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榜样”到“全面失控”,印度疫情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N
Nyarlathotep
楼主 (未名空间)

印度的新冠疫情现状,正是很多人害怕的“最坏境况”:医院床位不足、检测不足、氧气和药品短缺,甚至连火葬场都不堪重负。

印度这一波疫情暴发后,不少专家都解读了其背后成因。然而,这一暴发竟不是“纯属意外”,更像是一种“必然”。香港大学生物医学院金冬雁教授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陆家海教授为红星新闻深入剖析了印度新一波疫情危机的教训。

启示一:印度新一波疫情出人意料又是必然结果

金冬雁教授指出,印度这一波疫情对社会,乃至学界的学者们来说,都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很多印度学者此前写文章称,印度即便再出现一波疫情也没关系,不会有上一波那么严重了。而金教授分析认为,这就是因为印度学者相信群体免疫,而其得出群体免疫的数据本身就存在问题。

据《自然》杂志21日报道,数月前的抗体数据显示,新德里和金奈等印度城市里,超过50%的人已经被感染过了,这意味着很多民众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为此,这
一波疫情的暴发曾一度让科学家感到迷惑。阿育王大学病毒学家Shahid Jameel也表示
,做梦都想不到新一波疫情会“这么强”。

据金冬雁分析,印度学界的判断出现这一偏差的原因有几个,一是当初的抗体检测不准确,“有些可能是假阳性,有些是做得不准确,因为敏感度太高,特异性不够”。二是检测的人群不平衡,数据没有反应大部分民众,乃至全民的实际情况。

此外,这次疫情暴发也显示,新冠病毒的传播可能需要更多人具备抗体,达到如80%才
能相对更安全。

另一方面,新华社此前曾发文指出,科学界对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免疫情况还不够了解,对诸如免疫反应到底多强、能持续多久,不同的人免疫反应如何等多个方面都存有疑问。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一种流行病通过群体免疫的方式得到有效应对。

启示二:疫苗接种,得同病毒“拔河、赛车”

金冬雁指出,第二个教训,与印度接种疫苗的保护力及接种率有关。因此第二个启示是,疫苗的大范围接种,以及接种高效疫苗都至关重要。

目前,全球多国已经研发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新冠疫苗,其效力也不同。据新华社报道,印度人口大约13.24亿,迄今已经接种1.23亿剂新冠疫苗。今年1月初,印度宣布批准紧急使用Covishield和Covaxin两款新冠疫苗。其中Covishield疫苗是牛津大学与阿斯
利康公司联合研发,由印度血清研究所生产。印度民众目前已接种1.12亿剂该款疫苗。

今年1月初,印度宣布批准紧急使用两款新冠疫苗

金冬雁认为,印度目前使用的疫苗保护力相对不够。而当疫苗的保护力不够高的时候,学界对于是否使用疫苗也存在争议。有一些学者主张,这种情况下不能用疫苗。因为当病毒有着活跃传播的情况下,使用效力不高的疫苗,可能会出来更多的逃逸变种。而这意味着可能需要重新开始研发疫苗。

金冬雁比喻说,这就像是拔河或赛车,“跟病毒拔河,你拔不过,就出来一个变种了;跟病毒赛车,你跑得不够快,就出现变种了。”对此,金教授强调,尽管存在这样的顾虑,权衡之下还是应该积极接种疫苗,总比“没有疫苗要好”。

金冬雁还称,疫苗不是万能的,但打了还是比不打好,“对个人是一个防护,对社会整体也是一个贡献”,同时再配上到位的防控措施,就可以“跑赢、拔赢”病毒的变种速度。

启示三:放松警惕,几国先后遭遇教训

此外,金冬雁指出,印度这波疫情最大的教训还是过于乐观,放松警惕。当局看到疫情消退,看到具有抗体的人群比例高,恢复了宗教活动,出现了大规模的人群聚集。这种情况不单发生在印度。此前,巴西也发生过一放松就马上再次暴发疫情的情况,而且相当严重。智利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陆家海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印度这一波疫情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现在依然不能对新冠疫情掉以轻心”。

张文宏医生25日在微博上发文也提到,今天三月份印度的社会管控出现了放松,多次举办各种传统文化节,彻底放弃社交距离的措施。且疫情刚暴发时,政府对疫情处理也不够积极,才会出现4月内疫情进一步发展。

启示四:疫情提出严峻挑战,需要新的疫苗策略

病毒毒株不断变异,疫情难以彻底阻断,这给全人类提起了严峻挑战。金冬雁指出,人类自然感染新冠所产生的抗体,其保护力是不足的。而mRNA疫苗产生的抗体是正常感染产生抗体的5倍甚至10倍。为此,医护人员和老人等高危人群需要用高效的疫苗保护。
以色列的成功就是接种高效疫苗的案例。

金冬雁教授指出,“破局”的策略中,首先,疫苗的生产者、设计者需要进行技术改进,做出更好的疫苗。同时,各国在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上可以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协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疫苗,对全球防疫做出各自的贡献。此外,各国也应该积极引进他国研发的更好的疫苗,为民众提供更好的保护。

陆家海教授则指出,尽管各国目前使用的疫苗对于减轻重症和降低死亡率来讲是非常有效的,但因为病毒变异多且快,我们仍需研究新的疫苗策略,同时配备恰当的防控举措,还不能单靠疫苗去有效地阻断病毒传播,控制疫情。只要疫情不解决,全球的正常流动就存在问题。一旦流动,疫情更难防控。

启示五:警钟长鸣,常备不懈

张文宏医生在微博中称,印度“即使是现在马上加快疫苗接种,也已经来不及了,更大的暴发还在后面。”

而金冬雁教授分析认为,印度疫情“还是会控制下来的,不会一发不可收拾。第一波能控制下来,这一波也能控制下来。”他补充道,疫情是有规律的,接下来会慢慢稳定然后下降,不需要过分担心。

综合以上启示,金冬雁教授强调,对于所有理论,“什么群体免疫也好,疫苗效果也好,都要小心谨慎,不能盲目乐观。”

陆家海教授也指出,人类历史上遇到过很多次疫情,但这次的新冠疫情从某种程度来讲具有不可预测的特点。因为这种病毒非常狡猾,不断变异,而且变异得很快。这使得人类很难及时、彻底地阻断其传播。为此,控制新冠疫情还是要靠严格的、常规防控措施,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几方面入手,严格执行戴口罩和社交距离等防控举措。
a
affineV

假阴太高?
m
menyaihan


【 在 Nyarlathotep (Nyarlathotep) 的大作中提到: 】
: 印度的新冠疫情现状,正是很多人害怕的“最坏境况”:医院床位不足、检测不足、氧
: 气和药品短缺,甚至连火葬场都不堪重负。
: 印度这一波疫情暴发后,不少专家都解读了其背后成因。然而,这一暴发竟不是“纯属
: 意外”,更像是一种“必然”。香港大学生物医学院金冬雁教授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
: 院陆家海教授为红星新闻深入剖析了印度新一波疫情危机的教训。
: 启示一:印度新一波疫情出人意料又是必然结果
: 金冬雁教授指出,印度这一波疫情对社会,乃至学界的学者们来说,都是“一个沉痛的
: 教训”。很多印度学者此前写文章称,印度即便再出现一波疫情也没关系,不会有上一
: 波那么严重了。而金教授分析认为,这就是因为印度学者相信群体免疫,而其得出群体
: 免疫的数据本身就存在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