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吐槽一波

b
boter
楼主 (未名空间)

在国内呆了一个月的时间,会议,工作坊,参观,各式学术活动里观望了一番,还抽空参与了一场面试。见了些圈里圈外人,聪明的学生,疲惫的学者,仅一个月,仿佛经历了欧洲时间里的一年。不负责任地观察,越是占据高位的学者越是水平糟糕,除了政治层面的敏锐,哪一个层面都不合格。学生是真的勤勉和想学东西,但这股执着也极易被引导成一种对腐坏机制的积极守护,还有比这更让人痛心的吗?预感自己的将来,对于体制不是愤世嫉俗就是漠不关心,显然都不是什么好状态。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会议上昏昏欲睡又不敢像旁人一样肆无忌惮看手机,之后一个研究生私下对我说,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断,真的就是很烂。哈哈。

在国内开会有趣的是,没人在乎你研究的内容,介绍自己的第一句往往是我的导师是谁。一种类似于旧时代手艺人般的传承体系,我人微言轻,说什么都不重要,可我的导师可厉害了。听多了终于习以为常,也终于理解这种站队式学术体制维护的并不是什么所谓学术正统,不过是确保自己在资源拼抢中分到一亩薄地。

从文学跨到艺术史,国内到国外,基本没一个圈子和我有直接关系。一些学者在确定你是个没什么背景的海龟后便开始随意发泄不满,“海外”这项研究如何不扎实,不过尔尔,某某人出国一年回来就高升,水平是公认差。末了还会给你颗劣质糖吃吃,不过反正你们是海龟,研究什么不重要,有个身份回国就行。从学术本身到学术动机都让人无法回应了。意想不到的还在后面,你们系有没有外国留学生想来中国读博的?我有个某某项目,一年给外国博士多少万来跟我读博,你回头问问有没有外国人要来的。

迫切地需要一个国际化一流的标签,却又完全不在乎内容。参加的一个海上的英文学术会议,短短20分钟的报告后,Panel主持,大概是某留过学的领导,在不知道该如何提
问的情况下,用英文问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式问题:你讲讲你的文献综述吧。

管理也是地道的本土化,研究生博士生都是导师的私人财产,地陪,送饭,接待,一切琐事,用起来毫无愧疚。有时候也替学生觉得很遗憾,明明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跟着这样的导师能学到什么呢?看到最后也有点明白了,学的是规则吧。

在欧洲艺术史圈子开会,女性学者都是极活跃的一群。国内就恰相反了。本科硕士阶段艺术或人文学院的女生都占绝对优势,最后坐在桌上开研讨会,女学者就成了点缀,还要负责极有眼色地续茶水。甚至有男博士生大言不惭,男生就应该读博士啊,看学院教授的男女比例,男生只要读了博就可以当教授。真逻辑感人。结构性的不公正也许非个人之力可改变,面对面的交谈也少有尊重。”小姑娘”,“美女博士”等等奇特的称谓从油腻男学者泛黄的齿间吐露出来,可怕的是少有的年长女性学者更是这套话语体系的坚定维护者。叫我名字,哪怕是小X格式就这么难么。

愤懑也没什么用,除非你站起来开开心心地敬酒,续茶,糖衣炮弹,在一个个项目筹备中发挥苦力般的作用,才有多年之后仍在海里浮沉的可能性,别气馁,学者不需要,苦力还不要么?而我在当下闷闷不乐地坐在一边,蜷缩在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海龟的面具下,思考着我是现在就丢盔弃甲,还是勉强再搏一搏?

一些可以慰藉的。比如广州的一些学者,尤其是做策展和当代艺术的学者,很
ambitious,但无疑是一种好的面向,质疑和挑战所谓的正统。有趣的是,在海德堡我
很厌恶搞当代艺术的那一波,游戏于各种轻佻的概念间,不负责任地解构已成家常便饭。但在这迫切需要被质疑的地方,仅有的声音哪怕是粗糙的都值得期待一下。

在法兰克福机场等第一班火车,清晨的一杯咖啡带来的片刻清醒下,忽然就很想吐槽。而在国内的这一个月,发呆,做事,赶路,我几乎不曾感到任何情绪。真便利啊,我像一个外国人一样感慨着发达的电子支付和外送服务。可我并不是一个外国人。我需要这股愤怒的情绪,让我挣扎地浮起来。
a
asshole

