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陈志武雄文:金融也是实体经济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2月6日 19点6分 PT
共 (9)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w
wadaxiwa
接近 4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金融的逻辑》初版问世之时,正时值全球金融危机深谷,中国也在忙于应对危机冲击。回头来看,本书的出版真可谓恰逢其时:一方面社会各界对金融普遍持负面态度,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给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业贴上了“贪婪”“掠夺”等标签;另一方面人们对“什么是金融” “金融为什么”等话题特别好奇。金融市场已经发展了几百年
,经历了一次次金融危机,但每次危机之后,人们不仅没有放弃金融,反而从危机中吸取教训,使接下来的金融发展得更健康、更深化,这背后的道理、缘故是什么呢?许多读者朋友怀着求知探索的热望,从各种严肃的金融学术读物和通俗的金融普及读物中寻找答案。在这个大背景下,《金融的逻辑》获得了众多读者朋友的认同,他们纷纷表示,本书增进了他们对金融的认识和了解。我对读者朋友们的支持和认同表示感谢。
金融危机虽然为《金融的逻辑》的出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但是危机本身也
强化了一些固有的错误观念,形成了一些错误、片面的说法。这些说法的核心问题,就是金融的定位问题:是不是只有看得见的实体经济才能创造价值,而金融不创造价值?显然不是的。与此相关的错误观点和说法的大行其道,甚至影响到决策层中的许多人,对中国企业、个人和国家的长期竞争力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这些观点有时听起来很有道理,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更让人觉得有道理,因为从
表面上看,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都是吃穿住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金融交易这些“虚”的东西既不能填饱肚子,又不能提供温暖,所以,只有那些生产实物的实体经济活动才是真实的产出,这种劳动才创造价值,金融活动不创造价值;生产型经济才是发展的重点,而金融这样的“虚”行业也当然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些观点的广为流行,说明社会大众距离真正理解金融、理解经济学原理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首先,没有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金融业,金融也是实体经济。我们应该看到,
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作为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人过得好、过得幸福,只要我们做的会给人增加幸福或说增加效用,那就是在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人的效用增加来定义价值、定位价值,而不是以是否生产实物来判断价值创造。
农民种粮食,工人造汽车,我们知道他们在创造价值,因为他们给人提供了粮食
和交通工具,解决了人们的吃和行。医生虽然没有生产实物,可是治好病给人带来健康,使人的效用增加,所以,医生当然也在创造价值。那么,金融家的活动是否创造价值呢?
我们还是根据金融是否改善人的效用为标准进行判断。就以意外保险为例。现在
有了财产的意外险,即使发生火灾水灾,房产毁了,也不用担心一家人是否还能活下去,因为保险公司可以赔付,这样,心里就有安全感。相比之下,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因为没有保险等避险金融产品,一旦发生灾害,众多家庭往往无家可归,面临生存挑战,甚至被迫把妻女作为避险资产使用,以求得一家其他老小活下去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金融市场带来的不只是让更多人的心里更安全踏实,而且把女性从避险工具和相配的妇道约束中解放出来,使女性得到解放。
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金融虽然不直接增加物质的总产出,但是通过给人们提供
丰富的跨期配置收入与消费、平滑风险事件给生活带来的冲击的工具,让人们不至于一时饿得难有生路,一时收入多得无处可花,使每个人一辈子的总体效用达到最高。金融交易虽然没有直接生产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却使人类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整体效用大大提高。
在我们看来,实体经济不应该由是否生产实物来定义,而应由是否增加人的效用
来定义。工人、农民、企业家通过生产实物,提升了人的效用,而金融家通过提供跨期配置风险、跨期配置收入的工具,也提升了人的效用。只要是在从事提升人类效用的经济活动,就都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并不只有工业和农业是实体经济,金融等服务行业也是实体经济。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难以走出“生产东西的行业才是实体经济”“金融是虚拟
经济”这种误区呢?这当然有其历史背景。在传统农业社会或者更早时期,生存、温饱一直是人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物质生产能力始终低于人的需求,物质短缺一直困扰着人类。于是,人们在判断什么活动创造价值、什么经济活动最重要的时候,自然以是否在生产粮食及其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价值判断标准。换言之,当物质供给始终不足、许多人处于饥饿或饥饿边缘的时候,物质生产的边际价值最高,解决温饱、让人活下来是最重要的,其他像金融这样的经济活动边际价值相对较低。因为物质生产能直接解决今天的短缺问题,是为今天能活下去服务的,而金融更多的是解决跨时间、跨空间价值交换的问题。如果今天的生存还没解决好,人类社会当然顾不上考虑明天、后天是否能活得好了。所以,在传统农业社会、在物质短缺的社会里,人们自然以是否在“生产东西”来判断是否在做正事、是否在给社会做贡献,社会盛行“唯实物经济”价值观就不足为奇了。也正因为这种价值观和物质短缺的现实,农业社会几乎只有实物生产经济,没有金融经济,人们很自然地把从事金融的人或商品交易的人视为“不务正业”,甚至视为“剥削者”。
好在1780年左右开启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到
