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崛起将是中国的灾难

W
WCNMLGB
楼主 (未名空间)

换个角度理解龙象之争——以印度为参照看中国的优势与隐忧



天天向上SPIRAL
昨天 12:15 · 优质数码领域创作者
印度共和国的由来

历史上的印度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一个政治实体,今天的印度共和国不是原有民族国家的延续,而是脱胎自英国的殖民统治工具英属印度,英属印度之前的印度次大陆政权林立,这些政权的民族、宗教、语言、文化都不相同,甚至人种都差异极大。

古代印度地区并不是统一国家

英国在1858年到1947年间所统治的印度次大陆,包括今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缅甸。这期间上述地方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这些国家独立后,他们独立前的状态被称为英属印度。除英属印度外,斯里兰卡为英联邦成员,锡金、不丹、尼泊尔均为英国的保护国,接受英国外交指导,甚至中国西藏也差点被纳入这一势力范围,独立后的印度认为自己理所当然的继承了英属印度的所有权利,包括对西藏的权利,五十年代初印度在西藏日喀则有少量驻军,其军事势力退出西藏是因为偶然的天灾,而非主动放弃在西藏的利益,正因如此,中国西藏问题的产生印度起了非常不好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其所造成的危害远超过美英等国对达赖集团的资助。

英属印度时期的地图

尼赫鲁的大国梦想和立国理念,是大印度联邦, 这一联邦包括原英属印度所有,以及
英国在南亚次大陆周围所有的殖民地,包括并不限于现代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阿富汗一部分、尼泊尔、不丹、中国西藏的一部分、以及已经被印度吞并的锡金。 大印度联邦梦想至今影响印度的内政外交,最初印度领导人对实现大印度
联邦非常乐观,并由此引发了和中国的边境冲突。

印度是中国的战略竞争对手

中印都有辉煌的古代文明,现代化过程都多灾多难,可以说是难兄难弟,解放初两国国力相仿,生态位相似,因此常被互相比较,成为彼此发展的参照。今天中国比印度先进且强大,导致很多人忽视了印度是一个大国,是中国的长期战略竞争对手。

人们总是对短时间内的快速变化敏感,将长周期的缓慢变化忽略,因此认为中国领先印度理所当然,忘记了中国在经济上超越印度的时间并不长。1980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口号,这一年中国人口9.6亿,印度7亿,世界经济排名印度领先中国,分列第12和13位,排在巴西、西班牙、墨西哥之后,这一年中国人均GDP只有印度的
71%。1987年,中国在短暂超越印度后再次被印度反超,分列第11和12位,这是印度最后一次在国家经济排名中领先中国,距今正好30年。1991年,中国的人均GDP超过印度
,从此开始一骑绝尘。2000年中国经济排名第六,把意大利挤了下去,这一年印度在第十三的位置非常稳定,中国人均GDP在这一年超过印度两倍。此时日本经济总量是中国4倍,美国是中国的8倍,人均接近40倍,其时很多人预见到了中国的崛起,然而没有人
预见到未来会来的如此快如此猛烈,这一年是新世纪之始,中国自此开启平均两年赶超一个国家的开挂模式。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年印度位列第九,重返世界十大经济体之列。2016年,中国GDP超过美国的一半,超过
日本的一倍,稳居世界第二,印度位列第七,距离超越法英还有一步之遥,此时的印度至少在GDP排序上与2000经济起飞前的中国相当。按照高盛的预测,印度GDP将在2030年超越日本位列世界前三,无论预测是否准确,印度经济称雄世界只是时间问题。

2016年世界GDP排名

印度的经济实力其实不差,独立以后,钢铁、机械、电力、化学等工业都有所发展,已形成较完整体系。印度的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软件制造、航空和空间等工业发展迅速,如果没有中国的话,印度是个很成功的发展中国家。

印度已经具备一定的制造业基础

世界上那么多优秀的民族和国家,各自努力英才辈出,然而发展中国家里只有中印得以逆袭,为什么其他国家不行?

中印凭什么

如果说中印有什么魔力的话,那就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超大人口规模。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是分工协作不断演化的进程,分工产生和协作演化需要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来支撑。18世纪蒸汽革命的中心在欧洲,这是一次相对简单的技术革命,当时的大国英法和后来的德国均以数千万规模的人口满足了这次技术革命的需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电气革命开始,世界进入大规模标准化工业生产时代,欧洲传统强国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市场,无法在所有领域都拥有足够的产业人口,即使没有二战的催化,也注定无力再引领世界,世界的中心自此转移到了美苏两个亿级人口国家。战后至今,世界进入原子革命、生物革命、信息革命,智能革命等新变革不断涌现的时代,美苏这样两三亿人口的国家也无法在所有领域维持有效率的产业规模,于是苏联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重工业而放弃了轻工业,导致军工发达而民生凋敝,这也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更为智慧的采取了国际间分工的方式,将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外包给盟国,从而推动了人类迄今最大的一次全球化浪潮,催生了战后的第一次产业转移,世界经济权利自此开始了向十亿级人口国家迁移的漫长进程。第一次产业转移,1950-1955年从美
国转移到日本,日本是一亿级人口国家,在增长十年后饱和升级,低附加值产业开始第二次转移,1965-1970年从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四小龙的人口规模和市场过小,迅
速饱和后开始了第三次转移,这一次承接产业转移的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中国数量庞大的人口最初是以廉价劳动力的方式对接到世界大分工之中,从而得以释放巨大能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中国同样要面对产业升级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诸多挑战,新的产业转移已经发生,而当今世界有能力独立承接中国溢出产业规模的国家,只有印度。

普遍的预测是2030年以后的世界经济三强是中美印,这三国同时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印人口超过十亿,美国人口超过三亿,未来有望成为4-5亿人口国家,虽然人口
较中印差一个量级,美国依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有优势,其移民国家特质和先发优势地位使其拥有持续的优质人口净流入。

2016年世界各国人口数量排行榜

中印起点相似,潜力相仿,为什么中国率先崛起而非印度呢?其实印度表现不算差,是比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没有中国的话。

为什么中国更强?

