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外交”往事只能回味

q
quanlll
楼主 (未名空间)

中国与美国1971年为了共同的战略利益,互相利用制衡苏联,因而有了“乒乓外交”这个改变国际局势的历史事件。

时隔50年,中美关系步入寒冬,阿拉斯加会谈破局之后,何时才会盼到另一次“契机”来缓解中美紧张关系?

在奥斯卡得奖电影《阿甘正传》里,智商不高的阿甘在军人医院疗伤时学会打乒乓,而且球技好到最终代表美国赴华参加友谊赛,成了中共上台后首批正式访问中国的美国人。

阿甘是虚构的小说和电影人物,美国国家队在1971年受邀访华,却是真实历史,它深刻改变了国际局势。

上个星期六(4月10日)是中美开启乒乓外交50周年纪念日。美方没特别庆祝,倒是中
方积极纪念,官媒特此发文,赞扬乒乓外交诠释了外交智慧和决策勇气,同时希望现今的中美关系重新回到正轨。

驻美大使崔天凯在上海纪念活动开幕式上,呼吁两国以史为鉴,继往开来,解决今日的争端。他的评论被解读为阿拉斯加会谈不欢而散之后,中方试图缓解两国日益紧张的关系。

在当前中美关系遭遇寒冬的大背景下,这段外交历史和乒坛佳话,更是值得回顾。

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了大球,震动了世界。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了调整,从民间开始,以“民相亲”推动了“国之交”。

乒乓外交能够成功,是因为美国和中国都有这样的需求。当时正值冷战高峰,美国想把共产中国拉到自己这一边,取得联中抗苏的效果,文革后期的中国,也迫切需要应对苏联的军事威胁,和改变与美苏同时交恶的孤立局面,缓和与西方的关系。

毛泽东用的是远交近攻大战略,借美国的声势牵制苏共。

毛泽东晚年昏招不断,充满争议,但在这件事上,他确实展现了政治家的智慧和远见。这也是当今两国领导人所需具备的品质。

乒乓外交始于1971年4月在名古屋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我当时刚进报界当翻译,
每天靠电讯稿、图片和新闻片追踪这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过程。这些年来陆续通过纪录片和当年亲历其境者的回忆录和口述,对中美乒乓外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对阿甘正传穿插了这个桥段,让年轻一代认识这段历史,觉得是神来之笔。

根据前乒乓国手张燮林的描述,比赛第一天,从宾馆开往赛场的班车都走了,只有中国队的班车还没开,错过班车的美国球员柯恩见车门还开着,就跳上车。当时两国没什么交往,车上气氛有点尴尬,这时世界冠军庄则栋上前主动和柯恩搭话,并赠他一副绘有黄山风景的中国织棉当作纪念。车子到了赛场,马上被记者包围,柯恩和庄则栋的大合照隔天都上了报纸。第二天,柯恩回赠一件印有披头士名曲:“LET IT BE”字眼,寓
意和平的T恤。

张燮林认为,庄则栋和柯恩的交往是巧合,也是天意,事前并没有任何安排。至于为什么是庄则栋迎上去和柯恩说话,一个原因是庄则栋喜欢搭讪,更重要的是,据庄自己说,出国之前他们是经过学习的,其中就有毛主席说的,美国政府跟美国人要有区别。这确是事实,庄则栋应该是领悟得比其他人好一些。同时,庄则栋作为世界冠军,影响力也大,若是换成一般的工作人员,这件事就“炒”不起来了。

另一位队友庄家富后来也说:“我们以前参加世界比赛,周恩来总理都会接见乒乓队,跟我们谈国内外形势,特别说到乒乓球队是人民外交。”庄则栋和柯恩交流时,庄家富就坐在他旁边。

两国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友好互动受到广泛关注,美国领队还走访中国队下榻的宾馆,表达了有意访华的心意。毛泽东本来不赞同,但有一晚看到《参考消息》报道美中球员交流成了世乒赛大新闻,临时改变主意邀请美国代表团访华,以体育交往为契机,中美逐步推动关系破冰。

1971年4月10日,美国队正式访华,同年7月,总统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
月尼逊总统访华,4月中国乒乓球队访美,乒乓外交的内涵不断丰富,实现小球推动地
球的壮举。

