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新思考

c
cxjcxj256
楼主 (未名空间)

混合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新思考

一、前言

财富和经济发展是古典经济学关心的中心问题,古典经济学家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能让国家和人民变得富裕起来的实际问题,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问题,而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纯粹边际分析的事物。现代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
密就将他的代表作命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国富论》,在该书中,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目的。

亚当•斯密这样认为:“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提出
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所以古典经济学注重研究实际总量问题,重视对生产供给面和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分析,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政府作用等方面理论,详细分析探讨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且希望能够深入理解如何实现国家富裕发达、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内在逻辑和途径,古典经济学家也希望能够找到一条可以实现国富民裕和经济长期繁荣的道路。
因此,在著名古典经济学家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他是将经济学理论分为财富的生产、财富的分配和财富的消费三个部分来加以探讨的。而在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穆勒也是从生产、分配、交换、社会进步以及政府的影响等五个部分来研究经济学的,可以说,对于生产供给面和实际宏观经济问题的重视是古典经济学的鲜明理念和理论传统。

但是自从以边际效用学派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兴起之后,整个经济学思考和关注的重点就发生了重大转变,关注的重点由生产转向了资源的分配问题,并且认为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应该是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而且在分析对象和分析方法上也有原先的实际总量经济分析转向了微观的边际分析方式。这种忽视生产、忽视实际总量经济问题的趋势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大力推动下,慢慢占据了经济学的中心舞台,经济学也由此逐渐步入了歧途,一味沉迷于微观抽象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忽视了实际的宏观经济问题,最终导致了在西方经济大萧条爆发后经济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既无力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也没有办法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解决措施。
而在经济大萧条期间诞生的凯恩斯主义,虽然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论的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刺激总需求的方法来摆脱经济衰退,并将总需求因素异乎寻常的提高到经济学理论的中心位置,总需求分析也因此占据了经济学理论的中心舞台。但是这种将需求的重要性推高到极致,而忽视生产、忽视货币因素、不注重劳动生产率的经济学理论,既不符合客观事实,更多的只是短期经济刺激理论,而不是一个能够很好解释经济长期增长的理论。

所以自从新古典经济学兴起之后,好像古典经济学所一直追求的富国裕民的目标就被现代经济学有意无意忽略了,在如何实现国家发达富裕和维持一个经济体实现长期的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经济繁荣问题上,经济学家们不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还依然还没有取得令人信服、清晰一致的答案,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考虑更多的是在于短期内如何摆脱经济衰退和失业,而不是维持长期经济增长问题。

这样一种理论困境,也让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反思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他们认为经济学研究应该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应该更多的关注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解决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而不是只注重抽象的演算,但是现代主流经济学却热衷于在既定范式下进行抽象的数理建模和计量实证,使得经济学的关注点过度偏向于分析形式上的数学化,从而导致现代经济学日益形式化和黑板化,也造成了对重大现实问题的集体沉默,无助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就这样认为:“在实质上,这就是把经济学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在一个部分中,当社会的经济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时,宏观理论便能够适用;在另一个部分,当社会的资源达到充分就业时,微观理论就发生作用。这种两者相互独立而很少关联的理论体系在教科书的写作和课程的教学上得以反映出来。先讲微观、后讲宏观,或者把次序颠倒过来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经济学者们已经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割提出了疑问。整个经济学界已经相信:宏观的变化必须以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只有一套,而非两套,然而,这一观点却没有在现有的任何教科书中被反映出来。”

而古典经济学一般是在宏观总量意义上来研究分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问题,其中最为重视生产领域的研究,因为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财富来自于劳动生产,生产和经济增长自然就成为了关注的重点,重视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联合的作用,也重视社会经济制度和政府因素,这和后来所谓新古典经济学着重抽象的边际分析、市场均衡和资源分配问题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毋庸置疑生产才是财富的真正来源,也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决定因素,经济增长来自于生产供给的真实扩张,来自于生产率的持续上升,来自于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供给创造需求,需求依赖影响供给,富有创新性的供给毫无疑问将会创造新的需求,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正是推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这些正是古典经济学一再强调的理论重点。

因此,生产才是经济的核心,也是财富的真正来源,对于这个简单常识的遵循也构成了绝大多数经济成功国家的基本原因,而不是纠缠在总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上,从亚当斯密批判金银财富论,提出财富来源于劳动生产的观点以来,古典经济学家一直普遍强调生产的重要性,这个常识无疑也就成为了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念。当然,不可否认,古典经济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忽视了货币因素和金融体系对于宏观经济的重要性,但不论是对于经济稳定,还是经济发展来说,货币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离开了货币因素,也就很难真正认识和理解很多宏观经济现象。

