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隔壁论战贴有感,谈谈我对中国前三十年工业化的浅见

b
boter
楼主 (未名空间)

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会遵循三个过程:原始积累,产能扩张,产能过剩。这是讨论的基础,如果不同意这观点就没有必要看下去。
一战二战为什么会在欧洲先打起来,因为产能扩张依当时技术手段已经到达边界(殖民地瓜分完了,德国后起国家无法扩张),各国产能过剩无处倾销。战争本质摧毁对方产能。
二战之后至今完全工业化(门类齐全)的国家有谁?答案是中国和日本。战后从原殖民地民族独立解放新出现的100多个国家哪个完成工业化?中东?拉美?非洲?他们政体
不是按照宗主国要求民主选举制吗?台湾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四小龙四小虎都因为体量太小,只有部分工业化,但某些支柱产业就能让民众过上好日子,与中国这种体量不可同日而语(14亿人吃不饱)。
包括icjessie对建国前三十年也颇有言辞,持否定的态度。一个国家想要屹立民族之林,工业化强国是唯一之路,这是每一届统治者都心知肚明的,区别在于选择工业化的路线。中国工业化50年代从苏联157个项目(70%军重工业20%多配套工业)开始,起源于
朝鲜战争苏联就近原则支持工业建设援助43亿美元,日本同样得到美国援助100多亿是
我们的三倍。因为中国拒绝苏联的控制不当小弟(日本是没得选,只能抱美国大腿),被迫去苏化,57年开始交恶,60年苏联专家全部撤走,还要偿还之前贷款。重工是一个资本增密排斥劳动密集的产业,这对中国是相当艰难的,财政严重赤字,无法扩大再生产,城市就业不足,1000万城市青年第一次上山下乡。由中央财政主体承担还款,而地方财政还相对盈余,所以58年开始让地方搞工业化,大跃进开始了,没有控制好地方投资导致对农业投入不足(注意这个时期邓小平的稻上飞,亩产万斤是上报纸的,他此时主持一线经济工作),于是就有60年代初的大饥荒死亡800万(中国官方时候统计)---3000万(外国统计)。
60年代面对中美两国封锁,面临战争威胁,要把沿海的重工转移至内地,号称三线建设,这形成第二次投资,刚刚积累一点的财政又投进去了,又导致财政赤字,城市就业不足,67,68年危机爆发,第二次上山下乡将近2000万。这个时期66年文革开始,无业青年街头乱象是早期暴力运动的重要原因。文革是为了去苏化,早期引进的苏联资金专家工业路线导致上层建筑也随之改变,这是一次自我净化的过程。多说一句,当时国家财政已经养不起那么多吃闲饭的人,知识分子(诗人,作家,艺术家等等)统统赶到乡下用双手养活自己,在农民泥腿子看来习以为常的日常劳动成为这帮知识分子80年代改开后伤痕文学的肇始。而同时期的欧洲五月革命,美国黑人运动、嬉皮士运动,日本等根源在于产业资本内生性矛盾,这个时期开始寻求对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70年代毛泽东判断20年(后人只知道邓小平做个此判断由此大胆改革开放)不打大战,向美国承诺不对外输出革命,中美战略靠近,美国部分经济解封,“四三计划”引进美国43亿美元轻工改善国内轻重工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财政赤字再次引发第三次上山下乡,这次不到1000万。与此同时日本、欧洲、美国开始产业资本大量转移至东亚,导致四小龙四小虎崛起的故事,此时这些国家什么政体?台湾(蒋经国),韩国(朴正熙)、印尼(苏哈托)、泰国均处于军政府时代。这是巧合吗?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除了要求交通便利(沿海港口),劳动力资源素质也是一大因素,因为军政府更便于控制劳资纠纷,利于成本向弱势群体转嫁。至于能不能升级产业那是后来各个国家的事。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前三十年过的那么艰难?这是第一代领导人坚决去依附的结果,不靠外资,不举外债,靠着10亿劳动人民双手硬是维持住工业化原始积累,留下虽弱但门类齐全的工业,以及国防重器两弹一星。为什么去依附?如果中国是个小国家,像台湾韩国这样千万级人口,国土面积小,只要执行追随大国战略得到一点机缘赏识也能快速发展起来,只要占住产业链高级一端,也能过得很好,但是在欧美规定的全球秩序里,小国抗风险能力太差了,就如97年东南亚经融危机,就如当年阿根廷、巴西。事实上就中国这样的体量,想抱大腿,也没有那个国家接的住。只有一个按照西方话语叙事下的自由、民主(分裂成十个八个国家)的中国才是好中国。
80年代美国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中国改革开放赶上这个时期,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y
yx2

尼玛机器人删帖倒挺快的

转贴说明一下