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未名空间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公知”对西方的认识
查看未名空间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0年7月22日 21点4分 PT
共 (5)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y
yutuo
接近 5 年
楼主 (未名空间)
这个问题有点棘手,不过既然明天和意外都不知到哪一个先来,那今天也不妨畅所欲言(有点悲壮:)。我不负责提供正确的观点,但是,如果能启发进一步思考,也应该是有点意义的。
公知这个话题有点复杂,首先,我不主张过度污名化,批评性的公知是需要的,这是我的一贯立场。第二,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方方写武汉以及在国外出版她的日记。她有权利这样做。作为深爱武汉的武汉人,一个职业作家,她有权利写,读者也不用担心她的消息来源。这样一个树大根深的老作家,在自己的故土,即或闭门不出,又岂会没有可靠的消息来源?
所以,在上面这两个事情上,我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
===========================
我想说的是,当一些对公众言说的有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讨论到国外的情形时,有没有具备方方对武汉那样的了解,如果没有,是否完整和比较准确地介绍了西方的制度和社会。
我不想点名来谈,但是有所关注的人可能能看出我提到了谁。这些人中,有的我完全不认识,有的有过一点交流,有的是朋友的朋友,但是我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提出一些质疑,仅此而已。因为我也要分析为什么公知被污名化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公知(我定义为有专业素养但又向公众言说而且可以影响舆和大众认知的人群)被污名化的一个(不是所有)原因,就是对自己不完全了解的东西做了过于理想化的描绘。
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在谈到中国的小学校长和美国的小学校长有何不同的文章里,对美国小学的了解,据他自己自承,来源于一篇《意林》里的文章,而这篇文章,又来自《天津日报》。这位作家并没有在美国生活过,按年龄来说,和美国的小学应该更无交集,他谈美国的小学校长,其资料来源和可信度,岂不是比方方坐在武汉写武汉差了十万八千里。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对美国的了解,来源于拜访他的美国人,但是,在美国生活的人应该很清楚,能够跑到中国来拜访一位中国作家的美国人,放在美国人中,应该算是人中龙凤,少而又少,不能算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美国人。
一位很有影响的中国学者,讨论美国人中为什么特立独行的很多而中国人缺少这种态度,也是基于他认识的几个精英美国人以及在他的观察中美国华人中价值观和职业选择单一的现象。我必须指出,他的观察有道理,但同样是偏颇的,因为不论是他认识的美国人,还是他面对过的美国华人,同样都属于一个极其狭小,高度同质化的(学术或高科技)精英群体。事实上,在美国的能主宰自己的选择,特立独行的精英群体以外,同样存在大量随大流的,拜金的,或者辛苦麻木的生活方式,因为很简单,不是每个人,也不是每个美国人,都能有“特立独行”的奢侈。而在中国,我不仅从他人的写作中,看见七十多岁跑到云南摆地摊卖自己的诗集的人,卖了房子周游世界的夫妻,就在我自己认识的人中,都有退休了还租房子做流浪画家的老人,辞去公职创业的中年人,为了拍电影耗尽微薄积蓄的年轻人,他们都不算“特立独行”?一定要那几个生活稳定,情绪稳定,来拜访你的美国学者才叫“特立独行”? 这个完全不能说服我。
一位同样有极大影响的学者,提出中国历史上何来如此深仇大恨的这个问题。其实,深仇大恨,暴力,杀戮,战争,毁灭,在人类历史上从来不是新鲜事,欧洲人在进行宗教战争的时候又何来深仇大恨,北美殖民者面对帮助过自己的,全然毫无防备的印第安人时,又何来如此深仇大恨?美国抗议者在今年打砸无辜商店的时候,又何来深仇大恨?如果不是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进行更深入和带有一定同情的理解的分析,并放进世界历史的大框架中,比如起义者为何要焚毁宫殿,这样的简单设问,只会导致读者不断对中国文化的特质进行过度批判。
有学者根据自己在美国名校的访学经历认为美国的政治正确太过火,但是可能忘记了,美国并局限于他访问的那几个,或只有一个——名校,在名校以外,如果没有政治正确做一定的遮掩,绝对的赤裸裸恐怕也不是他能承受的。
有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洗脑问题。每到这种时候,就一定会看见乔治 奥威尔,1984,
老大哥 这类早已了无新意的引用—乏味得如同那首“从前慢”。但是,每当我看到这
个论题,也难免会想,美国教会里的那些受过训练的演说,做作的握手,又是不是一种洗脑?如果说,去不去教会固然是个人选择,美国的一些公共庆典仪式,一定要集体起立低头祈祷,又把非基督徒置于何地?人类社会的权力和宰制,控制无处不在,难道仅仅存在于一种制度之中?有的作者似乎有过强的个人心结。