当然随着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以及货币学派的兴起,以均衡分析、边际分析和总需求决定理论为中心的经济学理论开始占据了主导地位,古典经济学也变得逐渐沉寂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变得默默无闻了,经济学家更加关注点是均衡分析、一般均衡模型和以总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现代经济学也由此越来越远离现实经济问题。
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保持长期的经济高增长,而有些国家则陷入漫长的经济停滞呢?为什么有少数国家能在短期内经济出现突跃式的发展,如曾经的德国、日本、东亚奇迹呢?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拉美陷阱真的存在么,原因到底是什么?一个落后国家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才能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呢?

要想更好的理解这些实际经济问题以及如何为实现富国裕民的目标提供可能的答案,我们就需要在对经济学思想的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摆脱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凯恩斯主义所带来的理论迷雾,重新回归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和理论传统,再次将研究思考的注意力转向实际的总量经济问题,转向经济发展问题,重新将目光转向生产、转向供给面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结合古典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其他经济学理论,并纳入以往忽视的货币和金融体系等因素,从而在生产和货币为核心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一个新的经济学框架。

c
cxjcxj256

二、发展经济学的早期阶段:结构主义发展理论

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各方面的经济发展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国家纷纷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这些国家都怀抱着一种迅速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强烈愿望,因此基于现实的需要,发展经济学也就成为了现代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自从学科成立以来,发展经济学一直在试图尽可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分析探讨国民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以及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

当然我们的关注点不是集中在一些经济事件上,而是集中在经济学理念上面,集中在发展经济学本身理论的发展上面,而且还是以一种反思批判的角度出发来重新梳理发展经济学的思想脉络。诚然,发展经济学不可避免的要涉及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该为长期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控制失业和通货膨胀、减少贫困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提供正确的答案,可显而易见的是目前发展经济学理论所给出有关问题的答案并不能让人满意。

二战以后,为了顺应很多刚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强烈想要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实现工业化的时代要求,发展经济学逐渐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发展经济学的早期流派实际上都强调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性,并把结构的差异看作是市场失灵的结果,因此他们都主张政府干预的观点,认为应该通过进口替代和优先发展现代先进产业促进结构转变。在这一时期,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如进口配额和外汇管制等等都被大多数国家使用以管理国际收支差额。

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结构主义发展理论的经济学家号称为“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他们是最早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批学者,包括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aul Rosenstein-Rodan,1902-1985)、雷格那•纳克斯(R.Nurkse)、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1915年—1991年)、纲纳•缪达尔(Karl Gunnar Myrdal,1898-1987)、辛格(H.Singer)、劳尔•普雷维什(R.Prebisch)、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和霍利斯•钱纳里(H.Chenery)等人。他们深受凯恩斯关于对资本主
义经济的非均衡分析以及国家干预主义的政策主张的影响,尤其重视凯恩斯的市场失灵理论,主张应该从结构变革角度分析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不发达向发达状况转化的问题。

结构主义发展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发达的经济应该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使国内经济结构得以从以仅能维持生存的传统农业为主,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的工业和服务业经济。

主要理论内容有以下几点:

1、始终关注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过程的非均衡状态,强调其结构改造的重
要性。
他们认为,欠发达经济存在市场缺失和结构刚性的缺陷。在缺乏弹性条件下,价格的相对变动对资源重新配置的推动作用很小,供给与需求向均衡交叉点的运动不能自动进行,从而市场不能结清,缺口无法填平。

总之,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是自我均衡的体系,而是持续的不均衡状态。他们还强调部门间结构上的差异,认为尽管各个部门都会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和效用的最大化,但是对刺激的反应快慢和反应机制,各个部门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结构主义发展理论一般倾向于把经济分解为几个构成部分,去剖析经济发展的进程,由此更能准确地理解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真实面目。例如刘易斯关于二元经济结构与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分析,缪尔达尔分析地区间结构差异形成与消除,普雷维什和辛格从结构差异关注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与出口制造业的发达国家之贸易条件问题等等。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改造问题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

2、发展了结构分析的方法论。
钱纳里在1975年撰文说:“在过去25年中,结构分析的方法论已从一套直觉的假设,发展成为具有不断增长的经验效力和分析严密的多种模式。”
结构分析的演进,可以归纳为三个价段:
(1)提出假设;
(2)经验测试;
(3)建立较为完整的模式。