19世纪上半叶慢慢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它通过机器代替人工,使每个人每天的物质产出大大提升。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许多行业的物质产能开始超过需求,开始出现“市场营销”“大众广告”这些新型职业。试想,当社会处于物质短缺的时候,是消费者自己去寻找商品,是卖方“俏”买方“贱”,卖方当然不需要花钱做广告、做“市场营销”了。可是,随着物质生产能力于19世纪后半期超过需求,买方就走俏了,卖方就必须在竞争中通过广告获得消费者的注意。所以,在相当程度上,大众广告的出现标志着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社会开始走出物质短缺的时代,向物质过剩的时代迈进。
到了20世纪,特别是随着中国于1978年后开始改革开放,工业革命不仅使先发达
的国家走出物质短缺,而且使中国、印度这些人口大国也快速走出物质短缺,进入产能过剩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过剩的物质产能通过出口市场找到了销路,但之后出口市场渐渐饱和。与此同时,与产能过剩形成最大反差的是中国社会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当物质产能过剩的同时金融产能短缺,那就说明物质生产的总体边际价值为负值,而金融服务的边际价值最高。也就是说,此时需要重点发展的不是传统的“实体经济”或“实物经济”,而是金融行业,因为后者的边际价值最高,金融业的发展能快速提升社会的整体效用。因此,从经济学和金融的逻辑来说,应该“要重点发展金融经济”。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年头不久,很多人对于金融行业有误解。金融作为现代社会、
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危机而中断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机有时甚至是金融业必要的清毒、消毒过程,为其接下来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退一步讲,金融业伴随各发达经济体存在并深化发展了多个世纪,这一事实本身就证明了金融对社会的正面价值。在看到并认同这个结论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认清金融背后的逻辑。
当金融给国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随着产权保护体系、契约执行体系及保障
市场交易安全的其他制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也发生了质变。和历史上的“康乾盛世”相比,现代普通人的真实收入也翻了几番。不仅收入的“量”有巨变,而且生活内容和品质也发生了巨变。今天许多消费品是 200 多年前所没有的,冷
藏技术和交通工具也使我们的食物结构不再受季节和地理位置的限制。金融和财富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收入的增加,而且大大扩充了生活、消费的种类与空间,让普通人也能够生活得更加舒适。
今天的我们很幸运,能够目睹中国和世界财富在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增长,而且,
我们有着比前人更好、更系统的机会认清财富的逻辑,看清楚科学技术、全球化、证券制度等给我们带来的财富的增长。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对于金融和财富背后的逻辑的理解可能还有不少错误的看法,我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继续帮助社会公众消除对金融和财富的误解。这些都是我创作《金融的逻辑》《财富的逻辑》这一系列图书背后的动力。
《金融的逻辑》和《财富的逻辑》,收录了我多年来在这两方面的研究文章。《
金融的逻辑》偏重从历史和国家的宏观角度,通过金融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发展,展现金融的内在运行逻辑,阐述金融的本质,以及其对人类进步和发展、国家经济和财富增长的作用,便于读者对金融有一个深刻的立体认知;《财富的逻辑》则更侧重于从微观和个人层面,从财富创造和创富工具、创富渠道、市场监管等方面,阐述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金融和资本,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希望我的这些书,能够给读者朋友们带来更多的帮助。
c
changbaihou
接近 4 年
2 楼
这个陈志武就是个舔狗,
还是一只水平不怎么样的舔狗。
S
SandersTrump
接近 4 年
3 楼
在我们看来,黑色是否是白色,不应该由是否有白色的光反射度来定义,而应由是否符合我们胡扯的新定义决定。我们现在定义白色包括两种颜色,白色和黑色。
所以黑色也是白色。不服来辩。
【 在 wadaxiwa (另请高明) 的大作中提到: 】
在我们看来,实体经济不应该由是否生产实物来定义,而应由是否增加人的效用
来定义。工人、农民、企业家通过生产实物,提升了人的效用,而金融家通过提供跨期配置风险、跨期配置收入的工具,也提升了人的效用。
h
hongwei1124
接近 4 年
4 楼
哥认为金融是一个技术,掌握了 可以发展经济。但是金融也很有力量,可以摧毁别人
的财富,富了金融的操盘手。这个领域的主权和中央意识必须贯彻。金融为社会,为经济服务,为储蓄的人带来投资收益。利用金融获得长期不合理利润,进而慢慢控制社会财富的绝大部分,是不可以的。只能社会公共资本才可以这样。容易挣钱的,稳定长期挣钱的一定要是社会公共资本。
【 在 wadaxiwa (另请高明) 的大作中提到: 】
:
:
: 《金融的逻辑》初版问世之时,正时值全球金融危机深谷,中国也在忙于应对危机冲击
: 。回头来看,本书的出版真可谓恰逢其时:一方面社会各界对金融普遍持负面态度,主
: 流媒体铺天盖地给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业贴上了“贪婪”“掠夺”等标签;另一方面
: 人们对“什么是金融” “金融为什么”等话题特别好奇。金融市场已经发展了几百年
: ,经历了一次次金融危机,但每次危机之后,人们不仅没有放弃金融,反而从危机中吸
: 取教训,使接下来的金融发展得更健康、更深化,这背后的道理、缘故是什么呢?许多
: 读者朋友怀着求知探索的热望,从各种严肃的金融学术读物和通俗的金融普及读物中寻
: 找答案。在这个大背景下,《金融的逻辑》获得了众多读者朋友的认同,他们纷纷表示
: ,本书增进了他们对金融的认识和了解。我对读者朋友们的支持和认同表示感谢。
:
: 金融危机虽然为《金融的逻辑》的出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但是危机本身也
: 强化了一些固有的错误观念,形成了一些错误、片面的说法。这些说法的核心问题,就
: 是金融的定位问题:是不是只有看得见的实体经济才能创造价值,而金融不创造价值?
