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使“内卷”成了网络热词

m
meimi
楼主 (未名空间)



最近“内卷”一词成为了网课热词,年轻人,尤其是互联网界的年轻人频繁地用这个词解释很多现象,或者说,把我们看到的很多现象都归为“内卷”。

比如,清北的硕士博士毕业后去中学甚至小学教书了,或者去了某地的街道办工作了,这种新闻这两年隔三差五就会曝出几例来。人们说这是因为毕业生太多,竞争太激烈,使得高级人才向下“内卷”,争抢普通的工作岗位,这样一层层压下来,底层就“卷”得更厉害了。


比如,这几年35岁以上的中年人容易失业,失业后又很难就业,这些中年人要么长期失业,要么被生活逼着去“创业”。人们说这是因为年轻人太多,竞争太激烈,工作机会“内卷”所致。因为企业有大批23岁很听话还愿意免费加班的年轻人用,为什么要用家事缠身的中年人呢?

比如,公司里越来越流行“996”,以前从不996的单位,现在也纷纷996了,员工变得
更忙更累了,工作任务重,上班时间长,可是公司的产出反倒不如以前了。这是因为公司无法向外扩展,无法做大蛋糕,只能逼着所有人在公司内部做更多无效的工作,增大公司内部部门间和员工间的竞争。这就是典型的“内卷”。


比如,现在国家大力推广职业教育,要求初中毕业就分流50%以上的学生去读职高,也
就是成绩排名后50%的学生无缘普通高中。家长肯定不愿意自家孩子上职高,于是从幼
儿园开始就“鸡娃”。现在城市里家家都“鸡娃”,孩子的成绩一个比一个好,可是50%的线在那里,无论大家怎么“鸡娃”,最后总有一半的孩子要去职高。这就造成了“
内卷”,现在义务教育“卷”得越来越严重。


某培训机构的宣传广告

比如,清华北大在某省只招650分以上的考生,假如一年招300个。于是考生们都努力学习,这一年考到650分以上的考生全省有700人,可是清华北大的招生名额还是300人,
录取人数不得不在这700人中再“卷”。


比如,大街上的共享单车,品牌和数量越来越多,可是骑的人就那么多,超量投放的车子塞满了城市的角角落落,可是各公司还在加大投放。没有增量,就只能抢占存量市场,这就是竞争的“内卷”。

以上这些说法到底符合不符合“内卷”一词的本意,众说纷纭,但互联网上的群体性表达从来都不需要有多精准,只要有这么一个词能表达大家的心情就行。现在,各行各业的焦虑,用“内卷”一词就可以准确表达。用上这个词,你的焦虑,我就能懂。



其实,“内卷”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的《农业内卷化—
—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一书。吉尔茨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水稻种植,发现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而不能提高单位人均产值。

后来这个词就被很多社会学家所使用。到了今天,“内卷”一词突然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大火,火到简直当前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能跟“内卷”扯上关系,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万物皆可卷”的时代。

简单点说,“内卷”就是指整体上没有增量了,因为既不能从外部获得更多资源,也不能从内部迸发出更大创造力,蛋糕非但无法再做大,还有稍一懈怠就变小的可能,于是只能努力在存量分配上做文章。就像一块旱地,在没有化肥的时代,再怎么精耕细作,亩产也超不过200斤,就算增加更多的人来耕作,也只有这点儿产量,已达快达到极限
了,增加人力带来的增产微乎其微。

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都会有内卷,越到某一历史阶段的中后期,内卷就越严重。比如原始社会早期,人们以狩猎为生,一片森林承载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人口增长到一定数量后就不能再增长了,除非向外迁徙,否则大家都会饿肚子,内部的生存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比如封建社会,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低水平的农业基础上,没有化肥和高产种子的情况下,一片土地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人口到达一定限度后内部的竞争就会异常激烈,甚至超过某个数量后就会发生饥荒和战争。

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发展,基本上是建立在生产力或者说是技术的跳跃式发展之上的。比如学会狩猎、学会圈养牲畜、学会农业耕种、发明蒸汽机、发明电气产品、发明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这一个个新技术的诞生,就把人类带入了下一个纪元。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要有大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技术来推动。



现在为什么人们都在大谈“内卷”,为什么会感觉活得越来越难?因为人类在当前的技术周期内已经渐渐进入“强弩之末”了,我们把人类近100年来产生的科学发现带来的
技术红利快吃完了,而新的重大的科学发现却没有出现。

在技术红利渐渐用尽的情况下,全球的经济周期由繁荣走向衰落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全球人口已经暴增到78亿之众的当前,在人类科技没有大突破的情况下,让这么多的人都活得好,挑战是很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部分国家可能都会很难。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让14亿人都活的好,这是个艰难的挑战。过去四十年,我们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车,我们很勤劳地把产品生产出来,然后卖向全世界,用这个简单的模式,我们富了起来。

可是现在买我们产品的那些发达国家没钱了,大航海时代抢来的家底和先工业化攫取的超额利润被他们挥霍殆尽了,一个个债台高筑,纷纷徘徊在破产的边缘。且这些国家内部问题越来越多,尤其移民问题、种族问题、宗教问题等越来越尖锐,他们的世界没有以前那么美好了,导致我们的世界恐怕也不会比以前更好了。

于是,“内卷”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这是人类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难以摆脱的宿命。未来这种内卷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在很难做大增量,只能折腾存量的未来,各行各业只能进入更激烈的内卷,这恐怕就是我们要面对的未来。GDP动辄年增长10%以上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那空前发展的40年,恐怕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黄金岁月,要想再复制这样的辉煌,恐怕只能等待下一个技术周期,而这个日子的到来,说不定会很久远。

在这个期间,中国社会肯定会养得起这14亿人口,但是工作机会肯定不如前40年那么丰富了,发展机遇也不会有以前那么多了,贫富差距会更加扩大。

与以前不同的是,前40年的穷人大多都有想发财致富的雄心壮志,并愿意为这份理想埋头劳作。但以后的穷人,那些年轻一代的无产者成长起来以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丧失了奋斗的雄心壮志,随着社会福利机制的完善,不工作、不成家,仅靠低保,他们也能活下去,只要给他们一部能上网的手机,他们就无欲无求了。这些人将彻底沦为社会财富的消耗者。

这不是危言耸听,日本的“平成宅男”、中国的“三和大神”和终南山数以万计的隐士,都在向我们展示着内卷社会里放弃自我的活法。糟糕的是,未来选择这种活法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当工作没有机会,奋斗没有希望的时候,年轻人就容易放弃,尤其是没有成家不用为他人负什么责任的年轻人。曾经有一段时间,去黑龙江鹤岗买房蜗居成为热门话题,窝在一个可以低消耗的地方是一些年轻人的理想活法。


新一代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农民,他们已经与上一代人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愿意去建筑工地搬砖,不愿意下工厂加班,一年到头四处晃悠着。这几年抖音、快手热起来了,我们会看到,尤其在快手上,村里的很多年轻人在折腾各种不产生价值的事情,而当上网红挣到钱的,又有几人?

每次回老家,看到村里老老少少都在刷快手,没能力出门打工的刷快手解闷,有能力打工的在羡慕网红,可是自己又没有这个才能和勇气去直播变现。踏踏实实打工赚钱的想法渐渐地在远离,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不劳而获的想法又在渐渐膨胀。

人类社会就是这么奇怪,人们没吃饱的时候只有如何吃饱肚子这一件烦心事,吃饱了之后,就会有无数烦心事。当追求更好生活的想法碰到各行各业的“内卷”,焦虑也就无穷无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