这里有两个结构主义概念可以说明这种演进过程:一个是二元经济的概念,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才能使国民经济结构从以仅能糊口的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的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另一个是作为平衡增长理论基础的需求互补性的概念,主张通过大规模投资来克服经济中存在的不可分性,认为应该对工业、农业、外贸、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摆脱贫困,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全面增长,从而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前一概念曾有多种表述方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一种。

刘易斯的经济结构假设
经济学家刘易斯曾就发展过程中经济的结构提出了三个基本假设:
1、技术可分为使用资本的技术和不使用资本的技术
2、在常规工资下劳动供给是有弹性的。
3、储蓄基本上由非工资收入者提供
早先提出需求互补性和平衡增长概念的纳克斯和罗丹也提出了一套经济结构假设:
⑴、恩格尔法则可以推向一般化的形式
⑵、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有限的
⑶、基础设施和基本工业的规模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3、着重强调了工业化、资本积累与计划化在发展中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一,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即通过工业发展使发展中国家从一个以农业占统治地位的二元经济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部门基本都是农业,而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部门大多是工业,这也成为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的主要区别之一。因此发展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不改变只生产初级产品的地位,则由于初级产品的收入弹性比制造品的收入弹性低,加上发达国家对国际市场控制力量强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必然日趋恶化,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只会处于不利地位。
而且另一面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基本都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工业化则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助于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把工业化作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根据传统的保护幼稚产业论、普雷维希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和“中心”剥削“外围”论,以及缪达尔的国际结构不平等理论,所以许多发展国家都采取了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

第二,重视资本积累,即认为资本稀缺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资本积累则是加速经济发展和实现工业化的关键。
资本积累在这一时期受到经济学家们的特别重视,比如刘易斯、纳克斯、罗丹和罗斯托等经济学家都纷纷强调了资本积累的重要性,资本积累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地方。一是马歇尔计划以流入资本的方式帮助欧洲经济重建的成功,这种经验似乎可移植到发展中国家;二是哈罗德和多马二人把静态的凯恩斯投资理论推演成为动态的增长模式,这个模式把储蓄率和增长率直接联系起来,在生产系数固定的前提下,把资本视为增长的约束条件,增长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投资规模的大小,而其他生产要素只在吸收资本的过程中起着辅助作用。从这种理论出发,人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的问题就是资本缺乏,只要发展中国家进行大量的资本积累,那么也能取得同样的经济发展。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和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所有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必须经过的一系列发展阶段。罗斯托认为,根据各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需要经过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等六个阶段。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是所有阶段中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起飞就是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根据罗斯托的理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起飞需要几个条件,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资本积累率要占到国民收入的10%以
上,罗斯托特别强调了资本积累在国家经济起飞阶段的重要性,认为仍处于起飞准备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动员国内外储蓄产生足够的资本投资以加速经济增长,使经济起飞,然后顺利进入经济的自我持续的增长阶段。
大推进理论是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丹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衡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行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大推进理论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比如基础实施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在一切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实施,工业也因缺少基础实施条件而难以实现。罗丹认为他的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上,具有科学依据,当然理论界对此也存在一些争议。

关于资本积累的理论还从另外两方面得到了新的发展:一方面,切纳里等逐渐认识到,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只是投资规模的大小,还有必须用来购买进口的原料、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的外汇储备的多少。他们提出了两缺口模式,即国内储备的不足需用国外资本的流入来填补。另一方面,舒尔茨等人从智力开发作用的分析,认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并非只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中国家需要重视教育、重视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第三,十分强调计划化,并强调政府对市场的替代作用。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同样也重视经济发展计划化的重要性,这种看法产生的主要依据是:①单纯的市场作用已不能适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结构变化;
②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成就给了人们深刻的印象;
③市场之所以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贫困的恶性循环”,存在着“低水平均衡陷阱”。
要从这种循环或陷阱中解脱出来,必须有“关键性的最低限度努力”或“大推进”。
所以发展中国家大多认为依靠市场经济来实行工业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很小,为了寻求能更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必须另辟蹊径,而计划正是同样可以进行资源配置的另一个手段,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都普遍实行了经济发展的计划化。第四,主张平衡发展战略,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不健全。难以起作用,因此,迅速的经济发展必须通过计划安排,在不同部门或不同地区同时平衡发展。

此外,结构主义发展理论还主张,应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结构的特点制定重视分配的政策,或通过社会经济制度结构改革以推进经济发展。在对外经济方面,这一派发展理论主张进口替代战略,以帮助实现国内生产结构的转变。