笔者小时候常在电视上看到种说法,世界上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有三个半,三个是美国、苏联、中国,半个是法国。今天,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美国因为产业人口规模、成本及环保等原因,将非重要门类,尤其是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输出到了第三世界国家,苏联解体导致其庞大的工业部门被人为肢解,加之解体后这些国家十数年的政经混乱,造成部分被继承的原有优势门类发展停滞甚至完全丧失,俄罗斯作为军工和航天大国在西方禁运的情况下甚至无法独立制造航天器和大型水面舰,不得不放下骄傲向中国求助,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是独步天下的制造业大国,中国之所以取得这一成就,除了中国人吃苦耐劳,一带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付出,还有很多客观因素。

1.苏联援助和一五计划。

建国初期的苏联援助,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由一个国家全面工业化另一个农业国,这一援助虽然短暂且半途而废,却帮助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骨架,起到了奠定我国工业化基础的重大作用,如果没有这一次几乎是全工业门类的工业化奠基,中国后来的发展会困难的多,缓慢的多。记得小时候看的纪录片官方如此评价这次援助:“苏联政府提供给我们的援助,虽不是无偿的,却是真诚的。‘’作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一次由一国为另一国奠定强国之基,用真诚二字绝不为过。

2.原有社会结构被打碎,改革成本和阻力较小。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已不复存在,传统势力束缚几乎为零,物质、地位上大部分人都被拉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中国大发展这段时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阶层流动最为活跃,上升通道最为开放的一段时期,从而极大的激发了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可以说是历史上不多的大时代。

3.中国共产党的强力领导。

因为有中国共产党这一强力的领导核心,使得中国在方向和决策上协调一致,免于内耗。能将几亿人拧成一股绳,方向一致,力出一孔,是非常高难度的任务,也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完成这样的任务。集中力量办大事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和传统,如果将改革开放后各国的执政党表现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是这一时期各国执政党中表现最为优异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经济成就上。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中国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十亿人各自为政,整日内耗,中国今天能不能和印度相比都是个问题,今天网络上的各种鄙视链、地域歧视和骂战就是最好的写照。

4.充足的资本。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巧迎来或者说促成了第三次产业转移,资本涌入水到渠成,中国能够顺利承接四小龙的产业转移,港澳台及海外华侨的大量资金支持甚至日本的援助贷款在早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资金帮助中国度过了初期资本不足的阶段,这之后中国长期是世界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除了利用外资,中国土地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较低的利率等都使得中国的资本运作成本低廉,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大规模扩张。

因为中国黑洞般的吸纳能力,这一时期的印度数十年只能在国际分工的下游吃残羹冷炙,但不可否认印度拥有和中国一样的超大规模性,时机到来印度就会从中国嘴里抢肉吃。

下一个是印度?

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新一次产业转移已经悄然开始,放眼全世界只有印度有足够的人口规模可以独立承接如此量级的产业转移,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相比印度有更好的人才和物质基础,更统一的预期市场,更稳定的环境以及更多的国际认同,当然同时多国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并不是没有先例,比如曾经的亚洲四小龙,然而大统一市场的优势无可比拟,中国也是在同四小龙和东南亚的竞争中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既然大统一市场优势明显,下一次转移的获益者一定是印度吗?至少西方社会尤其是欧美日如此鼓吹着,印度确实有很多不可取代的优势。

巨大且健康的人口结构。截至2016年末,印度人口13.24亿,相较中国人口13.79亿仅相差5500万人,印度人口规模超过中国只是时间问题。印度的人口结构非常健康,呈正金字塔结构,劳动力人口充沛,年龄中位数仅为27岁。而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2.1
,开放二胎后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一趋势,不婚、形婚及丁克家庭大量存在,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加速老龄化,未来不仅人口规模会缩小,衰老的人口结构更极大的影响国家整体的精神格局和生存选择,而印度人口结构以年轻人为主体,健康的不能再健康了。

图表的欺骗性非常强,在同一件事的表达上,下张图表能给人更强的危机感。

人口规模不仅是有效率供给的前提,更是巨大的需求之源,有消费才有驱动力,有驱动力才能促进供给的整合和演化,这是小国无法比拟的优势,从最近德国著名经济刊物批评共享单车就能体现出来,德国人看不懂中国的网络经济不是因为德国人刻板,而是因为德国的人口规模只有几千万,对于他们来说几万几十万的用户就是很大的规模,他们无法想象一个服务会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聚集几千万甚至上亿用户,而将几亿人的流量聚合起来本身就拥有各种可能性和巨大的势能,有些机会只在中印美这样拥有超级人口规模的国家才能发生,人口规模本身就是力量,未来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都仰赖于数据的积累,其中大部分有价值数据来自于人类行为,人口本身就是数据资源的提供者,人力资源本身就是生产资料。

