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混合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3月24日 4点30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c
cxjcxj256
3 年多
楼主 (未名空间)
混合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纷纷开启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轨过程,事实上整个经济学术界基本是不看好中国的经济改革,因为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计划经济存在着严重的政府干预,扭曲了正常的激励机制,经济效率低下,如果要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实行以“华盛顿共识”为理论基础的休克疗法,短时间内全面实行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一次性地把政府干预所造成的经济扭曲彻底消除掉,从而迅速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从低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迅速彻底的转为高效率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以后的经济发展繁荣打下良好的经济制度基础。
但是中国并没有推行这样激进的休克疗法,反而是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逐步地进行市场化改革,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改革方式很糟糕,因为既保持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扭曲又放开了市场,就会创造出许多寻租腐败的空间,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导致不能及时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只会把更多的改革难点痛点往后面推了,反而拖延了改革的时间,降低了经济效率,这也是中国崩溃论一度盛传的原因所在。
因此,比起中国的渐进改革方案,经济学家们普遍更看好前苏联和东欧的改革方案和发展前景,因为前苏联东欧地区,不论是工业化、城市化、教育程度,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比当时的中国要高得多。80年代中国人家里一般没有电话,更不要说汽车了,人均收入水平和非洲差不多,但是前苏联、东欧那个时候电话和汽车也已经进入了日常生活里了,基本处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可以说,前苏联东欧的改革基础要远比中国来的好,改革方案也比中国要来的更为干脆彻底,所以他们基本认为如果前苏联东欧的经济改革都不成功的话,那中国的改革又怎么可能会成功呢?
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起步的基础比起前苏联东欧地区来要差的多,就像邓曾经所说的那样:“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一九七八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二百五十美元。”
但就是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现实情况却是让人大跌眼镜,被普遍认为糟糕的渐进改革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反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而前苏联东欧地区在经济成效上反而是乏善可陈,特别是俄罗斯经济更是一度陷入崩溃状态,后来也是处于长期低迷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出乎意料的结果呢?为什么看似更符合理论逻辑的前苏联改革反而不成功,而不太符合主流理论逻辑的中国经济改革却大获成功呢?到底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从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也让会人感觉困惑的问题,但是从混合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则可以比较合理的回答这个让很多人困惑的问题。因为经济转轨的方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转轨的目标,自由市场经济固然是可取的、有效的、普世的,但是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另一种形式,混合经济同样也是可取的、有效的、普世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更为可取、优越。这是一条既非自由市场经济,又非计划经济的第三条道路,比如作为混合经济的代表之一,二战后德国在弗莱堡学派的指导下,选择了既非自由市场经济,又非计划经济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实行自由市场和国家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在一片几乎可以说是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起步,结果在经济发展方面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正是混合经济的的典型代表,更重要的是比起自由市场经济,这种现代混合经济比较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混合经济学认为,人类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模式可以抽象的大致归纳为三大类:
一类是自由市场经济,即自由竞争和完全市场调节的经济模式
另一类是计划经济,即政府统一计划和集中控制下的经济模式
还有一类则是混合经济,即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某种混合体,实行自由市场和国家计划调节相结合的社会经济模式,这是一条既非自由市场经济,又非计划经济的第三条道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这条道路的典型代表。
自由市场经济虽然一向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推崇,当然它的优点是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灵活调节经济运行,但也有其弊端和不足之处,容易导致贫富差距悬殊、市场垄断、公共基础事业投入不足以及经常发生破坏力巨大的周期性波动等等。计划经济的优点是容易集中资源快速实现某些需要完成的目标,但它的缺陷也非常巨大,因为现代经济活动中是如此的复杂、多样、动态,计划经济根本无法使之有效的结合运作起来,没有任何人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对如此复杂、动态的事务做出合理、灵活、妥善的全面安排,而且由政府机构直接控制全体人民的生活,人们会由此失去个性和自由,经济的自由决策权和责任感也会随之丧失,整个社会也将会失去创新精神和活力,缺乏市场机制的后果,往往会造成经济缺乏活力、停滞和低效率。
因此,混合经济认为应该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严格管制的计划经济之间寻找一条比较理想、比较完善的中间道路,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三条道路也就是“混合经济模式”,它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吸收计划经济的有益成份所构成的经济模式。
所谓混合经济是指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济主体、多种分配方式混合而形成的,在资源配置方式上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的经济体系。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混合经济主张实行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制度,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又能积极发挥计划手段辅助性、补充性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