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以凯恩斯主义作为研究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积极提倡政府干预主义,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并将一系列的政府干预管制措施作为他们理论的主要关注点之一,强调了工业化、资本积累和计划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们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赶上发达国家,就要在产业上赶上发达国家,拥有和发达国家一样的现代化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但是由于市场失灵的缘故,如果仅仅让市场来配置资源,那么这样的现代化产业是发展不起来的。于是结构主义经济学家建议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实行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通过直接动员资源、行政干预等方式来克服市场失灵,以寻求迅速建立起现代产业。为了能够帮助此目标的实现,他们还建议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当时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遵循了这些政策建议,但是其结果却基本都是不尽如人意,推行的结果基本都是在一段时间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之后,经济就陷入了长期停滞了,这些国家依然与富裕、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差距甚远。

发展经济学的第一波思潮的实践效果让人失望,于是就有了后来对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从而产生了以华盛顿共识为基础、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发展经济学的第二波思潮。

c
cxjcxj256

三、华盛顿共识和新自由主义

随着第一波发展经济学理论指导下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失败,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和政府干预论也受到了越来越的批评和质疑,早前被一度压制的自由市场理论又开始逐步占据上风并对后来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学领域里,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挑战。

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顺风顺水过了二十多年后,美国经济却出现了“滞胀”局面,即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而这一现象却是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也无力解决的。按照传统凯恩斯理论,出现通货膨胀问题,说明经济过热,总需求过盛,总供给跟不上总需求水平,此时就不会出现经济衰退现象,更不会出现大量失业,而现实却是通货膨胀与大量失业并存。
而且更无奈的是,面对“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不仅理论上无法解释,而且实际上也根本无法开出有效的药方,因为要想抑制通货膨胀,那么政府就要实行打压需求的紧缩性经济政策,而这同时无疑将会加深经济衰退程度;而要想摆脱经济衰退状态,那么政府就要实行刺激需求的扩张性经济政策,但是这肯定又会让通货膨胀如脱缰之马,更加难以遏制,因此陷入尴尬境地的凯恩斯主义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而这些批评者大多认为,正是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越来越强化的凯恩斯式的干预政策,才是导致经济陷入“滞胀”的幕后黑手。他们认为政府作用的不断扩大,是美国经济绩效减退的主要原因。比如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处置失当,造成了总产出的不稳定和通货膨胀;政府的过多规章制度造成了生产力的低增长;低储蓄率和投资增长缓慢,也是税收制度、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不断扩大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反映。

在凯恩斯主义面临极大理论和实践困境的情况下,原先潜伏着的种种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派又开始逐渐走上前台,它们纷纷抨击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理论,新古典主义的自由市场论又开始逐渐复苏并占据上风。

在这种学术环境和国际发展大背景下,发展经济学当然也会受到同样的影响。很多经济学家开始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经济发展不理想,原因不是在于市场失灵,而是政府失灵,与发达国家相比,它们的政府干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结果不但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反而严重阻碍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政府机构也变得越发腐败低效,从而导致了资产配置效率的下降和经济效率的降低,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也就因此自然而然的诞生了。

所谓华盛顿共识,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根据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经验,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提出来并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核心内容就是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

该共识包括以下十个方面内容:
①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
②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
③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
④实施利率市场化;
⑤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
⑥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
⑦放松对外资的限制;
⑧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
⑨放松政府的管制;
⑩保护私人财产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作为第二波发展经济学思潮提出的转型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重要政策组合,在拉美地区、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行。90年代初,在俄罗斯、东欧等转型国家中,尽管人们都承认,建立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是转型的总体目标,但是对于用什么方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法,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和截然不同的观点。向市场经济过渡办法的讨论,集中在是否实行“市场原教旨主义”方面,很多人都认为,要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与其分开几步改革才到位,还不如一步到位来得干脆利落,即应该实行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立即全面实行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的建议,把政府干预和计划经济所造成的经济扭曲一次性的彻底消除掉,从而建立迅速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

因此独联体和中东欧国家当时大都采取了类似休克疗法的转轨战略,这一转轨战略反映的是这些国家多数执政者当时的主导思想,它也得到很多专家学者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在前苏联和中东欧等转型国家中,俄罗斯、捷克和爱沙尼亚是“休克转轨的典型”,俄罗斯前总理盖达尔、波兰前副总理巴尔采罗维奇、捷克前总理克劳斯等人都是新自由主义学说的追随者和推行者。