不知道谁做的图,表达的非常清楚了。

2.印度的增长率。据世界银行数据,印度2000-2016年的17年间平均GDP增速为7.3%,
其中2014年为7.5%,2015年为 8%,2016年为7.1%,连续两年超过中国。印度的高增长部分是通过修改统计方式获得的,有作弊之嫌,然而数据本身就是力量,能给人信心和引导,相比两年前的喧嚣不屑今天已经没人再讨论印度的统计方式是否合理了,反而更多的人以此为依据来论证印度未来的辉煌。目前看来印度2017的增长会大幅回落(最新数据6.5%),印度被中国甩下的原因之一是其一直无法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这使
其长期表现无法与中国比肩,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下,印度未来的增长尤其值得关注。

中印增速对比

3.良好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国际环境简直不能用好来形容,说是国际社会的宠儿也不为过 ,印度一直被称为最大的民主国家,作为原大英帝国的一部分继承了很
多BUFF,尤其在西方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的大环境下价值更是显著提升,最近数年一直是美俄欧日澳等国的座上宾, 在技术、资本、武器(甚至核技术)方面,国际社会对
印度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西方社会即需要印度的劳动力和市场,又需要其作为牵制中国的工具和棋子,印度需要西方社会的物质和道义支持,可以说是相互利用狼狈为奸。得益于传统和现实,印度的精英比较容易融入西方社会,印度精英在美国商界和学界都有很大影响,并且影响力仍在上升,对华裔有所打压,Google、微软、百事、Adobe等公
司的印度人CEO已然是美国商界的明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美欧知名公司和创业公司
的高管和中层大比例由印度人把持,虽然这些力量不能立刻回馈印度,却为未来做了某种意义的战略储备。

4.迅猛增长的外国投资。2016年,美国是全球最大外国直接投资(FDI)接受国,流入
量约为3850亿美元;英国第二位,吸收外资1790亿美元;中国吸引外资1390亿美元,位居第三位。2016 年印度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额达460亿美元,较2015年393.2亿美元增长18%,虽然绝对值上印度与中国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其迅猛的增速任何人都无法忽视,如果印度FDI增长势头长期保持其势能将逐渐放大。目前印度崛起还只是大家的
谈资,阻碍印度持续增长的因素很多,原因之一是印度虽有大国的潜力,却还缺少大国之基。

印度为何大而不强

虽然中印的起点相似潜力相仿,但是中国领先于印度是历史的必然,除了中国的自身优势,印度至今不具备大国的底座,因此潜能一直无法释放。

1.由于英属印度是英国为方便管理广阔的殖民地而强行捏合出来的统治工具,因此没有对其内部融合做出必要的设计和努力,所辖人民没有足够的国家认同,除去分治出去的缅甸、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另有数个帮试图独立失败,被印度强行吞并,因此印度共和国强行继承下来的这片国土上分离势力和反政府武装长期存在,中央政府不能有效管控全境,印度至今没有在全国统一度量衡,仅具备形式上的统一。

2.印度次大陆上宗教众多,民族林立,没有可以全国通行的语言,虽然印式英语一直被吹捧有天然国际交往优势,然而包括不熟练使用在内印度英语人口一共只有一亿多,印度仅官方语言就有22种,已登记语言1600多种,大部分印度人使用各种地方性语言,不同地区的人之间存在交流障碍,印度有十个大民族和上百个少数民族,民族之间不平等,民族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

印度语言分布图

67

3.印度各帮经济割裂,发展不均衡非常严重,税率等政策法规各自为政 (2017年7月1日,莫迪推动GST税改,试图让长久以来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印度市场成为一个13亿消
费人口的统一市场,然而受到地方势力的强力抵制推进缓慢,最终能否落地需要时间检验。) ,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国性流通市场,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尤其是不受重视的“边远地区”经常被施加歧视性政策,人为阻碍当地发展。经济的不公平加之政治地位的不平等,以及部分帮是被强行并入原本就有独立倾向等历史原因,使得印度反政府武装和分离势力众多,尤其毛派武装遍地开花。

4.印度虽然将政教分离写入宪法,然而本质上还是一个宗教国家,这一点从其国旗上就能看出来,印度国旗由橙、绿、白三种颜色和中央的法轮组成,橙色代表印度教,绿色代表伊斯兰教,白色代表其他宗教,现任总理莫迪号称凭借经济成就上台,实际上却是印度教极端势力的代表,其借以发迹的国民志愿服务团RSS正是当年刺杀圣雄甘地的带
有法西斯性质的印度教狂热组织。

印度国旗本身就是宗教势力的拼图

67印度究竟有多少教派,很难说得清,在印度人口中印度教教徒约占82%,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约占12%,剩下的6%属于佛教、锡克教等其他数百种宗教,而且不断有人自
创新宗教并获取大量信徒,最近在印度引发大规模骚乱的就是一个自创新教的教主,印度是一个神的国度 。

5.印度虽是名义上的民主法制国家,然而由于整体国民素质的低下和种姓制度的强阶级性,使得大部分人自安种姓,不具备上升通道和流动性,从而抑制协作网络的扩大和新分工的形成,阻碍经济发展。印度在实际治理中宗教、家族审判和区域性私刑非常普遍,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强奸之国和私刑之国,是最理直气壮的直男国,男人们公开强奸和虐杀女性而免于惩罚,印度杀女婴现象非常普遍,未来同样会面对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

