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代人造成阴影的“哈佛女孩刘亦婷”,是怎么进入哈佛的

d
duduooo
楼主 (未名空间)

记得以前对她还是有印象的,不知大家知不知道

虽然当时没有互联网,没有门户网站,但是在个别人拼尽全力的教育“造星”下,还真出了一位长期“支配”学渣们的“学神”。
这个人,叫刘亦婷。
一鸣惊人
千禧年之前,孩子能考上大学,仍然是光宗耀祖的事。
而在那个人们还没有如今这般自信的年代,能把孩子送出国外留学,哪怕是去西方上个“技校”,都是“祖宗显灵”一般的成就。
1999年,《成都商报》用罕见的大篇幅刊登了一篇名为《我要到哈佛学经济》的文章。文中的主人公,就是刘亦婷。
那一年,刘亦婷被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多所美国名校同时录取。
这条消息在当时的轰动程度,远超历年的高考状元专访。连武亦姝真才实学的纪实文章,可能都没法与之相提并论。
她的母亲刘卫华在“讲座”中透露,刘亦婷踏上去往美国的飞机前,曾对她说:“我去美国以后,你们就有时间了。你们快把培养我的经验写下来,去帮帮那些渴望得到指点的迷茫父母。”
如果这句话是从一个三四十岁,穿西装打领结的人口中说出的话,那我一准儿会认为这是个“成功学大师”。
不过这话到底是刘亦婷自己说的,还是刘卫华自己杜撰的,也没人说得清楚。
可是无论如何,属于刘卫华的“表演时间”,正式开始了。
《哈佛女孩刘亦婷》
刘亦婷上飞机前的话是无从考证了,但是刘卫华却真的是“有时间”了。
她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刚一出版就被“渴望被指点”的全国父母们抢购一空。
据统计,这本书在正规渠道的销售量,就达到了至少260万册。
在当时看来,这可能是260万个获得“救赎”的家庭。
但实际上,可能是至少260万位学生的噩梦。
我翻了翻这本书,感觉怎么看怎么不对路子。
比如说刘卫华的母亲来帮忙带孩子之前,她就让姥姥先自学一本叫《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书。
再比如说为了锻炼注意力,她会让刘亦婷把冰块攥在手里,并详细记录每一分钟的感受。
就连下楼散步和街坊四邻聊个天,都得叫“让友善之情印入婷儿的神经网络。”
合着人的情感活动,可以绕开记忆,直接跟神经环路牵上关系?
更玄乎的是,刘卫华在书中声称刘亦婷15天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语言的学习。
那些常规的智力测试,更是几乎每一个科目都远超平均水平。
这是神童吗,这分明是个神仙啊。
然而,光是出书还不够,刘卫华还游走于各种家庭教育讲座。
每次讲座的入场资格,怕是比周杰伦演唱会的门票都难搞到手。
恍惚之中,我突然有种终于找到了“成功学”祖师奶奶的感觉…
这倒不是我酸。
而是因为拿一个成功的案例,将过去的每一个过程都倒推为充分必要条件,往专业了说这叫“幸存者偏差”,往通俗了说叫“谁活的久谁是艺术家”。
刘亦婷哈佛“背后”的故事
客观地说,刘亦婷肯定是有过人之处的,而刘卫华,也是一位相对优秀的母亲。
但是她的教育经无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都没有提及最关键的一个问题:美国名校的准入条件。
通常情况下,想要考上哈佛,你得通过托福和SAT的考试。
但是“西方特色”的高校选材制度,还有另一种办法:推荐信。
所谓推荐信,就是免试入学的“必过”申请函。
通常只有社会名流,或者长期高额为学校捐款的富商才有资格开具。
而刘亦婷被哈佛等名校录取的原因,也正是因为一封分量十足的推荐信。
为她开具推荐信的人,叫拉瑞·席慕思。
这个人,是华盛顿北京学者交流会主席、美国司法部总检察长助理、世界第六大律所高级合伙人。
论社会地位的话,他的推荐信分量不轻。
为刘亦婷开推荐信,是因为他十分欣赏刘亦婷的谈吐和能力。
但是光有推荐信,未必保险。多方保荐,才能万无一失。
巧了!
在这个时候,有个叫德瑞教育集团的企业正需要快速打响自己国际班的知名度,急需“造神”。
所谓国际班,就是招收将来想出国留学的孩子入学。
说白了,就是做着向国外高校输送留学生的生意。
而刘亦婷,正是一个绝佳的“神坯子”。
德瑞在刘亦婷的身上,也算是下了血本,与拉瑞一起铸造了刘亦婷的“哈佛神话”。
但这些内容,在《哈佛女孩刘亦婷》里,却只字未提。
她的故事,无论是杜撰还是写实,都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不少父母,让很多孩子饱受不必要的痛苦。
谁的成功,都无法复制,尤其是教育。
当我们渴望被“指点”的时候,或许也该回过头来想想教育的底层逻辑:父母的水平,决定了孩子的高度;老师的能力,决定了学生的思维;学习的环境,决定了学识的高度。
不盲从,不固执,持续的输入,以及高频次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