写的很好。真的很真切。
E
EngineerLA

尼玛,可以码这么多字。不是转载的?

z
zhanqixiong

因为你是loser,所以才吐槽。

【 在 boter (阿哈呦)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国内呆了一个月的时间,会议,工作坊,参观,各式学术活动里观望了一番,还抽空
: 参与了一场面试。见了些圈里圈外人,聪明的学生,疲惫的学者,仅一个月,仿佛经历
: 了欧洲时间里的一年。不负责任地观察,越是占据高位的学者越是水平糟糕,除了政治
: 层面的敏锐,哪一个层面都不合格。学生是真的勤勉和想学东西,但这股执着也极易被
: 引导成一种对腐坏机制的积极守护,还有比这更让人痛心的吗?预感自己的将来,对于
: 体制不是愤世嫉俗就是漠不关心,显然都不是什么好状态。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会议上
: 昏昏欲睡又不敢像旁人一样肆无忌惮看手机,之后一个研究生私下对我说,你要相信自
: 己的判断,真的就是很烂。哈哈。
: 在国内开会有趣的是,没人在乎你研究的内容,介绍自己的第一句往往是我的导师是谁
: 。一种类似于旧时代手艺人般的传承体系,我人微言轻,说什么都不重要,可我的导师
: ...................

k
keystone0504

文科的?那还较什么真,本来就是消遣的
【 在 boter (阿哈呦)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国内呆了一个月的时间,会议,工作坊,参观,各式学术活动里观望了一番,还抽空
: 参与了一场面试。见了些圈里圈外人,聪明的学生,疲惫的学者,仅一个月,仿佛经历
: 了欧洲时间里的一年。不负责任地观察,越是占据高位的学者越是水平糟糕,除了政治
: 层面的敏锐,哪一个层面都不合格。学生是真的勤勉和想学东西,但这股执着也极易被
: 引导成一种对腐坏机制的积极守护,还有比这更让人痛心的吗?预感自己的将来,对于
: 体制不是愤世嫉俗就是漠不关心,显然都不是什么好状态。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会议上
: 昏昏欲睡又不敢像旁人一样肆无忌惮看手机,之后一个研究生私下对我说,你要相信自
: 己的判断,真的就是很烂。哈哈。
: 在国内开会有趣的是,没人在乎你研究的内容,介绍自己的第一句往往是我的导师是谁
: 。一种类似于旧时代手艺人般的传承体系,我人微言轻,说什么都不重要,可我的导师
: ...................

s
suanxiangge

1949年大陆沦陷后,艺术和学术界也完全鳖化了,成为鳖官场的一部分,现在有几亿人肉电池40年苦干的民脂民膏可以挥霍,说白了,都在演戏,装逼,骗钱。最后还是最最基层的屁民买单。

【 在 boter (阿哈呦)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国内呆了一个月的时间,会议,工作坊,参观,各式学术活动里观望了一番,还抽空
: 参与了一场面试。见了些圈里圈外人,聪明的学生,疲惫的学者,仅一个月,仿佛经历
: 了欧洲时间里的一年。不负责任地观察,越是占据高位的学者越是水平糟糕,除了政治
: 层面的敏锐,哪一个层面都不合格。学生是真的勤勉和想学东西,但这股执着也极易被
: 引导成一种对腐坏机制的积极守护,还有比这更让人痛心的吗?预感自己的将来,对于
: 体制不是愤世嫉俗就是漠不关心,显然都不是什么好状态。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会议上
: 昏昏欲睡又不敢像旁人一样肆无忌惮看手机,之后一个研究生私下对我说,你要相信自
: 己的判断,真的就是很烂。哈哈。
: 在国内开会有趣的是,没人在乎你研究的内容,介绍自己的第一句往往是我的导师是谁
: 。一种类似于旧时代手艺人般的传承体系,我人微言轻,说什么都不重要,可我的导师
: ...................