在所有制经济上,混合经济主张实行国有、集体、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活力,又能有效发挥国有、集体以及其他所有制经济的长处与优点,能够更加注重社会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从而弥补私有产权制度的不足和市场理性的局限,使得经济能够保持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为了维护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混合经济学认为一个经济体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逆周期调节机制。现代国家经济大多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而市场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容易发生市场顺周期波动,从而造成经济衰退,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结果,与新古典学派的市场自动均衡理论相反,产出水平、就业水平、工资水平、消费支出、投资支出、资产价格等因素都与总体经济运动的方向相一致,呈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波动特征,而所谓的市场自动均衡调节机制则没有发生明显的作用。因此,针对明显的市场经济顺周期波动特征,一个国家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的逆周期调节机制,采取协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刺激总需求和改善总供给两方面入手,实行有效的逆周期调节措施,从而维护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局面。
混合经济学认为大多数经济因素都有其优点也有缺点,无论实行哪一种纯粹、单一、完全的经济形式,都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虽然计划经济的缺陷更加明显,但不论是自由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之处,因此,较为合理、较为完善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这两种模式的混合体,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汲取补充计划手段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混合的经济模式,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混合经济的典型代表。
因此,“混合经济模式”,既能够积极发挥计划手段的优点和长处,保障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又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活力和效率,这是一种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与个人自由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
上个世纪90年代,前苏联东欧地区经济转轨的目标是要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采用的是激进的休克疗法,而中国采取了渐进的改革方式,虽然当初一开始的转轨目标同样也是自由市场经济,但是在渐进转轨改革的过程中,却在无意之中形成发展了现代混合经济体系。不过很多经济学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不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改革要达到的目标,还是认为中国经济转轨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而这只不过是改革的中间过渡阶段而已,中国的经济改革依然要朝着建立西方自由市场经济方向前进。
因此,在对改革开放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之中,有些人片面的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完全是市场化的结果,所以中国经济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就是必须朝着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的方向继续前进,一直到建立全盘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为止。可是这种看法却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的巨大误读,市场化固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市场化就是正确的方向。
市场化改革固然使得中国经济摆脱全盘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模式的桎梏,大大促进了人们的积极性和经济活力,极大的提高了经济效率。虽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中应该居于主要、基础性的地位,不过由于市场本身的不稳定性和市场理性的局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客观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也需要计划手段加以补充,从而使得整个资源配置方式更为科学、更为合理、更为高效,如对基础设施等公共品投入的不足、忽视某些暂时无法盈利的战略性行业以及短期内盲目追求利润导致经济失衡等。
所以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汲取改革开放之前的经验教训,经济的发展固然是要建立在以市场经济基础上,但不应该从一个极端的计划经济模式又急匆匆的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从全盘计划经济又走向全面市场经济,这既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那种将中国经济成就全部归功于市场化,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的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这其实是一种理论上的巨大误读,而这种理论上的误读也给21世纪初中国的进一步经济改革措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在对改革开放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中,如何正确的看待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经验教训,很多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见解,在重重迷雾背后想要找出正确的答案其实并不容易,而对于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找出这样的答案又是极其必要的。因为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经济,势必需要经济理论的指导,政府才能够有的放矢、有所作为,中国经济也才能再创辉煌,不然只会陷入茫无头绪的困境之中,甚至还会给经济带来负面效果,掉进日本曾经掉进过的“经济学陷阱”。正如面对泡沫破灭之后的经济长期停滞困境,曾大力推动所谓结构改革的日本经济学家中谷岩沉痛反思道:“日本套用基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的新自由思想推进改革,结果导致日本丧失优良传统和产业竞争力,日本社会开始分裂。”
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中国经济改革的转轨过程和目标已经基本完成,已经从当初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为混合经济体制,这是一条既非自由市场经济,又非计划经济的经济发展道路,也是一种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类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条道路。改革的难点和硬骨头大多也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给克服了,剩下来的工作主要是在继续完善和发展现代混合经济制度上面,也即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给自己制造虚幻的目标和靶子自寻烦恼,从而给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阻碍。