其实,当时中方也邀请了加拿大、英国和尼日利亚等国的乒乓队访华,但主角始终是美国乒乓队。

当时的美中双方都需要利用对方来制衡苏联。

美国想在中美关系上取得突破,以获取在美苏抗衡的更大优势,同时,由于中苏交恶,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对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美有共同的战略利益,苏联成了共同敌人。

尼逊成为首位访华的美国总统,其明确任务就是排挤苏联。

50年来,美国许多专家和政要都曾相信,帮助中国发展经济会推动共产中国拥抱普世价值,走向民主。

可是,习近平和特朗普掌权后,两国关系转变成互相威胁。近半个世纪的蜜月已经变成极度紧张的关系和战略对抗。

从乒乓外交变成战狼外交
拜登政府上台,本可能是中方改善中美关系的机会,拜登也仅把北京定位成竞争对手,还表示不愿意冲突,中方高层却在阿拉斯加会谈中大演战狼,以为可迫使拜登政府更大让步,如今弄巧成拙,骑虎难下。

法广中文网评论说,杨洁篪和王毅的发言,粉碎了拜登政府与中国改善关系的良好愿望,使得美国对未来的美中关系只剩下一个选择:美国也不吃中国那一套。

《华盛顿邮报》报道,拜登政府终于领教了中国战狼外交的滋味。这场美中会晤算是高阶外交会谈,却毫无外交礼节与手腕可言,美方不再对美中关系可能在经历特朗普政府强硬政策后重置抱着幻想。

会后,中方口口声声称美方开场白不守规矩发言超时,然而认真研究第三方媒体的报道和参考双方发言的逐字稿,不难发现,布林肯和沙里文各发表两分多钟开场白便停止,杨洁篪则花了17分钟教训美方,加上王毅的讲话,真正超时的是谁?

杨洁篪所谓的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指的是包括二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的世界秩序和倡导的普世价值等等。

听完杨洁篪的发言,布林肯这样回应:美国的确会犯错,会逆转,会后退,但纵观历史,美国所做的就是公开、透明地面对挑战,尽管有时很痛苦,有时很丑陋,但每一次美国都能走出来。换言之,美国犯了错都会反省。

有学者因此指出,纵观中共的外交史,习政府是最缺乏外交智慧的中共政府。毛泽东在文革后期,面临着苏联军事侵略的威胁,积极调整对外政策与美国和解,通过乒乓外交向美国伸出橄榄枝,邀请尼逊访华,实现了中美关系破冰,毛泽东虽然治国无方,但在对美外交上还是可圈可点。邓小平时代外交政策是务实外交路线,亲美亲日亲西方国家,放弃意识形态外交,坚持对发达国家开放。

战狼外交激怒国际社会的事实越来越明显,阿拉斯加交锋后,中美对抗不仅加剧,现在连欧洲也加入到与中方对抗的行列。近日,西方国家与美国的战略协商已更加紧密。

4月5日,王毅电告日本外长,警告日方“别卷入所谓大国对抗”“不要把手伸得太长”,却反把日本推向美国新冷战阵营。日本也加紧和西方国家举行军演和国防协商,为推动日本军事崛起提供了契机。

明年是中日建交50周年,到时如何纪念还是个未知数。

战狼外交也帮助美国国内的鹰派向拜登政府施压要求对中国更强硬,据了解,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将在本月开会讨论两党立法以提高抵御中国全球影响力的能力。

北京高调纪念乒乓外交50周年,官媒突然吹起暖风强调中美关系需要乒乓外交小球里的大智慧。

然而,哪来的第二次契机和哪来的智慧?