t
tmbb2010

这种,在国外也是一样。可以说,哪儿都一样。

再看看以前的文学小说,古代又何不是如此。

不如好好做自己,又如何?
b
buyaolian25

比蒋该死的金圆券差远了

【 在 suanxiangge (蒜香哥) 的大作中提到: 】
: 1949年大陆沦陷后,艺术和学术界也完全鳖化了,成为鳖官场的一部分,现在有几亿人
: 肉电池40年苦干的民脂民膏可以挥霍,说白了,都在演戏,装逼,骗钱。最后还是最最
: 基层的屁民买单。

j
johnwolf

国内问题很多

虽然很多地方不规范不合理不成熟

但是很有钱很有活力

欧美发达成熟

但给人的感觉有些死气沉沉没朝气
s
sunapple

去的是三流大学吧,清华北大不这样。

【 在 boter (阿哈呦)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国内呆了一个月的时间,会议,工作坊,参观,各式学术活动里观望了一番,还抽空
: 参与了一场面试。见了些圈里圈外人,聪明的学生,疲惫的学者,仅一个月,仿佛经历
: 了欧洲时间里的一年。不负责任地观察,越是占据高位的学者越是水平糟糕,除了政治
: 层面的敏锐,哪一个层面都不合格。学生是真的勤勉和想学东西,但这股执着也极易被
: 引导成一种对腐坏机制的积极守护,还有比这更让人痛心的吗?预感自己的将来,对于
: 体制不是愤世嫉俗就是漠不关心,显然都不是什么好状态。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会议上
: 昏昏欲睡又不敢像旁人一样肆无忌惮看手机,之后一个研究生私下对我说,你要相信自
: 己的判断,真的就是很烂。哈哈。
: 在国内开会有趣的是,没人在乎你研究的内容,介绍自己的第一句往往是我的导师是谁
: 。一种类似于旧时代手艺人般的传承体系,我人微言轻,说什么都不重要,可我的导师
: ...................

x
xuedi2006

清北也差不多,产出和国家投入的钱不相称。
【 在 sunapple (Sun Apple) 的大作中提到: 】
: 去的是三流大学吧,清华北大不这样。

r
realbug

1. 美国学术圈也差不多,去参加会议当然要报山头,到PhD这,具体研究的项目除非恰好碰上,否则给100个讲99个听不懂。
2. 搞艺术的更虚头巴脑了,所谓的流派不就是山头嘛,那些印象派大师的作品跟小朋
友的涂鸦放在一起大街上找路人评分还不一定谁更高。
【 在 boter (阿哈呦)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国内呆了一个月的时间,会议,工作坊,参观,各式学术活动里观望了一番,还抽空
: 参与了一场面试。见了些圈里圈外人,聪明的学生,疲惫的学者,仅一个月,仿佛经历
: 了欧洲时间里的一年。不负责任地观察,越是占据高位的学者越是水平糟糕,除了政治
: 层面的敏锐,哪一个层面都不合格。学生是真的勤勉和想学东西,但这股执着也极易被
: 引导成一种对腐坏机制的积极守护,还有比这更让人痛心的吗?预感自己的将来,对于
: 体制不是愤世嫉俗就是漠不关心,显然都不是什么好状态。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会议上
: 昏昏欲睡又不敢像旁人一样肆无忌惮看手机,之后一个研究生私下对我说,你要相信自
: 己的判断,真的就是很烂。哈哈。
: 在国内开会有趣的是,没人在乎你研究的内容,介绍自己的第一句往往是我的导师是谁
: 。一种类似于旧时代手艺人般的传承体系,我人微言轻,说什么都不重要,可我的导师
: ...................