: 显然不是的。与此相关的错误观点和说法的大行其道,甚至影响到决策层中的许多人,
: 对中国企业、个人和国家的长期竞争力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
: 这些观点有时听起来很有道理,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更让人觉得有道理,因为从
: 表面上看,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都是吃穿住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金融交易
: 这些“虚”的东西既不能填饱肚子,又不能提供温暖,所以,只有那些生产实物的实体
: 经济活动才是真实的产出,这种劳动才创造价值,金融活动不创造价值;生产型经济才
: 是发展的重点,而金融这样的“虚”行业也当然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些观点的广
: 为流行,说明社会大众距离真正理解金融、理解经济学原理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
: 首先,没有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金融业,金融也是实体经济。我们应该看到,
: 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作为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人过得好、过得幸福,只要我们
: 做的会给人增加幸福或说增加效用,那就是在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人的效
: 用增加来定义价值、定位价值,而不是以是否生产实物来判断价值创造。
:
: 农民种粮食,工人造汽车,我们知道他们在创造价值,因为他们给人提供了粮食
: 和交通工具,解决了人们的吃和行。医生虽然没有生产实物,可是治好病给人带来健康
: ,使人的效用增加,所以,医生当然也在创造价值。那么,金融家的活动是否创造价值
: 呢?
:
: 我们还是根据金融是否改善人的效用为标准进行判断。就以意外保险为例。现在
: 有了财产的意外险,即使发生火灾水灾,房产毁了,也不用担心一家人是否还能活下去
: ,因为保险公司可以赔付,这样,心里就有安全感。相比之下,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因
: 为没有保险等避险金融产品,一旦发生灾害,众多家庭往往无家可归,面临生存挑战,
: 甚至被迫把妻女作为避险资产使用,以求得一家其他老小活下去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
: ,金融市场带来的不只是让更多人的心里更安全踏实,而且把女性从避险工具和相配的
: 妇道约束中解放出来,使女性得到解放。
:
: 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金融虽然不直接增加物质的总产出,但是通过给人们提供
: 丰富的跨期配置收入与消费、平滑风险事件给生活带来的冲击的工具,让人们不至于一
: 时饿得难有生路,一时收入多得无处可花,使每个人一辈子的总体效用达到最高。金融
: 交易虽然没有直接生产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却使人类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整体效
: 用大大提高。
:
: 在我们看来,实体经济不应该由是否生产实物来定义,而应由是否增加人的效用
: 来定义。工人、农民、企业家通过生产实物,提升了人的效用,而金融家通过提供跨期
: 配置风险、跨期配置收入的工具,也提升了人的效用。只要是在从事提升人类效用的经
: 济活动,就都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并不只有工业和农业是实体经济,金
: 融等服务行业也是实体经济。
:
: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难以走出“生产东西的行业才是实体经济”“金融是虚拟
: 经济”这种误区呢?这当然有其历史背景。在传统农业社会或者更早时期,生存、温饱
: 一直是人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物质生产能力始终低于人的需求,物质短缺一直困扰
: 着人类。于是,人们在判断什么活动创造价值、什么经济活动最重要的时候,自然以是
: 否在生产粮食及其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价值判断标准。换言之,
: 当物质供给始终不足、许多人处于饥饿或饥饿边缘的时候,物质生产的边际价值最高,
: 解决温饱、让人活下来是最重要的,其他像金融这样的经济活动边际价值相对较低。因
: 为物质生产能直接解决今天的短缺问题,是为今天能活下去服务的,而金融更多的是解
: 决跨时间、跨空间价值交换的问题。如果今天的生存还没解决好,人类社会当然顾不上
: 考虑明天、后天是否能活得好了。所以,在传统农业社会、在物质短缺的社会里,人们
: 自然以是否在“生产东西”来判断是否在做正事、是否在给社会做贡献,社会盛行“唯
: 实物经济”价值观就不足为奇了。也正因为这种价值观和物质短缺的现实,农业社会几
: 乎只有实物生产经济,没有金融经济,人们很自然地把从事金融的人或商品交易的人视
: 为“不务正业”,甚至视为“剥削者”。
:
: 好在1780年左右开启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到
: 19世纪上半叶慢慢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它通过机器代替人工,使每个人每天的物质
: 产出大大提升。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许多行业的物质产能开始超过需求,开始出现
: “市场营销”“大众广告”这些新型职业。试想,当社会处于物质短缺的时候,是消费
: 者自己去寻找商品,是卖方“俏”买方“贱”,卖方当然不需要花钱做广告、做“市场
: 营销”了。可是,随着物质生产能力于19世纪后半期超过需求,买方就走俏了,卖方就
