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亚洲,落后的欧洲

f
freeangle
楼主 (未名空间)


如果从我们东洋史(亚洲史)学者的视点来看,以一千年、两千年为单位来观察欧亚大陆整个历史,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火器(枪、炮)等没有一个是欧洲发明的。以法国、英国、荷兰、德国为代表的西欧,即使在欧洲也只是与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朝鲜、日本相对的西陲地带而已。也就是说,从所谓“四大文明圈”的角度来看,西欧乃是一个十足的穷乡僻壤,而且经常在不断从亚洲本土蒙受巨大恩惠的同时,又不时感受到来自亚洲的强大压力。

另一方面,从南欧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以及包括东欧在内的整个西方来看,基督教是从西亚传播过来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则是由来自中亚的匈人西迁而诱发的。其后因伊斯兰教的兴起,卡尔大帝(查理曼大帝)的法兰克王国面貌发生变化,更由于十字军东征,西方才确立起了“基督教民族”的自我认同感。然而随着蒙古帝国的兴起,西欧再次被卷入旋涡,其后在南欧的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13世纪晚期来亚洲旅行的马可波罗,肯定完全不会产生诸如“欧洲比亚洲强”的想法,更不会有这方面的自负。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即由于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而宣告西方的中世纪结束,则是1453年的事情。

很多日本人以及其他东方人天真地相信,西欧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化的中心。然而,原封不动地将近代以后的状况投影到过去,这种想法显然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譬如,我们可以将8世纪至9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文化状况简单地比较一下。大家都知道“花都巴黎”这个说法,但当时真正称得上“花都”之名者只有唐都长安。当时长安有不少书肆,这自是因为唐代纸张十分丰富,随处可得,因而可以提供轻便而且便宜的书籍。关于唐代书肆成立的具体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因为有科举这一考试制度,使得应考所需书籍的需求量大增;二是尽管还是使用毛笔的时代,但雕版印刷术已经发明,因而日常使用率较高的历书、家庭医学书籍、道德训诫书籍、字书、韵书、唐诗以及佛教典籍等印刷已经开始;其三是商业的发达产生了许多大城市,而大城市中则形成了大量的识字阶层。

另一方面,当时以法兰克王国为代表的西欧还在使用羊皮纸,书籍的重量很重,而且价格昂贵。同时,卡尔大帝就像游牧国家的首领一样,始终在国内各地巡回转悠。在法兰克王国里一直没有出现一个可称之为首都的地方。当时的巴黎只有两三万人口,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现书肆一类的行业。轻便而价廉的纸张从中国传至撒马尔罕是在8世纪,在
阿拉伯世界普及则是9至10世纪的事情,传到南欧的意大利已经到了12世纪,传到西欧
就更晚了。只要是书店,就必须保持相当数量库存的书籍,而用羊皮纸制成的书籍价格高昂、又厚又重,且完全不知道何时能卖出去,要保管大量羊皮纸书籍是很困难的。在西方,只有极少数王公贵族和基督教的神职人员才拥有书籍。书籍在西方被“世俗化”,需求量增大是从13世纪才开始,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大学”这一具有同业公会色彩的学校的摇篮时期。书籍在西方真正普及,是从15世纪德国人古腾堡改良(并非发明)活字印刷术开始的。普及印刷术需要大量价格低廉的纸张。有无书店乃是衡量文化发展水准的一个晴雨表,这一点恐怕古今东西概莫能外。

提起文艺复兴,在日本或许首先想到的是艺术方面。其实文艺复兴的本质是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而这些古典并非由近代西欧直接承袭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南欧。这些古典的传播者,实际上是西亚至北非的伊斯兰世界以及东欧的东正教世界,而不是中世纪的西欧世界。因为在罗马帝国看来,其后统治中世纪西欧的日耳曼人乃是野蛮人的代名词。

日本人对亚洲人开始有优越感,源于明治时代以降的武力扩张。同样,欧洲人对亚洲人开始拥有优越感,最早也不过是18世纪欧洲各国对亚洲武力扩张以后之事。截至17世纪,承袭蒙古帝国衣钵的奥斯曼帝国、萨法维王朝、莫卧儿帝国、大清帝国等大国先后崛起,无论是从经济能力还是军事能力上来看,西欧未曾凌驾于亚洲之上。亚洲与欧洲的力量对比真正出现逆转是1683年以后。这一年,在给神圣罗马帝国带来很大威胁的第二次维也纳包围战中,奥斯曼帝国败给了神圣罗马帝国。
f
freeangle

世界要回归本来应有的局面了。
欧洲霸权是时候结束了。
小将老将台巴港灿一起见证历史的转折点。

i
iDemocracy

义和团泉下相见。
c
cato


我怎么没找到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y
yx2

这么说,不觉得过分膨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