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刘忠范:技术被卡脖子源自文化制度 砸钱解决不了

w
wayofflying
楼主 (未名空间)


2021-03-09 20:37
科学上的基础研究,标志性的如诺奖成果,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是很难“规划”出来的。

技术上的基础研究,必须有明确的技术需求牵引,泛泛的、不着边际的基础研究是派不上用场的。

如果把每个实体创新平台比作一个“桩子”,各级政府部门都热衷于立自己的“桩子”,导致桩子林立,形成过度分散的碎片化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的碎片化倾向还会导致另一个问题: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人才”,需要依附于一个或多个“桩子”,导致“一女多嫁”,目的是抢资源和切蛋糕。

从某种意义上讲,“卡脖子”技术是熬出来的,不是简单地用钱砸出来的,更不是群众运动式地突击出来的。

科学网微信公号3月9日消息,基础研究未来如何布局?如何建设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哪些是真正的“卡脖子”技术?“揭榜挂帅”该怎么理解?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就上述问题表达了他的看法。

刘忠范

以下为专访内容:

《中国科学报》:我们提出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大原创成果往往是“板凳坐得十年冷”,或者需要更长时间。您如何看待基础研究未来的布局?

刘忠范:首先,要区分科学上的基础研究和技术上的基础研究。

科学上的基础研究,标志性的如诺奖成果,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其实这种科学发现是很难“规划”出来的,更多的源于科学家们强烈的好奇心,也常常是“无心栽柳”的事情,很难说会在哪儿“冒泡”。

事实上,总有一些非常纯粹的学者,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无旁骛地做一些看似毫无用处的科学探索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和宇宙的认识,会写到教科书里,留在科学史上。

这种纯基础性的研究,该不该重视,又该如何重视呢?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育创新性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土壤。有了好的环境和土壤,就会长出好的庄稼,长出参天大树。绝不能急功近利,搞所谓的重点专项和重点攻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础研究突破是不可预期的,也无法重点培育。

技术上的基础研究,比方说航空发动机做不好、芯片技术不过关,我们遭遇很多“卡脖子”问题,常常是源于基础研究不过关,研究积累不够。但这种基础研究与自由探索性的基础研究不是一回事。

技术上的基础研究,必须有明确的技术需求牵引,泛泛的、不着边际的基础研究是派不上用场的。技术攻关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总想着弯道超车,要从基础研究抓起,这是另一种特定意义的基础研究内涵。

《中国科学报》:现在各类实验室、研究院、创新中心比较多,应该如何建设一个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刘忠范:传统的思维惯性和政绩观,加之计划经济的影子,让人们喜欢关注“增量”,热衷于建设新的创新机构,包括基础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高精尖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科学城、产业园、示范区等,不胜枚举,令人眼花缭乱。

如果把每个实体创新平台比作一个“桩子”,各级政府部门都热衷于立自己的“桩子”,导致桩子林立,形成过度分散的碎片化创新资源。这种倾向需要尽早地引起重视。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已经建立了基本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这是我们的“存量”。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增量”与“存量”的关系,要明确定位,尽可能减少各自角色定位上的过度重叠。

建设新的创新平台,加大投入力度,毫无疑问是大好事。但是,增量须跟存量的改革、重组和提升密切关联,而不是越来越多的花样,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创新资源的碎片化倾向还会导致另一个问题: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人才”,需要依附于一个或多个“桩子”,目的是抢资源和切蛋糕。这种“一女多嫁”的结果是要付出代价的,频繁的竞争性申请、评比检查和文山会海耗费了大量宝贵的精力,而且让每个人变得极为功利,很难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做事,造成科技界浮躁的现实。

《中国科学报》:现在许多领域都在提“卡脖子”技术攻关问题。哪些技术是真正的“卡脖子”技术,应该如何攻关?