6.印度国民储蓄率相对不高,加之地方势力强大和私有制的原因,资本运作成本和难度极高,难以调动足够的资源搞大规模投资和基建,印度人自大傲慢的思维定式妨碍了印度人大规模利用外资的能力,同时过度依赖外资对于买办文化盛行的前殖民地也是一把双刃剑。

印度其实很像清末的中国,晚清时期的中国拥有四亿人口,是当时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名义上的最大经济体,然而这些人口大部分处于自给自足的原始经济状态,对于公共市场来说即不产生供给也不创造需求,协作需求较低,使得分工不能发展,因此人口规模不能有效释放能量,印度目前的情况大体如此,虽然人口结构健康且具有超大规模性,却只有很小规模的人口加入到现代国际分工体系中,全国90%的人口依然是半自给自足的原始经济状态甚至各安种姓,这些人口资源是沉睡的, 这也是印度潜力不能释放的
根本原因。

印度虽然潜力巨大,但是印度整体国民素质较低,国家认同不高,宗教和民族矛盾频发,政府腐败严重,各地分离势力和毛派武装众多,至今没有统一的全国性语言,经济割裂无法形成实际意义的统一市场,政府无法有效管理全境,政治经济都没有真正的统一,徒有大国之表,无法形成合力, 潜力不能释放,相比之下,中国从秦始皇开始书同
文,车同轨,奠定了万世之基。

中国的模式印度是否可以复制?

印度拥有超级大国的潜力,拥有世界瞩目的超大规模预期市场,对国际资本来说是有极强吸引力的,是否还有机会复制中国的模式呢,我的观点是印度错过了历史机遇期,也不具备这样的群体智慧。

1、错过历史机会。

基于历史和地缘政治原因,印度独立后一直享有非常有利的国际环境,本可在国际大分工中取得更有利的位置并取得对中国的先发优势,然而现实却是印度完美错过所有历史机遇。可能是因为印度人别扭的民族自尊和清奇的脑回路,印度在国际交往中既不安又自大,想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却没有相应的视野与耐心,外强中干又咄咄逼人,常用傲慢的行为来掩盖自卑的内心,为了短暂的精神高潮甚至不计后果,这种行事风格严重妨碍了印度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以印度的国际环境和人口规模,完全有机会先于中国承接国际产业分工转移,果真如此的话今日中印实力对比可能是另一番景象。抛开印度不是现实意义的统一市场的原因,精英阶层醉心于南亚霸权,妄图以不结盟运动领袖的身份领导第三世界,种种持久又不切实际的野心遮蔽了印度精英阶层的视野,最终数次产业转移都没有在印度掀起浪花。反观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促成并承接了第三次大规模产业转移,为世界提供了超大规模的廉价劳动力,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因此得到了成长和发展,协同效应一旦产生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将所有人口卷入其中。跨国公司基于自身的管理需求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职业经理人,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后来自立门户成长为今天的商业领袖并继续开枝散叶,使其模式不断被复制、扩散并在此过程中迭代和本土化,中国大量闲置劳动力和贫困农民通过进入工厂对接到了全球经济协作网络中,整个社会从组织到个体都被有序激活,中国乡镇的经济组织和草莽精英也在这一过程中成长和壮大,最终中国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和付出使自身的市场和经济组织成长壮大起来,崛起为主要市场之一。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且超前的基础设施,电力供应、道路网络、机场港口、通讯网络,信息物流,凡是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必然先行建设,中国人对此习以为常,却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做到的,尤其是印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会,尤其大的历史机会一旦错过就不再,印度错过了上一次产业转移,可能就错过了所有,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飞跃期,信息、生物、工程实践等领域的突破可能在不远的未来改变人类文明的样式尤其是生产和组织样式,机器人在效率和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已经愈发显现,机器替代人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分工协作对人口的整合是一个将人口组织化和秩序化的过程,由于机器替代人的势头过于迅猛,印度混乱又规模庞大的人口资源已经失去整合价值,加入到新分工和高等级协作网络的机会更加渺茫,更加无法整合到全球分工体系之中,原始经济状态无法打破,其中绝大多数人口愈发成为不能拉动消费也不能提供供给的“低端”人口,最终印度的人口规模不仅不能释放能量反而会成为巨大的包袱,如果说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是残酷的,那么机器替代人的过程将会更加残酷,因为被替代的人连被吃的价值都没有,印度尤其如此。相比之下,为新一轮机会做好准备的反而是中国和美国,中国以往广为诟病的应试教育对个体虽然粗暴,却是有限资源下开展大规模工业化教育的成功实践,过去几十年中国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生产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程序员队伍等等,并且因为庞大的人才基数优势在绝对值上孕育顶级团队和人才的几率也更高,因此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正在或者将会取得顶级的成就,而机器替代人只有具备强大的工程设计和制造能力,强大的人工智能和算法设计能力的国家才有能力实现,制造业回迁美国也是基于同样的基础,印度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更无法在下一轮产业升级中展现力量。 简单的说机器替代人是强国在技术的支持下用更少的人口完成更大
规模的生产和更广泛的协作,是顶级强国用硬实力收割弱国的一次历史大变局,这是一场只属于中美的角逐,连被白左自我阉割的欧洲都很难参与。过去中国的人口优势是廉价的非熟练劳动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以及较长时间的大规模工业化教育,中国正在积累一个新的,独属于中国的人力资本红利, 就是相对低价的、受过高等教育
的熟练劳动力。未来二十年中国40岁以下劳动力仍有4亿,其中至少2.2亿人口受过大学教育,由于人口减少带来的教育资源过剩,实际数量可能更高,从过去几年开始中国将在相当长时间内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相比美国,中国的科
学家和工程师队伍不仅规模更大,而且更加年轻,无论是航空航天,还是军工民用,我们经常听到某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或者35岁这样的报道,比如在火箭发射和航天器领域几乎所有带头人和团队都是年轻人,反观美国经常是头发花白的老人挑大梁,这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给中国带来相对优势,当然这与我们过去的亏欠和人才断层有关,是逼出来的好结果,要感谢最艰苦无奈时候老一代专家卖茶叶蛋的坚持才有这一代年轻人的机会。