有的学者致力于宣传美国的高等教育。我不否认美国确实提供了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对这个教育体制内部的种种管理机制,聘用机制,激励机制,录取机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本质和危机…进行深入的批判分析,而仅仅停留在鼓吹一岁进常春藤之类神话,这样的出版物不仅持续助长了国内父母对藤校的膜拜,也同样扭曲和窄化了对美国社会的全面理解。似乎,美国就意味着藤校,人生就意味着从一岁开始爬藤,这类文字的生产并非是因为了解不足,而是因为动机庸俗,投合大众。事实上,随着所谓哈佛女孩在制造一个出版业奇迹后自己泯然众人,以及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己走出国门,来到美国,必然体验不同的,真实的酸甜苦辣,而且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并不是每个中国学生都进了藤校,完成了出版业和职业写手合谋虚构的那个梦想。
因此,我还是主张,对西方和美国的了解,从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入手,尽可能理性和客观,但现在一些公知的问题似乎在于:1,不真正了解;2,了解,但由于个人情绪或经济利益驱使,只谈自己想谈的。
s
stillearning
接近 5 年
2 楼
说得蛮好的
本质上,正确的认识就是基于两点:
1)足够的消息渠道
2)务实的分析态度
实际操作上,限于个人的经历和精力,一定程度的偏颇是很难避免的
这方面,不予理会的排他或者过度追求面面俱到的完美,都有问题
需要的就是,足够多的人各展所长,尽力而且
最后拼的就是集体智慧,走量,让社会“自然”去选择
s
stemcell1
接近 5 年
3 楼
“公知”们确实没少忽悠国内人
m
minyeon
接近 5 年
4 楼
能看清全貌的毕竟是少数啊
下面人怎么可能看得清上面
【 在 stillearning (继续长见识)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得蛮好的
: 本质上,正确的认识就是基于两点:
: 1)足够的消息渠道
: 2)务实的分析态度
: 实际操作上,限于个人的经历和精力,一定程度的偏颇是很难避免的
: 这方面,不予理会的排他或者过度追求面面俱到的完美,都有问题
: 需要的就是,足够多的人各展所长,尽力而且
: 最后拼的就是集体智慧,走量,让社会“自然”去选择
s
stillearning
接近 5 年
5 楼
绝对意义上的全貌,基本是不存在的,属于幻觉
那些改变人类历史(对地球算不算大事也难说)的当事人,很难说看到了什么
尽人事,知天命
【 在 minyeon (敏妍) 的大作中提到: 】
: 能看清全貌的毕竟是少数啊
: 下面人怎么可能看得清上面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这个问题有点棘手,不过既然明天和意外都不知到哪一个先来,那今天也不妨畅所欲言(有点悲壮:)。我不负责提供正确的观点,但是,如果能启发进一步思考,也应该是有点意义的。
公知这个话题有点复杂,首先,我不主张过度污名化,批评性的公知是需要的,这是我的一贯立场。第二,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方方写武汉以及在国外出版她的日记。她有权利这样做。作为深爱武汉的武汉人,一个职业作家,她有权利写,读者也不用担心她的消息来源。这样一个树大根深的老作家,在自己的故土,即或闭门不出,又岂会没有可靠的消息来源?
所以,在上面这两个事情上,我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
===========================
我想说的是,当一些对公众言说的有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讨论到国外的情形时,有没有具备方方对武汉那样的了解,如果没有,是否完整和比较准确地介绍了西方的制度和社会。
我不想点名来谈,但是有所关注的人可能能看出我提到了谁。这些人中,有的我完全不认识,有的有过一点交流,有的是朋友的朋友,但是我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提出一些质疑,仅此而已。因为我也要分析为什么公知被污名化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公知(我定义为有专业素养但又向公众言说而且可以影响舆和大众认知的人群)被污名化的一个(不是所有)原因,就是对自己不完全了解的东西做了过于理想化的描绘。
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在谈到中国的小学校长和美国的小学校长有何不同的文章里,对美国小学的了解,据他自己自承,来源于一篇《意林》里的文章,而这篇文章,又来自《天津日报》。这位作家并没有在美国生活过,按年龄来说,和美国的小学应该更无交集,他谈美国的小学校长,其资料来源和可信度,岂不是比方方坐在武汉写武汉差了十万八千里。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对美国的了解,来源于拜访他的美国人,但是,在美国生活的人应该很清楚,能够跑到中国来拜访一位中国作家的美国人,放在美国人中,应该算是人中龙凤,少而又少,不能算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美国人。