难忘两位破冰人

中美乒乓队在日本喜相逢,庄则栋与柯恩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为中美打开了交往的大门,演义出著名的乒乓外交。

然而,这两位改变历史的人物在乒乓外交之后命运却大不相同。

庄则栋退役后当过国家青年队的领队兼总教练,同时兼任国家体委党组副书记,不自觉地跨入政坛。文革期间当过三年国家体委主任(体育部长),却因为和四人帮走得太近,在四人帮倒台后遭到清算。隔离审查四年后,被安排到山西乒乓球队等候审查结果,直到1984年回到北京少年宫任教,培养青少年。

有次基辛格访华时曾问起他,被告知“庄则栋出差去了”。

中国青年报前高级编辑李大同如此评价他:“庄则栋的重大功绩就是小球推动大球,推动中美关系解冻。他不是被授意做了这件事,他完全是一种本能。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一项行为。”

至于卷入政治漩涡,不少学者认为他是文革牺牲者。

2013年2月10日,庄则栋癌症病逝,享年73岁。

也由于文革背景,北京当局曾粗暴干扰他的葬礼,包括严厉监控告别仪式和送葬名单,出殡时不准家属正面展示其遗像,要翻过去拿。这些例子网上都有图文可查。

不过,庄则栋的坟墓高大有气派,展现他打球的英姿,其墓碑背面刻有“在这里长眠着小球推动地球的人”。

柯恩认识庄则栋时只有19岁,是美国头号男单。有报道说,他收下庄则栋的纪念品后,因身上只带着一把梳子,不好意思当作礼物,只好留隔天回赠T恤。

中信出版社去年底出版的《历史的温度5:那些博弈、较量与人性》里,作者张玮在“
1971年,乒乓外交背后的六个人”文里如此描写柯恩其人其事:美国代表团团长斯廷霍文来访之前很担心柯恩,因为柯恩受当时美国国内文化影响,是一个标准的嬉皮士:留长发,穿喇叭裤,就连和中国选手打球时也不太安分——用红绳扎起头发,把脚跷到桌子上系鞋带,听到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音乐时,还会以迪斯科的姿势跟着跳舞。

柯恩乐观随性的性格很讨人喜,整个访华过程他都是焦点人物。

上海球员姚振绪记得接待柯恩参观新村时,去到一户人家,这家人正准备吃午饭,还有红烧肉。柯恩问:能否吃啊?主人高兴地回答,可以啊!柯恩还真的吃了一块红烧肉,边吃还边说“很香很香”。

我则记得柯恩访华期间,去到哪里好像都穿着同一件外套和戴着同一顶草帽。  

张玮文章称,4月14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宴请各国乒乓队代表团时,让斯廷霍文担
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柯恩在席间忽然向周恩来提问:“请问你怎么看待嬉皮士?”

周恩来认真地回答说:“现在世界青年对现状有些不满,想寻求真理。青年思想波动时会表现为各种形式。但各种表现形式不一定都是成熟的或固定的。按照人类发展来看,一个普遍真理最后总要被人们认识的,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我们赞成任何青年都有这种探讨的要求,这是好事,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认识。

“但是有一点,总要找到大多数人的共同性,这就可以使人类的大多数得到发展,得到进步,得到幸福。”

美国历史频道撰稿人安德鲁斯几年前在一篇评论《乒乓外交如何为冷战破冰》中,也提到这段话。他特别提到周恩来结束答问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年轻的时候,何尝不是如此。”(“When we were young it was the same, too.”)

周恩来好客、谦逊和睿智的风度,亲切和蔼的笑容,诚挚友好的谈话,给第一次来访的这些追梦青少年,尤其是柯恩,留下深刻印象,也定义了何谓普世价值。

周恩来的讲话和接见美国队的照片,都上了美国报纸。最惊讶的人是柯恩的母亲,她特地托人给周恩来送去一束花。

柯恩从中国返美后继续上大学,后来当了中学教师。可惜晚期他受精神分裂症和心脏病困扰,经常进出医院。

2004年6月4日,柯恩因心脏搭桥手术失败病逝,享年51岁。庄则栋从北京致电慰问。
2007年庄则栋出访美国并会见柯恩母亲,向她表示未能再见柯恩一面是他“毕生的遗憾”。

中新社为纪念乒乓外交50载,最近以视频和电话方式专访了两名身历其境的美国女球员,并从她们口中知悉,当年美国代表团15人中,目前仅有五人还在世。不过,她们还跟当年访华结交的朋友,尤其是庄则栋的队友梁戈亮保持联络。

梁戈亮还记得班车抵达赛场时,柯恩提出要和梁戈亮练球。在请示了教练后,梁戈亮用5分钟和柯恩进行了对练。

当年多彩多姿的人与事,如今都成了往事只能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