2、不具备规模性和完整的供应链

国力或者科技实力是财力x时间x人才x规模的综合产出,规模本身就是力量,印度的不
足在于供应链不完整和产业规模太小,仅有10%的人口参与到大规模分工协作,无法把
最广大的人口卷入到生产协作网络之中。作为英国女王皇冠上的宝石,英属印度的工业化和规模化均早于中国,独立后的印度不仅具备较为完整的工业门类,而且规模上也属于中上水平,比如印度铁路里程长期亚洲第一,1996年才被中国超过,即使今天依然是美中俄之后的第四位。

印度铁路一直是亚洲第一,直到1996年被中国超过。

67然而也许正是因为国际环境太好英国人留下的底子太厚,相比中国印度人并没有珍惜历史的馈赠,加之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和宗教文化,限制了人口的阶层流动,使得没有上升通道的广大人口失去创造性和奋斗的动力,自我隔绝于更广泛的生产协作和分工。今天印度依然是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大国,然而在大部领域和门类印度都面临产业规模太小和水平不高的困境,几乎都是极少数高种姓人群把持的自娱自乐, 过小的
规模难以卷入更多的产业人口,过少的产业人口基数限制了产业水平。 如今印度铁路
以著名的挂票闻名于世, 即使在具备规模性的领域,印度也极少具备完整的产业链,
以早年印度引以为傲的软件产业为例,印度因为没能形成自主性和本土需求而仅仅局限于代工层面,长期代工限制了印度软件能力的升级,虽然产业人口众多却不具备高水平应用和顶层设计能力,当年让中国倍感羡慕和压力的印度软件能力在今天的阿里腾讯以及众多本土软件创新和应用面前渣都不是,就如同当年中国软件代工的明星城市大连已经淡出了程序员的视线一样。

印度铁路的挂票其实不要钱,想挂就挂。

67

相比印度,中国不仅自身具有较为完整的供应链,也几乎是全球所有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尤其近年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逐步将东南亚和非洲纳入到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和协作网络中来,未来将极大的改变世界政经格局。

3、错过中国机会

中国产业资本成熟后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度对印度市场抱有极大的热情,为印度提供了一次以较低成本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历史机会,而这正是印度最迫切需要而西方社会又不愿也无力提供给印度的,中国人以极大的热情、极高的效率、极低的成本为印度建设工业、电力、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几乎为印度播下了大规模协同效应的种子。中国主动热情的促进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度大规模参与印度工厂、轨交、地铁、电站,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甚至有输出高铁的尝试,不仅大幅拉低了印度的工程造价,帮助被视为国际大肥羊的印度节省了大量外汇,甚至主动提供优惠贷款帮助印度加杠杆,使得印度财政能够释放更大的能量,印度是获利最大的国家,然而意外的是印度也是最不领情的国家,在基础设施获得空前改善并且对经济发展有较大促进的同时,印度对中国的资本输出采取敌视态度,不仅设置各种法律和政策限制,纵容媒体煽动敌意甚至热炒战时没收中国财产的法案,而且在签证、施工等实际操作层面百般刁难,不断让中国人背黑锅,使得中国企业的风险和损失无法控制不得不收缩在印度的投入,印度由此失去了一次利用中国资本初出茅庐比较幼稚又求功心切,从而多快好省、廉价高效的夯实大国底座的机会。更为主要的,只有物理和信息上的互联互通,印度庞大的人口才有可能进入到一个统一的协作系统,才有可能发生大规模协同效应,才有可能实现人口的组织化和秩序化,才有可能完成真正的统一和整合,错过这一次,也许就错过了永远。即使现在,印度依然因中国人的热情大为受益,华为和中兴可以无中生有的为印度建立起一流的现代通信网络,小米、VIVO等国产品牌降低了印度人接入现代信息网络的门槛,华强北的山寨机更是创造性的专门针对印度市场开发了多个账号共用一机的廉价智能机,使得印度最底层的穷人通过多人共用一机的方式进入信息时代,这是印度第一次从上到下所有人真正实现在同一个信息和文化网络中交互,对印度的文化整合和民族认同形成有极大意义。

印度是大国,习主席提出输出中国实力的一带一路设想后,印度本是非常重要的节点和受益国,两国也一度尝试互相拥抱,然而印度人别扭的自尊使印度再一次错过历史机遇,不仅对一带一路畅想采取敌视和抵制态度,成为唯一没有参加一代一路峰会的相关国家,而且积极加入美日澳为围堵中国发起的四国联盟,彻底站在中国的对立面,也关闭了中印高端合作的大门。