: 必须在竞争中通过广告获得消费者的注意。所以,在相当程度上,大众广告的出现标志
: 着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社会开始走出物质短缺的时代,向物质过剩的时代迈进。
:
: 到了20世纪,特别是随着中国于1978年后开始改革开放,工业革命不仅使先发达
: 的国家走出物质短缺,而且使中国、印度这些人口大国也快速走出物质短缺,进入产能
: 过剩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过剩的物质产能通过出口市场找到了销路,但之后
: 出口市场渐渐饱和。与此同时,与产能过剩形成最大反差的是中国社会的金融供给严重
: 不足,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当物质产能过剩的同时金融产能短
: 缺,那就说明物质生产的总体边际价值为负值,而金融服务的边际价值最高。也就是说
: ,此时需要重点发展的不是传统的“实体经济”或“实物经济”,而是金融行业,因为
: 后者的边际价值最高,金融业的发展能快速提升社会的整体效用。因此,从经济学和金
: 融的逻辑来说,应该“要重点发展金融经济”。
:
: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年头不久,很多人对于金融行业有误解。金融作为现代社会、
: 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危机而中断或者消失,恰恰相
: 反,危机有时甚至是金融业必要的清毒、消毒过程,为其接下来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
: 奠定基础。退一步讲,金融业伴随各发达经济体存在并深化发展了多个世纪,这一事实
: 本身就证明了金融对社会的正面价值。在看到并认同这个结论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认
: 清金融背后的逻辑。
:
: 当金融给国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随着产权保护体系、契约执行体系及保障
: 市场交易安全的其他制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也发生了质变。和历
: 史上的“康乾盛世”相比,现代普通人的真实收入也翻了几番。不仅收入的“量”有巨
: 变,而且生活内容和品质也发生了巨变。今天许多消费品是 200 多年前所没有的,冷
: 藏技术和交通工具也使我们的食物结构不再受季节和地理位置的限制。金融和财富的发
: 展,不仅促进了收入的增加,而且大大扩充了生活、消费的种类与空间,让普通人也能
: 够生活得更加舒适。
:
: 今天的我们很幸运,能够目睹中国和世界财富在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增长,而且,
: 我们有着比前人更好、更系统的机会认清财富的逻辑,看清楚科学技术、全球化、证券
: 制度等给我们带来的财富的增长。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对于金融和财富背后的逻辑的理
: 解可能还有不少错误的看法,我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继续帮助社会公众消除对金融和财富
: 的误解。这些都是我创作《金融的逻辑》《财富的逻辑》这一系列图书背后的动力。:
: 《金融的逻辑》和《财富的逻辑》,收录了我多年来在这两方面的研究文章。《
: 金融的逻辑》偏重从历史和国家的宏观角度,通过金融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
: 、不同国家的发展,展现金融的内在运行逻辑,阐述金融的本质,以及其对人类进步和
: 发展、国家经济和财富增长的作用,便于读者对金融有一个深刻的立体认知;《财富的
: 逻辑》则更侧重于从微观和个人层面,从财富创造和创富工具、创富渠道、市场监管等
: 方面,阐述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金融和资本,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
: 希望我的这些书,能够给读者朋友们带来更多的帮助。
a
atong
接近 4 年
5 楼
说金融是实体经济就像说文科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一样傻逼。
比如他说的例子,保险。并不是提高效率,而是分散风险。
买空卖空的金融和提高效率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G
GeorgeCurie
接近 4 年
6 楼
你在嘲笑书的idea。说明你固步自封的思维模式。哈哈
【 在 SandersTrump (TrumpSanders)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我们看来,黑色是否是白色,不应该由是否有白色的光反射度来定义,而应由是否符
: 合我们胡扯的新定义决定。我们现在定义白色包括两种颜色,白色和黑色。
: 所以黑色也是白色。不服来辩。
: 在我们看来,实体经济不应该由是否生产实物来定义,而应由是否增加人的效用
: 来定义。工人、农民、企业家通过生产实物,提升了人的效用,而金融家通过提供跨期
: 配置风险、跨期配置收入的工具,也提升了人的效用。
G
GeorgeCurie
接近 4 年
7 楼
说金融是实体经济是为了突出金融的重要性。金融不比实体经济重要性小,甚至重要性更大。
【 在 atong (at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金融是实体经济就像说文科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一样傻逼。
: 比如他说的例子,保险。并不是提高效率,而是分散风险。
: 买空卖空的金融和提高效率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w
wadaxiwa
接近 4 年
8 楼
中国才是真正的海纳百川,
什么样的奇葩都能大放厥词
从杜建国,袁腾飞,何新到陈志武都有百万粉丝。
不像美国,小众思想教授根本没人理
g
guagua1220
接近 4 年
9 楼
53将军还记得当年的一句话吗?