这也就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看起来很糟糕的中国渐进改革方案反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所在。因为中国经济转轨的实际目标根本就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混合经济,转轨的过程和目标基本上已经在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完成了,已经从低效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有效的现代混合经济体制,这也是中国在21世纪初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持续高增长、再创佳绩的关键原因,也是中国可以实现技术赶超和产业赶超的重要原因。一切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混合经济使得二战后的德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举成为执欧洲经济之牛耳的西方经济强国,德国制造更是享誉全球,而同样改革开放以来,混合经济也让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情况毫无疑问说明了混合经济模式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越性。
当然也有些人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的重工业赶超战略是错误的,因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从资源禀赋以及结构出发,当时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因此那个时候的中国应该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而不应该盲目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正是错误的经济发展战略才导致了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贫穷。但是现代混合经济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认为这不是重工业赶超战略本身有错误,而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合理导致了严重的资本浪费和经济低效率,从而使得重工业赶超战略实际上根本不能执行的缘故。
在那样一种全盘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低效、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下,所谓的资本积
累其实就大部分而言根本就不是资本积累,反而是资本浪费,是严重的、持续的资本浪费,中国人民节衣缩食想要发展经济的结果却是节衣缩食本身,资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积累,产业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建立发展,经济产出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增加。因为假如是真正的资本积累的话,那么随着资本积累数量的增加,产业会得到发展,国民产出也会随之增加,人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当然也就会跟着提高,难道做衣服、做帽子劳动密集型的轻纺织业能赚钱,但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钢铁、汽车、机械、化工、机床等先进的重工业反而不能赚钱吗?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要是重工业赶超战略本身有问题,那么二战后的日本、韩国怎么就通过发展钢铁、汽车、机械、电子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先进产业迅速富裕起来的呢?显然问题不在于重工业赶超战略本身,而是在于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
因为对于中国这种十几亿人口的超大型国家来说,固然在要素禀赋上属于资本相对稀缺的,但是资本要素的总量无疑是排在世界前列的,也就是说看起来人均资本低、资本相对稀缺的中国,其实资本总量是不稀缺的,还是居于世界前面几名的,人才总量同样也是不稀缺的。根据这种实际情况,中国同样也就不仅可以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更是可以发展先进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甚至还可以建立发展那些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前沿产业。
也就是说,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的国家,如果能够建立起有效率、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大国要素总量和市场总量优势,在巨大的资本总量、人才总量和市场总量面前,那么所谓比较优势的实际意义就不大了,而是完全可以在发展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实行重工业赶超战略,积极发展中高端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更高端的战略性前沿新兴产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共同发展,从而可以更好、更迅速、更平衡地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
现在有很多经济学家觉得中国的经济改革很难再推动下去,因为剩下的基本都是硬骨头了,可是真正的事实却是与这种看法截然相反,不是中国的经济改革很难推动下去了,而是中国的经济改革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混合经济,所谓的改革硬骨头大部分只是自己误读的虚幻靶子而已,顺着发展完善混合经济的方向走下去自然就会顺风顺水,而想要把中国的混合经济全盘拉向自由市场经济方向,那么当然就会困难重重了。因此,中国经济改革剩下来的着力点更多的应该是在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代混合经济体制以及如何实现重工业、信息半导体、航天航空等先进产业的赶超上面,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地方需要中国自己的创新,而不是全盘照抄照搬西方现代市场经济制度。
比起自由市场经济,混合经济更加愿意承认现代经济的复杂性,愿意承认多种资源配置方式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合理性,愿意承认人类理性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选择上的局限性,认为无论实行哪一种纯粹、单一、完全的经济形式都不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资源配置方式混合形成的共同发展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可以充分发挥国有、集体、个人以及其他所有制经济各自的长处与优点,也能结合市场机制的优点和计划手段的有益作用,建立起相应的逆周期调节机制,这有利于发挥混合经济的优越性,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能够更加注重社会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从而弥补个人产权制度的不足和市场理性的局限,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使得经济能够保持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虽然混合经济是一个既非自由市场经济又非计划经济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第三条道路,也是一条实行市场经济与国家计划调节相结合的道路,但它也是可取的、有效的、普世的,同时也是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并且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相当的优越性,二战后的德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例子就很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后,中国也就完全没有必要非要把好好的混合经济全盘往自由市场经济方向上生拉硬扯不可,自己给自己制造难题了,而是应该在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有益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充分发挥现代混合经济