曾被称为捷克转型设计师和新自由主义代言人的克劳斯,在1990年上半年首先提出并在捷克实施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经济转轨政策。这一政策之所以在捷克得以实现,其中一个主导论点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和带来经济繁荣,就必须迅速实现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改革,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从而给企业以真实的价格信号,这样才能够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最大化的效率和快速经济增长的轨道,从而实现“能够建立在本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增长”。捷克前总理克劳斯制定的转型政策以及实施,在当时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计划轰动性的胜利,随后,在其他一些转型国家,也纷纷倡导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支柱的“休克疗法”式的转型,采取被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转轨战略与政策。

这样,新自由主义学说在一些转型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并受到普遍推崇,“休克疗法”作为激进转轨的重要政策工具组合也成为转型国家的主流观点,而被一些国家的政府用于经济转型的实践。科勒德克针对波兰转轨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末波兰改革的早期,深受“华盛顿共识”等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普遍认为市场化首要的是企业的自由化与私有化,自由化和私有化越快越好,越多越好,并且要紧缩银根,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对税率及汇率加以合理管理调节,这样市场经济就可以获得成功。所以,新自由主义学说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经济政策,被广泛运用于俄罗斯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且曾对转型过程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但是以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这套新自由主义改革方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乐观效果,虽然在某些国家有些成效,但是却也让很多国家陷入经济危机、长期低迷的状态之中,尤其是俄罗斯、拉美和东欧一些国家的经济表现更是让人失望,俄罗斯曾一度陷入经济崩溃的境地,后来还长期陷入经济低迷状态,而很多拉美国家也都纷纷爆发了债务危机,经济也一蹶不振,不得不说以“华盛顿共识”为基础、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发展经济学的第二波思潮实际效果同样也是不甚理想。

c
cxjcxj256

四、混合经济学:对发展经济学的新思考

在20世纪,经济学思想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由凯恩斯发动的,产生了凯恩斯主义和宏观经济学,政府干预理论开始大行其道,另外一次是有弗里德曼发动的,结果产生了货币主义学派,自由市场思想又重新占据了上风。这两次经济思想的巨变可以说极大改变了原有的经济学面貌,对发展经济学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宏观总量经济学、总需求和货币等因素由此被整合进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来,整个经济学大厦由此也变得很不一样了。

古典经济学重视生产、宏观经济问题和社会经济制度的理论传统是正确的,可惜被后来的主流经济学所忽略,但是凯恩斯主义重新唤起了对宏观总量经济因素的研究分析,并建立起了现代宏观经济学,货币学派则将以往忽视的货币因素纳入了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中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传统依然没有得到明确清晰的继承发扬。因此为了能够更好认识经济规律,更深刻的理解经济现象,有必要重新回归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传统,再次将生产、货币因素纳入经济学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传统发展经济学以及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经济现象,我们将这个新的理论框架称之为混合经济学。

之所以提出混合经济学,主要是基于现代经济学严重偏离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传统,对现实经济现象的解释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分析形式更是过于注重抽象化和数学化,距离实际经济问题却越来越遥远,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不能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黑板经济学”。现代主流经济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所谓的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上,过度注重抽象化和数学化的结果,反而使得它远离了实际经济生活,也忽略了经济学研究应该有的主要目的:解释经济现象、认识经济规律和预测可能的经济趋势,面对经济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这应该是经济学一贯相承的理论传统,可惜现在的经济学却越来越远离这一点。

混合经济学认为,人类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模式可以抽象的大致归纳为三大类:
一类是自由市场经济,即自由竞争和完全市场调节的经济模式
另一类是计划经济,即政府统一计划和集中控制下的经济模式
还有一类则是混合经济,即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某种混合体,实行自由市场和国家计划调节相结合的社会经济模式,这是一条既非自由市场经济,又非计划经济的第三条道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这条道路的典型代表。

自由市场经济虽然一向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推崇,当然它的优点是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灵活调节经济运行,但也有其弊端和不足之处,容易导致贫富差距悬殊、市场垄断、公共基础事业投入不足以及经常发生破坏力巨大的周期性波动等等。计划经济的优点是容易集中资源快速实现某些需要完成的目标,但它的缺陷也非常巨大,因为现代经济活动中是如此的复杂、多样、动态,计划经济根本无法使之有效的结合运作起来,没有任何人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对如此复杂、动态的事务做出合理、灵活、妥善的全面安排,而且由政府机构直接控制全体人民的生活,人们会由此失去个性和自由,经济的自由决策权和责任感也会随之丧失,整个社会也将会失去创新精神和活力,缺乏市场机制的后果,往往会造成经济缺乏活力、停滞和低效率。
因此,混合经济认为应该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严格管制的计划经济之间寻找一条比较理想、比较完善的中间道路,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三条道路也就是“混合经济模式”,它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吸收计划经济的有益成份所构成的经济模式。