“炒股也是再就业”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金融的逻辑》初版问世之时,正时值全球金融危机深谷,中国也在忙于应对危机冲击。回头来看,本书的出版真可谓恰逢其时:一方面社会各界对金融普遍持负面态度,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给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业贴上了“贪婪”“掠夺”等标签;另一方面人们对“什么是金融” “金融为什么”等话题特别好奇。金融市场已经发展了几百年
,经历了一次次金融危机,但每次危机之后,人们不仅没有放弃金融,反而从危机中吸取教训,使接下来的金融发展得更健康、更深化,这背后的道理、缘故是什么呢?许多读者朋友怀着求知探索的热望,从各种严肃的金融学术读物和通俗的金融普及读物中寻找答案。在这个大背景下,《金融的逻辑》获得了众多读者朋友的认同,他们纷纷表示,本书增进了他们对金融的认识和了解。我对读者朋友们的支持和认同表示感谢。
金融危机虽然为《金融的逻辑》的出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但是危机本身也
强化了一些固有的错误观念,形成了一些错误、片面的说法。这些说法的核心问题,就是金融的定位问题:是不是只有看得见的实体经济才能创造价值,而金融不创造价值?显然不是的。与此相关的错误观点和说法的大行其道,甚至影响到决策层中的许多人,对中国企业、个人和国家的长期竞争力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这些观点有时听起来很有道理,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更让人觉得有道理,因为从
表面上看,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都是吃穿住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金融交易这些“虚”的东西既不能填饱肚子,又不能提供温暖,所以,只有那些生产实物的实体经济活动才是真实的产出,这种劳动才创造价值,金融活动不创造价值;生产型经济才是发展的重点,而金融这样的“虚”行业也当然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些观点的广为流行,说明社会大众距离真正理解金融、理解经济学原理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首先,没有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金融业,金融也是实体经济。我们应该看到,
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作为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人过得好、过得幸福,只要我们做的会给人增加幸福或说增加效用,那就是在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人的效用增加来定义价值、定位价值,而不是以是否生产实物来判断价值创造。
农民种粮食,工人造汽车,我们知道他们在创造价值,因为他们给人提供了粮食
和交通工具,解决了人们的吃和行。医生虽然没有生产实物,可是治好病给人带来健康,使人的效用增加,所以,医生当然也在创造价值。那么,金融家的活动是否创造价值呢?
我们还是根据金融是否改善人的效用为标准进行判断。就以意外保险为例。现在
有了财产的意外险,即使发生火灾水灾,房产毁了,也不用担心一家人是否还能活下去,因为保险公司可以赔付,这样,心里就有安全感。相比之下,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因为没有保险等避险金融产品,一旦发生灾害,众多家庭往往无家可归,面临生存挑战,甚至被迫把妻女作为避险资产使用,以求得一家其他老小活下去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金融市场带来的不只是让更多人的心里更安全踏实,而且把女性从避险工具和相配的妇道约束中解放出来,使女性得到解放。
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金融虽然不直接增加物质的总产出,但是通过给人们提供
丰富的跨期配置收入与消费、平滑风险事件给生活带来的冲击的工具,让人们不至于一时饿得难有生路,一时收入多得无处可花,使每个人一辈子的总体效用达到最高。金融交易虽然没有直接生产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却使人类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整体效用大大提高。
在我们看来,实体经济不应该由是否生产实物来定义,而应由是否增加人的效用
来定义。工人、农民、企业家通过生产实物,提升了人的效用,而金融家通过提供跨期配置风险、跨期配置收入的工具,也提升了人的效用。只要是在从事提升人类效用的经济活动,就都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并不只有工业和农业是实体经济,金融等服务行业也是实体经济。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难以走出“生产东西的行业才是实体经济”“金融是虚拟
经济”这种误区呢?这当然有其历史背景。在传统农业社会或者更早时期,生存、温饱一直是人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物质生产能力始终低于人的需求,物质短缺一直困扰着人类。于是,人们在判断什么活动创造价值、什么经济活动最重要的时候,自然以是否在生产粮食及其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价值判断标准。换言之,当物质供给始终不足、许多人处于饥饿或饥饿边缘的时候,物质生产的边际价值最高,解决温饱、让人活下来是最重要的,其他像金融这样的经济活动边际价值相对较低。因为物质生产能直接解决今天的短缺问题,是为今天能活下去服务的,而金融更多的是解决跨时间、跨空间价值交换的问题。如果今天的生存还没解决好,人类社会当然顾不上考虑明天、后天是否能活得好了。所以,在传统农业社会、在物质短缺的社会里,人们自然以是否在“生产东西”来判断是否在做正事、是否在给社会做贡献,社会盛行“唯实物经济”价值观就不足为奇了。也正因为这种价值观和物质短缺的现实,农业社会几乎只有实物生产经济,没有金融经济,人们很自然地把从事金融的人或商品交易的人视为“不务正业”,甚至视为“剥削者”。
好在1780年左右开启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到