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更好的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混合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纷纷开启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轨过程,事实上整个经济学术界基本是不看好中国的经济改革,因为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计划经济存在着严重的政府干预,扭曲了正常的激励机制,经济效率低下,如果要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实行以“华盛顿共识”为理论基础的休克疗法,短时间内全面实行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一次性地把政府干预所造成的经济扭曲彻底消除掉,从而迅速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从低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迅速彻底的转为高效率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以后的经济发展繁荣打下良好的经济制度基础。
但是中国并没有推行这样激进的休克疗法,反而是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逐步地进行市场化改革,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改革方式很糟糕,因为既保持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扭曲又放开了市场,就会创造出许多寻租腐败的空间,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导致不能及时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只会把更多的改革难点痛点往后面推了,反而拖延了改革的时间,降低了经济效率,这也是中国崩溃论一度盛传的原因所在。
因此,比起中国的渐进改革方案,经济学家们普遍更看好前苏联和东欧的改革方案和发展前景,因为前苏联东欧地区,不论是工业化、城市化、教育程度,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比当时的中国要高得多。80年代中国人家里一般没有电话,更不要说汽车了,人均收入水平和非洲差不多,但是前苏联、东欧那个时候电话和汽车也已经进入了日常生活里了,基本处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可以说,前苏联东欧的改革基础要远比中国来的好,改革方案也比中国要来的更为干脆彻底,所以他们基本认为如果前苏联东欧的经济改革都不成功的话,那中国的改革又怎么可能会成功呢?
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起步的基础比起前苏联东欧地区来要差的多,就像邓曾经所说的那样:“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一九七八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二百五十美元。”
但就是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现实情况却是让人大跌眼镜,被普遍认为糟糕的渐进改革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反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而前苏联东欧地区在经济成效上反而是乏善可陈,特别是俄罗斯经济更是一度陷入崩溃状态,后来也是处于长期低迷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出乎意料的结果呢?为什么看似更符合理论逻辑的前苏联改革反而不成功,而不太符合主流理论逻辑的中国经济改革却大获成功呢?到底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从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也让会人感觉困惑的问题,但是从混合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则可以比较合理的回答这个让很多人困惑的问题。因为经济转轨的方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转轨的目标,自由市场经济固然是可取的、有效的、普世的,但是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另一种形式,混合经济同样也是可取的、有效的、普世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更为可取、优越。这是一条既非自由市场经济,又非计划经济的第三条道路,比如作为混合经济的代表之一,二战后德国在弗莱堡学派的指导下,选择了既非自由市场经济,又非计划经济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实行自由市场和国家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在一片几乎可以说是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起步,结果在经济发展方面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正是混合经济的的典型代表,更重要的是比起自由市场经济,这种现代混合经济比较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混合经济学认为,人类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模式可以抽象的大致归纳为三大类:
一类是自由市场经济,即自由竞争和完全市场调节的经济模式
另一类是计划经济,即政府统一计划和集中控制下的经济模式
还有一类则是混合经济,即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某种混合体,实行自由市场和国家计划调节相结合的社会经济模式,这是一条既非自由市场经济,又非计划经济的第三条道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这条道路的典型代表。
自由市场经济虽然一向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推崇,当然它的优点是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灵活调节经济运行,但也有其弊端和不足之处,容易导致贫富差距悬殊、市场垄断、公共基础事业投入不足以及经常发生破坏力巨大的周期性波动等等。计划经济的优点是容易集中资源快速实现某些需要完成的目标,但它的缺陷也非常巨大,因为现代经济活动中是如此的复杂、多样、动态,计划经济根本无法使之有效的结合运作起来,没有任何人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对如此复杂、动态的事务做出合理、灵活、妥善的全面安排,而且由政府机构直接控制全体人民的生活,人们会由此失去个性和自由,经济的自由决策权和责任感也会随之丧失,整个社会也将会失去创新精神和活力,缺乏市场机制的后果,往往会造成经济缺乏活力、停滞和低效率。
因此,混合经济认为应该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严格管制的计划经济之间寻找一条比较理想、比较完善的中间道路,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三条道路也就是“混合经济模式”,它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吸收计划经济的有益成份所构成的经济模式。
所谓混合经济是指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济主体、多种分配方式混合而形成的,在资源配置方式上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的经济体系。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混合经济主张实行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制度,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又能积极发挥计划手段辅助性、补充性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