所谓混合经济是指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济主体、多种分配方式混合而形成的,在资源配置方式上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的经济体系。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混合经济学主张实行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制度,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又能积极发挥计划手段辅助性、补充性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在所有制经济上,混合经济学主张实行国有、集体、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活力,又能有效发挥国有、集体以及其他所有制经济的长处与优点,能够更加注重社会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从而弥补私有产权制度的不足和市场理性的局限,使得经济能够保持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混合经济学认为大多数经济因素都有其优点也有缺点,无论实行哪一种纯粹、单一、完全的经济形式,都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虽然计划经济的缺陷更加明显,但不论是自由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之处,因此,较为合理、较为完善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这两种模式的混合体,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汲取补充计划手段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混合的经济模式,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混合经济的典型代表。

因此,“混合经济模式”,既能够积极发挥计划手段的优点和长处,保障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又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活力和效率,这是一种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与个人自由相协调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与传统发展经济学相比,混合经济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范围的扩大。传统发展经济学主要是以劳动力、资本积累、要素禀赋、产业结
构等经济因素为研究对象,而混合经济学则把研究范围扩大到了社会经济模式、要素使用制度、产权制度、所有制经济制度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上,并且重点研究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模式。

2、研究观点的变化。传统发展经济学一般认为一个经济体在某个时点的要素禀赋及其
结构是给定的,它决定了一国的比较优势并从而决定了该国的最优产业结构,认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最佳方法是在任一特定时刻根据它当时给定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它的产业,据此也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发展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
但是混合经济学则认为固然某个时点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是给定的,但是由于国家规模的不同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要素总量也存在明显差异,而且要素禀赋的使用效率、使用制度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制度则是动态的、可变的,因此该国的比较优势和最优产业结构也不是给定的,而同样也是动态的、可变的。假如一个国家能够建立高效率的要素使用制度、产权制度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制度,提高要素使用效率,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克服固有要素禀赋的局限性,从而既可以发展比较优势产业,也能发展竞争优势产业,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同样也可以发展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对于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如何建立起更有效率的要素使用制度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问题,混合经济学认为,这一方面取决于人们的理性认识程度,取决于人们对社会经济规律的认识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另外一方面则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积极作为的结果,其中政府的行为尤为关键。因为政府是产权制度、要素使用制度、所有制经济制度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长期前景和绩效。

3、研究领域的深化。传统发展经济学一般是以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等资源配置方式和
产品概念为研究领域,但是混合经济经济学则认为在资源配置理论和产品概念之外,有必要性提出一个独立的生产力概念和理论,这样才能加深人们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理解程度,也有助于人们发现可以更好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4、研究主题的增加。传统发展经济学主要是关注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实现资本积累
、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制定产业政策、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等,而混合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在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则进一步增加了,把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如何进行逆周期调节维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也纳入其中。因为现代国家经济基本都是以市场经济为主,而市场经济由于自身的不稳定,容易发生破坏力很大的顺周期波动,所以一个国家要想保持经济的长期繁荣稳定,那么研究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逆周期调节机制显然也是非常重要。
混合经济学认为人类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模式大致可以归为三大类,即自由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其中计划经济的巨大缺陷非常明显,缺乏活力与自由、低效率、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现代经济的高效运转,因此,计划经济的失败可以说是必然的事情,不过这依然不能掩盖它有着能够集中资源快速实现某些目标的优点,但是自由市场经济也并非是人类社会经济模式的理想选择,虽然比起计划经济来说,自由市场经济更为可取、也更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可贫富差距悬殊、公共品投入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经常发生极具破坏力的周期性波动,这些都是其弊端所在。

因此,不论是计划经济,还是自由市场经济,都不是理想的社会经济模式,而更为完善、更为理想的经济模式则是混合经济,也即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某种组合的混合体,在建立市场竞争秩序的基础之上,也同时实行某种程度的国家调节。这是一条既非自由市场经济又非计划经济的第三条道路,提出这条道路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既能摆脱计划经济的缺陷和避免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但另一方面又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发扬这两者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建立一种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社会经济制度,使之更有利于技术进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混合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和政策主张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指的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济主体、多种分配方式混合
而形成的,在资源配置方式上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的经济体系。因为大多数经济因素既有其优点也有缺点,无论实行哪一种纯粹、单一、完全的经济形式,都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与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的自由市场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结合计划手段优点的混合经济,在很多方面更为可取,当然不论是自由市场经济,还是混合经济,它们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也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