中印也不是没有亲密时刻。

674、中国是唯一有能力印度打造大国之基的国家。

阻碍印度大规模建设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印度的土地私有、政府腐败各利益相关方扯皮内耗外,主要是印度自身不具备大规模基建的技术能力和资金,而这正是中国近几年对内过剩,对外大力输出的,表面上看中印两国完全可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印度确实认识到了中国基建公司的实力,质优价廉,省时省钱, 在基建领域印度是有求于中国
的。 。

今日中国在基建领域不仅有庞大的产业人口和产能,供给的技术之好、效率之高和要价之低廉也是是无人能及的,几十年的国内建设使得中国的基建团队经历并攻克了可能遇到的所有技术难题,拥有了世界最顶级的工程技术实力和团队,从以色列和德国的高难度港口工程全部交给中国团队的现实就能体现出世界工程领域甲方对中国实力的正视,中国的基建输出不仅价低质高, 保证按时且极少追加投资,而且中国的供给通常伴有
国家性质的低息贷款,这对于甲方来说节约的信贷成本十分可观,正因如此,中国是唯一有能力为印度打造大国底座的国家,中国之前也试图这样做,印度这些年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有中国基建公司的贡献。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高速建设,培养和锻炼出了众多基建狂魔,是唯一具备大规模供给核电站、火电站、公路铁路、电信电网、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国家,之所以说唯一,是因为美日德法加意等传统列强,因为人口规模和产业分工的原因,技术上已不领先中国(比如中国的华龙一号是世界上最成熟的第三代商用反应堆),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产业人口,而且团队成员普遍比较年轻(之前美国铁路工程师来中国受训,中国教员大多二三十岁,而美国工程师大多50以上)。而传统工业国由于人口规模限制和国内需求不足的原因,细分领域产业人口不断减少,仅能维持较小的团队规模,有的甚至连一个完整产业团队都无法维持,需要几个国家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完整供应链,协作成本高周期长,并且不具备大规模供给的产能。如果修一个两个电站德日这样的国家可以胜任的话,一次性修十个一百个电站则只有中国有这个能力,中国供给不仅质高价廉,而且是极少数能按期完成不加价的供应商,这也是中国近几年在国际电力、港口、桥梁、道路等基建领域不断拓展地盘的原因。

中国输出的效率

印度崛起是中国的灾难

1、印度对中国的敌意无法消解。

印度发起和领导了不结盟运动,自认为世界领袖之一,却在62年一场边境战争被中国打下神坛, 因此印度从精英到平民举国持续仇视中国并不断叫嚣战争 ,马克斯韦尔在《印度的对华战争》一书中曾写到,中印战争时期,印度空前团结,以至于印度政府推迟成立原本用于推动民族融合的委员会,它认为中印战争已帮自己实现了民族融合,这份无可取代的民族融合剂的神奇效果,也使得印度精英不仅不愿意忘记1962年,反而一直在渲染并不停制造新的仇恨和对立。 此外印度人的大印度联邦梦一直未醒,印度建国
时,包括尼赫鲁在内的许多国大党要员都抱着印巴分治不过是短暂存在的权宜之计的想法,认为经济落后,对印度依赖,国家行政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的巴基斯坦必将是一个短命的国家,终将回到印度的怀抱,1962年的印度正是携吞并葡萄牙殖民地果阿之威挑起与中国的冲突,而历史上也正是中国铁拳导致大印度联邦梦碎,停止了对其他前英属印度国家的吞并步伐。

印度长期在教育和宣传中敌视和贬低中国,是少数华人社区凋敝的国家之一,也可能是唯一非理性的长期仇视中国的国家。印度试验核武器时总理瓦杰帕伊在在给美国总统克林顿信中称,“中国威胁”是印度开发核武器的原因。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则公开
声称“中国是印度头号威胁”。现在,印度陆军总参谋长又明确表示,关注点不应在西部而是在北部,历史一再表明一个事实,印度确实将中国视为最大敌人,并且各种防范抵制乃至暗算。

2017年中印洞朗危机期间,印度国防部长阿伦·贾伊特利试图提醒中国:“2017年的印度已经和1962年的印度不一样了”而 印度陆军总参谋长拉瓦特的一段话更可以反映印
度人的真实心声:“我们了解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我们并不是一个弱国。” 印度
对中国的心态过于复杂和拧巴,导致两国政治互信和经济融合极难建立,这也是印度抵制对自身有极大益处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因之一,中国对印度市场的预期可能很难兑现。

2、基于现实做一个最坏假设。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间荣衰有序,印度在2014至15年GDP增长达7.3%,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成长最快的经济体,短期来看印度靠修改统计规则拉升的数据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然而时间会展现力量,如果印度增长率领先于中国的观念慢慢被普遍接受的话必然影响世人的决策,印度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势能。

一个尤为严重的问题是中国未富先老,人口结构在加速老龄化,未来更少的年轻人要供养更多的老人,社会整体性格的锐气将消减,社会矛盾会增多。中国的部分产业已经外流,并且有加速趋势,最近很多人关注富士康100亿美元美国设厂,却忽视了富士康在
早前已在印度投资100亿美元建厂,以苹果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明确宣布要将生产线从中
国迁移到印度,整个供应链要么跟随而去,要么坐以待毙,这不是危言耸听,很多人已经忘记了比亚迪曾经是同富士康一样强大的手机代工厂商,正是因为同富士康竞标苹果代工失败,错过了由产品驱动的产业升级,最终退出这一市场。好在国内手机产业已经成长起来,足够养活供应链,然而苹果作为头部的驱动力不是长尾可以替代的,增量不够,就不得不靠吃存量过活,彼时大家的吃相将不得不变得难看起来。即使没有外部原因的影响,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在国内已经再无充足的低工资劳动力省份可以迁移,产业转移是迟早的事。