19世纪上半叶慢慢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它通过机器代替人工,使每个人每天的物质产出大大提升。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许多行业的物质产能开始超过需求,开始出现“市场营销”“大众广告”这些新型职业。试想,当社会处于物质短缺的时候,是消费者自己去寻找商品,是卖方“俏”买方“贱”,卖方当然不需要花钱做广告、做“市场营销”了。可是,随着物质生产能力于19世纪后半期超过需求,买方就走俏了,卖方就必须在竞争中通过广告获得消费者的注意。所以,在相当程度上,大众广告的出现标志着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社会开始走出物质短缺的时代,向物质过剩的时代迈进。
到了20世纪,特别是随着中国于1978年后开始改革开放,工业革命不仅使先发达
的国家走出物质短缺,而且使中国、印度这些人口大国也快速走出物质短缺,进入产能过剩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过剩的物质产能通过出口市场找到了销路,但之后出口市场渐渐饱和。与此同时,与产能过剩形成最大反差的是中国社会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当物质产能过剩的同时金融产能短缺,那就说明物质生产的总体边际价值为负值,而金融服务的边际价值最高。也就是说,此时需要重点发展的不是传统的“实体经济”或“实物经济”,而是金融行业,因为后者的边际价值最高,金融业的发展能快速提升社会的整体效用。因此,从经济学和金融的逻辑来说,应该“要重点发展金融经济”。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年头不久,很多人对于金融行业有误解。金融作为现代社会、
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危机而中断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机有时甚至是金融业必要的清毒、消毒过程,为其接下来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退一步讲,金融业伴随各发达经济体存在并深化发展了多个世纪,这一事实本身就证明了金融对社会的正面价值。在看到并认同这个结论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认清金融背后的逻辑。
当金融给国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随着产权保护体系、契约执行体系及保障
市场交易安全的其他制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也发生了质变。和历史上的“康乾盛世”相比,现代普通人的真实收入也翻了几番。不仅收入的“量”有巨变,而且生活内容和品质也发生了巨变。今天许多消费品是 200 多年前所没有的,冷
藏技术和交通工具也使我们的食物结构不再受季节和地理位置的限制。金融和财富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收入的增加,而且大大扩充了生活、消费的种类与空间,让普通人也能够生活得更加舒适。
今天的我们很幸运,能够目睹中国和世界财富在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增长,而且,
我们有着比前人更好、更系统的机会认清财富的逻辑,看清楚科学技术、全球化、证券制度等给我们带来的财富的增长。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对于金融和财富背后的逻辑的理解可能还有不少错误的看法,我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继续帮助社会公众消除对金融和财富的误解。这些都是我创作《金融的逻辑》《财富的逻辑》这一系列图书背后的动力。
《金融的逻辑》和《财富的逻辑》,收录了我多年来在这两方面的研究文章。《
金融的逻辑》偏重从历史和国家的宏观角度,通过金融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发展,展现金融的内在运行逻辑,阐述金融的本质,以及其对人类进步和发展、国家经济和财富增长的作用,便于读者对金融有一个深刻的立体认知;《财富的逻辑》则更侧重于从微观和个人层面,从财富创造和创富工具、创富渠道、市场监管等方面,阐述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金融和资本,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希望我的这些书,能够给读者朋友们带来更多的帮助。
这个陈志武就是个舔狗,
还是一只水平不怎么样的舔狗。
在我们看来,黑色是否是白色,不应该由是否有白色的光反射度来定义,而应由是否符合我们胡扯的新定义决定。我们现在定义白色包括两种颜色,白色和黑色。
所以黑色也是白色。不服来辩。
【 在 wadaxiwa (另请高明) 的大作中提到: 】
在我们看来,实体经济不应该由是否生产实物来定义,而应由是否增加人的效用
来定义。工人、农民、企业家通过生产实物,提升了人的效用,而金融家通过提供跨期配置风险、跨期配置收入的工具,也提升了人的效用。
哥认为金融是一个技术,掌握了 可以发展经济。但是金融也很有力量,可以摧毁别人
的财富,富了金融的操盘手。这个领域的主权和中央意识必须贯彻。金融为社会,为经济服务,为储蓄的人带来投资收益。利用金融获得长期不合理利润,进而慢慢控制社会财富的绝大部分,是不可以的。只能社会公共资本才可以这样。容易挣钱的,稳定长期挣钱的一定要是社会公共资本。
【 在 wadaxiwa (另请高明) 的大作中提到: 】
:
:
: 《金融的逻辑》初版问世之时,正时值全球金融危机深谷,中国也在忙于应对危机冲击
: 。回头来看,本书的出版真可谓恰逢其时:一方面社会各界对金融普遍持负面态度,主
: 流媒体铺天盖地给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业贴上了“贪婪”“掠夺”等标签;另一方面
: 人们对“什么是金融” “金融为什么”等话题特别好奇。金融市场已经发展了几百年
: ,经历了一次次金融危机,但每次危机之后,人们不仅没有放弃金融,反而从危机中吸
: 取教训,使接下来的金融发展得更健康、更深化,这背后的道理、缘故是什么呢?许多
: 读者朋友怀着求知探索的热望,从各种严肃的金融学术读物和通俗的金融普及读物中寻
: 找答案。在这个大背景下,《金融的逻辑》获得了众多读者朋友的认同,他们纷纷表示
: ,本书增进了他们对金融的认识和了解。我对读者朋友们的支持和认同表示感谢。
:
: 金融危机虽然为《金融的逻辑》的出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但是危机本身也
: 强化了一些固有的错误观念,形成了一些错误、片面的说法。这些说法的核心问题,就
: 是金融的定位问题:是不是只有看得见的实体经济才能创造价值,而金融不创造价值?