在所有制经济上,混合经济主张实行国有、集体、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活力,又能有效发挥国有、集体以及其他所有制经济的长处与优点,能够更加注重社会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从而弥补私有产权制度的不足和市场理性的局限,使得经济能够保持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为了维护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混合经济学认为一个经济体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逆周期调节机制。现代国家经济大多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而市场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容易发生市场顺周期波动,从而造成经济衰退,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结果,与新古典学派的市场自动均衡理论相反,产出水平、就业水平、工资水平、消费支出、投资支出、资产价格等因素都与总体经济运动的方向相一致,呈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波动特征,而所谓的市场自动均衡调节机制则没有发生明显的作用。因此,针对明显的市场经济顺周期波动特征,一个国家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的逆周期调节机制,采取协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刺激总需求和改善总供给两方面入手,实行有效的逆周期调节措施,从而维护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局面。
混合经济学认为大多数经济因素都有其优点也有缺点,无论实行哪一种纯粹、单一、完全的经济形式,都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虽然计划经济的缺陷更加明显,但不论是自由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之处,因此,较为合理、较为完善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这两种模式的混合体,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汲取补充计划手段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混合的经济模式,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混合经济的典型代表。
因此,“混合经济模式”,既能够积极发挥计划手段的优点和长处,保障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又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活力和效率,这是一种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与个人自由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
上个世纪90年代,前苏联东欧地区经济转轨的目标是要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采用的是激进的休克疗法,而中国采取了渐进的改革方式,虽然当初一开始的转轨目标同样也是自由市场经济,但是在渐进转轨改革的过程中,却在无意之中形成发展了现代混合经济体系。不过很多经济学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不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改革要达到的目标,还是认为中国经济转轨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而这只不过是改革的中间过渡阶段而已,中国的经济改革依然要朝着建立西方自由市场经济方向前进。
因此,在对改革开放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之中,有些人片面的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完全是市场化的结果,所以中国经济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就是必须朝着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的方向继续前进,一直到建立全盘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为止。可是这种看法却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的巨大误读,市场化固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市场化就是正确的方向。
市场化改革固然使得中国经济摆脱全盘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模式的桎梏,大大促进了人们的积极性和经济活力,极大的提高了经济效率。虽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中应该居于主要、基础性的地位,不过由于市场本身的不稳定性和市场理性的局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客观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也需要计划手段加以补充,从而使得整个资源配置方式更为科学、更为合理、更为高效,如对基础设施等公共品投入的不足、忽视某些暂时无法盈利的战略性行业以及短期内盲目追求利润导致经济失衡等。
所以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汲取改革开放之前的经验教训,经济的发展固然是要建立在以市场经济基础上,但不应该从一个极端的计划经济模式又急匆匆的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从全盘计划经济又走向全面市场经济,这既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那种将中国经济成就全部归功于市场化,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的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这其实是一种理论上的巨大误读,而这种理论上的误读也给21世纪初中国的进一步经济改革措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在对改革开放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中,如何正确的看待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经验教训,很多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见解,在重重迷雾背后想要找出正确的答案其实并不容易,而对于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找出这样的答案又是极其必要的。因为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经济,势必需要经济理论的指导,政府才能够有的放矢、有所作为,中国经济也才能再创辉煌,不然只会陷入茫无头绪的困境之中,甚至还会给经济带来负面效果,掉进日本曾经掉进过的“经济学陷阱”。正如面对泡沫破灭之后的经济长期停滞困境,曾大力推动所谓结构改革的日本经济学家中谷岩沉痛反思道:“日本套用基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的新自由思想推进改革,结果导致日本丧失优良传统和产业竞争力,日本社会开始分裂。”
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中国经济改革的转轨过程和目标已经基本完成,已经从当初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为混合经济体制,这是一条既非自由市场经济,又非计划经济的经济发展道路,也是一种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类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条道路。改革的难点和硬骨头大多也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给克服了,剩下来的工作主要是在继续完善和发展现代混合经济制度上面,也即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给自己制造虚幻的目标和靶子自寻烦恼,从而给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阻碍。