印度的工作年龄人口会在十年内超过中国,中印属于同质化竞争,互补性极小,如果说今天的印度只是偶尔抢我们的肉,未来的印度则会吸我们的血。目前的印度某种程度上相当于2000年起飞前的中国,一旦印度起飞,对中国的吸血效应将是迅猛甚至狂暴的, 英雄最怕迟暮,老拳王被小流氓欺负最是悲哀, 彼时衰老的中国在盛年的印度面前会很无奈。

67

67

印度工作年龄人口10年内将超过中国

67

中国对印战略需要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之初,西方社会是以俯视以及略带同情的目光看待中国的,而今中国的发展不仅超出他们想象的极限,中国崛起甚至是他们中的保守者至今都没有理解和意识到的,西方主流政治精英的懊恼在于他们在全面优势的情况下使用各种政策和壁垒敌视压制中国而无有成效, 这是上一代中国人艰苦奋斗得来的伟大成就,也是西方社会重大战略
失误的结果,中国在印度问题上不应该犯同样的错误。

国势和气运是有周期的,彼时中国社会高度老龄化步入下降通道,而印度冉冉上升,中国将比如今的美欧日俄有更多的痛苦和无奈,相比热爱和平与人为善的中国人,自大且膨胀的印度人会如何对待中国,今天的洞朗会是非常好的参照。

印度由于自身实力不足乐于长期充当美俄欧日澳阻碍中国崛起的抓手,一旦国力上升印度会再次优先实现大印度联邦梦想,必然试图改变地缘版图,甚至再次染指西藏,对中国形成压力 。

印度是大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的巨大市场,一个可提供源源不断兵源的13亿人口的核大国,也正因此中国对印的政治、军事、经济活动都需要明确的顶层战略,为基层组织、经济体和个人提供行动的依据和方向。

我认为中国对印战略的高目标应该是肢解印度,低目标是压垮印度经济,迟滞其发展和内部整合。衰弱的印度已经给我们捣乱,造成压力,一个日渐强大团结统一的印度,无疑是中国的灾难 。印度也许永远无法超越中国,但是他会协同西方国家不断的恶心中
国,甚至在关键时候从背后捅一刀,改变国家气运。除此之外,还有软实力的国际竞争,通过几十年的积累,中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国经济体,受到了国际社会较为普遍的关注和认可,成为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标杆,成为亚洲和非洲众多经济体学习模仿的对象,这是中国获得模式自信和发挥国际影响力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如果中国在尚未完成城市化,人均收入尚未达到高水平的情况下,印度经济迅速崛起,那么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群体中的领导力必然大打折扣,中印之间是零和博弈。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政治目标确定了,军事才有方向。中国地缘环境不好,东海南海承压,西部不宜有事,然而能战方能止战,这句话不应仅仅是为建军强军辩护的托词,更应该是敢战必战,甚至抓住机会窗口首先开战的勇气和魄力,维护国家利益要理直气壮,印度一旦在大规模协同效应中将人口要素组织化,肢解和压制印度的机会窗口就开始关闭,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

要肢解印度中国其实有很多牌可以打,而且有着现成的理由,印度不仅一手导演达赖的叛逃造成中国的西藏问题,而且长期占领中国的藏南领土并试图将其合法化,采用渐进的方式蚕食中国领土从未中断,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对印度采取任何对等措施都是无可厚非的,既然印度将达兰萨拉视作长期介入西藏问题的筹码,中国支持一下印度国内各派分离势力也合情合理,比如给独立意愿强烈的阿萨姆邦提供武器物资支持,阿邦独立基本就板上钉钉了,如果中国像美国一样喜欢到处煽风点火,印度国内遍地的分离势力和毛派武装早就可以燎原了,印度是一个仅仅实现形式上的统一且长期怠惰的国家,就连丘吉尔都说过,“印度只是地理上的概念,和赤道一样,她不是一个国家。”将还未实现内部整合的印度肢解,还原到真实状态是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可以说印度这样外强中干还对周边国家行使霸权到处惹事的国家能够长期持续存在,真的要感谢上帝自己的邻居是中国人。

洞朗危机的由来其实是源自印度的不安,然而印度人的脑回路和自大又自卑的性格使其动作严重变形,人为制造了一次边境危机,洞朗本来和印度不接壤,因为印度吞并了锡金反而使得这一地区成为插入西里古里走廊的尖刀,中国从这里向前推进一百公里就可以切断印度同阿萨姆邦的联系,阿萨姆邦其实都是缅甸人,在印缅分治的时候分给了印度,是印度目前独立倾向最大的帮之一,中国被占领的藏南也在这一地区,如果中国支持阿邦独立藏南自然收回,这大概是印度对中国在洞朗修路紧张的真正原因,洞朗是一个狭窄的突出部,对中国来说不是理想战场,以支持阿邦独立的方式收回藏南,帮助锡金光复,以支持印度各个分离势力和毛派武装的方式扰乱印度国内秩序打断其经济发展和国内整合,甚至肢解印度都是可能实现的,中国应该抓住每一次削弱印度的机会,支持其反对势力而不用自己动手,相比正面碰撞风险也更低。目前的形式是中国强印度弱,中国还处在上升期,更应该有所作为,基于以往思维的惯性急于确定边界线,一味求和谐求稳定,在攻势期无所作为,等到了守势期即使划定边界也未必守得住。