: 显然不是的。与此相关的错误观点和说法的大行其道,甚至影响到决策层中的许多人,
: 对中国企业、个人和国家的长期竞争力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
: 这些观点有时听起来很有道理,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更让人觉得有道理,因为从
: 表面上看,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都是吃穿住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金融交易
: 这些“虚”的东西既不能填饱肚子,又不能提供温暖,所以,只有那些生产实物的实体
: 经济活动才是真实的产出,这种劳动才创造价值,金融活动不创造价值;生产型经济才
: 是发展的重点,而金融这样的“虚”行业也当然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些观点的广
: 为流行,说明社会大众距离真正理解金融、理解经济学原理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
: 首先,没有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金融业,金融也是实体经济。我们应该看到,
: 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作为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人过得好、过得幸福,只要我们
: 做的会给人增加幸福或说增加效用,那就是在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人的效
: 用增加来定义价值、定位价值,而不是以是否生产实物来判断价值创造。
:
: 农民种粮食,工人造汽车,我们知道他们在创造价值,因为他们给人提供了粮食
: 和交通工具,解决了人们的吃和行。医生虽然没有生产实物,可是治好病给人带来健康
: ,使人的效用增加,所以,医生当然也在创造价值。那么,金融家的活动是否创造价值
: 呢?
:
: 我们还是根据金融是否改善人的效用为标准进行判断。就以意外保险为例。现在
: 有了财产的意外险,即使发生火灾水灾,房产毁了,也不用担心一家人是否还能活下去
: ,因为保险公司可以赔付,这样,心里就有安全感。相比之下,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因
: 为没有保险等避险金融产品,一旦发生灾害,众多家庭往往无家可归,面临生存挑战,
: 甚至被迫把妻女作为避险资产使用,以求得一家其他老小活下去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
: ,金融市场带来的不只是让更多人的心里更安全踏实,而且把女性从避险工具和相配的
: 妇道约束中解放出来,使女性得到解放。
:
: 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金融虽然不直接增加物质的总产出,但是通过给人们提供
: 丰富的跨期配置收入与消费、平滑风险事件给生活带来的冲击的工具,让人们不至于一
: 时饿得难有生路,一时收入多得无处可花,使每个人一辈子的总体效用达到最高。金融
: 交易虽然没有直接生产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却使人类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整体效
: 用大大提高。
:
: 在我们看来,实体经济不应该由是否生产实物来定义,而应由是否增加人的效用
: 来定义。工人、农民、企业家通过生产实物,提升了人的效用,而金融家通过提供跨期
: 配置风险、跨期配置收入的工具,也提升了人的效用。只要是在从事提升人类效用的经
: 济活动,就都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并不只有工业和农业是实体经济,金
: 融等服务行业也是实体经济。
:
: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难以走出“生产东西的行业才是实体经济”“金融是虚拟
: 经济”这种误区呢?这当然有其历史背景。在传统农业社会或者更早时期,生存、温饱
: 一直是人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物质生产能力始终低于人的需求,物质短缺一直困扰
: 着人类。于是,人们在判断什么活动创造价值、什么经济活动最重要的时候,自然以是
: 否在生产粮食及其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价值判断标准。换言之,
: 当物质供给始终不足、许多人处于饥饿或饥饿边缘的时候,物质生产的边际价值最高,
: 解决温饱、让人活下来是最重要的,其他像金融这样的经济活动边际价值相对较低。因
: 为物质生产能直接解决今天的短缺问题,是为今天能活下去服务的,而金融更多的是解
: 决跨时间、跨空间价值交换的问题。如果今天的生存还没解决好,人类社会当然顾不上
: 考虑明天、后天是否能活得好了。所以,在传统农业社会、在物质短缺的社会里,人们
: 自然以是否在“生产东西”来判断是否在做正事、是否在给社会做贡献,社会盛行“唯
: 实物经济”价值观就不足为奇了。也正因为这种价值观和物质短缺的现实,农业社会几
: 乎只有实物生产经济,没有金融经济,人们很自然地把从事金融的人或商品交易的人视
: 为“不务正业”,甚至视为“剥削者”。
:
: 好在1780年左右开启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到
: 19世纪上半叶慢慢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它通过机器代替人工,使每个人每天的物质
: 产出大大提升。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许多行业的物质产能开始超过需求,开始出现
: “市场营销”“大众广告”这些新型职业。试想,当社会处于物质短缺的时候,是消费
: 者自己去寻找商品,是卖方“俏”买方“贱”,卖方当然不需要花钱做广告、做“市场