在所有制经济方面,为了能够更有效率的使用要素禀赋和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混合经济学主张一个经济体应该建立起国有、集体、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一种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成的混合经济体系,当然其中个人所有制在很大意义上也即私有产权制度是社会经济的基础。私有产权制度和民营经济无疑是现代经济进步发展的主要基石,也是人类获取生存、安全与发展值得信赖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

不过私有产权制度虽然充分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但是一个经济体要想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仅仅依靠个人积极性和民营经济是不够的,还需要调动国家等其他经济主体的积极性。私有产权制度虽然有灵活、高效的长处,能够给个人以充分的经济激励,能够有效保障和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但难免也有抗市场风浪小、忽视整体利益、长期利益的局限,而国有制度固然有种种缺点,但也有持续经营时间长、抗市场风浪大和注重社会整体利益、长期利益的优点。
所以一个经济体要想更有效率的使用要素禀赋、更好的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技术水平的创新进步,促进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那么就有必要实行国有、集体、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国有、集体、个人以及其他所有制经济各自的长处与优点,有利于发挥混合经济的优越性,能够更加注重社会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从而弥补私有产权制度的不足和市场理性的局限,使得经济能够保持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混合经济学主张实行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又能积极发挥计划手段辅助性、补充性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市场与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但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中应该居于主要、基础性的地位,因为市场经济能够根据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价格变动、竞争机制等方式从而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市场竞争机制,还能充分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优胜劣汰,资源也由效率差的企业流向好的企业,从而不断推动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但是由于市场本身的不稳定性和市场理性的局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客观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对基础设施等公共品投入的不足、忽视某些暂时无法盈利的战略性行业以及短期内盲目追求利润导致经济失衡,因此需要以政府的计划手段来加以补充,从而使得整个资源配置方式更为科学、更为合理、更为高效。
比起市场而言,计划手段在另外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人类理性能力,有利于弥补市场理性的不足,在资源配置上也具有一些市场经济所不及的优点和长处,能够集中资源快速实现某些需要达到的目标,特别是当这样的途径和目标比较清晰的时候,计划手段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而且虽然人类理性有很大的局限性,对未来的很多情况根本无法预知,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可以通过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而有所作为的,比如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教育、科学技术等公共品的投入力度,从而能够给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
二是可以建立发展某些重要、但短期内可能无法盈利的战略性行业,如航天航空行业、军工国防产业等。像探月登月、探火登火工程,谁都知道不仅对国家、对技术进步来说很重要,而且对全人类也有重大意义,但是因为短期内不能赚钱的缘故,除非国家加大投入,否则光靠私人投入肯定是远远不足的。
三是对一些短期内盲目追求利润造成的经济失衡,如地区失衡、产业失衡、收入差距失衡、市场垄断失衡等现象,政府就可以通过计划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调节,促使资源的合理配置,保持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一个明显的例子,比如现在中国种植经济作物、兴办工厂、开发建设获得的收益无疑要远大于种植粮食,假如国家不进行某种经济计划调节控制,短期内出于追求利润的动机,人们肯定一窝蜂的抛弃种植粮食,将土地用于其他更加赚钱的项目,暂时来看这样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长期来看,一旦碰上天灾人祸、战争动乱什么的,从而酿成严重的粮食危机和社会危机,到时候就已经迟了。

2、生产与生产力

财富来自生产,生产是经济的核心,也是财富的真正来源,而生产的发展无疑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现代经济环境下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四个,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与技术知识等,经济增长依赖于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产出的增长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以及通过源于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的提高而实现的,而且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技术知识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固然劳动生产出来各种对人类有用的产品是财富,但是财富并不仅仅限于产品本身,作为生产各种产品的生产力无疑则是更为重要、更为持久的要素,从另一方来看,也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财富,因为它直接决定了生产各种产品的能力。因此,混合经济学认为一个经济体要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重要目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并不是由它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多少决定的,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发展程度。

不论是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总产出的增加,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切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所以生产力也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长期持续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那么就要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重要目的,始终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上保持对发展生产力的重点关注和清醒意识。

但是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并不完全是固有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决定的,也不是完全由其先天的种种自然条件所决定的,而是与该国的社会经济制度、要素使用制度、企业创新以及政府行为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如果一个国家选择建立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制度、法律和政策,那么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经济也能够更为发达,人民生活也能更为富裕;而假如这个国家存在着明显压制、破坏、摧残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法律、政策和政府行为,那么该国的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也就无法提高,社会经济也将变得贫穷落后。