一位很有影响的中国学者,讨论美国人中为什么特立独行的很多而中国人缺少这种态度,也是基于他认识的几个精英美国人以及在他的观察中美国华人中价值观和职业选择单一的现象。我必须指出,他的观察有道理,但同样是偏颇的,因为不论是他认识的美国人,还是他面对过的美国华人,同样都属于一个极其狭小,高度同质化的(学术或高科技)精英群体。事实上,在美国的能主宰自己的选择,特立独行的精英群体以外,同样存在大量随大流的,拜金的,或者辛苦麻木的生活方式,因为很简单,不是每个人,也不是每个美国人,都能有“特立独行”的奢侈。而在中国,我不仅从他人的写作中,看见七十多岁跑到云南摆地摊卖自己的诗集的人,卖了房子周游世界的夫妻,就在我自己认识的人中,都有退休了还租房子做流浪画家的老人,辞去公职创业的中年人,为了拍电影耗尽微薄积蓄的年轻人,他们都不算“特立独行”?一定要那几个生活稳定,情绪稳定,来拜访你的美国学者才叫“特立独行”? 这个完全不能说服我。
一位同样有极大影响的学者,提出中国历史上何来如此深仇大恨的这个问题。其实,深仇大恨,暴力,杀戮,战争,毁灭,在人类历史上从来不是新鲜事,欧洲人在进行宗教战争的时候又何来深仇大恨,北美殖民者面对帮助过自己的,全然毫无防备的印第安人时,又何来如此深仇大恨?美国抗议者在今年打砸无辜商店的时候,又何来深仇大恨?如果不是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进行更深入和带有一定同情的理解的分析,并放进世界历史的大框架中,比如起义者为何要焚毁宫殿,这样的简单设问,只会导致读者不断对中国文化的特质进行过度批判。
有学者根据自己在美国名校的访学经历认为美国的政治正确太过火,但是可能忘记了,美国并局限于他访问的那几个,或只有一个——名校,在名校以外,如果没有政治正确做一定的遮掩,绝对的赤裸裸恐怕也不是他能承受的。
有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洗脑问题。每到这种时候,就一定会看见乔治 奥威尔,1984,
老大哥 这类早已了无新意的引用—乏味得如同那首“从前慢”。但是,每当我看到这
个论题,也难免会想,美国教会里的那些受过训练的演说,做作的握手,又是不是一种洗脑?如果说,去不去教会固然是个人选择,美国的一些公共庆典仪式,一定要集体起立低头祈祷,又把非基督徒置于何地?人类社会的权力和宰制,控制无处不在,难道仅仅存在于一种制度之中?有的作者似乎有过强的个人心结。
有的学者致力于宣传美国的高等教育。我不否认美国确实提供了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对这个教育体制内部的种种管理机制,聘用机制,激励机制,录取机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本质和危机…进行深入的批判分析,而仅仅停留在鼓吹一岁进常春藤之类神话,这样的出版物不仅持续助长了国内父母对藤校的膜拜,也同样扭曲和窄化了对美国社会的全面理解。似乎,美国就意味着藤校,人生就意味着从一岁开始爬藤,这类文字的生产并非是因为了解不足,而是因为动机庸俗,投合大众。事实上,随着所谓哈佛女孩在制造一个出版业奇迹后自己泯然众人,以及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己走出国门,来到美国,必然体验不同的,真实的酸甜苦辣,而且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并不是每个中国学生都进了藤校,完成了出版业和职业写手合谋虚构的那个梦想。
因此,我还是主张,对西方和美国的了解,从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入手,尽可能理性和客观,但现在一些公知的问题似乎在于:1,不真正了解;2,了解,但由于个人情绪或经济利益驱使,只谈自己想谈的。
说得蛮好的
本质上,正确的认识就是基于两点:
1)足够的消息渠道
2)务实的分析态度
实际操作上,限于个人的经历和精力,一定程度的偏颇是很难避免的
这方面,不予理会的排他或者过度追求面面俱到的完美,都有问题
需要的就是,足够多的人各展所长,尽力而且
最后拼的就是集体智慧,走量,让社会“自然”去选择
“公知”们确实没少忽悠国内人
能看清全貌的毕竟是少数啊
下面人怎么可能看得清上面
【 在 stillearning (继续长见识)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得蛮好的
: 本质上,正确的认识就是基于两点:
: 1)足够的消息渠道
: 2)务实的分析态度
: 实际操作上,限于个人的经历和精力,一定程度的偏颇是很难避免的
: 这方面,不予理会的排他或者过度追求面面俱到的完美,都有问题
: 需要的就是,足够多的人各展所长,尽力而且
: 最后拼的就是集体智慧,走量,让社会“自然”去选择
绝对意义上的全貌,基本是不存在的,属于幻觉
那些改变人类历史(对地球算不算大事也难说)的当事人,很难说看到了什么
尽人事,知天命
【 在 minyeon (敏妍) 的大作中提到: 】
: 能看清全貌的毕竟是少数啊
: 下面人怎么可能看得清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