刘忠范:“卡脖子”技术是当前的网络热词,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们的“心病”,更是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

“卡脖子”的是技术,是我们的产业链里面缺的一些东西,本来可以通过全球化的资源配置来解决,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角色不同而已。但随着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抬头,某些技术就会被人恶意地“卡脖子”。

“卡脖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很多。一是过去的基础研究做的不够,带来了今天的“卡脖子”技术。同理,今天不重视基础研究,也同样会造成将来被“卡脖子”。所以,“卡脖子”技术是过去时,也是现在进行时,更有可能是将来时,绝不能得过且过。

二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重商主义”倾向,做买卖的心态,现在有钱赚就好,不愿意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上投入,不肯在最根本性的问题上下大气力、下狠功夫。

三是缺少“工匠精神”,缺少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耐心,导致我们只能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徘徊。因此,“卡脖子”技术并非纯粹的技术问题,其中隐藏着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甚至文化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 “卡脖子”技术是熬出来的,不是简单地用钱砸出来的,更不是群
众运动式地突击出来的。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卡脖子”技术,避免产生未来的“卡脖子”技术。

通过企业和市场机制引领去解决“卡脖子”技术,我认为非常重要。

政策上要支持更多的企业去做精做细。“卡脖子”技术都是“一招鲜”,光有它不行,没有它也不行。我们要弘扬和大力支持精工细作、追求极致的企业文化,鼓励更多的企业做“隐形冠军”。

《中国科学报》:我们也提出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哪些科技攻关可以“揭榜挂帅”?哪些人可以称为“帅才”?

刘忠范:首先需要强调的是, 科学上的基础研究,绝对不需要“揭榜挂帅”,也不需
要“领军人才”,因为科学上的发明创造都是个体的脑力劳动,不需要大兵团作战。

因此, “揭榜挂帅”应该属于技术攻关性质的东西,有着明确的技术目标,诸多“卡
脖子”技术应该属于这个范畴。可以实行“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需要指出的是,技术攻关是团队行为,绝非一己之力所能为,需要团队齐心协力、久久为功。这个“帅”其实是组织者,可以是科学家、专家,也可以是单纯的强有力的“领导者”,不能简单地把“帅”和专家学者混为一谈。

我们 在“揭榜挂帅”问题上,要避免走极端,不能一刀切地做事。

(原题为《刘忠范院士:“卡脖子”技术是熬出来的,不是简单用钱砸出来的》)

w
wayofflying

卡脖子技术是玩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 原创

卡脖子技术的起源来自于纯粹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是来自于物质利益。说白了就是玩,追求的是对兴趣的满足,简单地说就是尽兴。莱特兄弟研制飞机,爱迪生研究留声机,特斯拉研究交流电,乔布斯研究个人电脑,比尔盖茨研究软件,扎克伯格研究社交软件,还有埃隆马斯克研究火箭,起初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没指望一定有什么商业回报。他们废寝忘食做这些事情时候的感觉,其实跟普通人废寝忘食打网络游戏或者打麻将没什么区别。

正是因为他们纯粹是为了玩,所以他们对各自的科学技术的探索才能深入和持久。才能熬过长时间没有任何利益和利润的阶段,最终演变一个产品。就好比一个人长期着迷于网游、篮球、台球、滑雪、下象棋、下围棋的时候,纯粹是为了好玩,压根没指望靠着这个去挣钱一样。这个其实对于卡脖子技术的产生非常重要。因为技术突破是不可预知的,有时候会在短短几周内取得一连串突破,有时候会连续很多年没有任何成果。如果没有纯粹的兴趣做支撑,这样回报完全无法预知的事情,是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去做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纯粹出于商业利益追求的研发,如果没有足够厚的家底,往往都不长久。假如前期投入太多太久了,却没
有任何回报,那么投资者就会却步,没有了钱烧,绝大多数初创企业都熬不过去。