这也就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看起来很糟糕的中国渐进改革方案反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所在。因为中国经济转轨的实际目标根本就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混合经济,转轨的过程和目标基本上已经在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完成了,已经从低效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有效的现代混合经济体制,这也是中国在21世纪初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持续高增长、再创佳绩的关键原因,也是中国可以实现技术赶超和产业赶超的重要原因。一切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混合经济使得二战后的德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举成为执欧洲经济之牛耳的西方经济强国,德国制造更是享誉全球,而同样改革开放以来,混合经济也让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情况毫无疑问说明了混合经济模式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越性。
当然也有些人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的重工业赶超战略是错误的,因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从资源禀赋以及结构出发,当时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因此那个时候的中国应该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而不应该盲目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正是错误的经济发展战略才导致了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贫穷。但是现代混合经济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认为这不是重工业赶超战略本身有错误,而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合理导致了严重的资本浪费和经济低效率,从而使得重工业赶超战略实际上根本不能执行的缘故。
在那样一种全盘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低效、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下,所谓的资本积
累其实就大部分而言根本就不是资本积累,反而是资本浪费,是严重的、持续的资本浪费,中国人民节衣缩食想要发展经济的结果却是节衣缩食本身,资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积累,产业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建立发展,经济产出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增加。因为假如是真正的资本积累的话,那么随着资本积累数量的增加,产业会得到发展,国民产出也会随之增加,人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当然也就会跟着提高,难道做衣服、做帽子劳动密集型的轻纺织业能赚钱,但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钢铁、汽车、机械、化工、机床等先进的重工业反而不能赚钱吗?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要是重工业赶超战略本身有问题,那么二战后的日本、韩国怎么就通过发展钢铁、汽车、机械、电子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先进产业迅速富裕起来的呢?显然问题不在于重工业赶超战略本身,而是在于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
因为对于中国这种十几亿人口的超大型国家来说,固然在要素禀赋上属于资本相对稀缺的,但是资本要素的总量无疑是排在世界前列的,也就是说看起来人均资本低、资本相对稀缺的中国,其实资本总量是不稀缺的,还是居于世界前面几名的,人才总量同样也是不稀缺的。根据这种实际情况,中国同样也就不仅可以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更是可以发展先进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甚至还可以建立发展那些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前沿产业。
也就是说,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的国家,如果能够建立起有效率、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大国要素总量和市场总量优势,在巨大的资本总量、人才总量和市场总量面前,那么所谓比较优势的实际意义就不大了,而是完全可以在发展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实行重工业赶超战略,积极发展中高端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更高端的战略性前沿新兴产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共同发展,从而可以更好、更迅速、更平衡地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
现在有很多经济学家觉得中国的经济改革很难再推动下去,因为剩下的基本都是硬骨头了,可是真正的事实却是与这种看法截然相反,不是中国的经济改革很难推动下去了,而是中国的经济改革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混合经济,所谓的改革硬骨头大部分只是自己误读的虚幻靶子而已,顺着发展完善混合经济的方向走下去自然就会顺风顺水,而想要把中国的混合经济全盘拉向自由市场经济方向,那么当然就会困难重重了。因此,中国经济改革剩下来的着力点更多的应该是在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代混合经济体制以及如何实现重工业、信息半导体、航天航空等先进产业的赶超上面,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地方需要中国自己的创新,而不是全盘照抄照搬西方现代市场经济制度。
比起自由市场经济,混合经济更加愿意承认现代经济的复杂性,愿意承认多种资源配置方式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合理性,愿意承认人类理性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选择上的局限性,认为无论实行哪一种纯粹、单一、完全的经济形式都不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资源配置方式混合形成的共同发展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可以充分发挥国有、集体、个人以及其他所有制经济各自的长处与优点,也能结合市场机制的优点和计划手段的有益作用,建立起相应的逆周期调节机制,这有利于发挥混合经济的优越性,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能够更加注重社会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从而弥补个人产权制度的不足和市场理性的局限,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使得经济能够保持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虽然混合经济是一个既非自由市场经济又非计划经济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第三条道路,也是一条实行市场经济与国家计划调节相结合的道路,但它也是可取的、有效的、普世的,同时也是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并且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相当的优越性,二战后的德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例子就很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后,中国也就完全没有必要非要把好好的混合经济全盘往自由市场经济方向上生拉硬扯不可,自己给自己制造难题了,而是应该在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有益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充分发挥现代混合经济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更好的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