昂的感觉,而且特能干,以前水龙头灯泡什么的坏了,都是找人修,现在一律自己搞定,而且是马上搞定。”

  之所以叫做五七干校,首创权在于黑龙江省革委会,他们率先找到了安置剩官的方法,这个方法被 《人民日报》当做先进经验推广,又得到了毛老人家的肯定,于是全
国各地都学习。1968年10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黑龙江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在编者按语中还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

  60-70年代有一个现象:很多人造反批判当权派,多年以来的黑暗面被大量揭发,
但是,群众对于“合法性”不仅没有怀疑,反而还更加认同了。这个现象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

  毛时代有个说法叫做“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看来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

  以批评干部的方式增强干部对于正当要求的回应性,变得很方便了。在1975年《宪法》第十三条保障“四大”权利的条款出来之前,给干部写点大字报已经没有啥子风险了,而且只要大字报提出的要求合理,干部的回应性也是很及时和充分的。

西安市革委会在南泥湾创立五七干校,把本市的剩官组织去劳动,按照周总理告诉斯诺的说法:就是参加那种“例行的政治疗法”。到了干校之后,不管从前的官大官小,都称为五七战士。行动军事化算是一个特色,当时的拉练,相当于今天的集体驴行活动。

 艰苦朴素课程,针线包要随身带的,而且不能够靠妈妈或者老婆帮忙,更不能依靠女秘书,大老爷们自己就得学会,还是在相互监督或者相互学习的场合中间。

  当年的小学生都会背的著名诗歌,专门夸奖针线包和补衣服手艺的——“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当年红军爬雪山,用它补棉袄;南征北战打豺狼,缝补鞋和帽。”
d
dayou

lol
你把官方宣传叫真实?
一看他妈的就是官方掩盖事实,吹捧的文章

各种跪舔一点都不隐瞒

h
huarenElite

时代特色

n
noid

牛棚和五七干校专治抑郁和失眠。

【 在 huarenElite (东南画*董双成*采易百合*茜上画) 的大作中提到: 】
: 时代特色

d
dyc

亲身经历过的人还在世
一些那会的照片也保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