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修铭成为拜登顾问,他是对华强硬派吗?

z
zhangyx
楼主 (未名空间)

3月5日,拜登任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吴修铭Tim Wu加入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成为技术与竞争策略的总统特别助理。

中国也有很多媒体报道了这一新闻,但大都因吴修铭反垄断的立场,称其会是科技企业的灾难,并且因为他曾经表态支持过禁止TikTok,而称其为对华的强硬派。其实这是个巨大的误读。

这种误读甚至会影响我们对中美关系、对中美科技产业合作趋势的判断。

吴修铭是位非常著名的学者,因为他出版过两本非常畅销的书《总开关》和《注意力商人》,其实这两本书是一脉相承的,说的就是吴修铭的研究重点。

他认为任何先进的媒介技术都会有这样的共性发展路径,从最初的开放走向最终的垄断,直至控制了所有的流量,也就是信息流的总阀门,而总阀门也就是本书的书名:The Master Switch。

互联网这个媒介和传统媒体一样,都在争夺人们的注意力,但也造成了隐私的侵犯等严重问题。其实从这次美国大选暴露出来的民众情绪两极化,就可以看出吴修铭说的问题不但没解决,还在进一步加剧。

不过,吴修铭并不反对互联网,甚至可以说,他是整个互联网产业的恩人。我在20年前做电信咨询的时候,就知道美国曾经提出过一个了不起的原则,直接造成了美国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那就是Network Neutrality“网络中性化”。

也就是说,作为互联网渠道的电信公司必须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大的互联网公司给钱多,就特供更大带宽和更快响应速度,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小互联网公司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当然,网络中性化的问题就是,在互联网公司大赚其钱的时候,电信公司却是增量不增收,不能充分分享网络红利。当然,吴修铭认为这才是对的,因为他们提供的是基础设施,就不应该谋取暴利。

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已经做大,他们的业务成了新的基础设施,也该对他们进行中性化的监管,不能让他们利用市场优势打压竞争、欺负用户和谋取暴利了。

比如,吴修铭就曾经明确批评过Facebook,因为扎克伯格曾经公开承认,收购
Instagram是为了消灭竞争,吴修铭认为那是违法的,并明确表态要拆分Facebook, 把Instagram这样的业务剥离出来。

所以,吴修铭不是强硬派,而是理性派。

从更大的角度看,就会理解,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大量任用的是社会公认的专家,而不是自己的亲朋好友。

不管是吴修铭,还是贸易代表戴琦,乃至财政部长耶伦,其实都是这样的有着很高声望的专家。

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和拜登政府打交道的做法也需要改变,《财经》驻美国记者金焱在她的《亲历美国逆转》一书中就详细描述了特朗普做事的随心所欲和不守规则。

这样表面看起来会在谈判中占上风,但其长期后果是,大家对你也不再讲道理、讲秩序,美国将面临被盟友孤立的局面,这对美国更加危险。

所以这次大选,美国资本界才会有一致意见,推选更加遵守规则的拜登上台。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和拜登政府打交道就会轻松愉快。因为他聘用的都是有丰富谈判经验、非常了解规则的专家。这时和美国打交道,就不能只是实力较量的硬碰硬,而是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规则体系,在双方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达成协作。

比如吴修铭对在美国禁止TikTok的赞同,只不过是对等原则的体现,因为他认为中国先禁止了Facebook和Youtube。

所以可以想象,今后中国的互联网监管就要更加透明,并且一视同仁,只有能证明自己并非有意禁止,而是对方企业没有遵守中国的规则,才能对等保证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利益。

这从短期看,增加了谈判的学习成本,但从长期看,对中国的全球化是极大的促进。

中国企业也是如此,面对的将不再是随心所欲的处罚,而是一个确定的体系。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出海的时候要做足功课,了解对方的法律法规环境,聘请最专业的人士提供支持,并且事先做好市场进入的策略准备。

我们认为,科技产业生态本来就是全球化的,企业合作也应该遵守全球化的规则。虽然美国的规则并不等于中国的规则,也还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规则的磨合将会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毕竟一个愿意遵守规则的政府,会是对中美科技产业协作、乃至对全球科技创新生态的重大利好。拜登政府虽然不再把中国当做敌人,但仍然当做最大的竞争对手。

这对中国、乃至对中国的企业都是个好事,因为中国企业本身就是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个遵守规则的竞争环境,会让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路上走得更远。

我们科技特训营正在和布什中美关系基金会合作,会在今年第二季度推出针对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全球主要市场的全球化系列课程。

因为我们一直认为,科技化和全球化是中国企业迈向未来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欢迎有志于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朋友们加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