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们从《科学》论文中发现了一个非常相似的例子(这是中国学者2016年发表在Science上题为Gener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as live but replication- incompetent virus vaccines的研究论文,被指重复用图),并勘误发表(https:// 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8/eabe532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4/6316/1170)”。
“最近,著名期刊《Science》7月10日在线刊发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研 团队的学术论文(Wu et al., 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Science 369, 184– 188 (2020))。该校材料与化学学院吴艳副教授是论文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 怀兵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由于对该论文得出的结论持怀疑态度,我就仔细 研究了作者最近几年发表的论文。结果震惊的发现,该发表于Science的论文存 在低劣的学术造假!
1. Science论文中图Fig.S10, 已经于2017年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42(2017)17495-17503图8(a),以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44(2019) 28056-28064;但在两 篇论文中同一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电池,并且,标尺刻度无法统一,明显是 造假!由此图得到的Science的所有结论全部不能成立!
2. Science论文中图Fig.S9(b), 已经于2018年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43(2018)12739-17747图8(b),另外,该图8(b) 数据竟然出现在同一论文的图6(b)中,且代表不同的条件,自相矛盾!该数据 在两篇论文中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电池,明显也是数据造假!
撤稿声明最后一句显示,论文另一通讯作者、东南大学教授朱斌等并不同意撤稿。为何最终还是撤稿?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官网显示,朱斌自1998年起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任教授级高级研究员,于今年元月入职该学院,系该校太阳能技术研究中心和储能联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朱斌连续5年(2014-至今)进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Elsevier能源类),在材料和能源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引用7500多次,H-因子46。
对于此次Science论文被撤,朱斌通过邮件向《中国科学报》表示,他本人与另一位共
同第一作者,以及另外两位参与作者(分别来自东南大学、湖北大学和英国拉夫堡大学),都不同意撤稿。
理由是,首先“整篇文章是真实的,不依赖于附件的错误,不会因为附件里出现的失误产生误解。文章不用附件的任何支持,文章本身的自洽和结论根本不受任何影响”。
朱斌还表示,“几个大学的独立研究小组已证明文章中所报道的电池性能具有好的重复性,重复了甚至取得更好的结果”。
朱斌说,他们8月27日答复Science编辑部的信也附去了这些结果。
最后,“我们从《科学》论文中发现了一个非常相似的例子(这是中国学者2016年发表在Science上题为Gener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as live but replication-
incompetent virus vaccines的研究论文,被指重复用图),并勘误发表(https://
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8/eabe532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4/6316/1170)”。
“这告诉我们,撤稿不是我们文章处理的唯一方式。”朱斌认为。
至于另一通讯作者宋怀兵等选择撤稿的理由,朱斌并未说明。
截至发稿,宋怀兵和Science编辑部尚未就记者的提问作出回应。
“该机理的可靠性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进行验证”
无论是Nature还是Science,热点方向的论文在被接收后,编辑部常常会邀请同领域专
家同期发表评述文章。评述类文章主要针对该热点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同时对相关论文进行点评。
事实上,与这篇撤稿论文同期发表的,就有一篇来自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倪萌和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邵宗平撰写的评论文章Fuel cells that operate at 300°to 500°C。
值得注意的是,该评论文章除了表示“吴等人提出了新的质子传导机理,报道了较高的燃料电池性能,结果令人鼓舞”,也提出了这项研究中电池性能异常优越的另一种可能的解释。
评论专家在文中指出:
该文章报道的复合电解质的内建电场为何只促进了质子传导,而没有促进电子传输,值得关注和需要进一步澄清。
如果他们提出的机理是可靠的,该机理或许可以为氧离子导体的开发提供借鉴。
当然,该机理的可靠性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进行验证,实现燃料电池的实际应用。
此外,NaxCoOx在氢气氛围下并不稳定,会被氢气还原产生NaO。而NaO可以进一步和水
反应生成碱性NaOH。NaOH的熔点为318度。在吴等人的370度到520度的燃料电池操作温
度条件下,碱性NaOH将处于熔融状态并且传导OH-。
一位该领域专家告诉《中国科学报》,按照评论文章所述,钴的氧化物在氢气氛围下,在300到500摄氏度之间很不稳定,会被还原成金属钴。如果确实如此,那么这项研究所提出的基于半导体采用电场诱导促进质子迁移的机理可能并不成立,其更可能是一种熔融碱电池。
3个月前,中国学者发表的Nature论文首次被撤。如今,Science论文再次遭遇撤稿。
和在顶刊发表论文的风光相比,撤稿几乎是匆匆收场,且留下诸多疑问。
两起事件提示我们,论文发表并非学术文章的终点,而是会继续接受同行的评价和时间的检验。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错误终究都会显现。
因此,对于科研人员来说,除了慎之又慎,别无他法。
作者脸皮太厚吧。作者用发表的图表达不同实验的结果。
----------
这是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21/wuyan.txt
揭露的事实:
“最近,著名期刊《Science》7月10日在线刊发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研
团队的学术论文(Wu et al., 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Science 369, 184–
188 (2020))。该校材料与化学学院吴艳副教授是论文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
怀兵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由于对该论文得出的结论持怀疑态度,我就仔细
研究了作者最近几年发表的论文。结果震惊的发现,该发表于Science的论文存
在低劣的学术造假!
1. Science论文中图Fig.S10, 已经于2017年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42(2017)17495-17503图8(a),以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44(2019) 28056-28064;但在两
篇论文中同一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电池,并且,标尺刻度无法统一,明显是
造假!由此图得到的Science的所有结论全部不能成立!
2. Science论文中图Fig.S9(b), 已经于2018年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43(2018)12739-17747图8(b),另外,该图8(b)
数据竟然出现在同一论文的图6(b)中,且代表不同的条件,自相矛盾!该数据
在两篇论文中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电池,明显也是数据造假!
请方博士予以关注,此次造假事件远比韩春雨事件更为恶劣!该事件将会成
为中国科学界的巨大耻辱!”
【 在 daguanyuan (jiazh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撤稿声明最后一句显示,论文另一通讯作者、东南大学教授朱斌等并不同意撤稿。为何
: 最终还是撤稿?
: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官网显示,朱斌自1998年起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任教授级高级研
: 究员,于今年元月入职该学院,系该校太阳能技术研究中心和储能联合研究中心首席科
: 学家。
: 朱斌连续5年(2014-至今)进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Elsevier能源类),在材料和能
: 源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引用7500多次,H-因子46。
: 对于此次Science论文被撤,朱斌通过邮件向《中国科学报》表示,他本人与另一位共
: 同第一作者,以及另外两位参与作者(分别来自东南大学、湖北大学和英国拉夫堡大学
: ),都不同意撤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