著名学者波特就曾这样描述过国家生产力的重要性:“从国家层面来考虑时,竞争力的惟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为什么有些国家经济持续繁荣,而有些国家则长期低迷?为什么有些国家在国际产业竞争中获得成功,而有些国家却失败了?波特认为答案就在于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则是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
波特这样写道:“生产率是人均国民收入的源泉,因此也是决定一个国家长期生活水平的关键。国民的高生产率不仅带来高收入、更多的休闲时间,它也创造更多的政府税收、带动公共设施,进而提高生活水平。高生产率同样也使得企业有能力达到健康保险、社会福利、平等工作权和环境保护等严格的社会标准。因此,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惟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不断提升和创造符合时代需求的生产力。”

所以对混合经济学来说,就政府角色而言,传统意义上将之区分为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割裂观点已经过时,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无疑需要努力去建立创造一个良好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环境,也就意味着政府在某些方面,比如大多数的具体经济活动,应该是尽量不干预,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则要积极努力的有所作为,适当的国家调节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不应该在发展生产力和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等重大职能里缺席。
因此,混合经济学认为为了更好的研究生产问题和经济问题,有必要把生产力纳入重点的研究范畴,除了产品概念和资源配置理论之外,还需要提出一个独立的生产力概念和理论,从而可以更好、更详细的研究经济问题,研究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研究生产力是如何兴起和发展的,又如何被压迫摧残的,研究如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研究科技进步、资本积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社会经济制度、要素使用制度、产权制度等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又怎么样反过来推动国家社会改变的等等问题。

所以一个国家要想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裕发达、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那么就需要重点关注生产供给面,不断促进生产的发展,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持续创造适合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生产率的社会环境,保持对发展生产力的国家层面上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长期向前发展。
社会协作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劳动分工理论,并认为劳动分工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劳动生产力上的最大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他认为劳动分工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经济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亚当斯密还列举制针业来作为具体例子以说明劳动分工的重要性。但是亚当斯密固然看到了劳动分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也忽视了事情的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更为重要的社会协作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虽然劳动分工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更重要的要素却是社会协作,是协作而不是分工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
因为社会经济虽然是有不同人之间的劳动分工而组成,但同时也是不同的劳动分工紧密协作完成共同生产目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之所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不仅仅是由于劳动分工的缘故,而主要是因为社会协作的结果。就以亚当斯密列举的制针业来说,如果各个制针分工部门没有相互之间的紧密配合协作,没有各个人之间为了共同的生产目的而一起努力劳动,而是充满了无序、拖沓、混乱,那么整个生产活动就会因此而陷入混乱状态,当然也就无法实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因此,从经济意义上来讲,社会协作要远比劳动分工要来的更为重要,更为符合实际经济状况,制针业需要依靠各个分工部门的劳动者之间的联合协作才能顺利实现生产目的,不仅是制针业如此,其他一切制造业如钢铁、造船、机械等等乃至绝大部分国民经济也都是同样的道理,都需要不同分工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联合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各种经济活动,也才能高效率的实现生产产品的目的。
所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就决定于这个国家不同经济分工部门的种类、结构和协作情况,包括农业和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初级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等等,当然,社会协作原理不仅适用某一个产业、地区或某一个国家,也同样适用于国际贸易越来越发达、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经济。因此,社会协作无疑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协作的不断进步的过程,由松散和有限的协作联合体转变为更为紧密和广泛的协作联合体的过程,而现代经济的发展则更是离不开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社会协作的紧密配合。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在教育、人才与知识发展问题上,混合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资源禀赋的组成部分,也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必须重视国民人力资本的提升。对于少而精的基础理论人才可以超前培养,而大多数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应该与物质资本的积累和产业升级相协调,还要尊重并积极发挥技术人才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套精心设计、合理规划的人力资本培训开发和教育发展政策应该是一个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家必须积极塑造和形成重视教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社会氛围。
其中科技人才与企业家所起到的作用更是关键,技术创新、技术进步需要相应的科技人才,没有科技人才的支持,很难想象一个国家能在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什么大的成就,而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正是因为企业家的不断创新活动,不断生产发展出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才能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企业家的核心就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也是企业家最重要的职能,企业家通过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等创新活动打破原有的经济稳态局面,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动态的,是对现存均衡状况的改变,而企业家对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创新活动,打破了现有的均衡状态,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