中国的社会环境有以下几个不利的地方,导致中国容易在科学技术上被别人卡脖子

1,人们缺少信息、言论、思想、出行自由。最简单的例子,外国网络不能上(谷歌、
优管、gmail),各种社交软件(推特、脸书)不能安装,各种书籍不能看,连护照都
要被管制甚至没收。跟国外交流严重受限,导致人的思想和行为被局限在了一个很狭窄的领域,无法产生思想的火花或者说灵感。

2,社会文化对不同的生活方式缺少宽容。譬如伊萨克牛顿、莱特兄弟、尼古拉特斯拉
终身未婚。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们这种行为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如果他们在中国,他们的父母得哭着、喊着、追着他们,逼迫他们找对象、生孩子(最好是男孩),才算完事。问题是一旦有了家庭的拖累,他们还能完成自己的研究和事业吗?多半是不能了。

3,法律对个人资产和知识产权没有保护。一切都是党说了算的人治环境,让任何人的
身家性命都不安全。没有人敢于长期在这种环境中从事研发。因为不定哪一天,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党看上了,就不得不为党工作,否则就是叛党叛国,要被踏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

这些文化和制度上的问题不解决,指望中国技术上不被卡脖子是不切实际的,是白日做梦。说难听点,不卡脖子,天理不容。

w
wayofflying


l
laodongzhe

一卡脖子就翻白眼,解决个屁。
s
superband

胡扯八道,中国的问题是院士学霸垄断经费
真正要改革的是院士变成荣誉称号,不能成为经费申请的关键

【 在 wayofflying(小破熊) 的大作中提到: 】

: 卡脖子技术的起源来自于纯粹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是来自于物质利益。说白了

: 就是玩,追求的是对兴趣的满足,简单地说就是尽兴。莱特兄弟研制飞机,爱迪生研究

: 留声机,特斯拉研究交流电,乔布斯研究个人电脑,比尔盖茨研究软件,扎克伯格研究

: 社交软件,还有埃隆马斯克研究火箭,起初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

: 废寝忘食做这些事情时候的感觉,其实跟普通人废寝忘食打网络游戏没什么区别。

: 只有有了纯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支撑,对这种技术的探索才能深入和持久。才能熬过

: 长时间没有任何利益和利润的阶段,最终演变一个产品。

: 纯粹出于利益追求的研发,往往都不长久,因为前期投入太大太久了,没有持续的烧钱

: ,大多数初创企业都熬不过去。

l
laodongzhe

撤了院士也没有任何改变,钱都是党的,准确地说是党里管钱的人的。给谁不给谁,就算不用院士指标,也要另外搞其他指标,只要有指标,就有花活,这是咱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
【 在 superband (stl) 的大作中提到: 】
: 胡扯八道,中国的问题是院士学霸垄断经费
: 真正要改革的是院士变成荣誉称号,不能成为经费申请的关键
:
: 卡脖子技术的起源来自于纯粹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是来自于物质利益。
: 说白了
:
: 就是玩,追求的是对兴趣的满足,简单地说就是尽兴。莱特兄弟研制飞机,爱迪
: 生研究
:
: 留声机,特斯拉研究交流电,乔布斯研究个人电脑,比尔盖茨研究软件,扎克伯
: 格研究
:
: 社交软件,还有埃隆马斯克研究火箭,起初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 。他们
: ...................

w
wayofflying


【 在 laodongzhe (组长) 的大作中提到: 】
: 撤了院士也没有任何改变,钱都是党的,准确地说是党里管钱的人的。给谁不给谁,就
: 算不用院士指标,也要另外搞其他指标,只要有指标,就有花活,这是咱中华民族自古
: 以来的优秀传统。

没错。关键是国内把做研究搞成了一门生意,从一开始就是冲着钱去的,不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去的。

研究怎么做,论文怎么发,当然也是怎么来钱怎么做。这已经演变成论文作坊和申钱机器,跟搞研究没关系了。
w
wayofflying


w
wayoffl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