洞朗、西里古里走廊、阿萨姆邦和藏南的位置关系。

67印度人口规模与中国相仿,却距离“增长前沿”更远,理论上经济增长的潜力更大,之前中国在印度的经济活动教训很多, 虽然中国对印度巨大的市场有着良好的期待
,但是长期来看中印是零和博弈,帮助长期仇视中国的印度崛起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一带一路基建先行,最好绕开印度。即使没有印度的抵制和敌视,帮助一个长期仇视中国的大国完成内部整合也是非常不明智的,一旦形成大规模协同效应,仅仅凭借规模和惯性就足以摧枯拉朽的向前冲撞很长时间,而且极难阻挡,彼时印度恩将仇报,中国该是多么酸楚,中国的两难在于对印度这样巨大而有潜力的市场无法割舍,担心竞争对手替代失去机会,中国每年从印度市场获得的贸易顺差将近600亿美元,关系到很多人的
就业,中国过剩产能在印度可以获得巨大的释放,也因此形成路径依赖,经济组织自身有生存和扩张的内在动力,组织的目光必然聚焦于眼前利益,因此需要更高层次的指引和约束,因此有必要成立针对印度的经济统筹委员会,做好对印经贸的顶层设计,其实从经济角度来讲,一个国家林立的印度次大陆对中国也更为有利,彼时人口规模和市场仍在,中国开拓市场或进行产业转移,甚至将其拉上中国供应链的战车都更加低风险且可操作,本就矛盾重重的各帮一旦独立成为国家则罅隙更深更加方便中国纵横捭阖,而且永远失去了威胁中国的潜力。

2018年春节当天莫迪视察了藏南地区,为新的一年中印关系定下了基调,2018年1月18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出生人口数据大幅减少,全面二孩政策没能遏制住生育人口数量的下滑趋势。

2018年中国作为大国已经然崛起,在商用核电、超算、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电推电弹、电磁炮,大规模制造以及更多更广泛的战略性领域领先世界,未来几十年时间中国国力将独步天下,然而中国不可懈怠,一如当年西方视角看中国,今天中国身后是印度。

拾遗

技术的发展是有极限的,财富的创造是有天花板的,在生产力近似的情况下最后依然是规模的比拼,日本的GDP是英国的1.8倍,日本人口是英国的1.9倍,人均产出相差无几
,如今日本深陷经济停滞和老龄化深渊,少子化和人口负增长的危机广为人知,有人计算百年后的日本人口仅有几千万,人口危机同样困扰着俄罗斯,无论是金钱补贴还是电视台大放深夜福利都未能挽救毛熊的人口滑坡,这也是俄罗斯对远东领土倍感焦虑各种防范中国人的原因之一,事实上目前没有一个后工业化国家在陷入人口负增长后实现逆转。中国的实际生育率如果去掉少数民族的贡献可能低于日本, 根据港媒去年报道,
中国内地单身成年人的数量已经相当于俄罗斯和英国全部人口的总和,未来人口增长并不乐观。

最近东北人到处惹祸,网上黑东北人再成热潮,中国的老龄化,东北可以作为一个样本和参考,其他地区未来将面临相似的问题。虽然日本一直少子化著称,其实中国东北才是很长时间以来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增长洼地,以最新的人口数据为参考,日本的人口增长率为0.74%,而辽宁和黑龙江已经低至0.66%,吉林更是0.56%的全国最低,东北作为全国计划生育执行最严格彻底的地区,人口已经从巅峰时期的1.2亿下降至8000万,
伴随着老龄化加速,人口滑坡不可避免,以曾经的共和国长子辽宁为例, 建国初期,
全国曾经一度设立过13个直辖市,其中属于今辽宁省管辖的城市占有5席, 辽宁曾经是中国最为发达和富裕地区,同北京上海一道长期支援其他省市和三线建设, 1978年,
辽宁经济在全国占比6.23%,全国排名仅次于上海和江苏省,位列第三,到2017年,占比下降到2.89%。占比腰斩一半还多,全国排名位于第十四名。排除自然环境,体制民风,历史政策的影响,单纯看人口,辽宁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辽宁是中国第一个养老金入不敷出的省份,大概记得小时候的课本上说到2050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口降到6~8亿,更少的人享受更多的财富,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真实的情况
是财富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产生随着人口的消灭而消灭的,没有足够的人口创造供给和产生需求,财富就不是财富,自然资源只有被人类需要,并且有能力进入到人类社会的物质循环才叫财富,否则只有自然属性,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减少并不会更富有,只会更贫穷。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把人口卷入到分工协作加以组织化的过程,而人口的急剧减少会使原有的分工和协作网络解体,是一个将有序系统去组织化的过程,这是辽宁和东北面临的根本问题,也是未来全中国都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这是我18年写的文章,今天和未来一段时间依然很有意义。

11万阅读

b
buffon01

尼玛这么长

h
hankers

印度是中国的世纪敌人。印度阿三是海外华人的主要竞争者。
J
Jimshay

写得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好文。应该把印度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对投资有所控制,不要为眼前利益而短视。中国人比犹太人还贪婪,只顾眼前,不想百年以后中华民族的利益。
J
Johnson04

赞深度好文!绝对不能对印度放松警惕,养虎为患!最好是能想方设法肢解印度,永诀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