: 营销”了。可是,随着物质生产能力于19世纪后半期超过需求,买方就走俏了,卖方就
: 必须在竞争中通过广告获得消费者的注意。所以,在相当程度上,大众广告的出现标志
: 着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社会开始走出物质短缺的时代,向物质过剩的时代迈进。
:
: 到了20世纪,特别是随着中国于1978年后开始改革开放,工业革命不仅使先发达
: 的国家走出物质短缺,而且使中国、印度这些人口大国也快速走出物质短缺,进入产能
: 过剩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过剩的物质产能通过出口市场找到了销路,但之后
: 出口市场渐渐饱和。与此同时,与产能过剩形成最大反差的是中国社会的金融供给严重
: 不足,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当物质产能过剩的同时金融产能短
: 缺,那就说明物质生产的总体边际价值为负值,而金融服务的边际价值最高。也就是说
: ,此时需要重点发展的不是传统的“实体经济”或“实物经济”,而是金融行业,因为
: 后者的边际价值最高,金融业的发展能快速提升社会的整体效用。因此,从经济学和金
: 融的逻辑来说,应该“要重点发展金融经济”。
:
: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年头不久,很多人对于金融行业有误解。金融作为现代社会、
: 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危机而中断或者消失,恰恰相
: 反,危机有时甚至是金融业必要的清毒、消毒过程,为其接下来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
: 奠定基础。退一步讲,金融业伴随各发达经济体存在并深化发展了多个世纪,这一事实
: 本身就证明了金融对社会的正面价值。在看到并认同这个结论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认
: 清金融背后的逻辑。
:
: 当金融给国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随着产权保护体系、契约执行体系及保障
: 市场交易安全的其他制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也发生了质变。和历
: 史上的“康乾盛世”相比,现代普通人的真实收入也翻了几番。不仅收入的“量”有巨
: 变,而且生活内容和品质也发生了巨变。今天许多消费品是 200 多年前所没有的,冷
: 藏技术和交通工具也使我们的食物结构不再受季节和地理位置的限制。金融和财富的发
: 展,不仅促进了收入的增加,而且大大扩充了生活、消费的种类与空间,让普通人也能
: 够生活得更加舒适。
:
: 今天的我们很幸运,能够目睹中国和世界财富在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增长,而且,
: 我们有着比前人更好、更系统的机会认清财富的逻辑,看清楚科学技术、全球化、证券
: 制度等给我们带来的财富的增长。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对于金融和财富背后的逻辑的理
: 解可能还有不少错误的看法,我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继续帮助社会公众消除对金融和财富
: 的误解。这些都是我创作《金融的逻辑》《财富的逻辑》这一系列图书背后的动力。:
: 《金融的逻辑》和《财富的逻辑》,收录了我多年来在这两方面的研究文章。《
: 金融的逻辑》偏重从历史和国家的宏观角度,通过金融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
: 、不同国家的发展,展现金融的内在运行逻辑,阐述金融的本质,以及其对人类进步和
: 发展、国家经济和财富增长的作用,便于读者对金融有一个深刻的立体认知;《财富的
: 逻辑》则更侧重于从微观和个人层面,从财富创造和创富工具、创富渠道、市场监管等
: 方面,阐述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金融和资本,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
: 希望我的这些书,能够给读者朋友们带来更多的帮助。
说金融是实体经济就像说文科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一样傻逼。
比如他说的例子,保险。并不是提高效率,而是分散风险。
买空卖空的金融和提高效率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你在嘲笑书的idea。说明你固步自封的思维模式。哈哈
【 在 SandersTrump (TrumpSanders)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我们看来,黑色是否是白色,不应该由是否有白色的光反射度来定义,而应由是否符
: 合我们胡扯的新定义决定。我们现在定义白色包括两种颜色,白色和黑色。
: 所以黑色也是白色。不服来辩。
: 在我们看来,实体经济不应该由是否生产实物来定义,而应由是否增加人的效用
: 来定义。工人、农民、企业家通过生产实物,提升了人的效用,而金融家通过提供跨期
: 配置风险、跨期配置收入的工具,也提升了人的效用。
说金融是实体经济是为了突出金融的重要性。金融不比实体经济重要性小,甚至重要性更大。
【 在 atong (at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金融是实体经济就像说文科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一样傻逼。
: 比如他说的例子,保险。并不是提高效率,而是分散风险。
: 买空卖空的金融和提高效率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中国才是真正的海纳百川,
什么样的奇葩都能大放厥词
从杜建国,袁腾飞,何新到陈志武都有百万粉丝。
不像美国,小众思想教授根本没人理
53将军还记得当年的一句话吗?
“炒股也是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