h
hongwei1124

原来是文科啊。怪不得。

【 在 boter (阿哈呦)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国内呆了一个月的时间,会议,工作坊,参观,各式学术活动里观望了一番,还抽空
: 参与了一场面试。见了些圈里圈外人,聪明的学生,疲惫的学者,仅一个月,仿佛经历
: 了欧洲时间里的一年。不负责任地观察,越是占据高位的学者越是水平糟糕,除了政治
: 层面的敏锐,哪一个层面都不合格。学生是真的勤勉和想学东西,但这股执着也极易被
: 引导成一种对腐坏机制的积极守护,还有比这更让人痛心的吗?预感自己的将来,对于
: 体制不是愤世嫉俗就是漠不关心,显然都不是什么好状态。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会议上
: 昏昏欲睡又不敢像旁人一样肆无忌惮看手机,之后一个研究生私下对我说,你要相信自
: 己的判断,真的就是很烂。哈哈。
:
: 在国内开会有趣的是,没人在乎你研究的内容,介绍自己的第一句往往是我的导师是谁
: 。一种类似于旧时代手艺人般的传承体系,我人微言轻,说什么都不重要,可我的导师
: 可厉害了。听多了终于习以为常,也终于理解这种站队式学术体制维护的并不是什么所
: 谓学术正统,不过是确保自己在资源拼抢中分到一亩薄地。
:
: 从文学跨到艺术史,国内到国外,基本没一个圈子和我有直接关系。一些学者在确定你
: 是个没什么背景的海龟后便开始随意发泄不满,“海外”这项研究如何不扎实,不过尔
: 尔,某某人出国一年回来就高升,水平是公认差。末了还会给你颗劣质糖吃吃,不过反
: 正你们是海龟,研究什么不重要,有个身份回国就行。从学术本身到学术动机都让人无
: 法回应了。意想不到的还在后面,你们系有没有外国留学生想来中国读博的?我有个某
: 某项目,一年给外国博士多少万来跟我读博,你回头问问有没有外国人要来的。
:
: 迫切地需要一个国际化一流的标签,却又完全不在乎内容。参加的一个海上的英文学术
: 会议,短短20分钟的报告后,Panel主持,大概是某留过学的领导,在不知道该如何提
: 问的情况下,用英文问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式问题:你讲讲你的文献综述吧。
:
: 管理也是地道的本土化,研究生博士生都是导师的私人财产,地陪,送饭,接待,一切
: 琐事,用起来毫无愧疚。有时候也替学生觉得很遗憾,明明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跟着这
: 样的导师能学到什么呢?看到最后也有点明白了,学的是规则吧。
:
: 在欧洲艺术史圈子开会,女性学者都是极活跃的一群。国内就恰相反了。本科硕士阶段
: 艺术或人文学院的女生都占绝对优势,最后坐在桌上开研讨会,女学者就成了点缀,还
: 要负责极有眼色地续茶水。甚至有男博士生大言不惭,男生就应该读博士啊,看学院教
: 授的男女比例,男生只要读了博就可以当教授。真逻辑感人。结构性的不公正也许非个
: 人之力可改变,面对面的交谈也少有尊重。”小姑娘”,“美女博士”等等奇特的称谓
: 从油腻男学者泛黄的齿间吐露出来,可怕的是少有的年长女性学者更是这套话语体系的
: 坚定维护者。叫我名字,哪怕是小X格式就这么难么。
:
: 愤懑也没什么用,除非你站起来开开心心地敬酒,续茶,糖衣炮弹,在一个个项目筹备
: 中发挥苦力般的作用,才有多年之后仍在海里浮沉的可能性,别气馁,学者不需要,苦
: 力还不要么?而我在当下闷闷不乐地坐在一边,蜷缩在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海龟的面具
: 下,思考着我是现在就丢盔弃甲,还是勉强再搏一搏?
:
: 一些可以慰藉的。比如广州的一些学者,尤其是做策展和当代艺术的学者,很
: ambitious,但无疑是一种好的面向,质疑和挑战所谓的正统。有趣的是,在海德堡我
: 很厌恶搞当代艺术的那一波,游戏于各种轻佻的概念间,不负责任地解构已成家常便饭
: 。但在这迫切需要被质疑的地方,仅有的声音哪怕是粗糙的都值得期待一下。
:
: 在法兰克福机场等第一班火车,清晨的一杯咖啡带来的片刻清醒下,忽然就很想吐槽。
: 而在国内的这一个月,发呆,做事,赶路,我几乎不曾感到任何情绪。真便利啊,我像
: 一个外国人一样感慨着发达的电子支付和外送服务。可我并不是一个外国人。我需要这
: 股愤怒的情绪,让我挣扎地浮起来。
r
ratzinger

文科有啥好研究的,欧洲一个国家的文科研究,都比不上德云社的贡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